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 探秘水世界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单元 探秘水世界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4-07 19:2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单元 探秘水世界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
1.在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海水 B.苛性钠 C.稀盐酸 D.空气
2.用水壶烧开水,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说明( )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的体积变大 D.分子间空隙增大
3.向过滤器内倾倒待过滤液体时,若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引起的后果是( )
A.液面高将滤纸压破
B.液体会溢出漏斗
C.液体从滤纸和漏斗之间的空隙流入接受器
D.滤纸被压过紧,不能起过滤作用
4.下列有关微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B.同种单质可由不同种微粒构成
C.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运动
D.物质的化学性质与构成它的微粒无关
5.下列净化天然水的操作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
A.蒸馏 B.过滤 C.静置沉淀 D.吸附沉淀
6.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问的间隔变小
C.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7.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 B.水→氢气+氧气
C.锌+硫酸→硫酸锌+氢气 D.镁+氧气→氧化镁
8.已知某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某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如果该氧原子的质量为m,则该硫原子的质量为( )
A.32m B.2m C.1m D.不能确定
9.利用水电解器电解稀氢氧化钠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不合理的是( )
A.阳极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阳极玻璃管与阴极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l
C.阴极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被点燃时发出“噗”声
D.向电解后的残留溶液中滴加石蕊试液呈蓝色
10.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电解水和氢气燃烧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C.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
D.在硬水里用肥皂洗衣服会出现泡沫少浮渣多的现象
11.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的粒子
B.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C.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的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
D.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1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B.原子中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不显电性
C.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是质子和电子
D.原子如果得到或失去电子就变成离子
13.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
A. B. C. D.
14.水资源是战略资源.下列是节水标识的是( )
15.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可以再分的是( )
A.水蒸发 B.石蜡熔化 C.干冰升华 D.水通电分解
16.下列物质中,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是( )
A.二氧化碳 B.氢气 C.氯化钠晶体 D.水银
17.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间没有间隔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C.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18.在H2,H2O,H2SO4,H2O2 四种物质中都含有的是( )
A.氢元素 B.氢原子 C.氢分子 D.氢气
19.分析各组微粒结构示意图,与表示的意义一致的是( )
A.
都属于阳离子
B.
都属于阴离子
C.
属于一种原子
D.
属于一种元素
20.学好化学,必须要熟悉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下图中”和“●”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两种原子,则下列各图示表示化合物的是( )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60分)
21.如图的3个实验,A中水发生了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B中试管2内得到的气体为__________,其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C中净化水的方法是__________和吸附.
22.(14分)如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X表示__________,Y表示__________
(2)若该粒子为原子,当X=12时,Y=__________;
(3)若该粒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当X=17时,则Y=__________.
(4)当Y=1时,该粒子易__________电子,变成带__________电荷的__________.
23.有Mg2+和Mg两种粒子,回答:Mg2+中的“2”表示__________;Mg2+和Mg的质子数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Mg2+核外共有__________个电子.
24.已知钠原子核有11个质子,12个中子,则钠原子核电荷数是__________,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
25.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族/周期 ⅠA 0
1 1 H氢1.008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2 He氦4.003
2 3 Li锂6.941 4 Be铍9.012 5 B硼10.81 6 C 碳12.01 7 N 氮14.01 8 O 氧16.00 9 F氟19.00 10 Ne 氖20.81
3 11 Na钠22.99 12 Mg 镁24.31 13 Al铝26.98 14 Si硅28.09 15 P磷30.97 16 S硫32.06 17 Cl氯35.45 18 Ar氩39.95
(1)很多科学家对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和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请写出其中一位科学家的名字__________.
(2)查出碳的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_,写出16号元素的元素符号:__________.
(3)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___(填序号).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电子数不同
(4)利用元素周期表,人们对元素的认识进入全新的飞跃时期.近日,俄罗斯科学家宣布他们将人将人工合成第118号元素,则此元素的核电荷数为__________.
26.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太子河是本溪市主要的饮用水源.
(1)自来水厂抽取河水进行净化的过程中可加入__________除去水中的异昧;
(2)家庭中常用__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请写出一条防止太子河水体污染的措施__________.
