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 分层练习(原卷版+解析版)--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1 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 分层练习(原卷版+解析版)--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12-21 21:41:0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1 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
【题型1】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
1. 将棉手帕放入60%左右的酒精中浸湿,用坩埚钳夹住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棉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棉手帕接触不到氧气,不能燃烧
C.被酒精浸湿后,棉手帕的着火点升高了
D.酒精中的水蒸发使温度达不到棉手帕的着火点
【题型2】燃烧的定义及条件
1.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烟头引起,故防火要从细节做起,烟头在火灾中“罪状”是
A.使可燃物达到燃烧的温度 B.提供可燃物 C.提供氧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题型3】 实验探究燃烧条件
1.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观察到实验现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70℃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②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2.有关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和)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处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B.③④处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C.①③处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D.①④处燃烧时都能有效避免空气污染
【题型4】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1.不能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措施是( )
A.粉碎煤块 B.制蜂窝煤 C.减少空气的量 D.液体燃料喷雾
2.下列有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的分子构成相同 B.它们都会污染空气
C.它们之间可相互转化 D.闻气味可将它们区别
【题型5】 燃烧与爆炸
1.俗话说“人要实,火要虚”。“火要虚”所蕴含的化学道理是( )
A.燃烧需要可燃物
B.温度若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就可燃烧
C.燃烧需要有氧气
D.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充分
2.下列与燃烧和爆炸无关的图标是
A. B. C. D.
【题型6】 防火与灭火
1.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说法错误的是
A.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的目的是为了清除和隔离可燃物
B.将木柴架空燃烧,能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C.扇子能扇灭蜡烛火焰,原因是扇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
D.在提供氧气和足够温度的前提下,可燃物可以在水下燃烧
2.下判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接触氧气就能燃烧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后灭火
C.室内着火立即打开门窗 D.图书、档案失火用干粉灭火器扑灭
巩固练习
1.在“烹饪与营养”劳动实践课上,小芸将灶内的柴草挑空后,火焰变旺,这是因为
A.柴草的着火点降低 B.灶内的柴草变多
C.柴草接触更多空气 D.柴草的导热性变强
2.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利用如图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当温度升高至60℃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高至260℃过程中,又仅③开始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燃烧可证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③④可知无烟煤的着火点比红磷的高
C.对比①②可知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对比①③可知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下列关于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木炭发生不完全燃烧时,也会释放的热量
B.燃烧时产生的CO2含有少量的CO,可以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
C.含碳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空气
D.日常生活中燃料完全燃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4.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火上浇油——隔绝氧气 B. 星火燎原——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 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 D. 架空篝火——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5.下列关于一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难溶于水 B.可用来炼铁
C.可作燃料 D.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
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C. 细铁丝在空气中点燃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D. 红磷在氧气中能燃烧,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7.安全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A.氦气 B.氢气 C.液化石油气 D.天然气
8.了解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加油站、服装厂必须严禁烟火 B.电器着火时,迅速用水扑灭
C.油罐着火时需用水喷淋降温 D.可燃性气体点燃前必须验纯
9.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实验所用面粉换成铁粉也可能产生上述现象
B.吹入空气的目的之一是增大面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性粉尘遇明火就会发生燃爆
D.蜡烛熄灭,可能是爆炸产生的气流隔绝了氧气
10.关于燃烧和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炒菜时油锅起火,向锅中放入较多菜叶灭火,是降低了油的着火点
B.烧锅炉用的煤加工成粉末状,是为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发现家中天然气或液化气泄漏时,应先打开排气扇,并关闭阀门
D.干粉灭火器可以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11.学生承担家务是劳动教育的方式之一。下列家务劳动的过程中,利用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来灭火的原理的是( )
A.用水浇灭家庭聚会的篝火 B.旋转燃气炉开关熄灭炉火
C.盖上锅盖熄灭锅中的油火 D.移除炉灶内木柴熄灭灶火
12.下列图标属于严禁烟火的是
A. B. C. D.
13.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化学药品时,应注意安全。汽油属于危险化学品,运输汽油的车辆上应张贴的警示标志是
