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我们要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努力推动文化创新,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也是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之道、道德理念、人文精神、思想方法等,为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丰厚思想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姿多彩是人类文明的本色。正因为各国历史、文化、制度不尽相同,才需要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新时代,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加强人文交流合作,就是要促进不同文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赓续人类文明薪火。我们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深化,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更好地推动中华文明发展进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摘编自孙雷、王慧敏《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新征程上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文明弦歌不辍,文脉绵延不绝。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来到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步行察看古街风貌,观看苏绣制作,体验年画印刷,强调“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历史发其源,文化铸其魂。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百花园里独树一帜,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走进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阁,宋代石刻天文图穹顶高悬,寓意着中华文明如星空般浩瀚璀璨。不仅是天文历法,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
守住我们的根和魂,需要物质上的继承保护,更需要精神上的积淀与升华。“自强不息”的奋斗品质,“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中国人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走向复兴的民族,离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砥砺奋进的征程,必定有精神力量的支撑。今天,弘扬民族精神,淬炼“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的韧性,增强“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的耐心,保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定力,从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苦难辉煌中走来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必将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一路向前。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是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今天,站上新的历史起点,赓续精神血脉,激扬中国力量,更当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文化创新,通常指的是在保留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科技或设计理念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化形态或产品。3天、8小时、55出……今年初,由上海昆剧团推出的全本《牡丹亭》,在中央歌剧院上演。浓缩经典的历史意蕴和美学风范,同时注入全新的时代风采和文化内涵,使这版《牡丹亭》叫好又叫座。正是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继承与发展的碰撞中,我们凝万古之志、汇千载之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仰望历史星空,脚踏深厚大地,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汲取继往开来的澎湃力量,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激荡波澜壮阔的万千气象,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文化如水,岁月如歌。福州三坊七巷北隅,历经百年沧桑的林觉民故居静立其间。往来的游客不会想到,故居曾经面临着拆除的风险。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这里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提出“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方能更好创新。
