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3地球上的大气(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3地球上的大气(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2-23 08:3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3地球上的大气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6小题,共52分。
下图为某时北冰洋附近海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虚线为晨昏线。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判断该地区正处在( )
A. 1月 B. 3月 C. 6月 D. 9月
2.关于图中①②两地描述正确的是( )
A. ①地此时有极昼现象 B. ②地此时有极昼现象
C. ①地此时吹西北风 D. ②地此时吹西南风
下图为珠穆朗玛峰南坡某冰川区暖季上、下气流运动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若暖季上、下行气流常在图中P地附近交汇,则该地()
A. 大气下沉气流增强 B. 冰面的流水作用减弱
C. 局地降水概率增加 D. 下行风焚风效应减弱
4.近30年来,该地区暖季午间下行气流势力呈现增强趋势,由此可引起P地附近()
A. 年均气温趋于降低 B. 冰川消融加快 C. 年降水量趋于增加 D. 湖泊效应增强
感热是指地面与大气之间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流过的垂直热量,主要受地表的粗糙度、地气温差以及风速等直接影响。青藏高原感热变化将会影响青藏高原与周边区域的大气环流和对周边大洋水汽的抽吸作用。高原感热越强,对水汽的抽吸作用越强,进而对周边区城气候和天气影响较大。据研究,自1981年以来青藏高原气候有暖湿化的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青藏高原夏季感热减弱对周边区域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是( )
A. 我国北方地区多寒潮灾害 B. 我国南方地区多干旱灾害
C. 我国西北地区多暴雪天气 D. 我国西南地区少阴雨天气
6.近年来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对高原感热的影响是( )
A. 高原植被覆盖率下降,高原感热强度下降 B. 高原植被覆盖率提高,高原感热强度升高
C. 高原植被覆盖率提高,高原感热强度下降 D. 高原植被覆盖率下降,高原感热强度升高
经向热输送是指在大气或海洋中热量从一个纬度向另一个纬度传输的过程。这种热量传输通常与大气或海洋环流模式有关,并对全球气候有着重要影响。下图示意热带印度洋的两个断面上(图中的两条横线为经向热输送的两个参考断面)表层海水经向热输送的年内变化(正负值表示经向热输送方向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关于印度洋赤道断面上表层海水经向热输送量方向的年内变化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4月—9月越赤道向南输送,北半球为夏半年,赤道以北的印度洋水温高
B. 4月—9月越赤道向北输送,北半球为夏半年,赤道以北的印度洋水温低
C. 10月—次年3月越赤道向北输送,北半球为冬半年,赤道以北的印度洋水温高
D. 10月—次年3月越赤道向南输送,北半球为冬半年,赤道以北的印度洋水温低
8.与阿拉伯海10°N断面相比,印度洋赤道断面表层海水经向热输送量较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①印度洋赤道断面纬度低,全年接受的太阳辐射多
②赤道断面附近海域东西宽阔、面积大,蓄积的热量多
③赤道断面附近地区冬夏季风强劲,促进了热量在东西方向的输送
④赤道断面附近存在强盛的赤道洋流和季风环流系统,经向输送热量的能力较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沃克环流”是指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伴着信风到达西太平洋后,遇较暖洋面而上升,在高空中再向东运行,形成一个封闭的环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9.“沃克环流”属于( )
A. 大洋洋流 B. 热力环流 C. 季风环流 D. 三圈环流
10.若“沃克环流”增强,则表明( )
A. 南美洲西部沿岸洋流势力减弱 B. 澳大利亚东侧沿岸暖流势力减弱
C. 太平洋南、北部海区水温温差增大 D. 太平洋东、西部海区水温温差增大
11.若“沃克环流”减弱,下列气候变化中,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最可能发生的是( )
A. 降水减少 B. 气温急剧上升
C. 风暴天气明显增多 D. 降水季节变化更加显著
读“中纬度沿海某地某时等压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2.四地气温、气压的比较,正确的是
A. ①比②气温高 B. ③比④气压低 C. ②比③气压低 D. ③比④气温低
13.依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风向的成因与东亚季风的成因相同
B. 此时①地受高压控制,多阴雨天气
C. 甲、乙两地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
D. 等压面分布状况出现时间可能在夏季的白天
14.若甲地(32°N,120°E)某人北京时间6:00观看旭日东升后,乘11小时的飞机抵达澳大利亚珀斯(31°56'S,115°34'E),此时珀斯
A. 太阳高度约30° B. 太阳在西北方向 C. 昼长夜短 D. 正值多雨季节
据研究,北纬30°附近在古近纪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当时我国中东部的环境如同今日大西北早区一样。新近纪青藏高原隆起,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高原与周围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了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下图示意我国古近纪与新近纪中国干旱带分布。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关于高原季风环流图,正确的是()
A. 夏季环流
B. 夏季环流
C. 冬季环流
D. 冬季环流
16.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烟雨江南形成的影响是()
①江南地区夏季风与高原季风风向一致,两者叠加增加降水
②青藏高原海拔较高,能够阻挡部分江南地区冬季冷空气
③青藏高原将西风带分流,经过印度洋的西风带携带水汽到达江南地区
④江南地区水汽遇青藏高原,迎风坡多地形雨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北大西洋涛动是指北大西洋上两个常年活动的气压中心之间气压差的变化过程,其涛动强度与两者之间的气压差呈正相关。欧洲西部的气候和水文特征受北大西洋涛动的影响显著,近年来,北大西洋涛动有所增强。下图为北大西洋常年活动的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及芬兰皮海湖位置略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北大西洋涛动增强则西欧气候变化趋向()
A. 暖干 B. 冷干 C. 暖湿 D. 冷湿
18.位于芬兰西南部的皮海湖,近年来湖冰减少的原因可能有()①光照增强,湖冰融化②气温上升,湖冰融化③风力增大,不易结冰④盐度变大,不易结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某气象科研小组在东非大裂谷中的阿巴亚湖附近研究风向的影响因素。观测表明,阿巴亚湖附近近地面在1月盛行东北风,7月盛行偏南风。下图示意阿巴亚湖周边地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阿巴亚湖附近近地面的风向发生季节性转变,主要取决于()
A. 气压带风带移动 B. 湖陆热力性质差异 C. 雨季与旱季交替 D. 地形空间分布格局
20.考虑湖陆风和山谷风的叠加,能观测到最大风速日变化的气象站为()
A. 甲站 B. 乙站 C. 丙站 D. 丁站
21.科研小组不用地理信息技术就可以完成的任务是()
A. 阿巴亚湖湖区面积观测 B. 甲处地形与风向相关性分析