A. B. C. D.
14.有关重庆缙云山山火扑救事件的说法错误的是
A.湿毛巾捂口鼻可减少浓烟的吸入
B.挖掘隔离带是为了清除可燃物
C.直升机洒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CO2灭火利用其密度大于空气,不助燃不可燃
15.如图是用电炉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

(1)对比①③,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
(2)对比②③,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
16.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微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时,先通入N2点燃酒精灯,红磷不燃烧,再改通入O2红磷燃烧。
(1)通入N2和O2的现象不同,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
(2)下列灭火方法或操作的原理与上述结论有关的是___________。
A. 釜底抽薪 B. 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灭火 C. 水灭火
17.同学们学习了燃烧与灭火后,在实验室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以探究灭火的原理。
实验方法:点燃3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碳酸钠和盐酸。

(1)实验原理: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现象:Ⅱ中蜡烛正常燃烧,Ⅰ和Ⅲ中蜡烛熄灭,Ⅲ中的现象还有 。
(3)实验后,接下来必须要做的事情是 ,完善实验报告,离开实验室。
(4)问题与交流:Ⅲ中的操作,可能造成的结果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1 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
【题型1】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
1. 将棉手帕放入60%左右的酒精中浸湿,用坩埚钳夹住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棉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棉手帕接触不到氧气,不能燃烧
C.被酒精浸湿后,棉手帕的着火点升高了
D.酒精中的水蒸发使温度达不到棉手帕的着火点
【答案】D
【详解】
A、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手帕不可燃,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接触不到氧气,棉手帕不会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棉手帕被酒精浸湿、导致着火点升高,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会被升高,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题型2】燃烧的定义及条件
1.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烟头引起,故防火要从细节做起,烟头在火灾中“罪状”是
A.使可燃物达到燃烧的温度 B.提供可燃物 C.提供氧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A
【分析】燃烧的条件是:(1)具有可燃物;(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详解】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燃烧的烟头能够放出热量,从而使温度升高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燃烧起来,故选A。
【题型3】 实验探究燃烧条件
1.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观察到实验现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70℃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②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答案】C
【详解】A、①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③水中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A正确;
B、①铜片上的白磷在70 ℃的热水上方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70℃,B正确;
C、烧杯中的热水既能提高温度,还起隔绝氧气的作用,C错误;
D、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②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D正确。
故选C。
2.有关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和)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处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B.③④处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C.①③处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D.①④处燃烧时都能有效避免空气污染
【答案】B
【详解】A、红磷和白磷都是可燃物,①处白磷燃烧,②处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A错误;
B、③中的白磷不与氧气接触,白磷不燃烧,④处的白磷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由此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B正确;
C、①处的白磷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③中的白磷不与氧气接触,白磷不燃烧,由此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C错误;
D、①处的白磷燃烧时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故D错误。
故选B。
【题型4】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1.不能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措施是( )
A.粉碎煤块 B.制蜂窝煤 C.减少空气的量 D.液体燃料喷雾
【答案】C
【详解】A、粉碎煤块,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A选项有利于煤的燃烧,不符合题意;
B、制蜂窝煤,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B选项有利于煤的燃烧,不符合题意;
C、减少空气的量,C选项不利于物质的燃烧,符合题意;
D、液体燃料喷雾,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D选项有利于燃料的燃烧,不符合题意。故选C。
2.下列有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的分子构成相同 B.它们都会污染空气
C.它们之间可相互转化 D.闻气味可将它们区别
【答案】C
【详解】A、一氧化碳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分子构成不同,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有毒,属于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它们之间可相互转化,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是无味的,闻气味无法区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题型5】 燃烧与爆炸
1.俗话说“人要实,火要虚”。“火要虚”所蕴含的化学道理是( )
A.燃烧需要可燃物
B.温度若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就可燃烧
C.燃烧需要有氧气
D.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充分
【答案】D
【解析】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支持,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和接触面积有关。“人要实,火要虚”指燃烧时,应尽量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加充分,故选D。
