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共1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共1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0 18:0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将获得者袁隆平
沈英甲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 ,男,汉族,生于北京 ,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
袁隆平介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颁奖词
感动中国获奖者之一袁隆平的颁奖词
背景资料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 36 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粮食严重短缺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 1/5 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 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认识文体
人物通讯是通过以新闻人物为对象,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人物通讯意在通过书写典型人物反映时代精神,对引导舆论,培育社会共识具有积极作用。
人物通讯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
1.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2.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3.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快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学生活动:
(1)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快读课文,画出有效信息,概括事件。
(3)同位之间交流、补充信息。
(4)初步感受人物精神品质。
字音识记
笼罩( ) 土壤( ) 田埂( )
淤泥( ) 籼稻( ) 分蘖( )
贬斥( ) 花蕊( ) 稻菽( )
一蔸( ) 饥馑( )
xiān
niè
rǎnɡ
ɡěnɡ

biǎn
ruǐ
shū
dōu
jǐn
zhào
小标题 具体事件 人物精神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杂种第一代但试种失败
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失败
袁隆平寻找并发现天然雄性
不育株
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
袁隆平用事实反驳对杂交稻
的贬斥
袁隆平规划并选育超级杂交稻
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平和大度
勇于担当,不断进取
1、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的不仅是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且还隐含着对未来农业更广阔前景的展望,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深入阅读
技法迁移
2.简墨白描画细节。
关键是抓住事物的特征,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事物的动态和风貌,使其不仅逼真而且传神,有意蕴。
3.特色语言显细节。
细节描写还可以重点描述人物具有特色的语言,以其语言细节反映人物性格。
1.个性动作显细节。
富有个性的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的主要方法。
深入阅读
鉴赏细节描写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2.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从“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这样的细节描写我们能够看出袁隆平对待植物科学、农业技术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稻田如数家珍般的熟悉与热爱。
3.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散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莞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动作、神态描写,突出表现了袁隆平注重实践的作风、留心观察的习惯、善于发现的眼光、热爱科学的情怀。
4.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通过“鹤立鸡群”写出了的样株的与众不同,突出了他的特性,而“抚摸”更是生动传神的写出了袁隆平将样株视若珍宝的情态,将那份欣喜与激动准确的表达了出来。
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有何特点?
全文通过把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
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
合作探究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明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