C. 甲气象站具体位置测量 D. 阿巴亚湖与周边气温数据读取
图为“季风区地理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季风成因与信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一组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3.7月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几内亚湾北部盛行西南风 B. 南亚处于一年中的旱季
C. 澳大利亚西北部草木茂盛 D. 天山牧民在山麓放牧
桌山位于南非开普敦半岛北部,海拔1 087米,这座由砂岩构成的“餐桌”上为一片荒芜的戈壁滩,而它中部的洼地却植被茂密,下图示意桌山及其周边地区。据此完成下题。
24.桌山顶部荒芜的戈壁滩与植被茂密的洼地景观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 热量 B. 海拔 C. 水分 D. 海陆位置
25.攀登桌山,沿途可以看到( ) ①常绿树种郁郁葱葱②成群羚羊在林中漫步③岩石层理构造显著④成片的苹果林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6.开普敦半岛( )
A. 夏季炎热多雨 B. 沿岸渔业资源极为丰富
C. 水能资源丰富 D. 夏季沿海地区风浪较大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东地区大部分是沙漠和半沙漠地带,缺乏适宜森林生长的水资源和土壤条件,因此森林覆盖率较低。而黎巴嫩因独特的自然条件,即曾经拥有丰富雪松资源,被称之为“雪松之国”。黎巴嫩山呈石灰岩背斜结构。下左图为黎巴嫩位置和地形图,右图为贝鲁特气候图。
材料二 雪松是一种常绿乔木,产于亚洲西部和非洲地中海沿岸,雪松适宜在气候温和、土层比较深厚、排水比较好的环境生长,适宜种植的土壤为酸性土壤,喜欢阳光充足的环境,一般生长在海拔1000米到2000米的山区。
(1)描述黎巴嫩大致的降水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2)黎巴嫩河流众多,是中东地区水资源较丰富的国家,但水资源利用率较低,试分析原因。
(3)与中东其它地区相比,说明黎巴嫩适合雪松生长的自然条件。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沿海某区域某时段经历了一次大范围的浓雾天气,给当地交通带来了较大影响。气象部门指出,此次浓雾为平流雾,是由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而形成的。如图示意该区域0时(雾过程初期)近地面主要气象要素的分布。
(1)分析此次浓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
(2)夜间,该区域被厚厚的云层覆盖,低层的雾逐渐发展增强,形成了“上云下雾、云雾共存”的特征。说明在夜间,云对雾发展快慢的影响。
29.材料一: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①、②、③地的气候统计资料。
材料二:下表为图1中甲地的年平均降水量统计资料。
表(单位:mm)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6~9月占全年比重(%)
540.0 901.0 273.0 90.9
材料三:渔产品和花生是甲地所在国家支柱性出口产品。 20世纪60年代该国年平均渔产量10.7万吨,此后快速增长,1997年产量达到峰值45.7万吨后开始下降。
(1)说出①地1月和7月的风向,并从大气环流角度说明7月风向成因。
(2)说出影响①②③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从气候特征的角度,分析②地自然带的成因。
(3)甲地是所在国花生主产区,分析降水特征对该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4)分析甲地所在国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及渔业生产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伊朗西南部地区年降水总量少,但空气相对湿度时常较高,尤其是夏季常处在闷热的环境中。通常情况下,受苏丹低压影响,伊朗西南部冬季时有降水出现,夏季降水稀少。2022年伊朗西南部出现了多年不遇的夏季强降水天气。下图示意伊朗西南部冬季降水时的大气环流。
(1)简述伊朗西南部降水少、湿度高的原因。
(2)通常情况下,伊朗西南部冬季时有降水,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做出合理解释。
(3)2022年夏季伊朗西南部降水异常偏多,据此推测当时的大气环流形势。
答案和解析
1~2.【答案】A、D
【解析】1.
【分析】
本题考查根据等压线的分布判读季节,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示信息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准确判读图示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读图,从图中的等压线上的数值特征可以确定同纬度海洋气压低于周围的陆地,说明此时海洋的气温高于陆地,时间只能是北半球的冬季,排除选项CD,北极地区有极夜。再根据图中的晨昏线与70°N相切,说明太阳直射点在20°S,该日为12月22日前后26天左右(按照太阳直射点每天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15′左右进行计算)即为1月17日或11月26日前后,不可能是4月份,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和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信息能力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等压线的综合判读。①在极圈以外,没有极昼极夜现象,A错误。②大致在极圈以内,此时有极夜现象,B错误。图示区域应是北冰洋及周围的亚欧大陆、北美大陆,①地此时处于北美高压,此时的风由大陆吹向海洋,且右偏为偏西风,②地此时是西南风。C错误,D正确。故选D。
3~4.【答案】C、A
【解析】1.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及热力环流的应用,旨在考查学生阐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及热力环流的原理。
【解答】
由材料“若暖季上、下行气流常在图中P地附近交汇”可知,暖季时高海拔地区的冷空气吹向下方,与低海拔地区暖湿气流在图中P地附近交汇,冷暖气流交汇,暖气流上升,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致使局地降水概率增加,C正确;由题干关键词“若暖季”可知,暖季时气温相对较高,大气下沉气流减弱,上升气流增强,A错误;该地位于珠穆朗玛峰南坡,是阳坡,暖季时气温较高,冰川融化导致冰面的流水作用增强,B错误;下行风指空气从上向下流动,焚风效应是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湿度降低形成的干热风,综上,下行风会导致焚风效应增强,D错误。
2. 【分析】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旨在考查学生阐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答】
由题干“近30年来,该地区暖季午间下行气流势力呈现增强趋势”可知,更强的下降风将高海拔地区的冷空气吹向下方,由此可能引起P地附近年均气温趋于降低,这种区域降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冰川的融化,导致冰川消融减慢,A正确,B错误;更强的下降风也降低了区域风辐合的高度,从而减少了P地附近的降水量,导致P地附近年降水量趋于减少,C错误;湖泊效应指水库(人造湖泊)对气候的作用,由于水体巨大的热容量和水分供应,可使水库附近的平均气温升高,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小,更强的下降风引起的区域降温会导致湖泊效应减弱,D错误。
5~6.【答案】D、C
【解析】1. 根据材料“高原感热越强,对水汽的抽吸作用越强,进而对周边区域气候和天气影响较大”可知:青藏高原夏季感热减弱,对水汽的抽吸作用减弱,使得我国夏季风势力减弱,推移速度减慢,长期滞留在我国南方地区,使得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增多,多引发洪涝灾害,B不符合题意;青藏高原夏季感热减弱,对水汽的抽吸作用减弱,使得西南季风势力也减弱,我国西南地区阴雨天气减少,D符合题意;暴雪天气和寒潮灾害夏季出现较少,A、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 据材料,青藏高原目前气候出现暖湿化特征,利于高原地表植被恢复,地气温差减小,高原感热强度下降,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8.【答案】A、C