2.下列与燃烧和爆炸无关的图标是
A. B. C. D.
【答案】B
【详解】A、该图为禁止烟火标志,与燃烧有关,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该图表示可回收物,与燃烧和爆炸无关,该选项符合题意;
C、该图表示禁止放鞭炮,与燃烧有关,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该图表示易燃物标志,与燃烧有关,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题型6】 防火与灭火
1.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说法错误的是
A.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的目的是为了清除和隔离可燃物
B.将木柴架空燃烧,能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C.扇子能扇灭蜡烛火焰,原因是扇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
D.在提供氧气和足够温度的前提下,可燃物可以在水下燃烧
【答案】C
【详解】A、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的目的是为了清除和隔离可燃物,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将木柴架空燃烧,可以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扇子扇灭蜡烛火焰,原因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在提供氧气和足够温度的前提下,可燃物可以在水下燃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下判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接触氧气就能燃烧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后灭火
C.室内着火立即打开门窗 D.图书、档案失火用干粉灭火器扑灭
【答案】B
【解析】A、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还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A错误;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以防触电,然后再灭火,故B正确;C、室内着火不能立即打开门窗,以防空气流通,造成火势蔓延,故C错误;D、二氧化碳汽化会吸收大量的热,所以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于扑灭图书、档案等贵重物品的失火,不能用干粉灭火器扑灭,以免产生的水损坏图书、档案,故D错误;故选B。
巩固练习
1.在“烹饪与营养”劳动实践课上,小芸将灶内的柴草挑空后,火焰变旺,这是因为
A.柴草的着火点降低 B.灶内的柴草变多
C.柴草接触更多空气 D.柴草的导热性变强
【答案】C
【详解】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小芸将灶内的柴草挑空后,不能降低柴草的着火点,错误;
B、小芸将灶内的柴草挑空后,灶内的柴草没有变多,错误;
C、小芸将灶内的柴草挑空后,火焰变旺,是因为增大了柴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柴草充分燃烧,正确;
D、导热性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小芸将灶内的柴草挑空后,柴草的导热性没有变强,错误。
故选C。
2.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利用如图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当温度升高至60℃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高至260℃过程中,又仅③开始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燃烧可证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③④可知无烟煤的着火点比红磷的高
C.对比①②可知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对比①③可知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C
【详解】
A、利用如图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当温度升高至 60℃过程中,仅①燃烧;①燃烧可证明白磷是可燃物,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
B、继续升高至 260℃过程中,又仅③燃烧,因此对比③④可知无烟煤的着火点比红磷的高,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
C、①与②中存在两个变量,无可比性。对比②③可知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分析错误,符合题意;
D、①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③中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红磷不发生燃烧,对比①③可知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下列关于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木炭发生不完全燃烧时,也会释放的热量
B.燃烧时产生的CO2含有少量的CO,可以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
C.含碳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空气
D.日常生活中燃料完全燃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答案】B
【详解】A、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木炭发生不完全燃烧时,也会释放的热量,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一氧化碳在二氧化碳中不能点燃,燃烧时产生的CO2含有少量的CO,不可以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说法错误;
C、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环境,说法正确;
D、日常生活中燃料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多,一氧化碳少,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说法正确。
故选B。
4.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火上浇油——隔绝氧气 B. 星火燎原——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 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 D. 架空篝火——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A
【详解】A.火上浇油是向火焰上倒上汽油,不仅不会灭火,反而会燃烧的更旺,故A错误;
B.“星火燎原”指一点小火星可以燃烧整个原野,原理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B正确;
C.“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为清除可燃物,故C正确;
D.架空使空气便于流通,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D正确。
故选:A。
5.下列关于一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难溶于水 B.可用来炼铁
C.可作燃料 D.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D
【详解】A、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符合题意;
B、氧化铁与一氧化碳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单质和二氧化碳,其可用来炼铁,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作为燃料,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会变浑浊,一氧化碳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6.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
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C. 细铁丝在空气中点燃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D. 红磷在氧气中能燃烧,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答案】A
【详解】A、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故A正确;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B错误;
C、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点燃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C错误;
D、红磷在氧气和空气中均能够燃烧,故 D错误。
故选A。
7.安全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A.氦气 B.氢气 C.液化石油气 D.天然气
【答案】A
【详解】可燃性气体和空气的混合物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氢气、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都是可燃性气体,它们与空气混合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氦气不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
故选A。
8.了解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加油站、服装厂必须严禁烟火 B.电器着火时,迅速用水扑灭
C.油罐着火时需用水喷淋降温 D.可燃性气体点燃前必须验纯
【答案】B
【解析】A、加油站、服装厂必须严禁烟火是因为在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选项正确;B、电器着火时,应该先直接切断电源不能用水扑灭,选项错误;
C、油罐着火时用水喷淋降温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则油罐着火时需要用水喷淋降温,选项正确;
D、可燃性气体由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一定会发生爆炸,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要验纯,选项正确。故选B。
9.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实验所用面粉换成铁粉也可能产生上述现象
B.吹入空气的目的之一是增大面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性粉尘遇明火就会发生燃爆
D.蜡烛熄灭,可能是爆炸产生的气流隔绝了氧气
【答案】C
【详解】A、将实验所用面粉换成铁粉也可能产生上述现象,是因为铁粉燃烧放出大量热,导致气体体积膨胀,故A说法正确;
B、吹入空气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增大面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B说法正确;
C、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性粉尘遇明火不一定发生燃爆,需要达到爆炸极限,故C说法不正确;
D、蜡烛熄灭,可能是爆炸产生的气流隔绝了氧气,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10.关于燃烧和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炒菜时油锅起火,向锅中放入较多菜叶灭火,是降低了油的着火点
B.烧锅炉用的煤加工成粉末状,是为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发现家中天然气或液化气泄漏时,应先打开排气扇,并关闭阀门
D.干粉灭火器可以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答案】B
【详解】A、炒菜时油锅起火,向锅中放入较多菜叶灭火,是为了使油的温度降低到了它的着火点以下,不是降低了油的着火点,错误;
B、使用蜂窝煤是为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正确;
C、发现家中天然气或者液化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若先打开排气扇,可能因打开开关产生电火花而引爆可燃性气体,错误;
D、干粉灭火器除可用来扑灭一般失火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一般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错误。
故选B。
11.学生承担家务是劳动教育的方式之一。下列家务劳动的过程中,利用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来灭火的原理的是( )
A.用水浇灭家庭聚会的篝火 B.旋转燃气炉开关熄灭炉火
C.盖上锅盖熄灭锅中的油火 D.移除炉灶内木柴熄灭灶火
【答案】A
【解析】A、用水浇灭家庭聚会的篝火,水可使可燃物的温度将至其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A符合题意;B、旋转燃气炉开关熄灭炉火,清楚了可燃物,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C、盖上锅盖熄灭锅中的油火,隔绝了氧气(或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D、移除炉灶内木柴熄灭灶火,清除了可燃物,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下列图标属于严禁烟火的是
