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0 10:33:15

文档简介

嘉陵一中高 2023 级高二上期第三次月考答案[24.12.10]
1.B(A“针对我国现实”表述错误,原文信息“针对不同国家的本土化表达”;C“不能够
表现”表述错误,原文信息“还可以改变以往单一媒体、单一形态的传播局限”;D“诉诸
文化符号”表述错误,原文信息“不能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输出上”)
2.D(“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的最终落脚点”表述错误)
3.C(侧重“修辞叙事”不属于材料二的观点)
4.①论证层次清晰。采用总分总结构,从内容、渠道和平台三个方面,论证了媒体融合对提
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作用。
②论证方法多样。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的发展
不断深入的特点。
(4分。每点 2分,总括 1分,具体阐释 1分。如果只答总的特点仅给 1分;如果只答具体
阐释,可给 2分。提示角度:论证结构、论证方式、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
5.①案例一呈现了中国自然风光,增强了观众对中国风景名胜的兴趣(1分);中国式亲情、
友情等元素,唤起了中外观众的情感共鸣(1分);通过视觉图像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是国际传播的优秀案例(1分)。
②案例二立足于传统文化,将两幅画面对比,形象地表现了产品特点(2分);但“龙”作
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跌落到地面”这一设计既不美观,也忽略了其象征意义,从国际传播
的角度看,有不妥之处。(1分)。
6. A
7. B
8. ①开头交代溪镇大雪纷飞的恶劣环境,为后文林祥福为女儿寻找奶水等情节作铺垫。
②结尾久雪初晴,象征溪镇人的善良、仁义带来希望,预示林祥福的苦难生活将结束,女儿
也将健康成长。
③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同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溪镇人在灾难面前仍坚守仁义、乐
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9. ①顾益民帮助林祥福时,林祥福身处商会会长家,环境陌生,气氛尴尬,故心怀戒备,
心存感激却难以言表。
②陈永良帮助林祥福时,林祥福身处普通人家,氛围温馨,深受感动,故心怀感激,真情流
露。
③顾益民的帮助是物质上的,而陈永良的帮助是物质和精神上的,因此林祥福对陈永良的感
激之情更强烈,表现也更自然。
【导语】小说通过林祥福的艰难跋涉与求助之旅,凝练地刻画了一个在困境中努力求生的普
通人形象。作者细腻地描绘了溪镇的恶劣环境和人们在困境中互相帮助的温暖情感,以丰富
的细节展示了人性光辉。文中人物形象各异,顾益民的庄重与仁厚,陈永良家的热情友善皆
饱含人性的温情,深化了小说对社会氛围和人性善良的思考。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A.“林祥福也被他们感动着,所以才会悄悄留下两文铜钱”错。根据内容,“李美莲递给他
第 1 页 共 8 页
一碗热气蒸腾的粥汤时,他接住碗的手微微颤抖了”,李美莲不仅给他女儿喂奶,还给他递
粥,这两枚铜钱不仅仅是因为感动,还是付奶和粥的钱。故选 A。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B.“补叙”错,本段运用的是插叙的手法。故选 B。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①开头通过描述溪镇大雪纷飞的恶劣环境,渲染了气氛,营造出一种寒冷、艰难的氛围,使
读者能够感受到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雪灾导致的生活困境,成为林祥福为女儿寻找奶水的
直接原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展开,为后文林祥福为女儿寻找奶水等故事情节作了铺垫。
②结尾久雪初晴,与开头的雪灾形成对比,暗示故事经历了艰难后迎来转机,烘托出人物心
情的转变。象征溪镇人的善良、仁义带来希望,与故事中林祥福在困境中得到帮助和温暖的
情节相呼应。预示林祥福的苦难生活已经结束,未来的日子里女儿也会茁壮成长。
③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同时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自然环境的转变,深化了小说关于
人性温暖和互助的主题,给读者留下积极的印象。小说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突出溪镇人在
灾难面前仍坚守仁义、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展现了人们对仁义的持守,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顾益民是溪镇商会会长,在溪镇是说一不二的人物,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帮助林祥福时只
是“送给他红色绸缎的婴儿衣服和鞋帽”、安排仆人叫来奶妈,帮助比较间接,并且此时林
祥福身处商会会长家,环境相对陌生,气氛比较尴尬,对于顾益民的帮助,林祥福感到的是
敬而远之,所以心存感激却难以言表。
②陈永良是一个普通百姓,在溪镇没有社会地位,但是他待人真诚热情,直接把林祥福拉到
家里,让妻子给林祥福的女儿喂奶,给林祥福粥喝,把自己的床让给林祥福和女儿睡,所以
陈永良的帮助更直接,更具体,更贴心,更温暖。林祥福对陈永良的帮助感到的是温暖和感
激,属于真情流露。
③在林祥福初到溪镇,为女儿寻找奶水时,顾益民提供了帮助,让奶妈喂养林祥福的女儿,
顾益民的帮助是物质上的。陈永良的帮助不仅体现在物质上,还体现在精神上,林祥福在陈
永良家能够体验到温馨的氛围,所以林祥福对陈永良的感激之情要更强烈些,表现也比较随
意。
10. BDG
11. D
12. D
13.(1)孔白啊,我曾经冥思苦想可并没有收获什么,但通过学习我就恍然大悟了。
(2)孔子去世的时候,我没有听说过鲁国人像这样来悼念他,这是什么缘故呢?
