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1.法兰克王国国王丕平于754至756年间两次出兵远征意大利,迫使伦巴德人放弃拉文纳总督区和罗马地区的占领地,并把拉文纳总督区及彭塔波利斯赠给罗马教皇,“教皇国”由此诞生。丕平的做法意在()
A.征服意大利,扩大法国疆域 B.确立基督教的国教地位
C.建立教皇国,打击敌对势力 D.借助教会巩固自身统治
2.下列表述与“封君封臣制度”相关的是()
A.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封 B.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C.嫡长子继承王位,封地可再次分封 D.大封同姓王,据守州郡重镇
3.如图(图1)是中世纪西欧一个庄园的图解。图解反映出庄园的最大特点是()
图1
A.自给自足 B.空间狭小
C.设计合理 D.军事独裁
4.13世纪的西欧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土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这个记录说明庄园具有()
A.行政权 B.立法权
C.司法权 D.监督权
5.《骑士时代:中世纪的欧洲》中写道,“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毫无疑问,经常出现在他头脑中的是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由此推断,阿布拉黑的身份可能是()
A.庄园佃户 B.庄园领主
C.城市商人 D.行会学徒
6.在中世纪的欧洲,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们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领地内行使权力。这一情形在政治上导致了()
A.基督教的兴起 B.不同程度割据的形成
C.自由城市出现 D.大学自治权利的加强
7.中世纪西欧大学生的生活既艰苦又愉快。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余,还有唱歌、跳舞、击剑和打球等活动。据此可知,中世纪西欧大学()
A.推动城市兴起 B.关注人的发展
C.摆脱教会控制 D.强化国王权力
8.城市文明兴起之后,在原有的贵族、教士--农奴两大对立的阶级之间,一个新兴的市民阶层孕育而生,进而成长为市民阶级(资产阶级),这一群体因其共同的经济利益,产生共同的政治追求,进而发育成为市民社会。这体现了唯物史观的()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9.“那时一批知名的罗马法学者在该校任教,其精湛的学识和高超的论辩术吸引了欧洲各国的学生,波隆那大学也就应运而生。”据此可知,波隆那大学应运而生的原因是()
A.一批知名学者的推动 B.新兴市民阶层要求
C.该校有建大学的特权 D.国王与教皇的支持
10.下面是中世纪大学教学情况,从表1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表1
时间 大学教学情况
1210年 巴黎教会宗教会议决定不准大学师生公开或私下阅读阿维罗约斯的《评注》
1215年 教皇使节训令巴黎大学,禁止阅读亚里士多德关于形而上学、自然哲学的著作
A.中世纪大学教学内容受教会的限制 B.巴黎大学十分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
C.教会厌恶阿维罗约斯和亚里士多德 D.这些著作不符合大学师生们的喜好
11.下图(图2)所示的帝国于1453年5月29日被无情地消灭了,但它在学术和艺术中留下的光辉遗产,使所有的欧洲国家摆脱了野蛮,并给予其他国家文化精华。材料表明该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在11个世纪中始终是西方文明世界的中心()
图2
A.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孕育了文艺复兴的基础
C.形成了东西跨度最长的疆域
D.深刻影响了欧洲文明发展
12.“由于罗马社会陷入危机,为了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护和巩固自身地位,因此组织编纂了一部法典。”由此可知该法典编纂的目的是()
A.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 B.稳固帝国社会秩序
C.改善奴隶的社会地位 D.确立后世立法规范
13.某班历史复习课展示了三张图片,图3封君和封臣、图4庄园地图、图5大学分布图。这节复习课的主题应该是()
图3 图4 图5
A.古代亚非文明 B.封建时代的欧洲
C.近代文明的曙光 D.早期殖民掠夺
14.在形成于6世纪的罗马民法大全》中,“债权”“继承权”“契约”“借贷”“租赁”等法律术语频繁出现。这些法律术语的使用反映了罗马民法大全》()
A.强调法律的公平公正 B.注重协调经济和社会关系
C.奠定欧洲法律的基础 D.适应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
15.拜占庭帝国的国内外贸易很发达,对外贸易尤为突出。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埃及的粮食和草纸、叙利亚的织物和刺绣等,经由君士坦丁堡转销亚非欧各地。这表明拜占庭帝国()
A.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一道桥梁 B.是传播东西方文化重要使者
C.社会的发展依托于对外贸易 D.境内的工商业一直比较发达
16.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应该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查士丁尼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新法典》
B.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C.从14世纪初开始,拜占庭帝国受到新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断进攻
D.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17.马克思说“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形成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使封建社会发展到“顶点””。以上材料说明西欧城市的兴起()
A.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 B.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
C.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D.市民阶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前身
18.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汇,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这叙述了亚历山大东征的()
A.原因 B.条件 C.过程 D.影响
19.下图(表2)是中世纪欧洲封建主在各地设置的关卡,关卡数量的变化可能会导致()
表2
A.庄园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
B.西欧中世纪教育快速发展
C.城市与封建主的经济抗争
D.拜占庭帝国国势日渐衰弱
20.6世纪前期,为了实现重建昔日罗马大帝国的理想,他制定了全面的改革方案和对外征服战争的计划。他在位时组织完成的罗马民法大全》的编撰为他的改革和整顿工作提供了统一的尺度,为理顺社会各种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是( )
A.亚历山大 B.屋大维C.克洛维 D.查士丁尼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1题8分,22题6分,23题12分,24题14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农奴制度促进了西欧主要农业组织形式-采邑的发展。采邑是大型庄园,包括土地、草场等,以及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由于地区性国家建立了越来越有效的政治组织,地方上的封君和封臣管理着政治和军事事务,这一体系一般被历史学家称为封建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
材料二 13世纪的欧洲处于变革的阵痛之中,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工业化。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生活的产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级,市民阶级公开提出政治代表权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这些经济社会变革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
-据[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2)根据材料二,归纳13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变革”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革带来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从西欧中世纪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出什么规律性的认识?