27.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某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元素名称 钠 镁 铝 硅 磷 硫 氯 氩
元素符号 Na Mg Al Si P S Cl Ar
原子结构示意图
(1)表中磷原子的核电荷数x=__________.
(2)表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元素是__________.
(3)在化学反应中,每个铝原子失去__________个电子形成铝离子.
(4)钠元素与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__________.
(5)上述元素在周期表中处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
1.在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海水 B.苛性钠 C.稀盐酸 D.空气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分析比较法.
【分析】A、根据海水的组成和纯净物的定义判断.
B、根据苛性钠的组成和纯净物的定义判断.
C、根据稀盐酸的组成和纯净物的定义判断.
D、根据空气的组成和纯净物的定义判断.
【解答】解: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
A、海水中除含水外,还有溶解在水中的氯化钠等物质,符合混合物的定义,为混合物,所以错误.
B、苛性钠是氢氧化钠,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符合纯净物的定义,所以正确.
C、稀盐酸是一种溶液,氯化氢是溶质,水是溶剂,符合混合物的定义,为混合物,所以错误.
D、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符合混合物的定义,为混合物,所以错误.
故选B.
【点评】物质的分类知识是初中化学的教学难点,也是考查的热点之一,透彻理解有关概念,明确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是解题的关键,特别要指出的是:混合物与纯净物间的本质区别是其组成物质的种类,不是元素的种类.
2.用水壶烧开水,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说明( )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的体积变大 D.分子间空隙增大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回答,分子很小,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水沸腾是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会变化,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
【解答】解:A、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不能说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此项错误.
B、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不是因为分子质量很少,是因为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此项错误.
C、水沸腾是物理变化,分子的体积不会改变,此项错误.
D、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是因为分子间隔变大,此项正确.
故选D
【点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会发生改变,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
3.向过滤器内倾倒待过滤液体时,若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引起的后果是( )
A.液面高将滤纸压破
B.液体会溢出漏斗
C.液体从滤纸和漏斗之间的空隙流入接受器
D.滤纸被压过紧,不能起过滤作用
【考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根据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即可,过滤操作要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 原则,
一贴:湿润的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上,漏斗尖嘴紧靠烧杯内壁.
【解答】解:向过滤器内倾倒待过滤液体时,液面应该低于滤纸边缘,若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则滤液会从滤纸和漏斗之间的空隙中流过,造成滤液仍然浑浊,
故选C
【点评】对于过滤操,很多同学都掌握的差不多,但完全掌握过滤的方方面面,很多同学做不到.这就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多总结,理解性的去记忆.
4.下列有关微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B.同种单质可由不同种微粒构成
C.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运动
D.物质的化学性质与构成它的微粒无关
【考点】物质的微粒性.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来考虑;
B、根据单质的定义考虑;
C、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点考虑;
D、根据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考虑.
【解答】解:A、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它们都属于微粒,所以所有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是正确的,故A正确;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同种单质由同种微粒构成,故B错误;
C、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都在不断的运动,故C错误;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所以物质的化学性质与构成它的微粒有关.
故选A.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微粒始终在不断运动,掌握了单质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5.下列净化天然水的操作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
A.蒸馏 B.过滤 C.静置沉淀 D.吸附沉淀
【考点】水的净化.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过滤、静置沉淀、吸附沉淀等过程可以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也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蒸馏可以得到几乎纯净的水,净化程度最高.
【解答】解:过滤、静置沉淀可以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吸附沉淀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蒸馏可以得到几乎纯净的水,净化程度最高.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各种净化水的方法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6.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问的间隔变小
C.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回答,分子很小,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很多宏观的现象都能证明分子的这些性质.
【解答】解: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后间隔变大,不是分子体积膨胀变大造成的,故A错误;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由气态变为液态,故B正确;
C、不同的花儿是由不同的分子构成的,其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故C正确;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宏观的现象能证明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性质也能解释形成宏观现象的原因.
7.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 B.水→氢气+氧气
C.锌+硫酸→硫酸锌+氢气 D.镁+氧气→氧化镁
【考点】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
【解答】解:A、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不是化合反应;
B、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属于分解反应;
C、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属于置换反应;
D、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反应类型方面的内容,可以依据反应的特点进行.