14. ①子产是仁爱之人,他去世后,郑国人都很悲伤,说明他的仁德百姓都能感受到;
②孔子的圣道如甘霖滋润万物,给百姓带来了恩泽,但是百姓却不知是因为他的恩德。
③真正道德高尚的人并不自以为有德,所以才会真正具有道德。
【导语】本文主要讲述了子思及其后人的学术交流和讨论。先是子上向子思学习治学之道,
子思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其次讲述悬子请教关于圣道与仁爱的关系,子思引用子游的回答阐
明“上德不德”的道理;最后介绍子思对季孙的敬重,体现了他对后世贤才的礼敬。其间,
第 2 页 共 8 页
子思通过实例和比喻强调了道德修养和博学的重要性,体现了儒学传承的理念。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甘霖所滋润生长的作物可就又多又广了,百姓普遍都得到了恩惠,但谁也不会去想
搞清楚这甘霖是从哪来的。
“膏雨之所生也”是主语,“广莫大焉”是谓语,主谓语均较长,“也”表句中停顿,所以
B处断开;“焉”为句末语气词,所以 D处断开;“民之受赐也普矣”为主谓句,“民之受
赐”为主语,“普”谓语,“矣”为句末语气词,所以 G处断开。故选 BDG。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刀必须经过磨刀石的打磨。/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会变得锋利。
B.正确。句意:句意:孟子车这个小孩子没有通过介绍人就径自来求见您。/现在有人突然
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跌到井里去了。
C.正确
D.错误,相同,都是“往、到……去”的意思。句意:派使者带着信到卫国问候子上。/沛
公起身到厕所去。故选 D。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子上……不如其父子思对使者的态度礼敬有加,这引起了使者的不满”错误,“使者还
鲁,问子思曰:‘吾子堂上南面丑,授臣书,事毕送业。子上中庭拜,授臣书而不送,何也’”,
说的是使者只是不明白子上与子思这样做的原因,并没有认为子上不如其父子思对自己的态
度礼敬有加,也没有不满。故选 D。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尝”,曾经;“得”,收获;“寤”,恍然大悟。
(2)“闻”,听说;“若是”,像这样;“奚”,什么。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由“子产死,郑人丈夫舍玦佩,妇女舍珠瑱,巷哭三月,竽瑟不作”,可知在子产去世后,
郑国的男人不佩玉,女人不戴珠,国人在里巷中痛哭三个月,停歌止乐来悼念他,说明他的
仁德百姓都能感受到,就像百姓清楚地看到灌溉之水的好处一样。
②由“夫子之死也,吾未闻鲁人之若是也,奚故哉”“膏雨之所生也广莫大焉民之受赐也普
矣莫识其由来者”,可知孔子去世的时候,鲁国人没有像郑人对待子产那样悼念他,说明百
姓没有认识到他的恩德,但实际上孔子的恩德如同甘霖滋润万物,给百姓带来了恩泽,只是
百姓不知道而已。
③由以上两个事例对比可知,上德是那种潜移默化、不露形迹之德,施德者并不自以为有德,
所以百姓才浑然不知,就好像无所谓德一样,说明真正道德高尚的人并不自以为有德,所以
才会真正有德。
参考译文:
子上就自己所治的诸子百家之学向子思请教,子思说:“我们先祖曾教导我们,学习要
像圣贤那样,才能具有真才实学;刀必须经过磨刀石的打磨,才会有锋利的刀刃。正因为这
样,从前我家夫子大人教育学生都是从《诗经》《尚书》开始的,然后教他们学习礼乐,但
不包括诸子百家的杂学,你还有什么向我请教的呢?”
子思对子上说:“孔白啊,我曾经冥思苦想可并没有收获什么,但通过学习我就恍然大
第 3 页 共 8 页
悟了;我曾经踮起脚望远方什么也看不到,可一登高我就什么都看见了。所以,一个人如果
天资聪明,勤奋学习,就不会有什么困惑了。”
悬子向子思问道:“我听说性情一样的人会相互吸引,志趣相同的人会亲密无间。您的
先祖孔子见到子产的时候,把他当作自己的兄长一样敬爱有加,但世人都认为子产是仁爱之
人,而称孔子为圣人,这就是说圣道在下仁爱在上。我不明白圣道与仁爱究竟应该哪个在先
哪个在后,所以来问问您。”子思回答说:“这确实是个问题。季孙氏也曾向子游问过这个
问题。子游回答说:‘子产的仁爱与孔子的圣道之间的区别,就像灌溉之水与润物甘霖的区
别!’季康子说:‘子产去世的时候,郑国的男人不佩玉,女人不戴珠,国人在里巷中痛哭
三个月,停歌止乐以悼念子产。孔子去世的时候,我没有听说过鲁国人像这样来悼念他,这
是什么缘故呢?’子游回答说:‘灌溉的水能到达的地方庄稼就能生长,到达不了的地方庄
稼就得枯死,所以灌溉之水的好处百姓都能清楚地看到。但是为甘霖所滋润生长的作物可就
又多又广了,百姓普遍都得到了恩惠,但谁也不会去想搞清楚这甘霖是从哪来的。上德是那
种潜移默化、不露形迹之德,施德者并不自以为有德,所以百姓也浑然不知,就好像无所谓
德一样。’季孙氏说:‘说得好!’”悬子也说:“确实说得好。”
孟子车很小的时候求见子思。子思接见了他,(且)特别欣赏孟子车的志向。(子思)
就让子上在旁陪坐,子思对孟子车礼敬有加,看到父亲对孟子车如此优礼,子上颇感不快。
孟子车离开后,子上向父亲问道:“我听说士人之间如果没有介绍人就不能直接见面,女子
如果没有媒人就不能出嫁。孟子车这个小孩子没有通过介绍人就径自来求见您,而您这么高
兴对他又礼敬有加,我对此不理解,请问是什么原因?”子思说:“是这样。以前我曾跟随
先祖孔子到郯国去,途中遇见当时的贤士程子,他俩一见如故,停车交谈了一整天才告别。
(先祖)让子路把一束帛赠送给程子,因为他把程子看成是志同道合的君子。现在的孟子车,
尽管还是个小孩子,但言必赞美尧舜之世,真心爱好仁义之道,像这样的人如今实在罕有。
向这样的人拜师学习都是应该的,更何况是对他敬重有礼呢?我看你不如他。”
子思在鲁国,派使者带着信到卫国问候子上。子上面向北拜了几拜之后,接过来信恭敬
地阅读,然后请使者吃饭。写好回信,子上回到庭院中央又面朝北方拜了几拜,再把回信交
给使者。等到使者接过信件,子上就退入室内。使者返回到鲁国后,向子思问:“当时您站
在堂上朝着南方把这封信交给我,然后又送我出发。但是子上在庭院中央行完拜礼把回信交
