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创新联盟T0P二十名校高一年级12月调研考试·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根据材料可知,原始社会某一时期,中华先民采用集体劳动的生活方式,并实行全体氏族成员共同消费
的直接分配方式。这通常与原始社会的早期阶段,如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相对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姜寨聚
落遗址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尚未产生贫富分化,与材料描述相符,故选A项。二里头时期社会结构逐渐
复杂,社会分工明确,已经不再是原始的集体劳动、全体氏族成员共同消费的简单模式,排除B项:陶寺遗址
属于龙山文化早期,这一时期阶层分化进一步加深,并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排除C项;良渚古城遗址是新石
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遗址,已进入较为发达的文明阶段,与材料描述的原始社会早期特征不符,排除D项。
2,A根据材料可知,战国前期,“三家分晋”、田常权倾齐国,但最终还要通过周天子的册封才最终成为诸侯,
这说明当时周天子依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传统的礼制尚存,故选A项。战国初期,周王室的权威已受到
冲击,“握有绝对的权威”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诸侯间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儒家思想
的影响,排除D项
3.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崩遗后,各地势力纷纷崛起,形成了多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势力。刘邦
在统一过程中,通过联盟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适应了当时政治形势变化的现实,故选B项。材料中并没有
涉及“政治制度对秦亡汉兴的影响”及“楚汉战争”,排除A,C两项;郡国并行制是汉朝建立之后实行的地方
制度,材料涉及的是刘邦统一战争过程中的事件,排除D项。
4.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不稳定的社会局势和残酷的政治斗争使
得部分士人开始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催生出崇尚老庄的玄学。材料中士大夫畅游山水、不问世事体现了玄学
对他们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玄学,未涉及佛家思想,且三教合流局面形成于隋唐时期,排除A项:
材料中士大夫钟情山水,无法得出“门阀士族势力没落”,且玄学风气的盛行有利于巩固门阀政治,排除B项:
阮籍、嵇康等都是北方士大夫的代表,且玄学的出现是由于魏晋时期动荡的政治局势,与经济重心南移无直
接因果关系,排除D项。
5.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共同作战和相互支持,回纥与唐朝之间的友好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地
加深。这种友好关系为后来两国合作莫定了基础,客观上有利于促进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故选A
项。根据材料时间“757年”可知,这一时期是安史之乱时期,黄巢起义于875年爆发,排除B项;羁摩政策是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
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的一项民族政策,材料与之无关,排除C项:安史之乱期间和以
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这些藩镇独立性逐渐加强,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D项“结束了”不符合史
实,排除
6.B根据材料“埽除之很(生活废弃物)”“腐朽之物”“惜粪如惜金”等可知,当时已经重视利用生活废弃物等来
作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并且珍惜这些肥料,体现出当时农业生产养护地利,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
项。材料不涉及对农民生活的描述,排除A项:利用粪肥不等于环保意识强,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农作物
多样化种植,排除D项。
7.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其主要日的是“耀兵异域,
示中国富强”。郑和在锡兰山平定海盗,海上区域航道安全得到维护,有利于中外交流。“自是海外诸蕃,益
服天子威德,贡使载道”,表明海盗问题被解决后,很多国家愿意与中国进行朝贡贸易,故选A项。闭关自守
政策是指国家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主要是清代的政策,此外,明朝虽有“海禁”政策,
但郑和的航海活动是在官方支持下进行的,与闭关自守政策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是在15世纪
前期,西方殖民还没有深入到东南亚和印度洋的核心贸易区域,排除C项:近代主权意识主要强调国家对内
对外拥有最高权力的观念,这种观念在明朝时期还未形成,排除D项。
8.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请求开矿的人员构成可以印证当时社会各阶层对于发展经济、改善生
活的普遍需求和愿望。“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说明皇帝认为如果国家上下都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会陷入
危险。这反映了清朝皇帝对于商业活动的保守态度,以及对社会经济变革的谨慎态度,体现出传统的国家治
理观对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限制作用,故选D项。虽然请求开矿的人员中涉及商人,但皇帝的态度显示了
其对商业活动的保守态度,即仍坚持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中官员只是上书要求开矿,看不出吏治建设
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民心的丧失,排除C项。
9.B材料中的士大夫对美国政治体制的评论,显示出他们开始认识到其他国家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这说明