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我们定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阐述了文化自信对于国家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以及全球文化格局重塑的关键性作用,并指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自信建设方面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B.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求我们党和国家既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C.材料二从历史根源出发进行论述,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源泉,塑造了我们独特的民族精神,有力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D.中华文明就是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的,由上海昆剧团推出的全本《牡丹亭》在中央歌剧院上演时之所以叫好又叫座,是因为创作者给它注入了全新的时代风采和文化内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动新时代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之一,也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应答,更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强大精神支撑。
B.习近平总书记对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考察和指示,体现了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视,彰显了通过文化自信推动国家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的战略考量。
C.包括哲学思想、道德理念、文学艺术等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它们对于构建国家文化体系、提升国际文化影响力至关重要。
D.两则材料都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材料一侧重于从国家层面阐述文化自信的战略意义,材料二则侧重于通过批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来树立文化自信。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创新的一项是( )
A.某艺术团队将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了一部具有新颖艺术风格和强烈时代感的戏曲作品,受到了许多年轻观众的喜爱。
B.中国首款3A游戏《黑神话·悟空》,将古老的文物和历史场景进行数字化复原和展示,让玩家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魅力及其内涵。
C.政府为了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对一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和开发利用,使其成为了一个热门旅游景点。
D.一群年轻设计师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新性地设计出了一系列既具有传统文化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趣味的文创产品。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在当今时代,我们如何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万柿如意
乔叶
“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到这里才知晓柿子还有那么多品种:磨盘柿、锄头柿、鸡心柿、火罐柿、水晶柿,也有论口感起名的,如涩柿、甜柿、脆柿、绵柿,我最爱听的还是论时令叫的,什么八月黄、雁过红、九月青,有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且一听就知道什么时候能吃。柿子的问题就是不好存放,不过恰也因不好存放,反而置之死地而后生地有了其他出路,或酿成柿子醋,或晒成柿饼。