给我,却没有送别我,这是为什么呢?”子思说:“他行拜礼后不送而退,是臣子对君父见
毕即退的应有礼敬,而我派你送信时之所以临行相送,则是对你以宾客之礼相待。”
15.B
16. ①《如梦令》结句连用两个“归去”,强调词人回归东坡的急切愿望。理由是逢春降雨,
要抢抓时节,犁土耕种。
②《定风波》的结句的“归去”, 道出了作者一心渴望归隐。“风雨”和“晴”,既指自
然风雨和晴明,又指社会人生的顺境和逆境。不在乎官场的阴晴多变,表现词人宠辱不惊、
超然脱俗的人生态度。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待遇好,受器重”错误。“深”字言官场深深,关系复杂,暗示自己的倦怠、厌恶之意。
故选 B。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第 4 页 共 8 页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我将归去啊,我将归去,徜徉东坡,沐浴催耕的春雨。
“归去,归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江上一犁春雨”,是说春雨喜降,
撬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归去”的理由,说明“归去”的打算。连用两个“归去”,强调
词人回归东坡的急切意愿。
《定风波》“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
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
挂齿?“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
雨”和人生险途。“归”字道出了作者一心渴望归隐,不在乎官场的阴晴多变,表现词人宠
辱不惊、超然脱俗的人生态度。
17.(1)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2)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3)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4)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5)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6)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小轩窗 正梳妆 /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详解】易错字:逐、将、销、慎、报怨、豫、己。
18.相提并论 声名显赫 口诛笔伐
19. ①句式杂糅,“围绕……”与“以……为”杂糅,任选一个表述即可;
②“建造一个……英雄”动宾搭配不当,改为“塑造一个……英雄”。
③“以抗暴为初衷”“差点儿自己变成暴君”之间的关系为转折关系,而非顺承关系,应将
“从而”改为“却”。
20. D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
定句)。
第二空,声名显赫:形容名声盛大。
第三空,口诛笔伐:用语言文字进行揭露、批判和声讨。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是句式杂糅,“围绕……”与“以……为”杂糅,任选一个表述即可;
二是“建造一个……英雄”动宾搭配不当,改为“塑造一个……英雄”。
三是“以抗暴为初衷”“差点儿自己变成暴君”之间的关系为转折关系,而非顺承关系,应
将“从而”改为“却”。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本题,“事实恰好相反”是针对“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所以应置于
最后,这样才与下文“对其因伟大才可能的斑驳指指点点”契合。这样就排除 ABC三项。
故选 D。
【21题详解】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释意
关键词句:
1、孔子曾自述心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
第 5 页 共 8 页
我如浮云。”——此句语出《论语-述而》
《中华书局经典全注全译》本句译文为: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着手臂当枕头,
快乐也就在其中啊。如不合道义得来的富贵,对于我如同浮云一样。”
子文读《论语》时对此句笔记为:君子于志,贫贱不移,自得其乐。君子若富贵违于义,
则失去仁,故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思想内涵:君子对于自己坚守的志向(仁义),当贫贱不移,并且乐在其中,若违背仁
义,苟得富贵,则人生价值轻贱如浮云。
2、他又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此句语出《论语·雍也》
《论语》中原句为: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中华书局经典全注全译》本句译文为: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啊!一箪饭,一瓢
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别人受不了这种穷困的忧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颜回多么有修
养啊!”子文读《论语》时对此句笔记为:贤哉,君子以修身。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
忧,然君子不改其乐!贫贱而不移,乐以上下求索。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
于言。君子于志,好而执着之者,又何乐而不有?