8.已知某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某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如果该氧原子的质量为m,则该硫原子的质量为( )
A.32m B.2m C.1m D.不能确定
【考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国际上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实际质量成正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国际上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实际质量成正比,某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l6,某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如果该氧原子的质量为m,则该硫原子的质量为m×=2m.
故选:B.
【点评】此题借助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对求解的公式进行了变式训练,强化了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9.利用水电解器电解稀氢氧化钠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不合理的是( )
A.阳极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阳极玻璃管与阴极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l
C.阴极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被点燃时发出“噗”声
D.向电解后的残留溶液中滴加石蕊试液呈蓝色
【考点】电解水实验;氧气的检验和验满;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
【分析】根据电解水实验正极(阳极)和负极(阴极)所产生的气体特点,和电解水得到的氧气和氢气的特性回答本题.
【解答】解:A、阳极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A正确;
B、阳极玻璃管与阴极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比即所得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应为1:2,故B错误;
C、阴极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具有可燃性,能被点燃并发出“噗”声,故C正确;
D、由于电解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完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所以向电解后的残留溶液中滴加石蕊试液呈蓝色,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要熟记电解水实验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即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即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1:8,氧气具有助燃性,氢气具有可燃性.
10.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电解水和氢气燃烧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C.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
D.在硬水里用肥皂洗衣服会出现泡沫少浮渣多的现象
【考点】水的组成;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A、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可以判断反应类型;
B、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净化水的常用方法较多;
D、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离子和镁离子.
【解答】解: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元素,属于分解反应;氢气燃烧生成水,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C、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该选项说法正确;
D、在硬水里用肥皂洗衣服会出现泡沫少浮渣多的现象,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要学好化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
11.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的粒子
B.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C.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的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
D.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电解水实验;元素的概念;化学反应的实质.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A、根据原子的构成及微粒的电性分析.
B、根据水的组成考虑;
C、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可以解决;
D、根据决定元素种类的微粒考虑.
【解答】解:A、原子中的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不显电性是因为正负电荷相互抵消的缘故,说法错误.
B、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水中不存在氢分子和氧分子,故B错;
C、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故C正确.
D、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所以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内质子数不同,故D错.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知道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知道电解水实验的结论.
1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B.原子中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不显电性
C.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是质子和电子
D.原子如果得到或失去电子就变成离子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的构成有分子、原子、离子及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失去电子,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得到电子的关系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A、根据常见物质,如水、铁、氯化钠可知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说法正确,故A不选;
B、原子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则原子不显电性,说法正确,故B不选;
C、因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说法错误,故选C;
D、原子得到电子变为阴离子,失去电子变为阳离子,说法正确,故D不选;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微观粒子的有关性质,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学生应注重基础,建立微观概念及能从微观角度来分析相关问题.
13.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
A. B. C. D.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专题】微观粒子模拟图型.
【分析】先计算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根据“阴离子中,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阳离子中,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可以推测哪种为阴离子.
【解答】解:由题意知:A、质子数1<核外电子数2,故为阴离子;
B、质子数2=核外电子数2,为原子;
C、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故为阳离子;
D、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7,为原子.
故选A.
【点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了解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的特点.
14.水资源是战略资源.下列是节水标识的是( )
A. B. C. D.
【考点】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地球上的水资源很丰富,但是能够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水资源相对来说是比较匮乏的,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解答】解:A是当心爆炸标志,B是禁止吸烟标志,D是循环利用标志,
C是一种节约用水的标志.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5.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可以再分的是( )
A.水蒸发 B.石蜡熔化 C.干冰升华 D.水通电分解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首先要明确只有化学变化中分子才可以再分.水蒸发、石蜡熔化、干冰升华等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电解水能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解答】解:A、水蒸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水分子没有改变.
B、石蜡熔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分子没有改变.
C、干冰升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分子没有改变.
D、电解水时,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能证明分子可以再分.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分子生成,如果有新分子生成就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以再分的.
16.下列物质中,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是( )
A.二氧化碳 B.氢气 C.氯化钠晶体 D.水银
【考点】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氯化钠等离子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二氧化碳等共价化合物、氢气等气体单质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解答】解:A、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故A不正确;
B、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故B不正确;
C、氯化钠晶体由带正电的钠离子和带负电的氯离子构成;故C正确;
D、水银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评】带正电的离子为称为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称为阴离子,阴阳离子通过异性电荷相互吸引而形成离子化合物.
