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时间交战双方目的决战结果1、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VS汉王刘邦争夺国家统治权垓(gāi)下之战楚军战败,刘邦胜◎楚汉战争示意图刘邦入咸阳—约法三章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沟议和—楚河汉界垓下之战—四面楚歌进攻三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乌江自刎—霸王别姬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贵族出身,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拥兵40万。
出身平民,当过乡间小吏,拥兵不足10万。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刚愎自用,众叛亲离。
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项羽在进入咸阳后,他自恃功高,不可一世,杀死秦王,纵兵烧杀,掠取财宝; 自封西楚霸王,大搞分封,封刘邦为汉王。
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善用人才
大失民心
军纪严明
收揽民心
依赖武力
刚愎自用
项羽死前感叹:“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赞同吗?
指十分固执己见,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项羽
刘邦
思考: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项羽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战争目的代表阶级性质秦末农民起义(秦亡前)楚汉之争(秦亡后)注意:刘邦与项羽的争战在秦朝灭亡前后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秦亡前属于推翻秦朝的农民战争,秦亡后的楚汉争霸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夺权斗争。推翻秦的暴政统治争夺国家统治权(帝位之争)农民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农民起义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对比探究刘邦、项羽先后领导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这两次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刘邦(汉高祖)
公元前202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
2、西汉的建立
“汉并天下”瓦当直径17.5厘米, 西汉的建筑材料,用于屋顶每行瓦的最末端,出土于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西汉初年,制作和使用“汉并天下”瓦当,目的在于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庙 号
指的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祖有功,宗有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仁宗、明世宗等。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文帝。唐朝以后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1、原因:①由于秦朝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灾年,荒年]。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马的毛色一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译文]汉朝建立后……人民失去农作之业,从而发生大饥荒。全国只有五千石粮食,人们互相残杀啃食,死的人超过了一半。……天下已经平定……皇帝出行都不能乘坐到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拉的马车,而高级将领与文官只能坐牛车出行。社会生产遭到破坏,百姓生活困苦,国家贫穷社会景象秦朝的残暴统治、秦末的战乱原因汉初统治者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新的王朝?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相关史事
汉初,大臣陆贾在汉高祖面前经常谈论《诗》《书》中的治国道理。汉高祖反感地说:“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贾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乡(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汉高祖认为言之有理,让陆贾专门著书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教训。
指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的措施,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的目的。
休养:休息保养。
生息:繁衍人口。
[译文]在马背上得到天下,难道可以在马背上治理天下吗?……假如秦朝已经吞并天下,施行仁义,效法古代的圣贤君王,陛下怎能获得天下呢?
(道家“无为而治”)
汉高祖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什么措施?
主张清静无为,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2、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1、原因:②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3、具体措施
增加农业劳动力
稳定民心,鼓励
民众致力农业生产
影响:
经济逐步恢复,
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减轻农民的赋税,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将收获物的十五分之一交给国家),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轻徭薄赋、鼓励农桑
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兵皆罢归家。”
将那些因战乱、饥荒
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释奴为民
卸甲归田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
4、和亲政策
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
也叫作“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周边少数民族或者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出于各种各样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
社会现实:
目的:
意义:
经济凋敝、百废待兴
缓和双方关系
◎汉初形势图
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史记·匈奴列传》
1、原因: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汉景帝 刘启(前188—前141),汉文帝刘恒第五子,西汉第六位皇帝。刘启在位16年,他继承和发展其父汉文帝的事业,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并削弱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
汉文帝 刘恒(前202—前157),汉高祖刘邦第四子。前 196 年被封为代王,在封地居住。刘邦死后,政权一度被吕后控制,其他皇子纷纷被杀,刘恒因为僻居远方,且谦恭谨慎,侥幸活了下来。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前180年,吕后死,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文”“景”都是美谥,
说明两位统治者爱惜民力、品德高尚
三、“文景之治”
(汉文帝和汉景帝)
2、措施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