思想内涵:君子当贫贱不移,且乐于贫贱。君子以修身为本,以德行立于仁义大道,则
富贵怎能改其心,贫贱何能移其志,若如此,又如何以忧。
3、孔子与颜回乐在何处,所乐何事,周敦颐也曾要求程颐、程颢好好参悟。
周敦颐:北宋理学家,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
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
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
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爱莲说》
有传世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程颐:字正叔,世居中山,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程颐
与其兄程颢,(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同学于周敦
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
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
禀”说。
程颢: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河南府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
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程颢和弟弟程颐,世称“二程”,同为北
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
朱学派”。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
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
思想内涵:孔子及颜回所乐之处和所乐之事,理学大师要求其弟子要好好参悟。
4、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的“孔颜之乐”,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
探索人生的真谛,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思想内涵:儒家思想,“孔颜之乐”,启迪并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努力
第 6 页 共 8 页
实现人生价值。
人生真谛:修身立己,坚守仁义、本性、初心,贫贱不改,富贵不移。
人生价值:执守信仰,坚定原则,不为物欲与诱惑改变本心,更不为环境所苦而忧愁于
外物。乐于心之所向,坚持理想。
5、它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思想内涵:新时代指新的环境或外物,新使命指新的要求与目标,新青年指新的人生价
值追求。
向圣人及圣人弟子学习,并以之为榜样,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新青年应该坚持自己
的初心、信仰和原则,修身立德,不为世俗的物欲与诱惑而迷失自己,并把这种行为与思想
贯穿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及以后的工作中。新青年当遵守时代价值观与行为道德标准,坚定
社会主义事业与共产主义理想,为祖国、为人民、为全世界的幸福与和平,而努力奋斗。
二、主题解读:
1.“孔颜之乐”内涵:简单(生活)的快乐、安贫乐道的快乐、精神追求(充盈)的快
乐、追求道义的快乐、富且贵的快乐(符合道义)、其他合理解说。
2.时代青年的幸福:简单(生活)的幸福、安贫乐道的幸福、精神追求(充盈)的幸福、
追求道义的幸福、富且贵的幸福(符合道义)、启迪他人的幸福、引导(引领)他人的幸福、
探索人生真谛的幸福、实现人生价值的幸福、担当使命的幸福、其他合理解说。
3.“品孔颜之乐”与“做幸福青年”之间的逻辑关系:“孔颜之乐”启迪与引导时代青
年的幸福观、幸福追求、幸福实践。
4.“孔颜之乐”的辩证分析:材料中孔子之心志,只可赞同。不可反对。颜回之乐,可
以仅表示赞同,也可以辩证分析。比如,赞同颜回安贫乐道,肯定其时代意义。(获取更多
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也可以在赞同颜回安贫乐道,肯定其
时代意义的基础上,涉及时代青年不能停留于物质的贫困,在追求精神富足的同时追求物质
富足的相关内容。
5.“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是一个关系型的主题,写作时二者不可偏废,但可以有
主次详略之分。
6.考生可能偏离题意的关键词:坚持、坚守、奋斗、拼搏、初心等。此类词语在写作中
多会偏离题意。
三、任务驱动要求:
语文老师计划要课堂上举行“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以上材料,
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文体:发言稿 背景:班级课堂交流会
受众:班级同学 身份:学生
情感主旨:围绕“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的主题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创设课堂交流会情境,抒发自己在此情境之下产生的心理情感,充
分结合写作主题及任务,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悟与思考。
易错点:品——重点为思考与感悟;做——重点为行动与做法。理论要结合实践,实践
更完善理论。想得多做得少,不可以;做得多想得少,也不行。本题需要感悟和行动两两结
合。
第 7 页 共 8 页
范文
修身养德幸福圆满
——“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看到今天的交流会主题,我内心很温暖。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修身养德,
幸福圆满”。
生活在 21世纪,理应是幸福的。但是,我们耳边却时常听到抱怨与哀泣,看到冷漠与
仇恨。到底幸福是什么,它的模样是哪般?不妨先让我们穿越到五千年前,品品孔颜之乐,
也许答案会浮出水面。
孔颜之乐,乐在淡泊忘利,好学忘忧,修身养德,追求自由。调皮可爱的孔子即使“饭
疏食饮水”,却还能枕着手臂,乐在其中地治学传道,视富贵如浮云,追求淡泊名利的君子
人格;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能不改其乐,保持安贫乐道的心灵状态;周敦
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程顾“吟风弄月而归,有'吾与点也’之意”,悟透了“富
贵乃小,心灵的安身立命乃大”的人生道理。
可是,“孔颜之乐”却成为当下的难求之福。外在物质的丰富,科技的发达似乎并不能
让幸福成正比增长。多少人为一套高价学区房奔走忙碌,脊背压弯;多少人为孩子不输在起
跑线,身心疲惫;多少人为提职加薪起早贪黑,无暇其他;多少人为情感纠葛生无可恋,一
跳“绝尘”?多少青少年不知为谁而学沉迷网络,不可自拨……心灵的负重和德行的缺失,
