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科 语文 课 题 16、中国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掌握文中生词。
过程方法 1、学习本文结构严谨、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2、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
情感态度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揣摩语句,理解深层含意,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关键语句,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导入新世纪,奥运成功,国庆阅兵成功,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 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 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 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明确本文题目的含义、写作背景及文体、出处。了解议论文的体裁特点及相关知识点 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认识驳论文,明确驳论文的文体特点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三、介绍背景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四. 疏通课文 1. 扫清字词障碍。 搽(chá) 玄虚(xuán) 省悟(xǐng)自欺欺人 为民请命 渺茫(miǎo) 脊梁( jǐ ) 诓骗( kuāng )怀古伤今 2. 朗读全文。 3. 思考问题。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五、分析论证过程1、 开篇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哪三种不同的态度 ①、盲目骄傲,夜郎自大。(“总”含有“一向”的意思)②、盲目崇拜,借助外援。(“只”含有“唯一”的意思)③、今不如昔,祈求鬼神。(“一味”含有“死心踏地”的意思)把这三者联贯起来,其态度是: 由自夸到崇洋,再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因此有人“慨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敌方的论点。在提出了敌论点后?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来证明论点?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谬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谬误论据:①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②“只希望”,“也是事实”,③“一味求神拜佛”,“却也是事实”。 3、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 这是报刊上先后宣扬过的三件“事实”,都不过是“公开”的、表面的东西,并不能反映社会的本质和主流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自主朗读课文,标出文中生词,划出重点语句或段落。明确要求,阅读课文的1-5段。 明确3段中的“他信力”的具体表现-信地、信物、信国联。找出敌论点和敌论据明确驳论文的写法关键点,结合本文的前5段,探究本文的反驳方法,讨论明确:驳论证。 让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整体感知能力,学习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或句子来梳理课文内容。学习驳论文中敌论点的提出方式分清敌论点和敌论据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阅读整体感知能力,学习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或句子来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引导学生理解驳论文的写作方法。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六、课堂小结学习本文,一方面我们掌握了驳论的写法,另一方面理解了鲁迅先生精深的思想和宽广襟怀,让我们永远铭记先生的教诲,用坚挺的身躯迎接生活的挑战,用坚不可摧的自信迎接时代的挑战,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民族之林而努力奋斗。 归纳,总结 让学生强化本课收获,触发爱国情感
作业设计 家长认为,看小说会影响学习成绩,你怎样认为呢,说说你的意见。(要按照本文驳论的方式写)
板书设计 敌论点论据:信地信物 信国联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求神拜佛 信地信物信国联——失掉的是他信力 直接反驳 反驳 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间接反驳 论据:古 今 中国的脊梁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教学反思
相关链接相关链接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读《中国人的智慧丛书》 写下这个题目,心中立刻便有了一种不痛快。谈中国人的智慧,常常使我激昂,不能平静。大概谁也不能否认,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一种古老的文明延续至今,葆有它的活力和生机,这已是绝无仅有。就凭这一点,我们就有理由自豪。然而我们常常并不能自豪,而是有点自卑,有的人甚至自卑到极致——中国人简直要失掉自信力了。自豪以致自大大约明代以前,中国在许多技术方面,领先于世界。甚至到清初,我们还以“天朝大国”自诩。但是西方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我们并不知晓。到了晚清,他们的自鸣钟的确有点意思,那不过是匠作的巧技而已,爱不释手之余,我们还可以冷冷地讪笑那些蛮夷。但是,鸦片战争一起,我们知道了,洋鬼子船炮利器,我们纵有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武艺,再加上忠义之士的视死如归,也终究无济于事。败了,割地赔款搭笑脸,不敢再惹洋大人。而仁人志士发愤而起,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兴洋务、办厂矿、译洋书、谋立宪,以至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然而“天朝大国”的故事并没有结束。曾几何时,提到中国,就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殊不知,地大而物并不博,人口多并不是好事。提到中国,就是“四大发明,灿烂文化”,殊不知,近代来,外国四百大发明也不止;文化有灿烂的地方,也有不灿烂、甚至鲁迅说的“吃人”的地方。说到外国,就是腐朽垂死,水深火热,我们要解放全人类,要让他们过上像我们一样幸福美满的生活——故不论失掉自信力否,首先就失去了平常心。 由自大到自卑 自大使我们付出了沉痛的教训。且不说清廷的割地赔款搭笑脸,“文革”中大批崇洋媚外,让我们十分“解气”之后,国门打开,我们蓦然看到,门外并不是水深火热、暗无天日,中华民族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勤劳勇敢善良聪明的民族,在我们战天斗地、你死我活的时候,他们一刻也没有停留地创造着同样灿烂的文化。不能不承认,在许多方面,西方远远地走在了我们前头。不是曾痛斥过“外国的月亮圆”的论调吗?到国外一看,因为他们早就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月亮的确要更圆更亮一些。 于是我们开始检点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感到莫名的悲凉。“五四”时期,有人建议废除汉字,有人实行废除孔教,从师夷之长以制夷到改革开放,百余年来,仁人志士未曾一刻停止过探索真理,而崇尚西方之风,也愈来愈烈,甚至提出全盘西化的观点。如果说初期的崇尚还只是洋火洋油洋布洋面的阶段,那么,后来的崇尚则几乎渗透到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使人不忍一一例举。中国的确是个大国、穷国、古国,它的发展与崛起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之事,然而它毕竟是我们的祖国,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必须自强不息,才能扬眉吐气 中国人的智慧 失望和放弃不是中国人的习惯。那么,中国人还能不能崛起,能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我们沿着历史,做一次中国人的智慧的巡礼吧。《中国人的智慧丛书》共8册,洋洋大观,在不同的学科里,记述了中国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不仅有震古铄今的四大发明,而且有太多太多的不为人知的发明创造。这些成果,早已为国际科学史界所肯定,做出这些成果的科学家,也早已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 在记述了水稻专家袁隆平的成果后,丛书(《播撒绿色希望》分册)引用了国外的评论: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纳森博士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带来了福音!”日本专家甚至把杂交水稻和四大发明并列,把杂交水稻称为“中国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 古代,中国有太多的祖冲之、李时珍、徐霞客……我们当然可以引为自豪;现代,如果中国人多一些华罗庚、李四光、袁隆平……则我们何需自卑! 中国人的自信 有这样一个故事:记者采访一个少年,问他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少年毫不犹豫地回答:“去美国留学!”有的人看了,感到有点鼻子酸;有的人看了,忧心如焚。是啊,这不是有点不争气吗?实际上,孩子向往美国,并不可怕,说明美国的确有它先进的东西,而见贤思齐,正是我中华民族的长处。 这样的事,只可能出现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如果还是封闭的昨天,我们将无法想象美国有什么好处。如果我们总是认为外国是人间地狱,那才是十分可怕的事情。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这急起直追的年代里,发感慨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中华民族并不是劣等民族,过去曾经辉煌,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创造新的辉煌。我们在痛定思痛,发现我们已经落后了很远之后,才会更加义无反顾地走现代化的道路——而支撑我们的力量源泉,就是“中国人的智慧”。 也许有人会问:现在已是互联网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了,再来重读过去的辉煌,是不是有点夜郎自大、自我陶醉?我不这样认为,自信,将永远是一种力量的源泉。上世纪80年代,陈景润不知鼓舞过多少人,这些人不一定都要成为陈景润,但,陈景润会成为一种观念,一直激励着这一代人,并永远给这一代人以启迪。《中国人的智慧丛书》的意义,也许正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