22.城市作为文明的载体,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不断地变化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世纪西欧城市是工商业中心。市民主要从事制造业或者商业,过者截然不同于农村居民的生活,在与封建领主的斗争中逐渐获得城市的自治权。
--摘编自周靖等中外历史一百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早期,泰晤士河是一个开放的下水道汇聚处,各种生活与工业污水无序排入。为改变这种情况,伦敦当局着手建立一个现代下水道系统。之后,英国历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出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第五卷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措施。
材料三 应国家的宏观策略转移,城市的发展出现新趋向。中国自1996年开始推行建设生态城市。2012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也推动了智能城市发展。
--摘编自薛风旋中国城市文明史》
--据[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向。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推动城市发展的因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般认为,欧洲中世纪大学产生于12世纪。随着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原有的教育机构不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所设专业上都无法满足时代需要。在1100年至1200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催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它吸引了一些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组成那些学术行会。
--摘编自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许多重要城市涌现了一批大学学院,这就是城市学院。19世纪50年代,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20世纪初,30万人口以上的英格兰城市基本上都建立了城市学院或大学。这些城市学院或大学不再受到教会的控制,并且开始面向广大民众,极大地扩大了受教育对象,增加了受教育人数。它们将教育内容扩展到应用科学,科学研究得到加强,实用性学科受到重视。城市学院为新兴工业培养了许多领袖人物、工厂经理、设计师、工业研究人员。
--摘编自马月儿《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当代英国高等教育的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城市学院”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4.“学史见人”,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帝国是西方偶像式的帝国,即使那些居住在帝国最遥远边陲的居民,都希望成为“罗马人”。罗马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主人,主要在于他们与不同民族作战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更好的习俗,他们就
会放弃自己原来的东西。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人能够成为“世界主人”的原因。
材料二 这是东罗马帝国历史上一部汇编式的法律,这部法律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在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另外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做出明确规定。它被誉为欧洲民法基础。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部法律的名称,并指出这是东罗马帝国哪位国王下令编纂的?
材料三 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生活在古罗马帝国过去的权势和荣耀的阴影中,一直试图维持或恢复这种权势和荣耀。它对于宗教多元化及其他文明有极端狭隘的思想。这一切使它成为一个过时的落伍国家,并最终于15世纪中期,被奥斯曼帝国所灭。
(3)根据材料三,请提炼出东罗马帝国灭亡的文化因素。
结合以上材料,关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
D 2.B 3.A 4.C 5.A 6.B 7.B 8.A 9.A 10.A 11.D
12.B 13.B 14.B 15.A 16.B 17.B 18.D 19. C 20.D
21.【答案】(1)庄园制度或农奴制度。封君封臣制度。
(2)表现:工商业兴起;城市生活产生;市民阶级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影响: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冲击封建统治,促进资本主义兴起;推动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等
(3)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历史在传承中发展等。
22.【答案】(1)特点:工商业中心:拥有一定自治权。
(2)问题:环境污染;解决措施:改善基础设施,颁布法律。
(3)新趋向:建设生态城市;发展智能城市。
(4)因素:工业化的推动;经济的发展;颁布法律;制定有利的政策;基础设施的建设:人口的迁徙等。
23.【答案】(1)原因:贸易和工商业发展:城市管理的需要;原有教育存在不足;新知识的传入。(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迅速兴起与普及:独立性增强: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扩展了教育内容。(任答两点即可)意义: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3)关系:社会需要推动教育发展,教育发展则推动社会进步,二者相辅相成。
24.【答案】(1)原因:开放宽容的文明态度。
(2)名称:《查士丁尼法典》;国王:查士丁尼。
(3)文化因素:拘泥于传统文化,对待外来文化保守狭隘。
(4)感悟:开放宽容使文明进步,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