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6张PPT)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理解并掌握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点。
2.明确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及各圈层间的相互关系。
学习目标
对应学生用书第15页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一、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
(1)概念:地壳快速释放____过程中造成的地面____,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2)地震构造
①图中C为____、B为震中、BC为________、
AB为震中距。
②D位于______上,等震线是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的封闭曲线。
能量
震动
震源
震源深度
等震线
(3)衡量地震的指标
①震级:地震的____用震级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__。一次地震,只有__个震级。
②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可以有__个烈度。
2.地震波
(1)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形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大小
高
一
多
(2)分类与特点
(3)作用:“透视”地球内部的结构。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共同点
横波(S) 较__ ____ 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纵波(P) 较__ 固体、液体和气体
慢
固体
快
微思考 地震发生时,位于震中的人有什么感觉?
提示:当地震发生时,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地面,引起震中地面上下跳动,人先感觉到上下颠簸;横波传播速度慢,后到达地面,引起震中地面左右晃动,人后感觉到左右、前后摇晃。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________。
传播速度
2.地壳(A)
(1)范围:地面以下、a______以上的固体外壳。
(2)厚度:平均厚度为__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______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______千米。
(3)分层
莫霍面
17
39~41
5~10
硅铝层
3.地幔(B)
(1)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在莫霍面以下到b________以上,深度从地壳底界到_____千米。
(2)分层: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______,可能是____的主要发源地。
(3)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______以上)的合称。
4.地核(C)
(1)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________所包围的球体。
(2)分层
古登堡面
2 900
软流层
岩浆
软流层
古登堡面
固态
微思考 地壳和岩石圈有什么区别?
提示:虽然岩石圈和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但其范围不同,岩石圈不仅包括全部地壳,还包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组成: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2)特点: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________。
2.水圈
(1)组成:______、固态水和气态水。
(2)分类: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意义:______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3.生物圈
(1)组成: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________。
(2)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____和岩石圈的上部。
迅速减小
液态水
陆地水
生存环境
全部
判一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地震波可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 ( )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两部分。 ( )
(3)地球的外部圈层中,不断转化和循环运动最明显的是大气圈。 ( )
(4)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组成的一个有生命的圈层。 ( )
×
×
×
×
提示:(1)×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2)×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3)× 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各种水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4)× 生物圈不仅是全球生物的总称,还包括这些生物的生存环境,其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地震波与地球的内部圈层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8月6日2时33分在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北纬37.16度,东经116.34度)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本次地震为近年来山东省发生的最强地震,造成德州、聊城等地2 900余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2.3亿元。到
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下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
问题1 (区域认知)根据材料,分别说明地震波经过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时波速的变化特点。
提示:地震波穿过莫霍面时,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穿过古登堡面时,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问题2 (地理实践力)地震发生后推测地面上物体的震动形式。
提示:受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的影响,地面上的物体应该先上下震荡,再左右晃动。
问题3 (区域认知)地球内部可分为哪几个圈层?它们分别是哪种物质形态?
提示: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幔也可再细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又分成外核和内核。地壳、地幔、内核为固体,外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可能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1.地球的内部圈层
2.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如下图),这两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下表)。
分层 名称 主要成分 密度 分布
上层 硅铝层 氧、硅、铝 小 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即使有也非常薄
下层 硅镁层 氧、硅、镁、铁 大 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地壳中均有分布
3.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
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的外壳。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二者关系如下图所示:
[知识拓展]
1.地震波的应用
(1)划分地球内部圈层: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因此当地球内部圈层的物质成分发生明显变化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如莫霍面处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突然增加,古登堡面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根据这两个界面,把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主要圈层。
(2)寻找矿产: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特别是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因此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可以探测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如横波消失处可能会有石油或天然气等液态或气态矿产。
