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2 14:3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邓稼先
统编版(2024)初中七年级下册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次:1950年~1953年朝鲜危机,美国在半岛部署核武器
第二次:1955年金门马祖危机,美国要对中国大规模核攻击
第三次:1958年炮击金门,美国扬言欲让厦门变成第二个广岛
第四次:越南战争期间,美国计划向中苏使用核武器
第五次:英国也想使用原子弹攻击中国
第六次:1963年美国欲打击中国核设施
第七次:1969年珍宝岛冲突,苏联欲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建国以来中国经历的七次核威胁
“两弹一星”是中国在20世纪50至70年代组织实施的重大国防科技工程,主要内容包括研制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1924—1986),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两弹元勋”,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并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邓稼先在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决定回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1958年,他奉命调入核武器研制机构,担任理论部主任,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在他的领导下,中国成功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这两次核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核武器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1999年,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是对他一生贡献的最高赞誉。
人物介绍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是享誉国际的物理学家。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中国诺奖得主第一人。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作者介绍
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友谊是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深厚情谊。两人不仅是同乡,还是中学和大学时期的同学。他们的关系始于共同的学习经历,邓稼先在物理和数学上受到了杨振宁的指导和影响。
杨振宁在邓稼先逝世后,还专门撰写了纪念文章,表达了对这位挚友的深切怀念和对其贡献的高度评价。他们的友谊和合作,成为了科学界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宝贵财富,也是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半世纪友谊
左:邓稼先 右:杨振宁
本文既是一篇充满怀旧色彩的回忆性散文,也是一部经典的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用来记载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献,它通常通过描述人物经历中的关键事件,来展现其独特的贡献、精神风貌和崇高的道德情操。传记的核心特点在于其真实性,它要求作者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地记录和叙述人物的生平和事迹。
文体知识-传记
1、积累生字新词,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难点)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鲜为人知(xiǎn) 元勋(xūn) 氢弹(qīnɡ)
至死不懈(xiè) 癌症(ái) 署名(shǔ)
鞠躬尽瘁(jū cuì) 奠基(diàn) 开拓(tuò)
妇孺皆知(rú) 难堪(kān) 孕育(yùn)
选聘(pìn) 夐(xiònɡ) 黯兮(àn xī)
日曛(xūn) 铤(tǐnɡ) 筹划(chóu)
摄氏度(shè) 燕然(yān) 勒功(lè)
殷红(yān) 挚友(zhì) 彷徨(pánɡ huánɡ)
字音字形
可歌可泣: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当之无愧:承当起某种荣誉和称号,没有愧色。
锋芒毕露:锐气才干全露出来。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妇孺皆知:人人都知道。
马革裹尸:指军人战死沙场。
鞠躬尽瘁:奉献全部精力。
词语积累
词语积累
死而后已:直到死为止,形容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至死不懈:直到死都不放松努力。
选聘:挑选聘用。
无垠:没有边际。
殷红:形容颜色深红。
萦带:缠绕。
日曛:日落时的余晖。
铤而走险:指在无路可走时采取冒险行动。
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通过讲述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展现了他作为中国核物理学家的卓越成就和无私奉献。文章通过对比和具体事例,描绘了邓稼先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如何以身作则,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以及他如何以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的热爱,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信任,成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两弹一星”元勋。
初读课文
本文可分为六个部分,请分别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了邓稼先作为一位对祖国、对民族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和爱国者,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主要贡献,强调了他作为“两弹”元勋的地位。
第三部分:通过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进一步突显了邓稼先的精神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半世纪的友谊”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
第五部分:通过具体事例,如邓稼先在面对危险时的坚定和勇敢,展现了他的奉献精神和巨大贡献。
第六部分: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通过电报和书信中的几段话,赞颂邓稼先忠诚纯正和无私的品质,同时也是对邓稼先一生的总结。
初读课文
对六个部分和对应的大意连线。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人物对比
引言部分
总结评价
背景介绍
事迹展示
情感冲击
初读课文
读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思考:在介绍邓稼先的事迹之前,作者为何要先回顾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背景?
