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统编2024七上历史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统编版七上道法期末专题复习讲练课件
本套期末讲练课件含以下内容
模块1 分课核心考点梳理过关讲练
模块2 分单元梳理总结中考对接训练
模块3 分专题考点归纳强化训练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四单元复习与小结
【阶段特征】
(1)政治:政权更替频繁,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
素。
(2)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南方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3)民族关系:北民南迁、少数民族内迁,掀起民族交融高潮。
(4)思想文化:科技持续领先世界;文化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要点一
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
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影响)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项羽、秦
军 项羽大败秦军,为刘邦攻取咸阳赢得战机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袁
绍 曹操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孙
刘联军 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 383年 东晋、前
秦 东晋大败前秦军,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没
有被中断
要点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
要点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
(1)两大民族迁徙路线: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方人南迁。
(2)三个时期的民族交融:东汉末至西晋初、东晋十六国、北魏时期。
(3)四种交融方式:联合斗争、民族迁徙、友好往来、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1. (益阳模拟)“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
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描述的人物应是
( C )
A. 周瑜 B. 孙权 C. 曹操 D. 诸葛亮
2. (阜新中考)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某学生绘制了如下政权更迭图,图中“?”处
的朝代是( B )
A. 秦朝 B. 西晋 C. 隋朝 D. 元朝
C
B
3. (长春中考)下图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该印文
可以了解西晋的( D )
A. 农业发展 B. 海外贸易
C. 朝政腐败 D. 民族关系
4. (海南中考)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
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这表明江南农业发展得益
于( D )
A. 自然环境优越 B. 生产工具改进
C. 高产作物引进 D. 农民辛勤劳动
D
D
5. (宿迁中考)某班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探寻“孝文帝迁都的缘由”。第2组同
学按任务搜集了以下信息:3世纪初中国又进入一个寒冷期,《齐民要术》记
载,这一时期华北地区桃树开花较之前晚10~20天;《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
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平城地区也屡受灾荒。据此判断,这一小组研究任务应是侧
重追寻迁都的( D )
A. 政治因素 B. 文化因素
C. 军事因素 D. 环境因素
D
6. (北京中考)以下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 A )
A. 人口迁徙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大运河的开通 D. 经济重心的南移
A
7. (恩施州中考)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生活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
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民族的家
具。各民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主要说明( B )
A. 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
B. 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
C. 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D. “胡”“汉”隔阂完全消除
B
8. (荆州中考)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有各
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
斗争中的附带同化。”以上材料说明( B )
A. 汉族在民族交融中占据主导
B. 民族交融方式多样
C. 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D. “胡”“汉”之别观念淡化
9. (随州中考)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活力的改革是
( D )
A. 建立郡县制 B. 实行和亲政策
C. 设置都护府 D. 推行汉化措施
B
D
10.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发
展成为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
断扩大。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民
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
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
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
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实际上正是由于文
化融合的多元性,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融合,造就了空前的辉
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争霸在客观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
(2)根据材料二,概述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材料体现了改革中的哪些措施?(不
得照抄原文)
原因:学习中原文化,改变鲜卑族的旧习俗。措施:迁都洛阳;使用汉语。
(3)根据材料三,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
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
特点:以汉化为主;汉族与少数民族互相影响(双向或多向融合)。意义:
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
定了基础。
11. 【三国两晋南北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
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
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
民族大交融。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
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
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
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进入南方,改变了中
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
不断南移,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产生的积极影响。
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
复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况及其出现的原因。
情况: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中原人迁到南方地区。原因:北方地区
寒冷;北方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