在晚清民族危机下,部分进步士大夫觉醒,故选B项。仅根据部分士大夫的评论,并不能说明学习美国成为
士人的共识,且当时中国的主流观点仍然是维护封建制度,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1901年,清王朝开始实
行“新政”,并仿行宪政,排除C项:这些言论主要是少数士大夫的观点表达,不能完全代表当时广大民众的普
遍意识和行动,排除D项
10.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50、6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波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给当地经济造成了严重破
坏。战争导致人口锐减,大量耕地荒芜,社会经济陷入困境。为了恢复经济,清廷不得不采取鼓励垦荒的政
策,以吸引劳动力回到这些荒废的地区,故选B项。洋务运动主要在工业、军事等方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与农业关系不大,排除A项: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一1842年,与材料时间“19世纪60年代后期”不符,排除
C项:自然经济的解体指的是传统小农生产中的耕与织分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1.C材料中“客邮”的设立及其数量增加,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邮政主权,是国家主权受损的具体体现。在华设
立“客邮”的列强数量的不断增加,反映了中国面临的外来侵略和压迫日益严重,即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故选
【高一年级12月调研考试·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5-X-295A绝密★启用前
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高一年级12月调研考试
历
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一23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原始社会某一时期,中华先民盛行集体劳动,实行全体氏族成员共同消费的直接分配方式。
下列遗址属于该文明时期的是
A.姜寨聚落遗址
B.二里头遗址
C.陶寺遗址
D.良渚古城遗址
2.战国前期,“三家分晋”已成定局,但直到半个世纪后,周威烈王册封韩虔、赵籍、魏斯为侯,三
家才有与诸侯平起平坐的地位:田常虽然权倾齐国,但也要待其曾孙田和得到周安王的册封
后,田氏才完成代齐的大业。这主要说明当时
A.传统礼制影响深远
B.周王室仍握有绝对的权威
C.诸侯纷争日益加剧
D.儒家思想对列国影响深刻
3.有学者指出:“刘邦的统一战争起步于秦朝覆亡之后项羽分封的既成格局,刘邦与其打天下的
许多主要功臣之间并不存在秦始皇与其功臣之间那种绝对的君臣关系,而是秦亡后并列的诸
侯,关系近似盟友、合伙人。”这一状况
A.反映了政治制度对秦亡汉兴的影响
B.适应了政治形势发展的需要
C.表明了楚汉战争中刘邦获胜的必然
D.得益于郡国并行制度的实施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大批士大夫“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名士嵇康与山中修
身养性的道士同游:阮籍也是每天“饮酒昏酣,遗落世事”,钟情于山水旅游。这些现象
A.表明三教合流局面出现
B.致使门阀士族势力没落
C.植根于特殊的社会环境
D.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
【高一年级12月调研考试·历史第1页(共6页)】
25-X-295A
5.《新唐书》记载,至德二年(757年),“回纥遣其太子叶护领其将帝德等兵马四千余众,助国讨
逆”。唐回联兵在长安西边布兵,收复长安;十月,唐回联军又顺利收复洛阳。回纥助唐平叛
A.客观上推动了民族交融
B.缘于黄巢起义的爆发
C.凸显了羁縻政策的局限
D.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
6.王祯在《农书》中说:“夫埽除之猥(生活废弃物),腐朽之物,人视之而轻忽,田得之为膏润,唯
务本者知之,所谓惜粪如惜金也,故能变恶为美,种少收多。谚云:‘粪田胜如买田’,信斯言
也。”这说明当时
A.农民生活的艰辛
B.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C.农民环保意识强
D.农作物种植强调多样化
7.锡兰山(今称斯里兰卡)是北印度洋航线上的交通要地,海盗出没频繁。郑和舰队在锡兰山沿海
进行了大规模的肃清海盗作战,“自是海外诸蕃,益服天子威德,贡使载道”。郑和的上述行动
A.利于朝贡贸易的开展
B.表明闭关自守政策松弛
C.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D.体现近代主权意识增强
8.据统计,1800~1840年,各地请求开矿的奏本共有60余份,请求开矿的人员中不仅有官学中
的生员、商人、一般百姓,也有各类官员。但皇帝认为,“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故断然予以拒
绝。这从侧面可印证
A,抑商政策趋于瓦解
B.清政府吏治建设存在严重的问题
C.清朝统治丧失民心
D.传统治国理念与社会发展相背离
9.下表是晚清部分士大夫对美国的相关评论。这折射出当时
时间
人物
评论
“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其
1843年
魏源
章程可垂奕世而无郭
1846年
梁廷棉
凡国事既与民议,议事之民,必慎选之,选之则自县始,县选于众
1848年
徐继畲
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
A.学习美国成为士人共识
B.民族危机下进步士大夫的觉醒
C.清末宪政改革风气渐盛
D.民众开始寻求政治参与的途径
10.19世纪60年代后期,清廷提出“善后要政,莫急于垦荒”,鼓励和吸引各地移民前往江南垦
荒。一些地方规定,如果开垦的土地三年内无业主指认,则准许垦户“作为己业过户完粮”。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推动
B.农民战争的冲击
C.鸦片战争的影响
D.自然经济的解体
11.晚清时期,西方各国在中国开设的邮局称为“客邮”,这些“客邮”不受中国海关检查。英国于
1834年在广州首设邮局;19世纪60年代后,法、美、俄、日、德等国也先后在中国设立邮局;
各国在华“客邮”从1897年的25处增至1906年的65处。各国在华“客邮”的发展映射出
A.近代中国邮政的繁荣
B.清政府关税主权的不断丧失
C.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D.西方列强侵华方式发生转变
【高一年级12月调研考试·历史第2页(共6页)】
25-X-29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