【解析】1. 【分析】
本题考查印度洋赤道断面上表层海水经向热输送量方向的年内变化及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材料信息。
【解答】
热量由温度高的区域向温度低的区域传递,4月-9月为北半球夏季,印度洋赤道以北低纬地区获得热量较多,水温高,因而热通量越过赤道向南传递,10月-次年3月为北半球冬季,印度洋赤道以北低纬地区获得热量较少,水温低,因而热通量越过赤道向北传递,故A正确,BCD错误。
2. 【分析】
本题考查印度洋赤道断面上表层海水经向热输送量方向的年内变化及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材料信息。
【解答】
印度洋赤道断面纬度低,全年接受的太阳辐射多,热通量较大,①正确;断面附近海域东西宽阔、面积大,不是蓄积的热量多,而是通过的热量大,②错;断面附近地区冬夏季风强劲,促进了热量在东西方向的输送,这个说法与题意不符(经向是南北方向),③错;热量传输通常与大气或海洋环流模式有关,由赤道断面热通量大可以推断,断面附近存在较强盛的赤道洋流和季风环流系统,经向输送热量的能力较强,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9~11.【答案】B、D、A
【解析】1. A.大洋环流是海水的运动,由材料可知沃克环流属于大气的运动,A错误;
B.根据题意,沃克环流是因洋面的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与热力环流成因相同,故B正确;
C.季风环流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C错误;
D.三圈环流是因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不同和地转偏向力导致,D错误。
2. A.“沃克环流”增强,说明温差增大,南美洲西部沿岸受寒流影响,此时寒流势力增强,A错误;
B.澳大利亚东岸为暖流,势力增强,B错误;
C.沃克环流增强则南半球副热带为中心大洋环流势力增强,南北向的洋流能调节高低纬度的热量,使得南北部温差减小,C错误;
D.沃克环流增强则南半球副热带为中心大洋环流势力增强,南赤道暖流增强,使得大洋东西两侧温差增大,D正确。
3. “沃克环流”减弱,说明温差减小,西岸寒流势力减弱,东岸暖流势力减弱,暖流增温增湿作用减弱,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减少,A正确,B错误;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风暴天气减少,C错误;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降水季节变化减小,D错误。
12~14.【答案】B、A、B
【解析】略


15~16.【答案】A、B
【解析】1. 【分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准确获取材料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夏季青藏高原上的气温高于周围的自由大气,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周围的自由大气下沉形成高气压;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周围的空气吹向青藏高原面形成风。冬季青藏高原上的气温低于周围的自由大气,原面上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周围的自由大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青藏高原面的空气吹向周围地区形成风。高空风向与近地面风向相反,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 【分析】
本题考查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烟雨江南形成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准确获取材料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夏季青藏高原上的气温高于周围的自由大气,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周围的自由大气下沉形成高气压;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周围的空气吹向青藏高原面形成风。中国地处东亚,面朝最大的洋(太平洋),背靠最大陆(亚欧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在冬夏季分别形成东南季风和西北季风。夏季高原东侧盛行偏东风与东亚夏季风(东南季风)的风向是一致的,由于风向一致,高原季风对夏季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起到了加强作用,可以从海洋上带来更多的水汽,增加了降水量,对“烟雨江南”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①正确。影响我国的冬季风为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西北风,而青藏高原在南方地区西侧,从位置来看,青藏高原也不可能阻挡影响南方地区的冬季风,②错误。由于青藏高原纬度介于26°-40°N之间,故青藏高原的隆起,能够将北半球西风带分为南北两支从青藏高原的南北两侧吹向我国,而南支西风带能够携带印度洋水汽到达江南地区,使江南地区的气候更为湿润,③正确。江南地区夏季盛行东南风,青藏高原位于江南地区以西,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遇青藏高原后沿坡爬升,气温下降,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④正确。
故选B。
17~18.【答案】C、D
【解析】1. 【分析】
本题考查北大西洋涛动增强则西欧气候变化趋向,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材料信息。
【解答】
由材料可知,涛动强度与两者之间的气压差呈正相关,北大西洋涛动增强,两者之间气压差变大,北大西洋的风力增强,北大西洋暖流的势力增强,导致西欧气候偏暖湿,所以C正确,A、B、D错误。
2. 【分析】
本题考查位于芬兰西南部的皮海湖,近年来湖冰减少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材料信息。
【解答】
由题干可知,皮海湖近年来湖冰减少,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湖冰融化;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近年来北大西洋涛动有所增强使得北大西洋的风力即西风带风力增强,扰动湖水使上下层湖水交换显著,使得湖水不易结冰,②③正确;皮海湖位于60°N以北,纬度较高,冬季光照不足,①错误;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盐度较低,④错误;故选D。
19~21.【答案】A、B、D
【解析】1.
【7题详解】
阿巴亚湖位于赤道附近,1月,赤道低压带随太阳直射点南移,此地受东北信风影响,盛行东北风;7月,赤道低压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成偏南风,影响该地,A正确。湖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得湖泊与周边陆地形成昼夜变化的湖陆风,不符合题意,B错误。雨季与旱季交替主要是受海陆位置和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影响,C错误;地形空间分布格局对风向季节变化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A。
2.
【8题详解】
由图可知,气象站乙、丙分别位于湖泊的西侧和东侧,白天受湖风和谷风叠加影响,夜晚受陆风和山风叠加影响,由于乙地比丙地距离山地和湖泊更近,所以受山谷风和湖陆风共同影响大,能观测到最大风速日变化,B正确,C错误。气象站甲、丁两地位于湖泊的北侧,虽然也受湖陆风和山谷风的影响,但湖陆风和山谷风叠加不明显,不符合题意,AD错误。故选B。
3.