旱多柿甜,水多柿大。今年雨水足,看到一树树累累垂垂的八月黄,村里人都说今年得好好晒些柿饼啦。孟胡子想使的却是另一股子劲儿,他在各种场合唾沫飞溅地跟村民们宣传着柿子文化,却没有单刀直入,而是先从美讲起。说美丽乡村可不是白得的名号,咱得知道咱们能叫人看见哪些美。我看咱们的玉米收下来都是苇箔扎成了囤,放在空场地上,既透气又透光,太阳好了能晒,上头罩一块塑料布还不怕下雨,科学得很。可说实话,堆得太随便,不够美。咱扎囤时,能不能想想这三四个囤咋排列更好看,能不能编几小辫玉米,在苇箔上外头挂出来,或者再配上几串红辣椒,小小一点缀,俏他一俏。类似这些事,咱都要犯犯思想,都要虑虑进到客眼里头是啥样,能不能叫客想去拍照留影,能不能叫看到图的人也想来咱山里看,这就有了意思,拐弯抹角地都能给咱钱。
后来才拐到了柿子上。他说现在啥都讲文化,柿子也是有文化的。唐朝时候就有记载,说柿有七绝,一多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蠹,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滑,可以临书。意思是柿树寿命长,长大有阴凉,不招鸟虫,清净利亮,果子结得又多又好,下霜时叶变红了也能欣赏,叶片又大又厚能在上头写字。还有,柿和事同音,味又甜,颜色喜庆,所以咱们老祖宗在传统文化里早就把它列成了吉祥果,留了可多口彩。四个柿子放在盘子里,就是事事如意圆圆满满。柿子加上一条鱼,就是事事有余。反正是跟柿子搭起来的,都是好意头。这些总结你说有多好,我劝你们都记下,将来好跟客们显摆。
就都笑。他又说,柿子可不是成了柿饼才能卖钱,要知道,从摘柿子开始,票子就开始哗啦啦响啦。比如旋柿子,咱们干这个活儿,就能叫客们当景儿看。柿子旋好,往麻棘圪针上一扎,扎个满枝红,再往高高处一摆,不也是一景儿 火罐柿、水晶柿熟时,连枝带叶地多存一些,挂到墙上也是景儿。千万记住,这可都是景儿啊,都是景儿!景儿都是钱,都是钱!
远远地听着他讲得苦口婆心,我只能暗自赞叹,到底是孟胡子。顺手在手机上搜了一下,七绝之说居然是出于《酉阳杂俎》。
九奶的两棵八月黄离宝水泉不远,眼看着也一天天黄起来,她便督促我和老原去摘。我们两个手脚都笨,每次摘小半晌,也只能摘上一筐。九奶说一筐就中,就叫把旋柿架搬了来,收拾了一番,要开始旋柿子。说当天摘下的硬柿子就要当天旋,不然第二天皮就会发软,不好旋,也旋不好。
她坐在条凳上,眉目之间突然就焕发了精神。只见她把一颗柿子扎上,从柿子顶开始卡刀,一圈下来一片到底,旋得干干净净,十分轻巧利索。周边围拢了一圈人看,孟胡子笑道,老太儿这手艺真卓。大英说,搁到头些年,九奶身子还健旺着,一晚上就能旋出一担柿子。要不是疼惜她如今恁大岁数了,都要劳烦她去旋柿子呢。谁请她她都去。秀梅和小曹都贴得近近的,录着视频。小曹悄声说,发到网上时可以配任贤齐那首《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过来看过来,这里的表演很精彩”,这歌词多搭。秀梅说,不是有一首歌叫《万事如意》么 我觉得那个更对景。万事如意也是万柿如意呀。两人约定了要来个同题竞赛,各拍各,各发各,三天后看播放量和点赞数定胜负,输家请客。
我们摘了三回,九奶也旋了三回。旋好的柿子扎在麻棘圪针上晒,颜色既艳又润,果然是极好看的一景儿。
第三天正好是周六,来了不少客,有不少客说是刷到了视频特意找来的。秀梅这条视频自发了那条“万柿如意”后就唰唰唰地涨粉,播放量居然第一次破了万。秀梅喜不自禁道,这就是应了万事如意的万。客们看见九奶旋柿子,没有不拍的,也都要和九奶合影,九奶也便任他们合。有客开玩笑道,老太太成了网红,以后谁找您拍照就该收费啦。九奶却凛了脸道,照个相还要收钱,这心里该穷成了个啥。
如今秀梅拍抖音已经有点儿犯魔怔。但凡有客在她那里食宿,说不上两句话,她就会叫人家看抖音加粉丝。有一次,小金师傅突然带了媳妇过来,说自己回去开店也要搞个这视频号,叫媳妇来向她取取经。秀梅也兴致勃勃,恨不能倾囊相授。问她咋那么爱穿红衣裳,秀梅说,穿红最有效果呀,衬人脸颜色好。穿别的色也中,不过最好能配条红围巾,美颜一开,俊得很。小媳妇又愁说不知道该拍啥,秀梅惊讶道,咋会没啥拍哩 啥都值得拍。做饭,烧地锅,在地里种菜摘菜,对着口型唱歌唱戏,这都中呀。下雨时拍雨水滴答到花草上,拍姊妹们打着花伞排一排,不是也中 等下雪了拍得更卓。我跟你说,除了下刀子不拍——不对,下刀子更得拍,谁见过下刀子呀,那播放量肯定爆啦,哈哈哈。
夜里洗漱完毕,躺在床上,和九奶闲话。我说咱树上还留着可多柿子,九奶说,那就留着,不摘了,叫喜鹊吃,这叫招喜,意头好。老理儿上叫留余。留余就是留福,留福就是积德。
(节选自乔叶《宝水》,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视角聚焦在乡村生活的“极小处”,对农业知识和文化习俗娓娓道来,呈现了鲜活的乡村图景,使小说极具乡土气息。
B.从文中对孟胡子向村民们宣传柿子文化的描述中可知,孟胡子既比较了解乡村民情,也很善于用知识推动乡村建设。
C.九奶严肃反驳游客的玩笑话,是因为她对孟胡子倡导的“景儿都是钱”观念的不以为然,说明她既缺乏幽默感,又不知变通。
D.在秀梅的眼里,村庄的美在于村庄的日常生活,村民们做饭、在地里种菜摘菜、对着口型唱歌唱戏,这些都是独特的风景。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标题中的“柿”是小说的主线,串联全文;同时,万柿如意谐音万事如意,表现了村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B.本文涉及的《酉阳杂俎》的知识,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小说中相关的人物和情节紧密结合,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
