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十一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
目录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柒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感悟
学情分析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感悟
课标要求:
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课标解读:
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并取得成效,出现了治世局面,引导学生了解汉初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采取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的政策,对西汉初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意义。
(一)新旧教材对比
本课主要变化是将楚汉之争移到11课来,第十课强调是农民战争,所以第一子目强调战争性质的变化。本课还增加了匈奴和亲政策,为12课的北击匈奴做铺垫。另外第三子目的变化主要是增加了西汉初期的经济内容,尤其突出了长安城建设,以及和匈奴的贸易,教材现在很突出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新教材补充了马王堆汉墓的内容,文物精美,突出了史料实证。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感悟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1、课前导读:
2、第一子目:
标题:西汉的建立→楚汉之争与西汉的建立
正文:
(1)增加了“楚汉战争”的内容 (原10课, 第3子目)
将原第10课材料研读修改为相关史事。
(2) 将汉初的情况调整到第2子目
删除了有关汉初背景的材料研读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感悟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3、第二子目:
标题: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正文:
(1) 休养生息政策的描述增加“主张清静无为”
(2)删除“兵罢皆归家”文言文,增加“部分”一词
(3) 经济政策增加“十五税一”田租
(4)增加对匈奴的和亲政策
(5)新增想一想: 汉高祖为什么要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6)新增相关史事:汉高祖重视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教训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感悟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4、第三子目:
标题:“文景之治”
正文:
(1)增加文、景帝重视农业的表述
(2) 明确三十税一的政策是文帝和景帝时期
(3)删除废除严刑峻法的内容
(4) 增加文景之治影响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如纺织、漆器、商业、边境贸易
(5)“文景之治”的表述更加简洁
(6)增加图片: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汉景帝阳陵陪葬墓园出土的陶仓
(7)增加有关文景之治材料研读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感悟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二)教材内容分析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感悟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楚汉之争与西汉的建立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文景之治”
吸取秦灭亡的教训
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背景
结果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从知识基础看,七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历史知识的学习,知识储备不足。但经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对秦的暴政与秦的灭亡有了深入学习,因而较容易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古文功底较弱,欠缺独立分析文言史料的能力,需要教师合理引导。
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对汉高祖刘邦的事迹有所耳闻,部分同学知道楚汉之争、刘邦建立西汉与“文景之治”,但他们对汉初的经济状况与“文景之治”的形成缺乏深入认识,且容易混淆文学作品与历史事实,因此,需要教师引入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料实证的能力。
课标分析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感悟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课标分析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感悟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了解“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结合汉文帝、汉景帝的施政措施探讨该局面形成的原因,提升综合分析能力,理解统治政策顺应时代需要并能得到有效贯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知道楚汉之争的史事,理解西汉的建立对结束战乱、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汉初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归纳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从秦末、汉初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作用。
历史事实
历史认识
价值感悟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课标分析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感悟
教学难点
“文景之治”的内容、影响
教学重点
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
突破策略
史料分析、文物展示
突破策略
情境创设、史料分析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一)导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本素材,让学生认识到教材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带着问题进入课程学习,开宗明义。
课标分析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教学感悟
(二)第一子目: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对战双方 项羽、刘邦
目的 为争夺国家统治权
决战 垓下之战
结果 刘邦胜利
刘邦入咸阳,约法三章
鸿门宴,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
鸿门议和,楚河汉界
垓下之战,四面楚歌
乌江自刎,霸王别姬
根据教材,指出汉之争交战双方的领导者、目的、结果,你还知道这一时期的哪些历史典故呢
设计意图:运用表格让学生清晰明了
的了解楚汉战争。通过成语典故,将本节课历史知识与学生已知的知识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楚汉之争是双方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的争战。
课标分析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教学感悟
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②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关心民生。
刘邦胜利的原因:
项羽失败的原因:
①注重收揽民心,②善用人才。
①刚愎自用,②一味依赖武力。
设计意图:利用课本相关史事材料,归纳概括,学会依据材料对史事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刘邦能够战胜项羽的原因,从而得到启示,印证“得民心者得天下”,培养唯物史观。
课标分析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教学感悟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时间 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 刘邦(汉高祖)
定都 长安(今西安)