【9题详解】
阿巴亚湖湖区面积观测需要用到遥感技术,A错误;甲处地形与风向相关性分析需要用到地理信息系统,B错误;甲气象站具体位置测量需要用到全球定位系统,C错误;阿巴亚湖与周边气温数据可直接测量,不需要用到地理信息技术,D正确。故选D。
【点睛】遥感RS技术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主要是监测功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功能是导航和定位;地理信息系统 GIS主要是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并提供对人类实践有用的信息。
22~23.【答案】C、A
【解析】1. 【分析】
本题考查季风成因与信风之间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熟练掌握获取题干中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图中①季风和④季风的形成都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有关,③季风的形成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有关。因此这三个地方的季风都与信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故①③④正确;②季风为东亚的西北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无关,故②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
2. 【分析】
本题考查对各地区地理现象的推断,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熟练掌握获取题干中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①季风为西南季风,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的,盛行时为北半球的夏季,为南亚的雨季,B错误;由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几内亚湾北部盛行西南风,A正确;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此时为冬季,其西北部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为干季,草木枯黄,C错误;此时天山夏季牧场草类茂盛,牧民在山腰上放牧,D错误。
24~26.【答案】C、C、B
【解析】1. 【分析】
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和读图、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造成山顶与洼地植被差异的原因,读图分析原因。
【解答】
荒芜的戈壁滩到茂密的植被,说明水分存在着差异。桌山因山顶如削平的桌面而得名,其顶部平坦,虽受西风影响,但水汽没有受到阻挡,很难形成降水,致使降水较少,风力侵蚀较强,蒸发旺盛,水源短缺,植被稀少,形成荒芜的戈壁滩景象;桌山顶部环绕的云团中含有大量的水汽,山顶昼夜温差大,夜间水汽冷凝附着在植物叶面上,汇集到洼地使得洼地水源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故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故C正确;都在桌山顶部,不存在热量、海拔、海陆位置的差异,故ABD错误。
故选C。
2. 【分析】
本题考查攀登桌山时沿途可以看到的自然景观,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和读图、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结合当地的气候、桌山岩石的特点解答。
【解答】
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判断,桌山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山麓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故①正确;砂岩为沉积岩,层理构造显著,故③正确;羚羊是高山高原气候区的动物,桌山海拔较低,没有形成高山高原气候,故②错误;苹果是暖温带水果,故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 【分析】
本题考查开普敦的自然地理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和读图、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结合开普敦的气候、水文特征、流经该海区的洋流解答。
【解答】
据图中信息可知,开普敦半岛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故A错误;南大西洋的本格拉寒流流经该半岛西部,沿岸上升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浮游生物较多,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所以渔业资源丰富,故B正确;半岛面积较小,东西窄,南北狭长,河流少,水能资源缺乏,故C错误;半岛冬季沿海地区受西风影响,风浪较大,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风浪小,故D错误。故选B。
27.【答案】(1)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原因: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的影响,降水多;夏季受副高控制,降水少;降水从西部向东部减少,原因:西部距海较近,受西风影响较强,降水多;山地西坡(迎风坡)降水多,东坡(背风坡)降水少,原因:迎风坡受地形拾升容易形成降水。
(2)河流流经地区多山地,流速较快;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地表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容易流失。
(3)地中海气候区,冬季降水多,较中东其他地区湿润,有利于雪松生长;山地多降雪,积雪保留时间长,为雪松生长提供了较多积雪融水;属于石灰岩地区,多山地,排水条件较好,土壤呈酸性。
【解析】(1)本题考查黎巴嫩大致的降水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熟练掌握图文材料是解题的关键。黎巴嫩大致的降水分布特征主要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分析。时间上,黎巴嫩位于地中海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的影响,温和多雨,夏季受副高控制,炎热干燥,所以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空间上:读图可知,黎巴嫩西部多山脉,西坡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东坡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又由于西部距海较近,受西风影响较强,降水多,降水从西部向东部减少。
(2)本题考查黎巴嫩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及原因 ,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熟练掌握图文材料是解题的关键。黎巴嫩山呈石灰岩背斜结构,地表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容易流失;同时,河流流经地区多山地,流速较快 ;而且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导致水资源利用率较低 。
(3)本题考查黎巴嫩适合雪松生长的自然条件,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熟练掌握图文材料是解题的关键。中东地区大部分是沙漠和半沙漠地带,而黎巴嫩为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多,比中东其他地区湿润,有利于雪松生长;由于地形阻挡,山地多降雪,积雪保留时间长,为雪松生长提供了较多积雪融水;属于石灰岩地区,多山地,排水条件较好,土壤呈酸性。
28.【答案】(1)暖湿空气与地表之间有较大的温差;有适当的风向和风速;冷锋过境,气温较低,空气迅速降温;空气中水汽含量较高。
(2)云的存在对平流雾的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云层具有增加向下长波辐射通量起保温的作用,也具有阻挡太阳辐射的作用,起到降温的作用;雾顶高度升高,利于水汽凝结,促进雾的生成;高层逆温的形成也有利于雾的维持,阻止雾的消散。
【解析】本题以我国沿海某区域平流雾为背景,设置2道题目,涉及雾的成因与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本题考查雾的成因。根据材料可知,暖湿空气经过较冷下垫面时,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平流雾。它的形成必须具,一是暖湿空气与地表之间有较大的温差,促进雾的形成;二是有适当的风向和风速,保证雾的存留;根据图示可知,在平流雾形成之前,有冷锋过境,地表降温,气温较低,当暖湿空气经过较冷下垫面时,空气迅速降温,该地湖泊众多,空气中水汽较为充足,空气中水汽冷却而达到饱和,水汽凝结而形成平流雾。
(2)在层云接地的过程中,云顶的辐射降温会引起云内的不稳定,冷却的空气和云滴以湍流涡动的形式向下传输,云底之下蒸发的水汽在冷却的环境下导致层云接地,云层具有增加向下长波辐射通量起保温的作用,也具有阻挡太阳辐射的作用,可起到降温的作用,在低云向海雾转化中,云顶的辐射降温是低云和海洋层混合和冷却的重要机制。雾顶高度较高,利于水汽凝结,为雾的生成提供了外部温度条件;同时冷锋过境,形成下冷上热的逆温层,高层逆温的形成也有利于雾的维持,阻止雾的消散。