17.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间没有间隔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C.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A、由分子的基本性质知,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B、由原子的定义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D、由分子的基本性质知,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解答】解:A、由分子的基本性质知,分子间是有间隔的,像物质的热胀冷缩就说明这点;故A不正确;
B、由原子的定义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故B不正确;
C、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金属物质、固体非金属等;故C不正确;
D、由分子的基本性质知,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像能闻到花香就说明这点.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而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因此它是认识化学物质的基础,也是考查热点之一;在学习中要注意物质的构成粒子、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本质区别、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及应用.
18.在H2,H2O,H2SO4,H2O2 四种物质中都含有的是( )
A.氢元素 B.氢原子 C.氢分子 D.氢气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据此解答.
【解答】解:H2、H2O、H2SO4、H2O2四种物质中都含有氢元素,观察选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组成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要注意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9.分析各组微粒结构示意图,与表示的意义一致的是( )
A.
都属于阳离子
B.
都属于阴离子
C.
属于一种原子
D.
属于一种元素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根据同种元素的原子是质子数相同;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前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前者质子数=10,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后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两者的核内质子数分别为9、12,质子数不同,属于不同种粒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两者的核内质子数均为13,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了解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20.学好化学,必须要熟悉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下图中”和“●”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两种原子,则下列各图示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微观粒子模拟图型.
【分析】化合物为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其分子则是由不同种原子所构成;判断物质为化合物,首先确定物质为纯净物,然后确定物质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解答】解:A、图中四个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示物质为纯净物,每个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为化合物的分子,故A图所示物质为化合物,故A正确;
B、图中四个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图所示物质为纯净物,而每个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则该图所示物质为单质,故B不正确;
C、图中四种分子其中有两个分子构成相同,而其余两个分子构成不同,图中共有三种分子,图所示物质为混合物,故C不正确;
D、图中四个分子为两种构成不同的分子,为两种物质的分子,图示物质为化合物的混合物,故D不正确;
故选A.
【点评】构成相同的分子为同种物质的分子,只含有一种分子的物质为纯净物;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分子.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60分)
21.如图的3个实验,A中水发生了物理(填“物理”或“化学”)变化;B中试管2内得到的气体为氧气,其检验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若木条复燃,则该气体为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水氢气+氧气;C中净化水的方法是过滤和吸附.
【考点】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A根据变化的实质解答;
B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的现象、结论进行分析.正极的气体体积少,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的气体体积多,能燃烧,而且体积多的是少的二倍;
C根据图示净化水的方法是过滤和吸附;
【解答】解:A中水的沸腾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了物理变化;
B中试管2内得到的气体较少为氧气,检验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若木条复燃,则该气体为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水氢气+氧气;
C根据图示可知小卵石,石英砂是过滤作用,活性炭是吸附作用,故净化水的方法是过滤和吸附.
答案:物理;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若木条复燃,则该气体为氧气;水氢气+氧气;过滤.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只要平时能认真读课本并积极参与实验观察,即可较轻易地回答.因此平时学习时,某些细节也不要轻视,多了解一些会更好.
22.(14分)如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X表示核电荷数,Y表示最外层电子数
(2)若该粒子为原子,当X=12时,Y=2;
(3)若该粒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当X=17时,则Y=8.
(4)当Y=1时,该粒子易失去电子,变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利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各部分的意义解决.
(2)利用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解决.
(3)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即得到一个电子.
(4)最外层电子数是小于4时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解答】解:(1)由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各部分的意义可知x表示核电荷数,y表示最外层电子数.
(2)根据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可知y=12﹣2﹣8=2.
(3)x=17时y=7,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即得到一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应是7+1=8.
(4)最外层电子数是小于4时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等于1时会失去电子而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故答案为:
(1)核电荷数;最外层电子数
(2)2;
(3)8;
(4)失去;正;阳离子.
【点评】了解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特点;掌握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23.有Mg2+和Mg两种粒子,回答:Mg2+中的“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Mg2+和Mg的质子数相同(填相同或不同);Mg2+核外共有10个电子.
【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原子与离子的之间的关系分析镁离子核外的电子数进行解答.