C.本文在语体色彩方面,既有典雅的书面语,也有富含乡土味的方言土语,使人物形象更鲜活,充满浓郁的地域特征。
D.小说采用散文化笔法,叙事平静舒缓,细腻地勾勒出乡村人物的众生相,引领读者体悟那些散落在乡村生活中的美好和纠纷。
8.小说呈现了新时代乡村变革的图景,乡村既保留了不少老味道,也产生了很多新变化。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
9.小说中的“我”和《祝福》的“我”都是“返乡者”,二者在叙事的作用上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上病笃,霍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光顿首让曰:“臣不如金日磾。”日磾亦曰:“臣,外国人,不如光;且使匈奴轻汉矣!”乙丑,诏立弗陵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丙寅,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受遗诏辅少主,又以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光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小心谨慎,未尝有过。为人沈静详审,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日磾在上左右目不忤视者数十年赐出宫女不敢近。上欲内其女后宫,不肯。其笃慎如此,上尤奇异之。日磾长子为帝弄儿,帝甚爱之,其后弄儿壮大,不谨,自殿下与宫人戏。日磾适见之,恶其淫乱,遂杀弄儿。上闻之,大怒,日磾顿首谢,具言所以杀弄儿状。上甚哀,为之泣,已而心敬日磾。上官桀始以材力得幸,为未央厩令。上尝体不安,及愈,见马,马多瘦,上大怒曰:“令以我不复见马邪!”欲下吏。桀顿首曰:“臣闻圣体不安,日夜忧惧,意诚不在马。”言未卒,泣数行下。上以为爱己,由是亲近,为侍中,稍迁至太仆。三人皆上素所爱信者,故特举之,授以后事。丁卯,帝崩于五柞宫,入殡未央宫前殿。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忠邪亦易辨矣,而心迹相疑,当其前者亦易惑焉。武帝所托孤者三人,而上官桀为戎首,与霍光、金日磾若缁素之别。乃自其得当于帝者推之,其迹显,其心见矣。光、日磾非以逢帝之欲而为尔也,以自敦其行而不失为履之贞也。桀谢马瘦之责,而曰:“闻上不安,日夜忧惧,意不在马。”言未卒,泣数行下。桀非与国休戚之臣,厩令之职,在马而已,其泣也,何为而泣也?慎以自靖者,君子之徒也;佞以悦人者,小人之徒也。君子知有己,故投之天下之大,而唯见己之不可失;小人畏罪徼宠,迎人之喜怒哀乐,而自忘其躬。于此审之,忠邪之不相杂久矣。光与日磾天性近之,而特未学耳,桀乌足与齿哉?武帝以待光、日磾者待桀,不知桀也,且不知光、日磾也。知人之难,唯以己视人,而不即其人之自立其身者视之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10.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日磾在上A左右B目不忤视者C数十年D赐E出F宫女G不敢近。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谦让,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其言不让”的“让”意思相同。
B.谢,谢罪,与《孔雀东南飞》“谢家来贵门”的“谢”意思不相同。
C.下,交付,与《过秦论》“委命下吏”的“下”用法不相同。
D.“何为而泣也”与《庖丁解牛》“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霍光出入宫廷二十多年,小心谨慎,不曾有什么过失,郎官、仆射私底下看霍光,他的行为举止有分寸。王夫之认为霍光是君子。
B.金日磾不肯让自己的女儿进入后宫,又杀了自己在宫廷淫乱的长子,王夫之认为金日磾不是为了迎合皇上,他的行为敦实而忠贞。
C.上官桀在武帝面前流泪,诉说自己对武帝身体的担忧,这让武帝甚为感动,但王夫之认为武帝不能识人,能辨识君子却看不出上官桀是小人。
D.王夫之对君子与小人的认识有史实支撑,他认为识人之难,难就难在不能转换角度看人,不能从人的立身行事出发,思考这个人应该做什么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为爱己,由是亲近,为侍中,稍迁至太仆。
(2)忠邪亦易辨矣,而心迹相疑,当其前者亦易惑焉。
14.王夫之认为上官桀是“小人之徒”,他这样说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贺新郎·端午
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練衣①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精② 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③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注]①練衣:指粗布衣服。②椒精:椒实浸制的酒,用这种酒敬神。③把似:假如。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三句点明时节,石榴花开于五月,照应端午,“画帘开、練衣纨扇”写出午后摇扇,驱除暑气。