(3)工程探伤:在工程施工中,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环境恶劣、施工方式不规范、工序不严格等诸多因素,会给隧道、桥梁等工程带来质量隐患,因此常用“地震CT”对工程进行探伤。
(4)判断地震发生时感觉上的差异:由于横波传播速度比纵波慢,且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因此在地震发生时,若人在陆地上,则会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才会感觉到左右、前后摇晃;若人在水中,则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2.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
(1)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减灾意识。
(2)建立地震灾害监测预报体系。
(3)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4)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5)加强国际合作等。
4.地震灾害的自救与互救
(1)震前准备
(2)避震方法
(3)震后的自救与互救
1.下图是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
(1)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以外圈层的厚度陆地大于海洋
B.①与②之间的圈层下部有软流层
C.②与③之间的圈层最可能为固态
D.③以内的圈层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2)关于地震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④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B.⑤只能通过固体和液体进行传播
C.④和⑤在经过①时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D.④在经过②时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
(1)A (2)B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观察图中信息可知,①为莫霍面,②为古登堡面,③为内、外核的分界面。①以外的圈层为地壳,地壳厚度陆地大于海洋;①与②之间为地幔,在上地幔上部有软流层;②与③之间为外核,外核呈液态;③以内的圈层为内核,内核的密度和压力极大。A正确。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并观察图中信息可知,④为纵波,⑤为横波。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在莫霍面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在到达古登堡面时,纵波速度下降,横波消失。B正确。]
2.下图为地球圈层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①~④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地壳 B.②—岩石圈
C.③—下地幔 D.④—软流层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在地球上呈连续分布
B.②—元素以铁、镍为主
C.③—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D.④—横波无法通过该层
√
√
(1)D (2)C [第(1)题,图中①②位于莫霍面以上,为地壳,①②③合起来为岩石圈,④为软流层。故选D。第(2)题,由图示可以看出,①只在大陆上分布,具有不连续性,A错误;②位于地壳的下部,主要成分是硅和镁,铁和镍等金属元素主要分布在地核,B错误;①②③合起来为岩石圈,C正确;④处岩层为软流层,纵波、横波都可以通过,D错误。]
黄果树瀑布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为黄果树瀑布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级瀑布,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以水势浩大著称。在瀑布对岸,筑有一座古雅的观瀑亭,亭柱上镌刻有古人所撰的一副对联:“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如图为黄果树瀑布景观图。
地球的外部圈层
问题1 (区域认知)材料中的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有哪些?该景观的主体属于哪个圈层?
提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问题2 (综合思维)材料景观图中景观的形成,说明圈层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与联系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相互关系
大气圈 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厚度2 000~3 000千米,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相互关系
水圈 由各种水体组成的外部圈层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且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最活跃的圈层
3.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雾凇景观以吉林雾凇最为有名,如图为吉林雾凇景观图。据此回答(1)~(2)题。
(1)雾凇的形成,体现的地球圈层数量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构成雾凇景观的核心要素所属地球圈层的主体是( )
A.海洋 B.空气
C.岩石 D.植物
√
√
(1)C (2)A [第(1)题,据图文材料可知,雾凇是空气中的水汽在树木等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故雾凇的形成体现的地球圈层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共3个,选C。第(2)题,据图文材料可知,雾凇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所以构成雾凇景观的核心要素是冰晶,属于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选A。]
必备知识
1.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可以有多个烈度。
2.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3.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必备知识
4.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5.地球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生物圈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课堂小结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题组1 地球的内部圈层
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据此回答1~2题。
1.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
2.下列有关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界面为古登堡面
B.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
C.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
D.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
1.B 2.D [第1题,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熔融状态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材料中所说的地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熔岩释放的能量,而熔岩物质主要分布在上地幔的软流层,故选B。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熔岩所在圈层在上地幔,与地壳的界面是莫霍面,A错误;横波和纵波均能穿过该界面,且波速明显加快,B错误,D正确;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陆地上比在海洋上大,C错误。]
题组2 地球的外部圈层
读图,完成3~4题。
3.②圈层的主体是( )
A.河流 B.湖泊 C.冰川 D.海洋
4.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由地壳组成
B.②圈层的主体是陆地水,包括河流水、地下水、冰川水等
C.③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D.④圈层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
√
3.D 4.C [第3题,图中②圈层为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第4题,①圈层为岩石圈,由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组成;②圈层是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其主体是海洋;③圈层是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④圈层为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23探究
1.略。
2.科学家们发现可以通过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认识地球内部,比如火山、地震、温泉等,还可以通过自然形成的大裂谷、大断层等了解地球结构。
教材P27活动
1.
