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杜甫诗三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杜甫诗三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07 19:4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 科 语文 课 题 25、杜甫诗三首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了解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引导学生能够运用一些技巧,有感情的朗诵古诗。领会诗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写作艺术,并能结合词句做点赏析。3、准确流畅的背诵三首诗。
过程方法 反复吟咏、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情感态度 通过诗歌了解杜甫胸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了解他的人生遭遇以及安史之乱下唐朝百姓的悲苦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导入:多媒体展示(一): 多媒体显示“杜甫画像”及对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幅画像画的人物,及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你还知道杜甫的哪些事?哪些诗?二、作者、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二):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为“诗圣”。他与浪漫主义诗人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可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诗歌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34岁),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应试求官,因国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靠投递文章托人引荐, 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 由画像、对联导入,增强课堂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补充介绍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情做准备。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得一小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三)战乱流离时期。安史之乱爆发,他携家人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诗歌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形成了特有的“沉郁顿挫”的诗风。(四)漂泊西南时期。时局动荡,政治黑暗,杜甫弃官,携家随民逃难,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四处为家的凄苦生活。其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及《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成为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壮游时期的《望岳》,战乱流离时期的《春望》《石壕吏》。三、吟诵诗歌,感受诗情。(一)自由朗诵诗歌,初步感受诗意。多媒体展示(三):吟诵要求:1、读准字音,勾画不理解的字词。2、找准韵脚,读出韵律。3、注意断句,读出节奏。助读韵脚:指的是每句诗的最后一个韵母相同的字。如《望岳》中的“了”“晓”“鸟”“小”。节奏:指一句诗中的有规律的停顿。教师巡视、指导。(二)小组交流意见、疑难。(三)就要求中的三个方面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点拨:1、生词、难句:《望岳》未了——不断、不尽。岱宗——对泰山的尊称。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阴阳——指山的北面和南面。决眦——把眼角都睁裂了。凌——升,高出。荡胸生曾云:曾,通层。看着山中层叠缭绕的云气,心胸也为之摇荡。这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峻,山腰云雾缭绕,景象宏伟壮丽。诗人看到这一景象内心激动不已。《春望》烽火——战火 抵——相当,值 浑——简直 不胜——禁不住、受不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伤时恨别之际,看见娇艳的花朵,也会落泪,听到春鸟和鸣,也会心惊。春花盛开、春鸟和鸣本是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合作学习举手交流展示解决疑难问题 给学生一个抓手,为学生自由学习创设时间和空间。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美好的景象,“溅泪”“惊心”则给这幅春景抹上了无限悲伤的情愫。短短十个字就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国家破败,亲人离散之时离人无限悲苦的心境。而且对仗工整,成为情景交融的千古名句。《石壕吏》吏——小官 看(kān)——看护,照料 邺城——唐军与乱贼争夺的地方。 男——这里指儿子。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苟且偷生,死了的永远不在了。这句表达了老妇人对战争中死去的儿子的无限哀思又无可奈何的心情。2、韵脚、韵律:《望岳》:了、晓、鸟、小。一韵到底,朗朗上口,有韵律美。《春望》:深、心、金、簪。一韵到底,压平声韵,2、3联对仗工整,有韵律美。《石壕吏》:人、看,怒、苦,戍,至、死、矣,孙、裙,归、炊,咽、别。隔句押韵,而且几次换韵。但读来依然音韵和谐,变换有致,有韵律美。3、断句、节奏: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二一二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二一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一二拍)…………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4、朗读技巧:读出节奏、韵律外,句中的停顿,读时要讲究声断气连,才可读出诗之韵味。教师范读举例。5、诗歌体裁:《望岳》《石壕吏》是“古体诗”。《春望》是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四)听录音、看画面、进一步感受诗情。多媒体展示(四) 反复吟咏感受练习展示,读出诗味。在初步解读诗歌之后,欣赏、感悟。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第二课时一、杜甫诗三首,你会背哪首?展示给大家。二、合作探究:1、“诗言志”。《望岳》《春望》《石壕吏》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中你感受到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2、编者把这三首诗放在一起让我们来学,对此你怎样理解?3、你最喜爱哪首?哪句?说明理由。4、古人作诗讲究练字,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大家都听说过“推、敲”的故事……这三首诗中,哪些字“炼”得特别好,试分析一下好在哪里?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合作探究,就以上问题拿出看法。教师巡视。三、就以上问题,全班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引导点拨:问题1:《望岳》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宏伟高峻、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全诗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春望》首联抒发了诗人由国都沦陷的破败景象而产生的沉痛之情,颔联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面对春花春鸟,感慨时政而产生的深切的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离乱中的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使全诗更多了一层悲哀。 《石壕吏》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问题2:这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也不相同。《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的感情沉郁忧愤。真实地抒写了民间的疾苦,反映了“安史之乱”下的现实生活。是杜甫现实主义诗作的代表作品。这也正是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的思想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诗人的思想发展轨迹,和写作风格的变化。问题3例说:我最喜欢《石壕吏》。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独特的构思。从诗题上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情节中可能隐去了吏的“怒”“呼”。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曰“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答曰:“室中更无人……”;最后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我最喜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因为诗句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我最喜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阻断了多少与家人的音信,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这一夸张,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也是人人心中所想,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问题4炼字: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仰望山峰,它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剑锋将那照射下来的阳光陡然切断,突出了泰山巍然屹立、遮天蔽日的高峻形象。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形象地表现出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凉的景象。 举手展示四人一组,学习讨论。各小组代表举手展示本小组探究结论。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仆。所以无论是“展示”还是“探究”“谈看法”,其目的都是让全体同学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起组织、引导、点播、评价的作用,“结论”由学生通过过程性学习来获得。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四、在品读之后全班齐诵《杜甫诗三首》。五、课堂小结: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源于其内心一种深切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诗圣”这一称号显示出他在文学史上卓越的地位。下去多积累杜甫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作业设计 1.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找出杜甫《春望》中的对偶句,仔细体会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并模仿写一两组对偶句。 2.改写《石壕吏》。 注意发挥合理想像,补充出诗中表达跳跃的部分,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
板书设计 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望——山之高峻 忧国 凶横残暴——夜捉人的故事抒——攀登泰山极顶(报国) 伤时 (忧国)吏呼一何怒:逼问攀登人生顶峰 念家 妇啼一何苦:哭诉 (忧民)的豪情壮志! 悲己之情怀 独与老翁别:抓走 表达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浪漫主义) 之前 ——安史之乱——之后 (现实主义)
教学反思
相关链接 杜甫诗歌名句集锦. 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  5、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6、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小寒食舟中作》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1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阁夜》  1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  16、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咏怀古迹五首》  1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  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  2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绝句二首(其一)》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2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29、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江村》  30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3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其一)》3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登高》一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时其流落夔州(今四川奉节)。古九月九有登高习俗,此诗即杜甫登高有感而作,抒写其长年飘泊的痛苦,孤独无依,老病孤愁之感。此诗被称为“古今第一律诗”。《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