让现代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看不清幸福的样子。
那么,如何才能乐而忘忧,走向幸福?这值得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深思。我觉得,从孔
颜二圣,从程颐、程颢两位大师身上,去探寻“孔颜之乐”,会更容易明白幸福是什么。
首先是青年不失向学之心。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周敦颐好学善思,创《太极图》;程颐一生钻研《周易》,阐释易学要旨。可见,不乐学,
不解惑,不安身,不幸福。新时代的青年,不孜孜以求,乐学善思,无以安身立命,自然不
能得到幸福。
其次,注重精神提升,追求精神幸福。箪食瓢饮,只为一缕花香。放下物欲,只为一朵
水仙。青年人少重视名利,多追求初心,才能精神自由,创造更多可能。广东小伙黄枫杰潜
心学技术,24 岁便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用工匠精神走出一条幸福人生路。青年人坚守初
心,追求精神自由,才能获得幸福人生。
再有,青年人勇于担当,牢记使命。00 后陈祥榕为国捐躯,含笑而去,日记中“清澈
的爱,只为中国”成为他一生使命的宣言。个体幸福是圆满,社会幸福是至善。至善圆满的
和谐景象才是我们追求的幸福愿景。
同学们,未来的你会幸福吗?请参悟“孔颜之乐”,秉承初心,修身养德,幸福圆满,
做一个新时代的幸福青年!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第 8 页 共 8 页秘密★启用前
嘉陵一中高 2023 级高二上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讲好中国故事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国家间的语言障碍、经验障碍等一定程度上堵
塞了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造成传播路径不畅。将本土表达与精准送达相结合,是拓展中国
故事传播路径的有效手段。
本土表达就是在了解国际受众思维方式、接受习惯和理解框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国
家和地区,适时适地地调整传播路径,通过采取针对不同国家的本土化表达,构建起中国故
事的国内外对话体系,增强传播的针对性。一方面,要深入目标传播国的文化背景,准确把
握其接受特点,以寻求中国故事传播的突破点,为调整传播路径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针对
国别差异,用目标国听得懂、易理解的故事话语和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双方在互通的
基础上开展互动交流。
精准送达就是运用以数据为核心的算法技术,将中国故事融入高效的传播载体和平台,
分析受众的个性需要、喜好和习惯,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向推送和个性化传播,以
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准度。一方面,要开发运用国内外受众使用率高、表现力强的载体,
以高效的载体助推中国故事的精准送达;另一方面,用适宜的表达方式推送故事内容,以个
性推送实现精准送达,满足个体的差异性需求。
(摘编自吴倩倩、张一《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大国精彩的三大着力点》)
材料二: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其对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特别是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作
用日益显现。
内容融合是媒体融合中最直观的层面。在国际传播中,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特点,对内容
进行充分挖掘,从多角度满足国际受众的分众化需求。与此同时,还可以改变以往单一媒体、
单一形态的传播局限,利用新技术加强与国际公众的互动,增加趣味性。同时,充分利用新
技术实现传播交互,提升国际舆论场的活跃度。在新技术助力下,国际传播不再是传统的单
向传播,能实现与受众的互动。国际受众在接触网上信息时,拥有跟帖、留言等表达的机会,
可获得更多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这能增强国际舆论场上相关议题的活跃度。
在国际传播中,不仅需要有优秀的作品和丰富的内容,还需要有完善的信息传播载体或
渠道,才能将我们精心烹饪的“精神大餐”送达国际公众手中。多样化的终端连接增加了国
第 1 页 共 8 页
际传播的途径。这些终端设备能适用于多样化的情景,发挥其独特作用,各司其职又融为一
体。国际受众在不同的生活场景,甚至是碎片化的时间里,也都全天候、全方位地被纳入国
际传播的网络。在此意义上,渠道融合极大增加了我国国际传播的空间和规模。
平台融合是渠道融合的升级阶段,一个成熟的平台往往运营多个渠道。在国际传播中,
可以建设自己的平台“造船出海”,也可与成熟的平台合作“借船出海”,通过吸引多种传
播主体的广泛参与,进行模式创新,将中国的故事和声音传得更远更深。当前,要加强国际
传播,除了传统的官方对外媒体,还要强调其他行为主体的积极作用,如政府部门、高校、
企业、非政府组织、公众等。平台融合为多元主体参与、形成矩阵化传播提供了可能。如 CGTN
(中国国际电视台)不仅自建平台,还在全球十多个社交平台上运营了 20 多个官方账号,其
在脸书上的账号拥有 7000 多万粉丝。
当今,“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媒体
融合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传播逆差”拥有不断缩小的可能,中国面临赢得国际传播战
略主动的历史机遇。未来,我国的国际传播体系必然与媒体融合的大势相适应,无论在内容、
渠道和平台方面,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都拥有极大的提升潜能。
(摘编自张明新、文子玉《媒体融合促进我国国际传播的功能探析》)
材料三:
讲好中国故事,在当前西方话语霸权语境下,必须寻求并获得在国际场域的传播力。要
想国际社会了解和接受我们,就要主动把我们的想法说清楚,让真实的声音先入为主。中国
故事内容上丰富多彩,但在精神内涵和价值立场上,我们必须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
满自信地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为世界带来的丰富历史智慧和历史贡献;必须围绕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向世界讲好中国人民砥砺奋进、自强不息建设新中国的故事,
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故事。
如果说中国故事是中国话语、中国立场的形象化表述,那么,修辞手法就是对中国故事
表述系统的加工和装饰。修辞手法包括语言修辞和视觉修辞。语言修辞强调使用语言符号及
对比、隐喻、象征等修辞策略,以讲述真实感人的个案、生动有趣的故事等。视觉修辞则是
