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无忧】4.12 用种子繁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无忧】4.12 用种子繁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3-20 10:5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备课 四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
12.用种子繁殖(教学教案)
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能够提取实景和图片中的重要信息,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及其与萌发成的植株的关系。
科学思维:※能针对问题提出假设,探究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
探究实践:※能够根据种子的外形特点,推测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态度责任:※了解植物用种子繁殖的方式。重点
※猜测种子的特点与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难点
教学内容
本课以植物的种子繁殖为中心,采用主从式的逻辑结构,展开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为“主”,即种子的萌发,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解剖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并结合教材介绍,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与种子萌发成的植株之间的关系;活动二,提出有关种子萌发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在解决一些播种技术问题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
第二部分为“从”,即种子的传播,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并交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活动二,指导学生观察一些种子,并猜测它们的特点与种子的传播方式有什么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发育成植株的快镜头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蚕豆或玉米的种子、苍耳种子、悬铃木的果球、放大镜、镊子、葵花籽、玻璃瓶、纱布、水、土壤、盛土的容器、直尺、小木牌、毛皮。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解剖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观察蚕豆和玉米种子。
观察材料:浸泡后的蚕豆或玉米种子、镊子、培养皿等。
观察步骤:(1)剥开种皮:选取一颗较大的种子,一只手拿种子,另一只手拿镊子。用镊子的尖部夹住种子外皮,从外皮的中缝开始,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依次剥离,同时仔细观察种皮是什么样的。
(2)用放大镜观察两片子叶的连接处有什么,并画图记录种子的内部构造。
(3)根据观察结果,讨论、分析种子可以分为几部分,初步推测各部分在种子的生长过程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观察记录:
玉米 蚕豆
分离开种皮 玉米种皮较难分离,可以从中间正切或侧切,然后观察
分开豆瓣
内部结构
共同点 种皮都有保护作用;种子内部都有一个“小芽”等
观察分析:将蚕豆的种皮剥下后,剩下的那部分就叫作胚。我们首先看到的两片“豆瓣”,科学名称叫作子叶,蚕豆有两片子叶,而玉米只有一片子叶。分开蚕豆子叶后,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在两片子叶的连接处有一个“小芽”,一端呈圆锥形,像根的结构,这部分叫作胚根;另一端的顶端分叉像叶的结构,这部分叫作胚芽。胚芽、胚根和子叶都是胚的组成部分。
观察结论:种子通常由种皮和胚构成,胚又分为子叶、胚芽、胚根等。
2.认识种子。
种子是有生命的。一粒种子就是一个生命,只要落在适宜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那么种子的各部分都会发育成为植物的哪一部分呢?
以菜豆为例,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胚根发育成根,子叶是种子萌发时的营养器官,随着种子的发育,子叶逐渐消失,种皮发育成果皮,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3.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各部分的变化。
种子浸于水中或落到潮湿的土壤中,其内的亲水性物质便吸引水分子,使种子体积迅速增大(有时可增大一倍以上)。吸胀开始时吸水较快,以后逐渐减慢。种子吸胀时会有很大的力量,甚至可以把玻璃瓶撑碎。吸胀的结果使种皮变软或破裂、对气体物质等的通透性增加,是萌发的开始。
胚生长后体积增大,突破种皮而外露。大多数种子先长出胚根,接着长出胚芽,后续长出根、茎、叶,形成幼苗。有些植物种子的下胚轴不伸长,子叶留在土中,只有上胚轴和胚芽长出土面生成幼苗,这类幼苗称为子叶留土幼苗,如豌豆、蚕豆、玉米等;有些植物种子萌发时下胚轴伸长。把子叶顶出土面,形成子叶出土幼苗,如菜豆、油菜、瓜类。
设计意图:
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它能萌发成新的植株,与其结构密不可分。揭示种子的结构,是了解植物为什么能用种子繁殖的基础,也是认识用种子繁殖的第一步。