B.“溪雨急,浪花舞”本是自然景色,这里借自然景色的变化想象年轻人争渡的场面,极富动态之美。
C.“谁信”这三句,表明词人对投粽入江祭奠屈原的风俗并不认同,“谁信”是反诘,意思就是不信。
D.下片中的“蛟馋龙怒”暗指嫉贤谗能的阴暗小人,此处词人实质上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愤懑之情。
16.词人是如何表达对屈原的追思与敬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山居秋暝》中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来突出山中环境幽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写登山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才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景。
(3)古代文人咏史怀古,常借三国风云,寓情于史,或抒发对历史沧桑的深切感悟,或表达对个人命运的无限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到夏天,黄曲霉菌就很“嗨”很活跃。尤其在潮湿闷热的天气,其常会导致食物发霉,夏季的“食物中毒”现象也屡见不鲜。有人问,(甲) 答案不能一概而论。大米发黄,更可能的原因是陈化,也就是放久了。陈化会导致营养价值下降,但不一定产生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菌都有害吗 大多数黄曲霉菌本身无害,大多数黄曲霉毒素也不致癌。被称为“黄曲菌”“黄曲霉”的黄曲霉菌是一种常见的大多数属于非致病性菌种的常作为曲种应用于某些有机酸的发酵生产的腐生霉菌属。不过,如果特定黄曲霉菌遇到有特定营养成分的特定环境,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可能代谢产生有毒的黄曲霉毒素。
①截止目前,已经发现的黄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大约有20种,②其中黄曲霉毒素B1最为常见,③其毒性和致癌性最强,④毒性大约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⑤根据研究显示黄曲霉毒素主要“攻击”人的肝脏,⑥很多肝脏问题都与黄曲霉毒素摄入有关。
黄曲霉毒素微溶于水、易溶于油脂、耐高温,在100摄氏度下即使灭菌20小时也无法彻底分解,所以常规烹饪很难完全去除黄曲霉毒素,目前也还没有特效解毒剂。日常生活中,需要(乙),特别是长期小剂量摄入黄曲霉毒素造成的慢性中毒。
食物发霉是被黄曲霉毒素污染了吗 答案是不一定。以花生为例,如果导致其发霉的是上根霉菌,那么就不会产生黄曲霉毒素。但是,如果发霉花生感染的是寄生曲霉而不是黄曲霉菌,便依然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也就是说,发霉的食物不一定有黄曲霉毒素,但看起来没发霉的食物不一定就没有黄曲霉毒素。类似的情况还有网络上“筷子、案板等长期不用会滋生黄曲霉毒素”的所谓科普,其实也不靠谱。大多数情况下,筷子、案板很难提供特定的营养和环境供黄曲霉菌生存,而那些肉眼可见的小霉点往往也与黄曲霉菌无关。当然,经常保持筷子和案板的清洁卫生依然是必要的。
18.文中第一段、第三段均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9.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请将文中画框的句子改为若干短句,可以增删个别字词,不得改变原意。
2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所谓”与文中加粗的“所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说到我的病,本不是什么大症候,也就无所谓痊愈。
B.咱们俩总是想到一块,真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C.譬如他的亲事,我们倒替他干着急,他自己却好像无所谓。
D.所谓的“健康食品”,有时候只是商家为了营销而添加的噱头。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出未必意味着光明,太阳也无非是一颗晨星而已,只有在我们醒着时,才是真正的破晓。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D选项的因果表述错误。材料二第四段中,“浓缩经典的历史意蕴和美学风范,同时注入全新的时代风采和文化内涵,使这版《牡丹亭》叫好又叫座。”说明《牡丹亭》叫好又叫座的原因还有“浓缩经典的历史意蕴和美学风范”。
2.答案: D
解析: D选项的表述有误。材料二并没有侧重于“通过批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来树立文化自信”,而是强调了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理念。
3.答案: C
解析: 文化创新通常指的是在保留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科技或设计理念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化形态或产品。而C选项中的行为更多是对古村落的物理性修复和开发利用,是传承和保护,没有体现出文化的实质性创新。因此,C选项是不属于文化创新的一项。