用图像化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要求必须了解目标受众的视觉文化心理。运用视觉修辞,不
能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输出上,而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内嵌于视觉图像
中,以有效的视觉修辞策略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
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情感认同往往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当我们被一个故事所
感动时,往往也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故事所承载的价值观。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必须能够
塑造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的叙事语境。一方面个人了解他人的独特经历,并设身处地地体
会和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感受;另一方面,要寻求在特定议题上的共同见解,秉持“求同存异”
的精神,寻找中外共同的情感认同点。当然,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
而是要经由故事引人入“道”。入“道”就是经由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向世界提供全球公
共事务和公共议题的中国方案、中国价值、中国智慧。
(摘编自连子强《中国故事对外传播叙事的体系性规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土表达需要针对我国现实,寻找与不同文化间的契合点,进而开展互动交流。
B.精准送达主要针对个体受众,既离不开高效的载体,又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C.单一媒体不能够表现一个好故事的诸多要素,因而需要借助全媒体、融媒体等。
D.修辞手法诉诸文化符号,从而能让外国人更好地“听得懂、听得进”中国故事。
第 2 页 共 8 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真实客观、积极主动对外传播中国故事是对抗西方话语霸权的有力手段之一。
B.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围绕新中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讲好中国故事。
C.增进理解、寻求共识,能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提升我国对外话语感召力。
D.情感认同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也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最终落脚点。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日报网推出系列视频,在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上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需求的公
众推出分众化账号,实现精准传播。
B.“这里是海南”系列活动聘请多种语言的运营人员与不同国家的粉丝进行线上互动,及
时回复各国粉丝的提问。
C.“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题影像展,善用隐喻、映衬、双关等修辞叙事,设计出“一带
一路”动漫、吉祥物、表情包等。
D.中国国际电视台在移动客户端上打造了聚合新闻、社交、直播、视频等多渠道的平台,
吸引了海外数百万用户的参与。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5.请依据三则材料中的观点,对下列两则国际传播案例进行简要点评。(6分)
案例 1:动画片《雪人奇缘》在全球 46 个国家上映。影片中雪人大毛的冒险之旅途经
千峰竞秀的黄山、波光潋滟的千岛湖、临江危坐的乐山大佛……让海外观众足不出户游遍
大美中华;片中大毛对家的渴盼与期待,奶奶的操心与唠叨,伙伴们的团结与勇气,都让
观众倍感温暖。
案例 2:《国际广告》杂志刊登了一则某品牌油漆平面广告作品:画面上有一个中国古
典式凉亭,凉亭有两根立柱,未涂油漆的左立柱色彩黯淡,柱面粗糙,一条龙紧紧攀附在
柱子上;涂了油漆的右立柱色彩鲜艳,柱面光滑,一条龙跌落到地面上。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场长达十八天的大雪刚刚来到时,溪镇的人们没有感到这是灾难降临,以为只是
入冬以后的第一场雪。然而大雪没有停止,太阳的光芒也没有照耀溪镇,雪花不断飘扬,
时大时小,虽有暂停的时候,可是天空一刻也没有改变它灰白的颜色。
林祥福怀抱女儿,在积雪越来越厚的街道上艰难跋涉,为女儿寻找奶水。他一边艰
难行走一边仔细聆听两旁房屋里有没有婴儿的哭声,如果他听到这样的哭声,就会去敲
开那家的屋门。
林祥福初次见到溪镇商会会长顾益民时,不知道他在溪镇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仍然
是婴儿的哭声指引他来到这气派的深宅大院。他走到宽敞的大堂,两根粗壮的圆柱支撑
着上面的横梁,有十多人分坐在两旁的椅子里,六个炭盒分成两排,供他们烤火取暖,
一个清瘦黝黑的男子坐在正面主人的位置上。他们看见林祥福走进来,停止了说话,诧
异地看着这位不速之客。林祥福伸出放有一文铜钱的右手,说出自己的来意后,顾益民,
就是那位清瘦的男子扭头对一位仆人说:
“叫奶妈过来。”
第 3 页 共 8 页
仆人进去后,奶妈出来了,一个体态丰满的女人走到林祥福面前,接过他的女儿,
转身走回里面的房间,林祥福的手仍然伸在那里,奶妈没有拿走他的铜钱。案厅里的人
不再注意他,继续他们刚才的话题。
林祥福看见这些男人说话时都是弯身凑向炭盆,只有这位清瘦的顾益民笔直坐在椅
子里,他的双手没有伸向炭盒,而是搁在椅子的扶手上,嘴里哈出的热气在他脸上消散,
他一直在凝神静听。
这时候奶妈出来了,林祥福从她手中接过吃饱后已经睡着的女儿。奶妈离去后,那
文铜钱仍然在林祥福手掌上,这使他有些苦恼。顾益民注意到了林祥福的处境,向他微
微点了点头,林祥福知道应该将这一文铜钱放回口袋了。林祥福带着女儿前脚离开顾益
民的家,一个陌生女子便追上来,送给他红色绸缎的婴儿衣服和鞋帽,林祥福诧异之后
说话时,陌生女子已经匆匆离去。
这一天冧祥福来到陈永良家。满脸络腮胡子的陈永良怀抱两岁的大儿子,他的妻子
李美莲正在给三个月的小儿子喂奶,一家人围坐在炭火旁。
陈永良给了他一只凳子,让他坐到炭火旁。与溪镇其他女人木然的表情不一样,李
美莲把女孩抱到胸口时,林祥福看见一个母亲的神情,李美莲赞叹女孩的美丽,既而赞
叹女孩红色绸缎衣帽手工的细致,她不断凑到女孩的头发上闻一闻。这时的陈永良抱着
两个儿子,微笑地看着自己的妻子。
对溪镇口音有所了解的林祥福,从说话的语调里听出来他们也是外乡人。陈永良告
诉林祥福,他们的家乡往北五百里,因为连续不断的旱灾,他们只能背井离乡,一路南
下,靠打短工为生。直到两年前遇上溪镇商会会长顾益民,才结束漂泊的生涯,在溪镇
住了下来。当时顾益民有一批绸缎要从沈店带回溪镇,雇用了四个脚夫,陈永良是其中