写邓稼先之前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提供一个宏观的历史背景,理解邓稼先工作的时代意义和紧迫性。
通过回顾中国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的历史进程,强调了中国在面对外来侵略和内部困难时的奋斗和自强不息。这样的历史背景不仅为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提供了深刻的社会和政治环境,而且突出了邓稼先在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通过这种历史铺垫,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邓稼先对中国核武器研制成功的重要性,以及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远影响。
初读课文
朗读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完成下列问题。
①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在本质上有哪些显著的不同?请根据文中的描述,提取关键词来概括他们的差异。
②文章中提及奥本海默的目的是什么?(方法指导:作者采用了哪种写作技巧?这种技巧如何增强了文章的效果?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两人对比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异同
邓稼先 奥本海默
国籍 中国 美国
职位 原子弹设计领导人
功勋 本国原子弹工程成功的大功臣
学术水平 相当
文化背景 中国文化 美国文化
性格为人 低调、忠厚平实、真诚坦白、 纯、朴实 锋芒毕露
初读课文
文中写到奥本海默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对比手法:
①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邓稼先的伟大。
②通过对比,强调邓稼先在中国核武器研制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以及他与奥本海默在个人品质和工作态度上的差异。
③这种对比也有助于读者理解邓稼先在中国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地位,以及他对于中国核武器事业的意义。
对比手法
指导运用:
作用:通过对比,能够使不同或对立事物的特点或本质更加明显,从而更加生动和突出。这种技巧还能增强正面特质的光辉,同时放大负面特质的不足。
举例: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技巧,描绘了奥本海默的“锋芒毕露”与邓稼先的“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通过这种性格和为人的对比,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被更加鲜明地展现出来。
模式:通过运用对比手法,将A与B进行对照,有效地强调了A的……特质,同时传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是杨振宁教授对邓稼先先生的深情回忆,通过精心设计的六个小标题,将内容巧妙地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结构独特的整体。文章通过讲述邓稼先无私奉献的一生,不仅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也激发了我们对民族的自豪感,以及为了祖国的繁荣和发展愿意奉献自己的精神。
1、学习邓稼先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难点)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感受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重点)
3、品味文中语言,体会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学习文章的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重点)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
通读全文,结合文中内容,分析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
人物分析
邓稼先是一位杰出的中国核物理学家,以其深厚的爱国情怀、无私奉献的精神、卓越的科学才能和坚定的领导力,在中国核武器研制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忠诚纯正、谦逊真诚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使他成为国家的英雄和民族的骄傲,他的精神品质和工作态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
精读课文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本文中,第12、13自然段独立成段有什么好处?
通过将这两个日期独立成段,作者杨振宁突出了邓稼先在这两个历史性时刻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这种写作手法不仅彰显了邓稼先的功勋,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邓稼先对于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巨大影响。同时,这样的强调也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深深敬意和对其成就的高度评价。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本文中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是什么原因?
1、文章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更侧重于作者个人对邓稼先的情感回忆和对其精神的颂扬,而非详尽的生平记录。
2、作者可能意在强调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和对国家的贡献,而非仅仅列举其成就,以期读者能够感受到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
3、作为文学作品,作者可能更注重通过文学手法来塑造邓稼先的形象,而非单纯的事实陈述,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4、文章通过六个小标题来组织内容,每个部分都聚焦于邓稼先的不同方面,这种结构安排可能使得作者选择了更为精炼的叙述方式。
5、作者可能希望通过简略的介绍,激发读者对邓稼先事迹的好奇和思考,鼓励读者自己去探索和了解邓稼先的更多故事。
精读课文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为何没有详细描述邓稼先在动荡时期学生时代的挑战和困境?
在《邓稼先》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小标题“‘两弹’元勋”明确了邓稼先在民族核武器事业中的核心地位。作者在撰写时,精心挑选了与邓稼先贡献紧密相关的材料,重点描绘了他在1958年接受任务后,领导团队开展原子弹理论研究的历程,以及接下来28年中的关键经历,这些经历最能体现他作为“两弹”元勋的中心主题。
作者在处理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上表现出高超的技巧,对于与邓稼先核武器事业贡献无关的个人生活细节进行了省略,而对于与中心主题紧密相连的内容则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种写作手法使得文章内容紧凑,重点突出,有效地传达了邓稼先在核武器研制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牺牲,以及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远影响。
精读课文
文章的第二部分中,作者是如何通过叙述来体现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
作者通过“始终”一词,强调了邓稼先自1958年接受研制原子弹任务起,直至1986年去世,28年间对“两弹”事业的全心投入和不懈奋斗。邓稼先在这段时间内,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且在核试验中多次亲临现场,亲自指挥,展现了他身先士卒的领导风格。特别是在他去世前的四个月,邓稼先还与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这进一步体现了他对国家核武器事业的忠诚和奉献,以及他“始终”站在科研最前沿的坚定决心。
精读课文
在小标题《民族感情?友情?》中,“感情”后面为什么加问号?
问号的使用暗示了这些情感不仅仅是简单的民族自豪感或个人友情,而是更深层次、更丰富的情感交织。这种标题的设置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深入文本探索邓稼先的情感世界,以及这些情感如何影响他的决策和行为。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强调了邓稼先的情感对于他个人以及中国核武器事业的重要性。
精读课文
在《永恒的骄傲》这一节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邓稼先进行了评价?