29.【答案】(1)1月东北风;7月西南风;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为西南风。
(2)降水。年降水量500~000毫米;降水集中在6~9月(10月~4月降水稀少),年内有明显的干湿季;全年高温,气温在24℃以上,形成热带草原带。
(3)生产主要集中在6~9月降水较丰富月份;降水量年内、年际变化大,生产易受旱涝灾害影响;降水变率大,对灌溉等水利设施依赖性强;年内旱季时间长,土壤易盐渍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大。
(4)沿岸有寒流经过,洋流为上升补偿流,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形成渔场。过度捕捞,导致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1)受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南北移动。7月南半球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成西南风。
(2)图中的①②③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主要是气候、植被等差异,是由于降水量不同导致的.不要错误理解成“纬度地域分布规律”的形成基础“热量”。第二小问,②地是热带草原带,然后围绕“热带”“草原(注意草原的茂盛和枯黄的季节变化)”两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另外,深度使用图中的纬度位置、年降水量数值等图象信息也十分重要。
(3)注意题干的设问关键词语是“农业生产”,而不是“花生生产”,一定要注意.根据甲地的“降水特征”,分析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季节安排、农作物生长等角度进行分析.注意对答题要点进行多角度地理内容的“横向整合”、“深度梳理”。“影响”应该包括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角度。
(4)题干中的“分析”引领两个问题,都要注重条分缕析,不能简单的只写出结论词语.第一小问,注意细化词语要点,强调“寒流”、“上升流”、“营养物质”等;第二小问,材料三中的“支柱性出口产品”、“快速增长”等文字,揭示了当地的过度捕捞问题,导致渔类枯竭、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
30.【答案】(1)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气温较高,蒸发旺盛,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大。
(2)冬季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伊朗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北侧,盛行西南气流,将苏丹低压系统引导到伊朗西南部,带来降水。
(3)副热带高气压带减弱(断裂);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成的西南季风加强,从海上挟带大量水汽。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降水的因素,旨在考查学生阐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伊朗西南部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据图可知,该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多晴天,降水少;该地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旺盛,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大,故伊朗西南部降水少、湿度高。
(2)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冬季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伊朗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北侧,副高北侧是西风带,盛行西南气流,将苏丹低压系统引导到伊朗西南部,盛行上升气流,带来降水。
(3)2022年伊朗西南部出现了多年不遇的夏季强降水天气,说明副高势力减弱,副热带高气压带减弱(断裂),带来降水的西南季风势力增强,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成的西南季风加强,从海上挟带大量水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6小题,共52分。
下图为某时北冰洋附近海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虚线为晨昏线。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判断该地区正处在( )
A. 1月 B. 3月 C. 6月 D. 9月
2.关于图中①②两地描述正确的是( )
A. ①地此时有极昼现象 B. ②地此时有极昼现象
C. ①地此时吹西北风 D. ②地此时吹西南风
下图为珠穆朗玛峰南坡某冰川区暖季上、下气流运动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若暖季上、下行气流常在图中P地附近交汇,则该地()
A. 大气下沉气流增强 B. 冰面的流水作用减弱
C. 局地降水概率增加 D. 下行风焚风效应减弱
4.近30年来,该地区暖季午间下行气流势力呈现增强趋势,由此可引起P地附近()
A. 年均气温趋于降低 B. 冰川消融加快 C. 年降水量趋于增加 D. 湖泊效应增强
感热是指地面与大气之间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流过的垂直热量,主要受地表的粗糙度、地气温差以及风速等直接影响。青藏高原感热变化将会影响青藏高原与周边区域的大气环流和对周边大洋水汽的抽吸作用。高原感热越强,对水汽的抽吸作用越强,进而对周边区城气候和天气影响较大。据研究,自1981年以来青藏高原气候有暖湿化的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青藏高原夏季感热减弱对周边区域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是( )
A. 我国北方地区多寒潮灾害 B. 我国南方地区多干旱灾害
C. 我国西北地区多暴雪天气 D. 我国西南地区少阴雨天气
6.近年来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对高原感热的影响是( )
A. 高原植被覆盖率下降,高原感热强度下降 B. 高原植被覆盖率提高,高原感热强度升高
C. 高原植被覆盖率提高,高原感热强度下降 D. 高原植被覆盖率下降,高原感热强度升高
经向热输送是指在大气或海洋中热量从一个纬度向另一个纬度传输的过程。这种热量传输通常与大气或海洋环流模式有关,并对全球气候有着重要影响。下图示意热带印度洋的两个断面上(图中的两条横线为经向热输送的两个参考断面)表层海水经向热输送的年内变化(正负值表示经向热输送方向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关于印度洋赤道断面上表层海水经向热输送量方向的年内变化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4月—9月越赤道向南输送,北半球为夏半年,赤道以北的印度洋水温高
B. 4月—9月越赤道向北输送,北半球为夏半年,赤道以北的印度洋水温低
C. 10月—次年3月越赤道向北输送,北半球为冬半年,赤道以北的印度洋水温高
D. 10月—次年3月越赤道向南输送,北半球为冬半年,赤道以北的印度洋水温低
8.与阿拉伯海10°N断面相比,印度洋赤道断面表层海水经向热输送量较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①印度洋赤道断面纬度低,全年接受的太阳辐射多
②赤道断面附近海域东西宽阔、面积大,蓄积的热量多
③赤道断面附近地区冬夏季风强劲,促进了热量在东西方向的输送
④赤道断面附近存在强盛的赤道洋流和季风环流系统,经向输送热量的能力较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沃克环流”是指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伴着信风到达西太平洋后,遇较暖洋面而上升,在高空中再向东运行,形成一个封闭的环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9.“沃克环流”属于( )
A. 大洋洋流 B. 热力环流 C. 季风环流 D. 三圈环流
10.若“沃克环流”增强,则表明( )
A. 南美洲西部沿岸洋流势力减弱 B. 澳大利亚东侧沿岸暖流势力减弱
C. 太平洋南、北部海区水温温差增大 D. 太平洋东、西部海区水温温差增大
11.若“沃克环流”减弱,下列气候变化中,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最可能发生的是( )
A. 降水减少 B. 气温急剧上升
C. 风暴天气明显增多 D. 降水季节变化更加显著
读“中纬度沿海某地某时等压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2.四地气温、气压的比较,正确的是
A. ①比②气温高 B. ③比④气压低 C. ②比③气压低 D. ③比④气温低
13.依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风向的成因与东亚季风的成因相同
B. 此时①地受高压控制,多阴雨天气
C. 甲、乙两地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
D. 等压面分布状况出现时间可能在夏季的白天
14.若甲地(32°N,120°E)某人北京时间6:00观看旭日东升后,乘11小时的飞机抵达澳大利亚珀斯(31°56'S,115°34'E),此时珀斯