的一个。陈永良挑着绸缎和其他三个短工向溪镇走去时,他的妻儿紧随其后。与陈永良
一样,李美莲也挑着一付担子,担子的一头放着衣物和棉被,另一头是他们的儿子。这
个身材娇小的女人为了跟上男人们快速的步伐,一直在小跑。然而她一直在微笑。到了
溪镇,顾益民拿出工钱让那三个脚夫回家,把陈永良一家留了下来。
林祥福没有像往常那样在孩子吃饱以后起身离去,陈永良的真诚和李美莲的热情让
他坐了很长时间,这是他在溪镇雪冻时第一次感受到这样的情绪。他走进过不少人家,
死气沉沉的气氛让林祥福觉得雪冻渗透进所有人的家中,可是在陈永良这里,雪冻被关
在了门外。
这里有红彤彤的炭火,一个随遇而安的男人,一个知足而乐的女人,还有两个初来
人间的男孩。林祥福不愿意从凳子上站起来,长时间孤单的生活使他这一刻倍感温暖。
当李美莲递给他一碗热气蒸腾的粥汤时,他接住碗的手微微颤抖了。他把他们的大儿子
抱到自己的腿上,一边用嘴吹着粥汤一边小心喂给孩子,自己一口没喝。等陈永良的大
儿子喝完以后,林祥福起身告辞,将两文铜钱,不是一文铜钱,悄悄放在凳子上,他突
然羞怯起来,不像此前那样伸出右手将铜钱递过去。
林祥福第二次敲开陈永良的家门,那时候女儿的啼哭持续不断。林祥福还没有说话,
陈永良就将林祥福拉了进去,似乎他应该回到这里。黑夜随之降临,林祥福的女儿一直
在啼哭,她吃了几口奶水马上呕吐出来。李美莲伸手一摸婴儿的额头,失声叫道,孩子
的额头很烫。李美莲的话让林祥福手足无措,他不知道该怎么办。陈永良从水缸里舀了
一盆凉水,将一块布浸湿后拧干,放到婴儿的额头上。这天晚上,陈永良和李美莲将家
中唯一的床让出来,让林祥福和他女儿睡。
第 4 页 共 8 页
夜深时分,女儿似乎睡着了。林祥福怀抱女儿一直坐到黎明来临,一直没有声音的
女儿突然啼哭起来,这一次哭得十分响亮,惊醒了里屋的李美莲和陈永良,他们两个人
披衣出来。李美莲说,听孩子的哭声像是退烧了。李美莲抱过婴儿,伸手一摸说真的退
烧了。李美莲给婴儿喂奶,饥饿的婴儿发出响亮的吮吸声,林祥福不由泪流而出。
李美莲看见窗户上的光芒,又看见光芒从门缝齐刷刷穿透进来,仿佛要将屋门锯开,
不由惊叫一声,问陈永良那是不是阳光。这时候他们才意识到屋外已是人声鼎沸,陈永
良打开屋门,旭日的光芒像浪涛一样迎面打来。
(余华《文城》节选,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分别写到陈永良和李美莲的“微笑”,表现其家庭的温馨,林祥福也被他们感
动着,所以才会悄悄留下两文铜钱。
B.文中多次提到林祥福右手里的“一文铜钱”,刻画出了一个处境窘迫却坚忍不拔、
沉默寡言仍心怀感恩的男人形象。
C.李美莲赞美林祥福女儿身上红色绸缎衣帽手工的精致,这衣帽是顾益民派人送的,
侧面反映出顾益民的家境优渥。
D.小说语言简洁流畅,以恶劣的自然环境为背景,抒写了残酷世界里的温情和暖意,
展现人们对于诚信、仁义的持守。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如顾益民“双手没有伸向炭盆”“笔直坐在椅
子”等细节,乡绅的形象跃然纸上。
B.本文运用补叙的手法,重现了陈永良一家如何在顾益民的帮助下结束漂泊、定居溪
镇的经历,也丰富了小说的情节。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叙事,既显客观,又能多角度、全方位地介绍人物的身份和
社会背景,让读者快速进入故事。
D.小说以“林祥福为女儿讨要奶水”为叙事线索,使其脉络清晰,借助林祥福的视角,
动态地展现出溪镇的社会风貌。
8.小说开头提及溪镇雪灾,结尾写到久雪初晴,请简要赏析这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4
分)
9.顾益民和陈永良均帮助过林祥福,而林祥福感受有别,试对此加以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4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1 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子上①请所习于子思,曰:“先人有训焉:学必由圣,所以致其材也;厉必有砥.,所
以致其刃也。故夫子②之教,必始于《诗》《书》而终于礼乐,杂说不与焉,又何请?”
子思谓子上曰:“白乎,吾尝深有思而莫之得也,于学则寤辱;吾尝企有望而莫之
见也,登高则睹焉。是故,虽有本性而加之以学,则无惑矣。”
悬子问子思曰:“吾闻同声者相求,同志者相好。子之先君见子产,则兄事之,而
世谓子产仁爱,称夫子圣人,是谓圣道事仁爱也。吾未谕其人之孰先后也,故质于子。”
子思曰:“然,子之问也。昔季孙③问子游,亦若子之言也。子游答曰:‘以子产之仁爱
第 5 页 共 8 页
譬夫子,其犹浸水之与膏雨乎!’康子曰:‘子产死,郑人丈夫舍玦佩,妇女舍珠瑱,
巷哭三月,竽瑟不作。夫子之死也,吾未闻鲁人之若是也,奚故哉?’子游曰:‘夫浸
水之所及也则生,其所不及则死,故民皆知焉。膏雨之所生也广莫大焉民之受赐也普矣
莫识其由来者。上德不德,是以无德。’季孙曰:‘善。’”悬子曰:“其然。”
孟子车④尚幼,请见子思。子思见之,甚悦其志。命子上侍坐焉,礼敬子车甚崇,子
上不愿也。客退,子上请曰:“白闻士无介不见,女无媒不嫁。孟孺.子.无介而见,大人
悦而敬之,白也未谕,敢问。”子思曰:“然。吾昔从夫子于郯,遇程子于途,倾.盖.而
语,终日而别。命子路将束帛赠焉,以其道同于君子也。今孟子车,孺子也,言称尧舜,
性乐仁义,世所稀有也。事之犹可,况加敬乎?非尔所及也。”
子思在鲁,使以书如.卫问子上。子上北面再拜,受书伏读,然后与使者宴。拶为复
书,返中庭,北面再拜,以授。使者既受书,然后退。使者还鲁,问子思曰:“吾子堂
上南面丑,授臣书,事毕送业。子上中庭拜,授臣书而不送,何也?”子思曰:“拜而
不送,敬也,使而送之,宾也。”
(选自《孔丛子·杂训》,有删改)
【注】①子上,孔白,字子上,子思之子,孔子的曾孙。②即孔子。③季孙,与下文康
子是同一人,名肥,谥“康”。④孟子车,孟轲,字子车。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涂黑不超过三处。(3 分)
膏雨之所 A 生也 B 广 C 莫大焉 D 民之受 E 赐也 F 普矣 G 莫识其由 H 来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砥”,指磨刀石,与“金就砺则利”的“砺”字意义相同。“砥砺”一词由此引
申出“磨炼”的意思。
B.孺子,文中指小孩子,与“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中
的“孺子”词义相同。
C.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双方车盖往一起倾斜。文中形容孔子与程子一见如故、
亲切谈话的情景。
D.“使以书如卫问子上”与“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两句中的“如”字词义不
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子上向子思请教治学之道,子思认为治学必须像圣贤那样,从经典开始学习才会有
真才实学。
B.子思言传身教,以踮起脚来遥望远方不如登上高处看得更清楚为喻,勉励子上要勤
奋学习。
C.子思借子游回答季孙之问一事让悬子明白了“圣道与仁爱应该哪个在先哪个在后”
的道理。
D.子上把回信交给使者时的态度不如其父子思对使者的态度礼敬有加,这引起了使者
的不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白乎,吾尝深有思而莫之得也,于学则寤焉。
(2) 夫子之死也,吾未闻鲁人之若是也,奚故哉?
14.结合文章第三段,说说你如何理解“上德不德,是以无德”?(4分)