从邓稼先的为人、才能、思想和品格四个方面进行了评价。
忠诚纯正:邓稼先被描述为具有忠诚纯正的品质,这体现了他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和对工作的敬业精神。
求真务实:他作为科学家,坚持实事求是,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事,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展现了实干家的风采。
严谨细致:邓稼先在科研工作中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无私牺牲:他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默默奉献,不畏困难,不慕虚荣,舍身探索科学事业,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
课文赏析
如何理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一句?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邓稼先无私奉献、忠诚至死的一生,体现了他对国家核武器事业的全心投入和至死不渝的责任感。
课文赏析
试阐释这句话:“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这句话强调邓稼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体现了忠诚、奉献和牺牲的美德。他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下,全心全意为国家的核武器事业贡献力量。邓稼先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文化中强调的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的体现,他的行为展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
课文赏析
如何理解这句话:“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如果邓稼先和奥本海默互换国籍,他们可能无法在对方的文化环境中取得同样的成就。这是因为他们的领导风格和个性与各自文化背景紧密相连。邓稼先的领导风格可能更适合中国的社会环境,而奥本海默的领导风格可能在美国更受青睐。这表明,个人的成功与其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钱三强和葛罗夫斯作为选聘他们的人,被称赞为具有“知人之明”,这表明他们能够深刻理解并赏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个人特质,并将这些特质与他们各自的社会环境相匹配。这种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于他们各自在原子弹工程中的成功领导至关重要。
课文赏析
“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如何理解这句话?
一方面说明了邓稼先对情况并不完全确定,没有确凿的证据来得出结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体现了邓稼先的责任感和对信息准确性的重视。
课文赏析
引用《吊古战场文》里的句子有何作用?
为了渲染一种凄凉、悲壮的气氛,这不仅从侧面描述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和艰苦,而且突出了他为国家不辞劳苦的品质。
通过这种引用,作者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艰苦的战役,把科学家们工作的地方比作不见硝烟的战场,从而表现了邓稼先的坚韧不拔。同时,这种引用也突出了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以及他对中华民族摆脱任人宰割危机命运的贡献,真实写照了他的一生。
课文赏析
本文中,最后一段说:“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谈谈你的理解。
这段话表达了对邓稼先人生选择的深刻理解和肯定。它意味着即使有机会重新选择,邓稼先依然会毫不犹豫地投身于中国核武器事业,这条充满挑战和牺牲的道路。这反映了他坚定的信念和对国家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对于个人使命和责任的清晰认识。邓稼先的选择不仅是出于对科学的热爱,更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他的决定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高尚情操。
课文赏析
理解下面句子中划线词句的意思。
(1)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
两个“最”字强调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期中华民族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和屈辱,这是历史上极为黑暗和悲惨的时期,体现了民族危机的严重性。
课文赏析
理解下面句子中划线词句的意思。
(2)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任人宰割"形容了当时中华民族处于极度弱势和被动的状态,无法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被迫接受外来势力的侵略和压迫,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课文赏析
理解下面句子中划线词句的意思。
(3)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在这句话中,“我不能走”深刻体现了邓稼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面对井下信号测不到的紧急情况,他选择坚守岗位,不顾个人安危。这简短而坚定的话语,展现了他作为领导者的担当和对国家核武器事业的忠诚。他的行为鼓舞了团队,增强了团队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安全之上的崇高品质。这句话不仅是邓稼先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他作为科学家和领导者精神的缩影。
主旨探究
请归纳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这篇作品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描绘了邓稼先这位杰出的科学巨匠和忠诚的爱国者的形象。他是中国的儿子,以其对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巨大贡献而备受尊敬。文章颂扬了邓稼先无私地将个人生命投入到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中的高尚精神。
延伸扩展
请你仿照示例书写一段的颁奖辞,概述邓稼先的品质和历史功绩,隆重地为他颁奖。
沈忠芳:从无到有,从近到远,从长缨在手,到红旗如画。这一代人,从没有在乎过自己的得与失,这一代人,一辈子都在磨砺国家的剑与盾。今天,后辈们终于能听到你们的传奇,隐秘而伟大,平静而神圣。
感动中国颁奖词:
延伸扩展
示例:
他,是沉默的巨人,用智慧和汗水浇筑了国家的盾牌。在荒凉的戈壁,他以坚定的步伐,丈量着民族的希望。邓稼先,一个名字,一段传奇,他将生命之火,燃烧在了中国核武器事业的每一个角落。
他,是无私的奉献者,以身许国,不求名利,只求国家的安宁和民族的尊严。在艰难困苦中,他以科学家的严谨和探索者的勇气,揭开了原子能的神秘面纱。他的名字,与那一声声震撼世界的巨响,一同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
板书设计
展示背景——百年屈辱
生平经历——两弹元勋
人物对比——突出质朴
创造奇迹——民族自豪
中国男儿——无私奉献
赤子之心——永恒骄傲
邓稼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课程结束
统编版(2024)初中七年级下册
课时安排:两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