A. 太阳高度约30° B. 太阳在西北方向 C. 昼长夜短 D. 正值多雨季节
据研究,北纬30°附近在古近纪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当时我国中东部的环境如同今日大西北早区一样。新近纪青藏高原隆起,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高原与周围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了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下图示意我国古近纪与新近纪中国干旱带分布。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关于高原季风环流图,正确的是()
A. 夏季环流
B. 夏季环流
C. 冬季环流
D. 冬季环流
16.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烟雨江南形成的影响是()
①江南地区夏季风与高原季风风向一致,两者叠加增加降水
②青藏高原海拔较高,能够阻挡部分江南地区冬季冷空气
③青藏高原将西风带分流,经过印度洋的西风带携带水汽到达江南地区
④江南地区水汽遇青藏高原,迎风坡多地形雨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北大西洋涛动是指北大西洋上两个常年活动的气压中心之间气压差的变化过程,其涛动强度与两者之间的气压差呈正相关。欧洲西部的气候和水文特征受北大西洋涛动的影响显著,近年来,北大西洋涛动有所增强。下图为北大西洋常年活动的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及芬兰皮海湖位置略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北大西洋涛动增强则西欧气候变化趋向()
A. 暖干 B. 冷干 C. 暖湿 D. 冷湿
18.位于芬兰西南部的皮海湖,近年来湖冰减少的原因可能有()①光照增强,湖冰融化②气温上升,湖冰融化③风力增大,不易结冰④盐度变大,不易结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某气象科研小组在东非大裂谷中的阿巴亚湖附近研究风向的影响因素。观测表明,阿巴亚湖附近近地面在1月盛行东北风,7月盛行偏南风。下图示意阿巴亚湖周边地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阿巴亚湖附近近地面的风向发生季节性转变,主要取决于()
A. 气压带风带移动 B. 湖陆热力性质差异 C. 雨季与旱季交替 D. 地形空间分布格局
20.考虑湖陆风和山谷风的叠加,能观测到最大风速日变化的气象站为()
A. 甲站 B. 乙站 C. 丙站 D. 丁站
21.科研小组不用地理信息技术就可以完成的任务是()
A. 阿巴亚湖湖区面积观测 B. 甲处地形与风向相关性分析
C. 甲气象站具体位置测量 D. 阿巴亚湖与周边气温数据读取
图为“季风区地理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季风成因与信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一组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3.7月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几内亚湾北部盛行西南风 B. 南亚处于一年中的旱季
C. 澳大利亚西北部草木茂盛 D. 天山牧民在山麓放牧
桌山位于南非开普敦半岛北部,海拔1 087米,这座由砂岩构成的“餐桌”上为一片荒芜的戈壁滩,而它中部的洼地却植被茂密,下图示意桌山及其周边地区。据此完成下题。
24.桌山顶部荒芜的戈壁滩与植被茂密的洼地景观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 热量 B. 海拔 C. 水分 D. 海陆位置
25.攀登桌山,沿途可以看到( ) ①常绿树种郁郁葱葱②成群羚羊在林中漫步③岩石层理构造显著④成片的苹果林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6.开普敦半岛( )
A. 夏季炎热多雨 B. 沿岸渔业资源极为丰富
C. 水能资源丰富 D. 夏季沿海地区风浪较大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东地区大部分是沙漠和半沙漠地带,缺乏适宜森林生长的水资源和土壤条件,因此森林覆盖率较低。而黎巴嫩因独特的自然条件,即曾经拥有丰富雪松资源,被称之为“雪松之国”。黎巴嫩山呈石灰岩背斜结构。下左图为黎巴嫩位置和地形图,右图为贝鲁特气候图。
材料二 雪松是一种常绿乔木,产于亚洲西部和非洲地中海沿岸,雪松适宜在气候温和、土层比较深厚、排水比较好的环境生长,适宜种植的土壤为酸性土壤,喜欢阳光充足的环境,一般生长在海拔1000米到2000米的山区。
(1)描述黎巴嫩大致的降水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2)黎巴嫩河流众多,是中东地区水资源较丰富的国家,但水资源利用率较低,试分析原因。
(3)与中东其它地区相比,说明黎巴嫩适合雪松生长的自然条件。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沿海某区域某时段经历了一次大范围的浓雾天气,给当地交通带来了较大影响。气象部门指出,此次浓雾为平流雾,是由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而形成的。如图示意该区域0时(雾过程初期)近地面主要气象要素的分布。
(1)分析此次浓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
(2)夜间,该区域被厚厚的云层覆盖,低层的雾逐渐发展增强,形成了“上云下雾、云雾共存”的特征。说明在夜间,云对雾发展快慢的影响。
29.材料一: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①、②、③地的气候统计资料。
材料二:下表为图1中甲地的年平均降水量统计资料。
表(单位:mm)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6~9月占全年比重(%)
540.0 901.0 273.0 90.9
材料三:渔产品和花生是甲地所在国家支柱性出口产品。 20世纪60年代该国年平均渔产量10.7万吨,此后快速增长,1997年产量达到峰值45.7万吨后开始下降。
(1)说出①地1月和7月的风向,并从大气环流角度说明7月风向成因。
(2)说出影响①②③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从气候特征的角度,分析②地自然带的成因。
(3)甲地是所在国花生主产区,分析降水特征对该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4)分析甲地所在国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及渔业生产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伊朗西南部地区年降水总量少,但空气相对湿度时常较高,尤其是夏季常处在闷热的环境中。通常情况下,受苏丹低压影响,伊朗西南部冬季时有降水出现,夏季降水稀少。2022年伊朗西南部出现了多年不遇的夏季强降水天气。下图示意伊朗西南部冬季降水时的大气环流。
(1)简述伊朗西南部降水少、湿度高的原因。
(2)通常情况下,伊朗西南部冬季时有降水,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做出合理解释。
(3)2022年夏季伊朗西南部降水异常偏多,据此推测当时的大气环流形势。
答案和解析
1~2.【答案】A、D
【解析】1.
【分析】
本题考查根据等压线的分布判读季节,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示信息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准确判读图示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读图,从图中的等压线上的数值特征可以确定同纬度海洋气压低于周围的陆地,说明此时海洋的气温高于陆地,时间只能是北半球的冬季,排除选项CD,北极地区有极夜。再根据图中的晨昏线与70°N相切,说明太阳直射点在20°S,该日为12月22日前后26天左右(按照太阳直射点每天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15′左右进行计算)即为1月17日或11月26日前后,不可能是4月份,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和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信息能力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等压线的综合判读。①在极圈以外,没有极昼极夜现象,A错误。②大致在极圈以内,此时有极夜现象,B错误。图示区域应是北冰洋及周围的亚欧大陆、北美大陆,①地此时处于北美高压,此时的风由大陆吹向海洋,且右偏为偏西风,②地此时是西南风。C错误,D正确。故选D。
3~4.【答案】C、A
【解析】1.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及热力环流的应用,旨在考查学生阐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及热力环流的原理。
【解答】
由材料“若暖季上、下行气流常在图中P地附近交汇”可知,暖季时高海拔地区的冷空气吹向下方,与低海拔地区暖湿气流在图中P地附近交汇,冷暖气流交汇,暖气流上升,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致使局地降水概率增加,C正确;由题干关键词“若暖季”可知,暖季时气温相对较高,大气下沉气流减弱,上升气流增强,A错误;该地位于珠穆朗玛峰南坡,是阳坡,暖季时气温较高,冰川融化导致冰面的流水作用增强,B错误;下行风指空气从上向下流动,焚风效应是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湿度降低形成的干热风,综上,下行风会导致焚风效应增强,D错误。
