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不懂就要问
三年级上册
新题导入
课文里是讲谁不懂?
哪儿不懂?
要问谁?
“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
孙中山: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广东香山(今广东省中山市)人。他推翻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曾任中国同盟会总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自学要求:
1.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2.借助拼音小声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问题?(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
我会认
sòng
诵
lì
例
quān
圈
duàn
段
liàn
练
hú
糊
bèi
背
dāi
呆
jiè
戒
lì
厉
ái
挨
chǔ
楚
tú
涂
挨打
ái
弄清楚道理
chǔ
词语解释
根据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私塾
咿咿呀呀
照例
整体把握
先读一遍课文,再填空:
课文主要讲了( )小时候在( )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 )地向先生提问的事。说明了他是一个( )的人。
大胆
私塾
孙中山
勤学好问
课文解读
私塾
私塾
孙中山小时候是怎么上课的?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不求甚解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是一个传统的教育场所。在私塾里,上课的方式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教室里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只有几张桌椅和一块黑板。学生们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跟着先生读书,教室里常常响起一片“咿咿呀呀”的声音,仿佛在唱一首古老的歌谣。这种读书方式,虽然单调,却充满了韵律和节奏。
在私塾里,先生的教法非常简单。学生们跟着先生念书,念得熟练了,先生就会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这种教学方式注重的是记忆和背诵,而不是理解和思考。学生们需要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将书中的内容牢牢记住。这种方法虽然能够让学生快速记住一些经典著作,但往往忽略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创造力。
“不懂就要问”,孙中山是怎么问的?
来到学校
流利背诵
先生念一句学生念一句
有什么用呢?
壮起胆子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用反问的句式说明孙中山想知道书中意思的愿望十分强烈。
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也要像孙中山学习,勤学好问,乐于思考,敢于质疑。
尽管孙中山能够熟练地背诵出这段内容,但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书里说的究竟是什么意思?他发现自己只是机械地记住了文字的排列顺序,却对文字背后的含义一无所知。这种糊里糊涂的背诵让他感到困惑和不满,他开始质疑这种学习方式的意义。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头一次
态度诚恳
孙中山决定不再沉默,他壮着胆子站起来,向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充满了坚定和勇气。在那个时代,学生向先生提问是不常见的,尤其是质疑学习方式的问题。孙中山的提问,让整个教室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因为以前从没人敢向先生提问。孙中山这一问,简直如“开天辟地”一般,大家不知道先生会怎样做,都认为先生会惩罚多问的同学,所以大家谁也不敢出声,怕受到先生责罚。
孙中山的提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动作,齐刷刷地看向孙中山。在那个时代,学生向先生提问是不常见的,尤其是质疑学习方式的问题。同学们被孙中山的勇气和胆识所震惊,他们没想到有人敢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问题。整个教室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先生的反应。
先生听到孙中山的提问,先是愣了一下,然后陷入了沉思。课堂里一片寂静,只有先生微微的呼吸声在空气中回荡。同学们紧张地等待着,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寂静让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每个人都在心中揣测着可能的结果。
私塾先生非常严厉,却打破习惯把书中的道理讲给同学们听,可见先生教书很认真,孙中山学得很认真。
面对先生的质问,孙中山并没有表现出畏惧。他镇定地回答:“我会背了,先生。”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充满了坚定和自信。孙中山知道,自己已经熟练地背出了那段课文,但他更想知道的是课文背后的真正含义。
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先生的态度为什么和前面不一样?
因为孙中山完成了先生布置的任务,他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打动了先生,所以先生破例讲解了书中的内容。
先生对孙中山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在那个时代,许多先生认为,学生们不需要立刻理解书中的深意,只需记住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然而,孙中山的提问让他意识到,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是迫切的,他们希望当下就能理解所学的内容。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大家其实都像孙中山一样,也想弄懂书中的意思,只是先生不讲,他们也不敢问。
孙中山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就不怕挨打吗?
读第八、九自然段,思考: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用孙中山的回答结尾,既照应了题目,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孙中山的这句话,展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在那个时代,学生向先生提问并不常见,尤其是质疑学习方式的问题。孙中山的勇敢提问,不仅挑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显示了他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他明白,只有通过不断的提问和思考,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理解其中的道理。
孙中山提到“就是挨打也值得”,这并非空话。在当时,私塾里的先生常常使用戒尺来惩罚学生,孙中山自己也曾因为提问而面临先生的严厉质问。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深知,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获得真正的收获。
我们不仅了解了孙中山对学习的坚定信念,也感受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这种信念和追求,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重要基石,也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这个故事激励我们,在学习中要勇于提问,敢于探索,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
我来说大意
今后我们遇到问题应该怎么做?
我来说大意
课文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读私塾,为了 ,大胆地 ,最终先生 的故事,赞扬了他 的学习态度。
弄懂书里的意思
向先生提出
详细地为他们讲解
乐于思考、勤学好问
主题概括
课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
不懂
就要问
发生:私塾里上课 只背不讲
发展:
大胆提问 得到肯定
层次梳理
结果:敢于打破惯例的动力
乐于思考
敢于提问
追求真理
1.例:咿咿呀呀(AABB)
2.例:连连点头(AABC)
3.例:糊里糊涂(ABAC)
4.例:一字不漏
一( )不( ) 一( )不( ) 一( )不( )
随堂练习
开开心心
快快乐乐
平平安安
津津有味
闷闷不乐
念念不忘
人山人海
大摇大摆
十全十美
言
发
丝
苟
毛
拔
积累拓展
学贵有疑,不懂就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2.再搜集一个和“勤学好问”有关的名人小故事。
1.学完本课,请你列出三条问题。
课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