设计意图:观察时间轴,联系旧知,理解西汉建立的意义,引导学生归纳并记忆西汉建立三要素。培育时空观念,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培育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感悟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高祖如何治理天下?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设计意图:运用《大风歌》作为过渡。承上启下,从西汉的建立到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并提出问题,汉承秦制却不用秦政,汉高祖为什么采用休养生息政策。
指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
主张清静无为→道家思想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感悟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三)第二子目: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想一想:汉高祖为什么要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没有积蓄),自天子不能具醇驹(四匹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汉初,大臣陆贾在汉高祖面前经常谈论《诗》《书》中的治国道理。汉高祖反感地说:“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贾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乡(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下安得而有之?”汉高祖认为言之有理,让陆贾专门著书总结泰亡汉兴的经验教训。
——教材第64页相关史事
经过秦的暴政和秦末战乱,社会遭到严重破坏。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汉高祖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人口减少
生产遭到破坏
国力疲弱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阅读,归纳得出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锻炼学生阅读史料,归纳史料的能力,做到论从史出。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感悟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感悟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休养生息
人相食,死者过半
措施
部分士兵还乡务农
释放奴婢为平民
增加农业劳动力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目的
轻徭薄赋
鼓励农业生产
匈奴连岁入边
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营造和平环境,恢复和发展经济
(生产遭到破坏)
(人口减少,无人务农)
(匈奴侵袭边郡)
措施
田租十五税一
减免徭役和兵役
目的
措施
目的
影响
经过汉初多年的治理,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假如你是汉高祖,面对汉初的社会问题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呢?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以问题为引领,引发学生思考,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休养生息政策,及其措施和影响。
设计意图:用时间轴明确文帝景帝继承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感悟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措施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员关心农桑,与民休息。
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汉书·文帝纪》
相关史事:汉文帝以节俭著称。他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诏表明不受缺礼。他的陵墓,汉文帝要求不许用金、银、钢等装饰,只可用瓦器。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阅读,归纳文帝景帝时期休养生息政策措施,锻炼学生阅读史料,归纳史料的能力,做到论从史出。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感悟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贾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晁错:务民于农桑,薄赋敛。
(四)第三子目:“文景之治”
手工业 纺织、漆器等手工业有较大发展
商业 商人靠煮盐、冶铁成为富商大贾
都市 长安城已初具规模,布局规整
边境贸易 汉景帝时,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
与各族往来频繁
设计意图:用表格归纳文帝景帝时期经济发展情况。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感悟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和素纱单衣
汉代长安城平面图
汉代未央宫复原图
汉景帝阳陵陪葬墓园出土的陶仓
设计意图: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出示考古文物,让学生加以分析,提取其蕴含的历史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感悟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材料研读】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汉书·景帝纪》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一说:文景时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出现这样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1)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历史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
(2)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之间的因果联系。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感悟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修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什么好处?
秦朝 汉高祖时期 文景时期
赋税 约三分之二 十五税一 三十税一
徭役 一年数次 一年一次 三年一次
刑罚 连坐、肉刑 减轻刑罚 废除刑法、以德化民
开支 大兴土木 减少开支 提倡节俭
治国 暴政 休养生息 休养生息
结果 二世而亡 逐渐稳定 “文景之治”盛世
实施暴政,不恤民情,则国家衰亡实施仁政,关注民生,则国家强盛重视民生、以民为本、得民心者得天下。成由勤俭败由奢。
秦朝的横征暴敛政策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休养生息政策还增强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实力。
设计意图:对比秦汉时期统治政策,进一步明确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启示,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感悟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文景之治”
西汉建立:
楚汉之争
时间、都城、人物
士兵还乡,释放奴婢,重视农业,轻徭薄赋,与匈奴和亲
经济恢复,国家局势稳定,缓和汉匈关系
措施:
影响: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
(手工业、商业、边境贸易)
措施:
表现:
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勤俭治国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感悟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课标分析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教学感悟
课标分析
教学感悟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在教授初一历史“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这一内容时,我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故事引入能快速抓住学生注意力,比如讲述楚汉之争的成语故事,汉文帝勤俭治国。在讲解休养生息政策时,利用图表对比赋税、徭役前后变化,使知识更直观。
从学生接受情况来看,对于历史故事部分,他们兴趣浓厚,能积极参与讨论。但涉及到政策理解,部分学生有困难。在文景之治的内容中,学生对勤俭治国的例子容易理解,不过将这些措施与盛世局面的因果关系串联起来理解,对一些学生有挑战。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多引导他们分析历史事件间的内在逻辑。
谢谢观看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