——《汉书·文帝纪》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百姓依靠它而生存;有的百姓不从事农耕的本业,却去从事工商末业,所以百姓生活艰难。朕对此甚为担忧,所以现在亲自率领群臣从事农业耕作,以提倡重视农业。
[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玉石,饥饿了不能吃,寒冷了不能穿……所以下令各郡国一定要鼓励人们从事农业活动,多种树,可以得到衣服食物。
三、“文景之治”
②下诏准许缺少耕地的农户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
材料二:汉景帝元年正月下诏:间者岁比不登,民多乏食,夭绝天年,朕甚痛之。郡国或硗(qiāo)陿(瘠薄狭隘的土地),无所农桑畜,或地饶广,荐草莽,水泉利,而不得徙。其议民欲徙宽大地者,听之。 ——《汉书·景帝纪》
汉文帝、汉景帝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贾谊《论积贮疏》
[译文]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
①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收入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
②农业保障人民基本生存,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巩固统治。
2、措施
③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文帝二年
1/30
秦朝
2/3
汉高祖
1/15
文帝十二年
1/30
文帝十三年
免除
景帝元年
1/30
田赋
徭役
秦朝:服徭役的年龄从17岁开始,一年数次。
文景时期:服徭役的年龄从20岁开始,三年一次。
进一步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有的年份还下令免去田租。
2、措施
④灾荒之年积极赈灾,保障民众温饱
夏,四月,大旱,蝗。令诸侯无入贡;弛山泽,减诸服御,损郎吏员;发仓庾[贮藏粮食的仓库]以振民;民得卖爵。
——司马光《资治通鉴》
[译文]夏季,四月,大旱,出现蝗灾。(文帝)命令诸侯不必向朝廷进贡;解除禁止百姓进入山泽的禁令,减少宫中服装车马的开销,裁减宫中郎官吏员的人数;打开官仓以救济百姓;允许民众出卖爵位。
三、“文景之治”
相关史事
汉文帝在历史上以节俭著称。他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有人进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诏宣布不接受献礼。修建陵墓时,汉文帝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
2、措施
⑤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汉文帝陵墓
三、“文景之治”
3、表现①纺织、漆器等手工业有较大发展◎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技术水平高超种类繁多◎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君幸酒”漆耳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云纹漆案及杯盘造型美观,在日常生活中多有使用三、“文景之治”3、表现②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成为富商大贾◎西汉制盐画像砖◎汉代冶铁遗址贾(gǔ):作买卖的人,商人。名次汉初富豪致富行业第一名四川卓氏冶铁第二名四川程郑冶铁第三名南阳孔氏冶铁第四名山东曹邴氏冶铁第五名山东刀闲盐商第六名山东东郭氏盐商第七名山西罗氏盐商——整理自《史记·货殖列传》三、“文景之治”3、表现③长安城已初具规模◎西汉长安城示意图④汉景帝时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自是后,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单于,遣翁主[汉代诸王之女称“翁主”]如故约。终景帝世,时时小入盗边,无大寇。——《史记·匈奴列传》[译文]从此以后,景帝又和匈奴和亲,互通关市,送给单于礼物,按以前的盟约派遣翁主和亲。直到景帝去世,匈奴虽然时有小的骚扰边境的活动,但没有大的侵犯行为。三、“文景之治”材料二:“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京城的钱财多达以万贯计,而穿钱的绳索都腐朽了从而无法查检到底有多少钱。太仓的谷物一年积压一年地堆放,满得散落到了仓外,都到了腐烂不能食用的地步。 )
材料一:“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史记》
(大汉朝开国以来七十多年之间,国家安定。只要不遇上洪涝和干旱的灾祸,老百姓就人人饱暖,家家富裕。 )
政治清明
人民安定
经济发展
国力增强
4、影响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材料研读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汉书·景帝纪》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一说:文景时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出现这样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局面: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
[译文]汉朝建国以后,废除繁苛的法令,让民众休养生息。到孝文帝时,用谨慎俭朴的作风治理国家,孝景皇帝遵守大业成规而不改。五六十年之间,就达到转变风气、改变习俗,百姓淳朴敦厚的境地。
原因:
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三、“文景之治”
分析对比:秦朝、西汉农民负担对比
比较 秦朝 西汉
赋税 上缴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汉高祖:十五税一;汉文帝、景帝:三十税一
徭役 修长城、阿旁宫、骊山陵等 汉高祖:轻徭薄赋;
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
思考:秦亡汉兴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历史现象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
(1)秦亡原因:统治者统治残暴,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2)汉兴原因:汉初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繁荣的治世局面。
(3)启示:政府要重视民生,要以民为本,得民心者得天下。
本课小结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楚汉之争
西汉建立
刘邦胜
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
休养生息政策
“文景之治”
①士兵还乡务农;
②释奴为民;
③轻徭薄赋。
促进出现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
课堂反馈
1.西汉建立之初,社会残破不堪,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到了文景时期,“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人口逐渐增加)”。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休养生息 B.尊崇儒术
C.盐铁专卖 D.版图拓展
A
2、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之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A
B
3.《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还记载,高祖曰:“此三者(张良、萧何和韩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材料描述的是刘邦夺取天下的( )
A.目的 B.原因 C.过程 D.影响
巩固练习
C
4.《考古Archaeology》杂志出版的2024年第一期评选出了“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陕西西安汉文帝霸陵发现的动物殉葬坑入选。据《史记》记载,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这表明汉文帝( )
A.贪图享乐 B.以法治国
C.提倡节俭 D.罢兵归家
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