2. 【分析】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旨在考查学生阐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答】
由题干“近30年来,该地区暖季午间下行气流势力呈现增强趋势”可知,更强的下降风将高海拔地区的冷空气吹向下方,由此可能引起P地附近年均气温趋于降低,这种区域降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冰川的融化,导致冰川消融减慢,A正确,B错误;更强的下降风也降低了区域风辐合的高度,从而减少了P地附近的降水量,导致P地附近年降水量趋于减少,C错误;湖泊效应指水库(人造湖泊)对气候的作用,由于水体巨大的热容量和水分供应,可使水库附近的平均气温升高,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小,更强的下降风引起的区域降温会导致湖泊效应减弱,D错误。
5~6.【答案】D、C
【解析】1. 根据材料“高原感热越强,对水汽的抽吸作用越强,进而对周边区域气候和天气影响较大”可知:青藏高原夏季感热减弱,对水汽的抽吸作用减弱,使得我国夏季风势力减弱,推移速度减慢,长期滞留在我国南方地区,使得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增多,多引发洪涝灾害,B不符合题意;青藏高原夏季感热减弱,对水汽的抽吸作用减弱,使得西南季风势力也减弱,我国西南地区阴雨天气减少,D符合题意;暴雪天气和寒潮灾害夏季出现较少,A、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 据材料,青藏高原目前气候出现暖湿化特征,利于高原地表植被恢复,地气温差减小,高原感热强度下降,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8.【答案】A、C
【解析】1. 【分析】
本题考查印度洋赤道断面上表层海水经向热输送量方向的年内变化及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材料信息。
【解答】
热量由温度高的区域向温度低的区域传递,4月-9月为北半球夏季,印度洋赤道以北低纬地区获得热量较多,水温高,因而热通量越过赤道向南传递,10月-次年3月为北半球冬季,印度洋赤道以北低纬地区获得热量较少,水温低,因而热通量越过赤道向北传递,故A正确,BCD错误。
2. 【分析】
本题考查印度洋赤道断面上表层海水经向热输送量方向的年内变化及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材料信息。
【解答】
印度洋赤道断面纬度低,全年接受的太阳辐射多,热通量较大,①正确;断面附近海域东西宽阔、面积大,不是蓄积的热量多,而是通过的热量大,②错;断面附近地区冬夏季风强劲,促进了热量在东西方向的输送,这个说法与题意不符(经向是南北方向),③错;热量传输通常与大气或海洋环流模式有关,由赤道断面热通量大可以推断,断面附近存在较强盛的赤道洋流和季风环流系统,经向输送热量的能力较强,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9~11.【答案】B、D、A
【解析】1. A.大洋环流是海水的运动,由材料可知沃克环流属于大气的运动,A错误;
B.根据题意,沃克环流是因洋面的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与热力环流成因相同,故B正确;
C.季风环流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C错误;
D.三圈环流是因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不同和地转偏向力导致,D错误。
2. A.“沃克环流”增强,说明温差增大,南美洲西部沿岸受寒流影响,此时寒流势力增强,A错误;
B.澳大利亚东岸为暖流,势力增强,B错误;
C.沃克环流增强则南半球副热带为中心大洋环流势力增强,南北向的洋流能调节高低纬度的热量,使得南北部温差减小,C错误;
D.沃克环流增强则南半球副热带为中心大洋环流势力增强,南赤道暖流增强,使得大洋东西两侧温差增大,D正确。
3. “沃克环流”减弱,说明温差减小,西岸寒流势力减弱,东岸暖流势力减弱,暖流增温增湿作用减弱,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减少,A正确,B错误;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风暴天气减少,C错误;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降水季节变化减小,D错误。
12~14.【答案】B、A、B
【解析】略


15~16.【答案】A、B
【解析】1. 【分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准确获取材料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夏季青藏高原上的气温高于周围的自由大气,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周围的自由大气下沉形成高气压;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周围的空气吹向青藏高原面形成风。冬季青藏高原上的气温低于周围的自由大气,原面上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周围的自由大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青藏高原面的空气吹向周围地区形成风。高空风向与近地面风向相反,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 【分析】
本题考查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烟雨江南形成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准确获取材料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夏季青藏高原上的气温高于周围的自由大气,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周围的自由大气下沉形成高气压;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周围的空气吹向青藏高原面形成风。中国地处东亚,面朝最大的洋(太平洋),背靠最大陆(亚欧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在冬夏季分别形成东南季风和西北季风。夏季高原东侧盛行偏东风与东亚夏季风(东南季风)的风向是一致的,由于风向一致,高原季风对夏季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起到了加强作用,可以从海洋上带来更多的水汽,增加了降水量,对“烟雨江南”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①正确。影响我国的冬季风为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西北风,而青藏高原在南方地区西侧,从位置来看,青藏高原也不可能阻挡影响南方地区的冬季风,②错误。由于青藏高原纬度介于26°-40°N之间,故青藏高原的隆起,能够将北半球西风带分为南北两支从青藏高原的南北两侧吹向我国,而南支西风带能够携带印度洋水汽到达江南地区,使江南地区的气候更为湿润,③正确。江南地区夏季盛行东南风,青藏高原位于江南地区以西,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遇青藏高原后沿坡爬升,气温下降,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④正确。
故选B。
17~18.【答案】C、D
【解析】1. 【分析】
本题考查北大西洋涛动增强则西欧气候变化趋向,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材料信息。
【解答】
由材料可知,涛动强度与两者之间的气压差呈正相关,北大西洋涛动增强,两者之间气压差变大,北大西洋的风力增强,北大西洋暖流的势力增强,导致西欧气候偏暖湿,所以C正确,A、B、D错误。
2. 【分析】
本题考查位于芬兰西南部的皮海湖,近年来湖冰减少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材料信息。
【解答】
由题干可知,皮海湖近年来湖冰减少,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湖冰融化;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近年来北大西洋涛动有所增强使得北大西洋的风力即西风带风力增强,扰动湖水使上下层湖水交换显著,使得湖水不易结冰,②③正确;皮海湖位于60°N以北,纬度较高,冬季光照不足,①错误;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盐度较低,④错误;故选D。
19~21.【答案】A、B、D
【解析】1.
【7题详解】
阿巴亚湖位于赤道附近,1月,赤道低压带随太阳直射点南移,此地受东北信风影响,盛行东北风;7月,赤道低压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成偏南风,影响该地,A正确。湖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得湖泊与周边陆地形成昼夜变化的湖陆风,不符合题意,B错误。雨季与旱季交替主要是受海陆位置和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影响,C错误;地形空间分布格局对风向季节变化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A。
2.
【8题详解】
由图可知,气象站乙、丙分别位于湖泊的西侧和东侧,白天受湖风和谷风叠加影响,夜晚受陆风和山风叠加影响,由于乙地比丙地距离山地和湖泊更近,所以受山谷风和湖陆风共同影响大,能观测到最大风速日变化,B正确,C错误。气象站甲、丁两地位于湖泊的北侧,虽然也受湖陆风和山谷风的影响,但湖陆风和山谷风叠加不明显,不符合题意,AD错误。故选B。
3.