圈层结构 界面 地震波传播特点 圈层特点
地壳 (莫霍面) (古登堡面) 纵波速度较快;横波速度较慢 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薄不一,海洋薄,大陆厚
地幔 横波和纵波速度明显增加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核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2.在内部圈层的结构和比例上,煮熟的鸡蛋和地球很相似。不同之处主要有:鸡蛋整体上呈明显的椭圆,而地球接近正圆;鸡蛋壳较均匀,而地壳(陆地和海洋)厚薄不均匀;熟鸡蛋的蛋白结构比较一致,呈固态,而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软流层;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而熟鸡蛋的蛋黄呈固态。
教材P29活动
1.(1)不属同一概念。地震预警是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根据监测到的纵波对即将到来的横波进行预警。地震预报是指在地震发生之前,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预报。目前,科学界还做不到对地震进行准确的预报。
(2)略。(3)略。(4)略。
2.略。
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关于某次地震的等震线图。读图,完成1~2题。
课时分层作业(三) 地球的圈层结构
1.若甲地为震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震级a>b>c
B.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处大
C.通常情况下,②处比①处先感觉到地震
D.通常情况下,甲地为地震烈度最大区
2.下图中,能正确反映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及烈度关系的是( )
√
A B
C D
√
1.D 2.D [第1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等震线是烈度相同的点连成的封闭曲线,一般情况下,震中是地震烈度最大区,距震中越远,烈度越小。第2题,震级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023年3月,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富满油田的果勒3C井顺利完钻,井深达9 396 m,标志着塔里木油田正式迈入9 000 m级油气勘探开发新阶段。据此完成3~4题。
3.钻井勘探影响最大的圈层为( )
A.大气圈 B.生物圈
C.岩石圈 D.水圈
4.果勒3C钻井最深处可达的区域( )
A.位于莫霍面以下 B.所属圈层厚度均匀
C.可能存在软流层 D.横、纵波均能到达
√
√
3.C 4.D [第3题,果勒3C井为由地面向地下钻并勘探油气资源,因此钻井勘探影响最大的圈层应为岩石圈,而对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影响很小,C正确。第4题,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 km,而果勒3C钻井最深处为9 396 m,可以推知最深处为地壳,应位于莫霍面以上,A错误;地壳厚度不均,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B错误;软流层位于地幔,C错误;地壳物质为固态,横、纵波均能通过,D正确。]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5~6题。
5.下列有关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6.下列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 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③位于软流层以上 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
5.C 6.B [第5题,图中C表示水圈,B表示生物圈,故A项错误;图中D表示地壳,属于地球内部圈层,故B项错误;地震波经过F、G之间的交界面,横波速度减小为0,但纵波速度不为0,故D项错误。第6题,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读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图,回答7~8题。
7.①圈层的主要特点为( )
A.连续但不规则
B.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C.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D.由坚硬岩石组成
8.下列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
B.各圈层相互渗透
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
√
7.A 8.B [第7题,①圈层提供水、水蒸气、无机盐,为水圈,其主要特点是连续但不规则;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是②大气圈;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是③生物圈;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是④岩石圈。第8题,图示各圈层上下没有明确的界线,A错误;各圈层间交错分布、相互渗透,B正确。③是生物圈,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三个圈层,没有单独占有空间,C错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D错误。]
9.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甲圈层的名称,并说明该圈层空间范围的特点。
生物圈。特点: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生物圈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大部分生物集中在地表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范围,这一薄层处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接触带,这里是生物圈的核心。
(2)地球外部圈层,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
(3)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圈层之间相互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大气圈
水圈
联系
渗透
[解析] 第(1)题,甲圈层处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接触带,故甲圈层为生物圈。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生物圈渗透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接触带。第(2)题,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大气圈,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渗透到其他圈层中。第(3)题,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易错题)下图是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示区域地壳的厚度分布特点是( )
A.北部低,南部高 B.中间高,四周低
C.中部地区变化大 D.东部地区最薄
11.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 D.软流层中部
√
√
10.C 11.C [本题组易错是不会判读等值线图,不理解莫霍面与地壳的关系。第10题,图中地壳厚度等值线,北部高,南部低,中部地区等值线密集,地壳厚度变化大。第11题,地壳是莫霍面到地表的固体外壳,莫霍面是地壳的起算点,因此0千米可表示莫霍面。]
下图为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甲为( )
A.地表 B.软流层
C.莫霍面 D.古登堡面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
B.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
C.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距离呈正比
D.山地的地壳一般比平原的地壳薄
√
√
12.C 13.B [第12题,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千米,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地壳最下部为莫霍面,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最厚处可达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古登堡面在地球内部,深度约2 900千米。对照图示可知甲为莫霍面,故C正确。第13题,读图可知,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B正确;地壳厚度与距海洋距离无关,与距大陆中心距离不呈正比,A、C错误;山地的地壳一般比平原的地壳厚,D错误。]
14.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__,乙_________。
莫霍面
古登堡面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对B、E两点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
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
如图: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是莫霍面,乙是古登堡面。第(2)题,由于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所以E点的波速较快。第(3)题,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小圆及小圆以下区域即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