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蜡烛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3 蜡烛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08 07: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3 ﹡蜡烛俄罗斯纪念苏联卫
国战争胜利60周年1.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学习掌握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 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3. 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这样,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贝尔格莱德战役 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常用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
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更系统。记叙文体中的又一实用文体。
烧灼 地窖 桥头堡
匍 匐 腋下 颤巍巍
瓦砾 拂晓 育乞西
鞠 躬 舀水 契柯拉耶夫 zhuóbǎojiàopú fúyèfúlìwēiqǐqìkē yēyǎo jū ɡōnɡ一、读一读烧 灼: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颤 巍 巍:肃 穆:永垂不朽:瓦 砾:烧,烫,使受伤。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恭敬庄严。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破碎的砖头瓦片。二、记一记 请同学们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事件原因: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经过: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结果:一、认真阅读,探究内容
1.文中老妇人的哪些行为让你感动?请把相关语句标画
出来。
2.一系列的行为显示出老妇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分类品析对这些内容反复描写有什么效果。1.文中老妇人的哪些行为让你感动?请把相关语句标画出来。a.炮火连天,环境险恶。德国人又在开炮了……“老妇人想了半天……慢慢地爬出了地窖。”(14段)“她不会匍匐前进……她太衰老了……走进了方场。”(15段)b.年老体弱,掩埋吃力老妇人“把他拖走,路并不远……休息了三次。”(23段)“几小时的工夫,她一捧又一捧……的坟堆。”(26段)“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嘴唇和前额。”(25段)“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17段)c.视若亲人,沉痛哀悼“做好了坟堆后……摸出……怀里的东西”、“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老妇人对着这烛光……那黑色的大围巾。”(28、29段)“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插在那老地方。”(40段)d.点燃婚烛,真情祭悼2.一系列的行为显示出老妇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3.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分类品析对这些内容反复描写有什么效果。 炮火
闪烁的蜡烛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
老妇人的动作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作者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二、揣摩语句 品味意蕴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的非常来历,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我被    所感动,原因是 。     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感
点一是环境危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
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三、寻找感点 明主题红军的生命之光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南斯拉夫人民的智慧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红军战士们“小声地谈论着”请展开想象,写一段他们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