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16 大自然的语言第四单元1.积累物候学的知识,了解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3.学习本文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竺可桢在20世纪30年代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1963年,他结合我国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编纂了《物候学》一书。本文就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孕育 销声匿迹
翩然 衰草连天
连翘 风雨载途 qiáoshuāizài一、读一读nìpiānyùn次 第:
孕 育:
簌 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年年如是:
周而复始:
翩 然:
农 谚:一个挨一个地。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纷纷落下的样子。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风雪遍地。载途,有遍地的意思。每年都这样。是,这,这样。形容循环往复,转了一周又一周。动作轻快的样子。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二、记一记阅读课文,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侯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2.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 三月的内蒙古草原三月的海南纬度对物候的影响经度对物候的影响四月的内蒙古草原四月的大连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古代三月的长城现代三月的长城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①纬度的差异②经度的差异③高下的差异④古今的差异主要空间时间次要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不好。
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侯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一、探究标题 生动形象二、划分段落 理清脉络请为文章划分部分,并概括各部分大意。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三、探究文章 说明顺序描述物候现象阐述研究意义作出科学解释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现象本质纵观全文,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果实成熟
叶子变黄
北雁南飞
昆虫匿迹衰草连天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花次第开
燕子归来
布谷鸟来孕育果实描写
拟人生动大自然的语言冬春夏秋 重点分析第一、二自然段的语言,说说如何体现了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典雅的特点?四、研读文章 品味语言描写生动形象,用词典雅、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
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
如“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如“簌簌地落下来”,“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 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 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
度 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如:
“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重新拟一开头,与原文作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内容:介绍知识物候学结构: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物候学物候重要性纬度
经度
高下
古今意义时间空间主次具体抽象逻辑顺序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用物候现象解释诗人这句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