4.答案: ①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先点明我们要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后说明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接着从“精神上的积淀与升华”和“文化的创新性继承和发展”两个角度论述传承的方式;最后总结回扣话题。
②使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如用《牡丹亭》的例子证明文明要在继承创新中发展,文中还多处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证明观点。
解析:
5.答案: ①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强化文化根基,为文化自信提供深厚底蕴;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融合时代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发展;
③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④注重文化科技创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解析:
6.答案: C
解析: “说明她既缺乏幽默感,又不知变通”错误,九奶的严肃反驳体现了她淳朴的形象特点。
7.答案: D
解析: “乡村生活中的纠纷”于文中无依据。
8.答案: ①老味道:普遍的自然与民俗之美,如鲜活的方言俗语、按自然节令的生活节奏、旋柿子等传统手工技艺、摘柿子留余的习惯等。
②新变化:农民开始重视发展旅游业。有明确的文化追求和最新的宣传方式,如孟胡子倡导的柿子文化,秀梅用抖音拍摄短视频宣传家乡。
解析:
9.答案: 同:①“我”都是线索人物,串联起整个故事情节。②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使故事真实可信。
异:①《祝福》的“我”是祥林嫂故事的旁观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忆刻画了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迫害的悲剧形象;《万柿如意》中的“我”是故事的亲历者,以“我”的亲身经历展现了当代乡村图景。②《祝福》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展现了封建思想与伦理道德对整个社会的禁锢,以及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在面对社会不公时的无力感和复杂心情:《万柿如意》通过“我”的亲身经历和叙述,读者得以窥见乡村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一农业走向多元文旅的转变过程。
解析:
10.答案: BDG
解析: 句意:金日磾在汉武帝身边,几十年从不看他不该看的东西;赐给他宫女,他也不敢亲近。“日磾在上左右”,主谓宾俱全,“在”的宾语是“上左右”,句意完整,B处断开;
“目不忤视者数十年”“赐出宫女”“不敢近”三句的主语分别为“金日磾”“皇上”“金日磾”,各自单独成句,DG处断开。
故BDG三处需要断句。
11.答案: D
解析: A.正确。句意:霍光叩头谦让说。/他说话不谦让。
B.正确。谢罪/辞别,告别。句意:金日磾叩头谢罪。/我辞别娘家嫁到你府上。
C.正确。交付/下级的、下面的。句意:便要将上官桀逮捕下狱。/把自己的性命交给下级官吏。
D.错误。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句意:是为了什么而哭泣呢。/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
12.答案: C
解析: “能辨识君子却看不出上官桀是小人”错误,原文为“武帝以待光、日磾者待桀,不知桀也,且不知光、日磾也”,可见王夫之认为武帝不能识人,不能辨识君子和小人。
13.答案: (1)汉武帝认为上官桀爱自己,因此与他亲近,任命他为侍中,他逐渐升到太仆。
(2)忠诚和奸邪也是容易分辨的,但是如果心思和行动相违背,那么即使站在他们面前的人也容易被迷惑。
解析: (1)“由是”,由此,因此;“为”,任命;“稍”,逐渐。
(2)“心”,心思;“迹”,行动;“惑”含被动,被迷惑。
14.答案: ①上官桀并非与国家同休戚的忠臣,他的职位只是厩令,职责在于管理马匹,他的流泪并不真诚。
②上官桀在武帝面前流泪,是为了迎合武帝的喜怒哀乐,表现出小人的特征。
③上官桀的行为是为了畏罪徼宠,而不是出于忠诚。
解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汉武帝病重,霍光哭着问道:“如果陛下不幸仙逝,应当由谁继承皇位呢?”汉武帝说:“你难道没有理解先前赐给你的那幅画的含意吗?立我最小的儿子,由你担任周公的角色。”霍光叩头谦让说:“我不如金日磾!”金日磾也说:“我,是外国人,不如霍光;况且由我辅政,会使匈奴轻视我大汉!”乙丑日,汉武帝颁布诏书,立刘弗陵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丙寅日,汉武帝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由他们三人接受遗诏,辅佐幼主。又任命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他们都拜伏在卧室内的床下。