【9题详解】
阿巴亚湖湖区面积观测需要用到遥感技术,A错误;甲处地形与风向相关性分析需要用到地理信息系统,B错误;甲气象站具体位置测量需要用到全球定位系统,C错误;阿巴亚湖与周边气温数据可直接测量,不需要用到地理信息技术,D正确。故选D。
【点睛】遥感RS技术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主要是监测功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功能是导航和定位;地理信息系统 GIS主要是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并提供对人类实践有用的信息。
22~23.【答案】C、A
【解析】1. 【分析】
本题考查季风成因与信风之间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熟练掌握获取题干中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图中①季风和④季风的形成都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有关,③季风的形成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有关。因此这三个地方的季风都与信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故①③④正确;②季风为东亚的西北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无关,故②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
2. 【分析】
本题考查对各地区地理现象的推断,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熟练掌握获取题干中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①季风为西南季风,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的,盛行时为北半球的夏季,为南亚的雨季,B错误;由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几内亚湾北部盛行西南风,A正确;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此时为冬季,其西北部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为干季,草木枯黄,C错误;此时天山夏季牧场草类茂盛,牧民在山腰上放牧,D错误。
24~26.【答案】C、C、B
【解析】1. 【分析】
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和读图、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造成山顶与洼地植被差异的原因,读图分析原因。
【解答】
荒芜的戈壁滩到茂密的植被,说明水分存在着差异。桌山因山顶如削平的桌面而得名,其顶部平坦,虽受西风影响,但水汽没有受到阻挡,很难形成降水,致使降水较少,风力侵蚀较强,蒸发旺盛,水源短缺,植被稀少,形成荒芜的戈壁滩景象;桌山顶部环绕的云团中含有大量的水汽,山顶昼夜温差大,夜间水汽冷凝附着在植物叶面上,汇集到洼地使得洼地水源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故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故C正确;都在桌山顶部,不存在热量、海拔、海陆位置的差异,故ABD错误。
故选C。
2. 【分析】
本题考查攀登桌山时沿途可以看到的自然景观,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和读图、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结合当地的气候、桌山岩石的特点解答。
【解答】
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判断,桌山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山麓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故①正确;砂岩为沉积岩,层理构造显著,故③正确;羚羊是高山高原气候区的动物,桌山海拔较低,没有形成高山高原气候,故②错误;苹果是暖温带水果,故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 【分析】
本题考查开普敦的自然地理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和读图、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结合开普敦的气候、水文特征、流经该海区的洋流解答。
【解答】
据图中信息可知,开普敦半岛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故A错误;南大西洋的本格拉寒流流经该半岛西部,沿岸上升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浮游生物较多,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所以渔业资源丰富,故B正确;半岛面积较小,东西窄,南北狭长,河流少,水能资源缺乏,故C错误;半岛冬季沿海地区受西风影响,风浪较大,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风浪小,故D错误。故选B。
27.【答案】(1)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原因: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的影响,降水多;夏季受副高控制,降水少;降水从西部向东部减少,原因:西部距海较近,受西风影响较强,降水多;山地西坡(迎风坡)降水多,东坡(背风坡)降水少,原因:迎风坡受地形拾升容易形成降水。
(2)河流流经地区多山地,流速较快;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地表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容易流失。
(3)地中海气候区,冬季降水多,较中东其他地区湿润,有利于雪松生长;山地多降雪,积雪保留时间长,为雪松生长提供了较多积雪融水;属于石灰岩地区,多山地,排水条件较好,土壤呈酸性。
【解析】(1)本题考查黎巴嫩大致的降水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熟练掌握图文材料是解题的关键。黎巴嫩大致的降水分布特征主要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分析。时间上,黎巴嫩位于地中海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的影响,温和多雨,夏季受副高控制,炎热干燥,所以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空间上:读图可知,黎巴嫩西部多山脉,西坡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东坡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又由于西部距海较近,受西风影响较强,降水多,降水从西部向东部减少。
(2)本题考查黎巴嫩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及原因 ,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熟练掌握图文材料是解题的关键。黎巴嫩山呈石灰岩背斜结构,地表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容易流失;同时,河流流经地区多山地,流速较快 ;而且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导致水资源利用率较低 。
(3)本题考查黎巴嫩适合雪松生长的自然条件,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熟练掌握图文材料是解题的关键。中东地区大部分是沙漠和半沙漠地带,而黎巴嫩为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多,比中东其他地区湿润,有利于雪松生长;由于地形阻挡,山地多降雪,积雪保留时间长,为雪松生长提供了较多积雪融水;属于石灰岩地区,多山地,排水条件较好,土壤呈酸性。
28.【答案】(1)暖湿空气与地表之间有较大的温差;有适当的风向和风速;冷锋过境,气温较低,空气迅速降温;空气中水汽含量较高。
(2)云的存在对平流雾的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云层具有增加向下长波辐射通量起保温的作用,也具有阻挡太阳辐射的作用,起到降温的作用;雾顶高度升高,利于水汽凝结,促进雾的生成;高层逆温的形成也有利于雾的维持,阻止雾的消散。
【解析】本题以我国沿海某区域平流雾为背景,设置2道题目,涉及雾的成因与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本题考查雾的成因。根据材料可知,暖湿空气经过较冷下垫面时,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平流雾。它的形成必须具,一是暖湿空气与地表之间有较大的温差,促进雾的形成;二是有适当的风向和风速,保证雾的存留;根据图示可知,在平流雾形成之前,有冷锋过境,地表降温,气温较低,当暖湿空气经过较冷下垫面时,空气迅速降温,该地湖泊众多,空气中水汽较为充足,空气中水汽冷却而达到饱和,水汽凝结而形成平流雾。
(2)在层云接地的过程中,云顶的辐射降温会引起云内的不稳定,冷却的空气和云滴以湍流涡动的形式向下传输,云底之下蒸发的水汽在冷却的环境下导致层云接地,云层具有增加向下长波辐射通量起保温的作用,也具有阻挡太阳辐射的作用,可起到降温的作用,在低云向海雾转化中,云顶的辐射降温是低云和海洋层混合和冷却的重要机制。雾顶高度较高,利于水汽凝结,为雾的生成提供了外部温度条件;同时冷锋过境,形成下冷上热的逆温层,高层逆温的形成也有利于雾的维持,阻止雾的消散。
29.【答案】(1)1月东北风;7月西南风;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为西南风。
(2)降水。年降水量500~000毫米;降水集中在6~9月(10月~4月降水稀少),年内有明显的干湿季;全年高温,气温在24℃以上,形成热带草原带。
(3)生产主要集中在6~9月降水较丰富月份;降水量年内、年际变化大,生产易受旱涝灾害影响;降水变率大,对灌溉等水利设施依赖性强;年内旱季时间长,土壤易盐渍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大。
(4)沿岸有寒流经过,洋流为上升补偿流,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形成渔场。过度捕捞,导致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1)受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南北移动。7月南半球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成西南风。
(2)图中的①②③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主要是气候、植被等差异,是由于降水量不同导致的.不要错误理解成“纬度地域分布规律”的形成基础“热量”。第二小问,②地是热带草原带,然后围绕“热带”“草原(注意草原的茂盛和枯黄的季节变化)”两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另外,深度使用图中的纬度位置、年降水量数值等图象信息也十分重要。
(3)注意题干的设问关键词语是“农业生产”,而不是“花生生产”,一定要注意.根据甲地的“降水特征”,分析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季节安排、农作物生长等角度进行分析.注意对答题要点进行多角度地理内容的“横向整合”、“深度梳理”。“影响”应该包括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角度。
(4)题干中的“分析”引领两个问题,都要注重条分缕析,不能简单的只写出结论词语.第一小问,注意细化词语要点,强调“寒流”、“上升流”、“营养物质”等;第二小问,材料三中的“支柱性出口产品”、“快速增长”等文字,揭示了当地的过度捕捞问题,导致渔类枯竭、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
30.【答案】(1)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气温较高,蒸发旺盛,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大。
(2)冬季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伊朗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北侧,盛行西南气流,将苏丹低压系统引导到伊朗西南部,带来降水。
(3)副热带高气压带减弱(断裂);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成的西南季风加强,从海上挟带大量水汽。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降水的因素,旨在考查学生阐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伊朗西南部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据图可知,该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多晴天,降水少;该地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旺盛,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大,故伊朗西南部降水少、湿度高。
(2)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冬季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伊朗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北侧,副高北侧是西风带,盛行西南气流,将苏丹低压系统引导到伊朗西南部,盛行上升气流,带来降水。
(3)2022年伊朗西南部出现了多年不遇的夏季强降水天气,说明副高势力减弱,副热带高气压带减弱(断裂),带来降水的西南季风势力增强,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成的西南季风加强,从海上挟带大量水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