A. B. C. D.
【答案】A
【详解】A.是禁止烟火的标志,不符合题意;
B.是禁止放易燃物的标志,不符合题意;
C.是易爆物的标志,不符合题意;
D.是禁止吸烟的标志,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化学药品时,应注意安全。汽油属于危险化学品,运输汽油的车辆上应张贴的警示标志是
A. B. C. D.
【答案】A
【详解】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汽油是易燃液体,需要张贴A易燃液体标志,汽油不属于腐蚀品、爆炸品、有毒品,故选A。
14.有关重庆缙云山山火扑救事件的说法错误的是
A.湿毛巾捂口鼻可减少浓烟的吸入
B.挖掘隔离带是为了清除可燃物
C.直升机洒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CO2灭火利用其密度大于空气,不助燃不可燃
【答案】C
【详解】A. 湿毛巾捂口鼻可减少浓烟的吸入,此选项正确;
B. 挖掘隔离带是为了清除可燃物,防止火势蔓延,此选项正确;
C. 直升机洒水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此选项错误;
D. CO2灭火利用其密度大于空气、不助燃、不可燃的性质,此选项正确。
故选C。
15.如图是用电炉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

(1)对比①③,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
(2)对比②③,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
【答案】(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详解】(1)升温至60℃时,①中白磷燃烧,而③中红磷不燃烧,因此对比①③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2)升温至260℃时,②中被沙子覆盖的红磷不燃烧,③中红磷燃烧,对比②③,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点睛】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本身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16.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微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时,先通入N2点燃酒精灯,红磷不燃烧,再改通入O2红磷燃烧。
(1)通入N2和O2的现象不同,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
(2)下列灭火方法或操作的原理与上述结论有关的是___________。
A. 釜底抽薪 B. 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灭火 C. 水灭火
【答案】(1)与氧气接触 (2)B
【解析】
(1)实验时,先通入N2点燃酒精灯,红磷不燃烧,再改通入O2红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故填:与氧气接触。
(2)A、釜底抽薪是应用了撤离可燃物的灭火方法,与上述结论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B、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灭火应用了隔离空气或氧气的灭火方法,与上述结论有关,故B符合题意;
C、水灭火应用了降温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的灭火方法,与上述结论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故填:B。
17.同学们学习了燃烧与灭火后,在实验室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以探究灭火的原理。
实验方法:点燃3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碳酸钠和盐酸。

(1)实验原理: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现象:Ⅱ中蜡烛正常燃烧,Ⅰ和Ⅲ中蜡烛熄灭,Ⅲ中的现象还有 。
(3)实验后,接下来必须要做的事情是 ,完善实验报告,离开实验室。
(4)问题与交流:Ⅲ中的操作,可能造成的结果是 。
【答案】(1);(2)产生大量气泡;(3)整理洗涤仪器(合理即可);(4)盐酸洒出/Ⅲ中蜡烛没熄灭(合理即可)
【解析】(1)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碳酸钠和盐酸反应能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燃烧的蜡烛熄灭;(3)结束实验后,将残余物倒入水池中,用清水洗涤仪器;整理实验台,报告老师后离开实验室;(4)向烧杯中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未紧靠烧杯口,可能造成的后果是盐酸洒出或Ⅲ中蜡烛没熄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