霍光出入宫廷二十余年,出外则陪同汉武帝乘车,入宫则侍奉在汉武帝的左右,小心谨慎,从未有过什么过失。他为人沉静仔细,他每次出入宫廷,经过下殿门,止步和前进都有一定的地方。郎官、仆射们在暗中观察、默记,发现他尺寸不差。金日磾在汉武帝身边,几十年从不看他不该看的东西;赐给他宫女,他也不敢亲近;汉武帝想将他女儿纳为后宫嫔妃,他也不肯;其诚笃谨慎如此,汉武帝感到特别奇异。日磾的长子是汉武帝的玩童,很受宠爱,长大后行为不检点,在殿下调戏宫女。且磾正好看到这个情况,非常厌恶儿子的淫乱行为,于是将他杀死。汉武帝勃然大怒,金日磾叩头谢罪,详细陈述了杀死其子的原因。汉武帝深感悲哀,为此落下眼泪,后来对日磾却由衷敬重。上官桀开始因膂力过人而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被任命为未央厩令;有一次,汉武帝感到身体不舒服,等到痊愈后,检查御马,发现马匹大多瘦弱,于是汉武帝大发雷霆,说:“厩令认为我再也看不到这些马了吗!”便要将上官桀逮捕下狱。上官桀叩头说:“我听说皇上圣体欠安,日夜忧愁害怕,实在没心思照料马匹。”话未说完,已经流下几行眼泪。汉武帝认为上官桀爱自己,因此与他亲近,任命他为侍中,他逐渐升到太仆。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三人都是汉武帝平时宠爱信任的人,所以特意提拔他们,将自己死后之事托付给他们。丁卯日,汉武帝在五柞宫驾崩;遗体运到未央宫前殿入殓。
材料二:
忠诚和奸邪也是容易分辨的,但是如果心思和行动相违背,那么即使站在他们面前的人也容易被迷惑。被汉武帝委托辅佐幼君的大臣有三位,其中上官桀是后来谋反的祸首,他与霍光、金日磾的区别就像是黑色与纯白色一样。从他们得到汉武帝赏识的起因来看,其行迹区别显而易见,而其内心也由此显现出来。霍光和金日磾并不是为了奉迎皇帝的喜好而这么做的,而是自己督促自己的行为,从不失正道。上官桀被武帝责备马变瘦了时谢罪说:“我听说皇上身体不适,因而日夜担忧恐惧,心思没有用在马身上。”话还没说完,就流下了数行眼泪。上官桀并不是参与国家安危大计的重臣,厩令的职责,就是养好、管理好马匹,他的哭泣,是为了什么而哭泣呢?谨慎地洁身自好的人,是君子;奸邪地取悦别人的人,是小人。君子知道自己的人格和价值,所以即使把他投进广阔无垠的天地之间,也只是牢记自己不可以失去本来面目,竭力保持自我;小人害怕得罪、喜欢邀宠,善于迎合别人的喜怒哀乐,而忘记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由此看来,忠诚和奸邪不能相互混杂已经很久了。霍光与金日磾天性相近,只是不学无术罢了,奸邪的上官桀哪里有资格能与他们相提并论呢?汉武帝用对待霍光、金日磾的方式对待上官桀,说明他不了解上官桀,也不真正了解霍光和金日磾。知人的难处,在于常人只是以自己的角度看别人,而不知从对方的立身之道观察他。
15.答案: B
解析: 争渡场面是词人亲眼所见,并非想象。
16.答案: ①借景抒情,通过描绘端午佳节的热闹景象,引出对屈原的追思。
②直接抒情,如“灵均标致高如许”一句,直接表达对屈原高尚品格的敬仰。
③借事抒情,如“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等词句,回忆屈原的生平事迹,表达了对屈原忠诚于国家、坚守节操的敬仰。
解析:
17.答案: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3)示例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示例二: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示例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解析:
18.答案: ①第一段“黄曲霉菌就很‘嗨’”,使用了拟人手法,“嗨”表现黄曲霉菌出现得比较频繁,起到警示作用;
②第三段“黄曲霉毒素主要‘攻击’人的肝脏”,使用了拟人手法,突出了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表达更形象生动。
解析:
19.答案: 语句①:修改为“截至目前”。
语句⑤:修改为“研究显示”或“根据研究”。
解析:
20.答案: (甲)大米发黄是产生了黄曲霉毒素吗
(乙)注意预防黄曲霉毒素中毒
解析:
21.答案: 黄曲霉菌被称为“黄曲菌”“黄曲霉”,它是一种常见的腐生霉菌属,大多数属于非致病性菌种,常作为曲种应用于某些有机酸的发酵生产。
解析:
22.答案: D
解析: D项与文中加点的“所谓”都表示否定。A项“所谓”与“无”搭配,表示说不上:B项“所谓”表示所说的:C项“所谓”与“无”搭配,表示不在乎。
23.答案: 略
解析: (一)材料解读:
这是一道具有隐喻性质的思辨类材料作文题,审题应重点解读材料中的关键词。首先,材料中关键词“日出”指太阳的升起,是表象的光明:“破晓”不仅仅是指自然现象的日出,更重要的是指内心的觉醒后寻找到的真正的光明。其次,联系材料中的关键词“未必”以及关联词“只有……才”思考材料句间关系,二者相结合,可看出真正的光明和破晓不是取决于外部环境或事物,而是取决于我们内心的觉醒。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我价值,才能真正地迎接光明和破晓。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自我的内心觉醒,不断探索内心世界,寻找真正的自我和光明。写作时注意思辨,由此及彼,由关键词句联想到人生或其他广泛的领域及层面。
(二)参考立意:
①日出未照光明路,觉醒方迎破晓天;②日出未明国先醒,国家崛起展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