【解答】解:Mg2+中的“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镁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形成镁离子,质子数不变,一个镁原子的核电荷数是12,核外有12个电子,核外电子排布是2、8、2,易失去最外层的两个电子,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变成带两个正电荷的镁离子,故一个Mg2+核外共有10个电子.
故答案为: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相同;10.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4.已知钠原子核有11个质子,12个中子,则钠原子核电荷数是11,相对原子质量是23.
【考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计算即可.
【解答】解:已知钠原子核有11个质子,12个中子,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可得:钠原子核电荷数是11,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得:相对原子质量为11+12=23.
故答案为:11;23.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原子的构成以及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中子的关系,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5.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族/周期 ⅠA 0
1 1 H氢1.008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2 He氦4.003
2 3 Li锂6.941 4 Be铍9.012 5 B硼10.81 6 C 碳12.01 7 N 氮14.01 8 O 氧16.00 9 F氟19.00 10 Ne 氖20.81
3 11 Na钠22.99 12 Mg 镁24.31 13 Al铝26.98 14 Si硅28.09 15 P磷30.97 16 S硫32.06 17 Cl氯35.45 18 Ar氩39.95
(1)很多科学家对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和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请写出其中一位科学家的名字门捷列夫.
(2)查出碳的相对原子质量:12.01,写出16号元素的元素符号:S.
(3)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A(填序号).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电子数不同
(4)利用元素周期表,人们对元素的认识进入全新的飞跃时期.近日,俄罗斯科学家宣布他们将人将人工合成第118号元素,则此元素的核电荷数为118.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的概念.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可从门捷列夫发现并改进元素周期表填空;
(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碳和硫元素的信息,即可查出其相对原子质量和元素符号;
(3)不同元素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4)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进行解答.
【解答】解:(1)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并完善了元素周期表,对元素周期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由表中信息可知碳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2.01,16号元素是硫,元素符号:S.
(3)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电荷数不同,也就是核内质子数不同.
(4)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可知原子序数为118元素的核电荷数为:118;
故答案为:(1)门捷列夫(2)12.01;S (3)A (4)118
【点评】注意: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的前提条件是:在原子中.
26.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太子河是本溪市主要的饮用水源.
(1)自来水厂抽取河水进行净化的过程中可加入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昧;
(2)家庭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请写出一条防止太子河水体污染的措施工业废水处理后再排放(或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或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或不使用含磷洗衣粉或不向河里倾倒垃圾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等).
【考点】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与净化方法;硬水与软水;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
【分析】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加热煮沸可以是水中的钙离子和镁离子以沉淀的形式析出,从而降低水的硬度;工业废水处理后再排放(或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或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或不使用含磷洗衣粉或不向河里倾倒垃圾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等)可以防止水体污染.
【解答】解:(1)自来水厂抽取河水进行净化的过程中可加入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昧;故填:活性炭.
(2)家庭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故填:煮沸.
(3)工业废水处理后再排放(或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或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或不使用含磷洗衣粉或不向河里倾倒垃圾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等)可以防止水体污染.故填:工业废水处理后再排放(或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或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或不使用含磷洗衣粉或不向河里倾倒垃圾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等)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净化水的方法和防止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7.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某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元素名称 钠 镁 铝 硅 磷 硫 氯 氩
元素符号 Na Mg Al Si P S Cl Ar
原子结构示意图
(1)表中磷原子的核电荷数x=15.
(2)表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元素是氩.
(3)在化学反应中,每个铝原子失去3个电子形成铝离子.
(4)钠元素与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NaCl.
(5)上述元素在周期表中处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它们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3)根据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来分析;
(4)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来分析;
(5)根据元素周期与电子层数的关系考虑.
【解答】解:(1)根据磷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核外有15个电子,则其原子序数为15;故填:15;
(2)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原子是稳定结构,观察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氩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处于稳定结构;故填:氩;
(3)根据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最外层有3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而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故填:3;
(4)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钠原子易失去一个电子而带上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氯原子易得到一个电子而带上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故化学式为NaCl;故填:NaCl;(5)原子所处的周期数与该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所以在周期表中处于同一周期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故填:它们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能力,结合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判断外层电子的得失情况,注重基础,较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