活动二 探究种子的萌发情况
1.探究蚕豆种子的根的生长方向。
实验目的:观察种子萌发过程中根的生长方向。
实验材料:蚕豆种子、透明玻璃瓶、纱布、放大镜。
实验步骤:(1)先把实验用的蚕豆种子在水中浸泡几小时。
(2)向瓶内倒水,使水位达到1厘米。将纱布弄湿后贴在瓶壁。
(3)慢慢将种子摆放在纱布和瓶壁之间,有正放的,有倒放的,有横放的。
(4)把瓶子放在温暖的地方。
(5)几天以后,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
实验记录:
实验结论:在适宜条件下,蚕豆种子持续萌发,根的生长方向都是向下的,芽的生长方向都是向上的。
2.探究葵花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
实验目的:探究种子在土壤中萌发和生长的适宜深度。
实验材料:葵花子、土壤、刻度尺。
实验步骤:(1)选择颗粒饱满、大小差不多的葵花子若干,在水中浸泡半天。
(2)每两粒葵花子为一组,尖头朝下分别插入不同深度的湿润松软的土里。
(3)把坑填平,标记好深度。
(4)10天后,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记录:
编号 埋种深度/厘米
1 2 3 4 5 6
第1粒 ×
第2粒 √
第3粒 √
第4粒 √
第5粒 ×
第6粒 ×
实验结论:葵花子在湿润的土壤中萌发和生长的适宜深度为2~4厘米。
设计意图:
此活动探究的两个问题皆是学生感兴趣或有疑惑的问题。以探究的方式来研究它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还可以揭示一些耕作技术的原理。
活动三 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我们已经知道了果实里面有种子。果实成熟后,就要把种子传播出去,在适宜的环境下,种子萌发长出新的植物。那么植物是怎样将种子传播出去的呢?每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都有一定的结构,这也使得它们传播种子的方式不尽相同。
1.自力传播。
有些植物的果实在果皮急剧开裂时产生机械力或弹射力,使种子散播出去。干果中的裂果类果皮成熟后成为干燥坚硬的结构,由于果皮各层厚壁细胞的排列形式不一,随着果皮含水量的变化,容易在收缩时产生扭裂现象,借此把种子弹出,传播到远处。常见的大豆、蚕豆、凤仙花等果实都有此现象。凤仙花的果实成熟后,干燥而坚硬的果皮在阳光的烘烤下,常常会自动爆裂。果荚里面的种子就会像飞出枪膛的子弹一样,被弹射到远处。
2.风力传播。
很多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是借助风力传播的,它们一般细小、质轻,能悬浮在空气中被风力吹送到远处。这类果实或种子的表面常生有絮毛、果翅或其他有利于借助风力飞翔的特殊构造。如蒲公英、棉、榆树等植物的果实。
3.水力传播。
水生植物和沼泽地生长的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往往借助水力传播。莲的果实俗称莲蓬,呈倒圆锥形,组织疏松、质轻,因此可以漂浮于水面,随水流到各处,同时把种子散布到各地。陆生植物中的椰子的果实也是靠水力传播的。
4.动物传播。
(1)被动物吃下传播。一部分植物的果实具有鲜美的味道,可以吸引某些动物食用。动物在吃这些果实的时候往往将种子吐出,有的虽把种子吃进肚子,但由于消化不掉,就随粪便排出,从而传播到四面八方,这样也就帮助了这些植物传播种子。如野樱桃的果实被鸟类吞食后,未被消化的种子随鸟类的粪便传播到其他地方。
(2)被动物携带传播。一部分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是靠动物和人类的携带传播的,这类果实和种子的外面长有刺毛、倒钩或有黏液分泌,能挂在或黏附于动物的毛、羽或人类的衣裤上,随着动物和人类的活动把它们传播到其他地方。如苍耳、鬼针草的果实等。
同时,由于多种植物的果实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辅助食品,人类在取食时往往把种子随处抛弃,因此种子也获得了传播的机会。
总 结:
种子传播方式 植物名称 果实构造特点
自力传播 凤仙花 果实成熟后果皮就会慢慢向内蜷缩,然后借助自身的力量突然向外伸开,把种子弹射出去
风力传播 蒲公英 带有一顶小小的“降落伞”,便于借助风力
水力传播 椰子 能够漂浮在水上
动物传播 野樱桃、苍耳、鬼针草 果实鲜美或外面长有小刺、倒钩
设计意图:
在用种子繁殖的过程中,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决定了种子能否遇到萌发的合适条件,从而实现繁殖后代的目的。它是种子繁殖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值得学生了解。
活动四 观察一些种子的特点,猜测这与种子传播有什么关系。
1.观察悬铃木的果实。
悬铃木的果实聚集在一起,呈球形。像蒲公英的果实一样,悬铃木的果实也有“降落伞”,成熟后的果实顶端长有冠毛,容易被风吹走,借助风力,飘落到远处。
2.观察苍耳的果实。
苍耳的果实和悬铃木的果实明显不同。除外形、大小不同外,更显著的是苍耳的果实外表上布满了带钩的刺,并且果实容易脱落。这些刺在人或动物经过它时,就会钩挂在人的衣服或动物的身体上,这样人或动物的移动就帮助它传播了种子。人们利用苍耳的这种特性,发明了尼龙搭扣。
活动手册
课堂总结
本课通过解剖和观察浸泡过的蚕豆或玉米种子,了解种子的构造,知道种子包括种皮、子叶、胚根、胚芽几部分。其中蚕豆的种皮很厚,具有保护种子的作用;蚕豆的子叶内贮藏着养料,供种子发芽使用;蚕豆的胚芽发育成了茎和叶,胚根发育成了根。通过观察一些种子,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有自力传播、风力传播、水力传播和动物传播。通过观察一些种子,并猜测它们的特点与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如观察苍耳的种子,它长有带钩的尖刺,容易挂在动物的皮毛上到达远方,所以它的传播方式应该是动物传播。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