第 6 页 共 8 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①传语,人在玉堂②深处。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①东坡:苏轼在黄州城东门外垦辟了故营地数十亩,命名为东坡,耕其中。②玉
堂,翰林院。此词作于被贬黄州后又起用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时。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为向东坡传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作者的别号“东坡居士”,此处作者又请友
人向东坡传话,以地当人,妙用拟人,足见作者留恋故地的深情。
B.“人在玉堂深处”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颇有深意,潜台词是说,我现在身居
翰林,待遇好,受器重,你不必惦念我。这是怀念、告慰东坡。
C.“别后有谁来?”,辞别黄州东坡之后,词人悬想有没有人再去东坡。设此一问,
避免平直,使行文摇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
D.“雪压小桥无路”,回答前句设问,是说大雪压住了小桥,道路不通,人迹罕至。
以景语曲折表达情意,既富于形象性,又显得委婉深曲。
16.请比较并分析本词作结句“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与苏轼词作《定风波》结句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两种“归去”的不同意义。(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6 分)
17.(1)《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 , ”描写游子和思妇通过互
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
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 《 将 进 酒 》 中 , 诗 人 不 过 是 被 好 友 招 饮 的 客 人 , 结 尾 处 两 句
“ , ”,却表现出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
的任诞情态,同时与开篇之“悲”关合。
(3)古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才不至
于功败垂成。正如《<老子>四章》中所言:“ , ”。
(4)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
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 , ”。
(5)秦始皇派遣蒙恬到北方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
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6)《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与《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得益”道理相似,总结庄宗得、
失天下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 , ”,自然之理也。
(7)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
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为房屋通气透光的装置,“窗”见证着居室主人的浮生悲欢。“窗”在唐宋诗
词中有感伤之意,如“ , ”。
第 7 页 共 8 页
三、语言运用(本题共 3 小题,9 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百年孤独》辉煌光芒的照耀下,马尔克斯其他的长篇小说都显得有些孱弱和暗
淡——它们的确不能跟《百年孤独》 。《枯枝败叶》只能看成是《百年孤独》
的泥坯,是《百年孤独》的“枯枝败叶”;《家长的没落》从兀鹰撕破铁丝网的神奇意
象开头,却在作者的力不从心反复涂抹下,渐渐变得暗昧不辨轮廓;《一桩事先张扬的
凶杀案》与作者别的作品相比,毫无野心可言,是作者肌肉快感驱使下的市井逸闻;①
《迷宫中的将军》围绕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②试图建造一个以抗
暴为初衷,③从而差点儿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这部小说在我看来,艺术成就仅次
于《百年孤独》,但格局气象仍不能望其项背。《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看到的马尔克
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我不敢相信一个 的诺贝尔奖作家,会如此罕见地写一部终
成眷属的爱情小说。我愿意把它解释成是马尔克斯难得地大发善心,对世人做了一次满
怀恻隐的安抚。
近三十年来,可以肯定没有哪个外国作家对中国作家的影响超得过马尔克斯,( ),
我承认,对他任何的 ,也许只是一个为他庞大身躯投下的阴影所惊骇的后辈,
闪在一旁,对其因伟大才可能的斑驳指指点点。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
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 分)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事实恰好相反,我这样数落他,我让人误解有不敬之意
B.我这样数落他,但事实恰好相反,误解让我有不敬之意
C.会让人误解,我这样数落他,但事实恰好相反,我有不敬之意
D.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但事实恰好相反
四、写作(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曾自述心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他又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孔子与颜回乐在何处,所乐何事,周敦颐也曾要求程颐、程颢好好参悟。
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的“孔颜之乐”,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
人生真谛,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它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着重要意
义。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第 8 页 共 8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