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值14—15岁,处于少年向成熟青年过渡的关键期,心理发展不稳定,波动性很大。思想敏感,争强好胜,活泼好动,兴趣转变迅速。初二的知识点相对初一来说更加繁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更大的挑战。部分同学会产生畏难情绪,感觉学习吃力,上课听不懂,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差。但是,对于问题的思考常常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对于说明性文本这种相对较为枯燥的文本的学习,他们显得较为“麻木”,不排斥,但也不感兴趣,只是觉得可有可无,很枯燥无聊。
英国学者库伯等人提出实验性学习模型,也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自我体验和本体经验,使学生的学习始终植根于生活世界,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观察和自我反省,在反省的基础上提升抽象的、概念化的知识和文化。这种观点可以有效地运用在说明性文本教学中。学习《苏州园林》之前,学生们已经接触过一点简单的说明性文本,对说明性文本的基本知识点都有初步了解。可以将知识的传授建立在学生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力求降低学生的接受难度。为了走出说明性文本一些特有的框架和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可以考虑以下教学方式的结合:
首先,有效地结合多媒体工具,充分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同时,可设置情境,赋予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图片去解说苏州园林,让学生积极参与,同时锻炼了说明语言的表达;此外,可以领着学生探究、质疑文本中的某些语句要点,给予他们各抒己见,阐释不同观点的机会。以丰富的教学方式、全新的教学思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体,文体类别上侧重于说明文。《苏州园林》不同于一般推介性的文字,也不是记游散文,而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作者凭借对苏州园林的深入研究,高屋建瓴地提炼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并用精炼生动的语言对这一特征作了客观说明。文章结构工整却自然,文采飞扬而严密。
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用简明、朴实和高度概括的语言,阐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园林的共同特点: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叶圣陶生于苏州,长于苏州,他写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出于对故土的深情赞美和眷恋,更多的是他曾享受过这种闹市中难得的安宁和闲适。
设计思路是:抓住文眼“图画”串起全文,通过引导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吸纳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课文中精巧的构思和精美的语言;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优势,把与教材有关的内容进行系统化处理,为学生提供拓展性学习素材,激发学生探究园林文化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深入探究;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文本阅读为支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口头表达与写作训练为落脚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围绕苏州园林之“美”,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深情、中国人的审美和文化。
三、教学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嶙峋、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能够说出本文说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以及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介绍与说明的,以此能够从不同的文本中辨析出说明性文本。
3.学习本文围绕“图画”这个核心词,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4.能够体会文中“美”之无所不在,以此了解中国建筑的审美特点。
四、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五、教学难点
1.能够指出说明性文本的基本特点。
2.能够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了解中国审美特点和传统文化。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在西湖,苏州美在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曾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究竟魅力何在呢?下面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有关苏州园林的介绍,感受一下苏州园林的美趣。
创设情境:欣赏关于苏州园林的图片,配乐。定格课文插图——苏州拙政园,要求学生以导游的口吻,根据图画,运用简洁的语言做介绍。教师补充完善,评价鼓励,并过渡到课文。(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有着深厚园林情结的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去感受苏州园林之美。)
2.粗读课文,理解课文精巧的构思
(1)作家作品的介绍
叶圣陶,1894年出生,我国现代作家,著称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我国香港一家出版社欲出版的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文章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从“诸”字可以看出,本文写的是苏州拙政园等许多园林,从“谈”字可以看出文章是说明文。因此,课文不是介绍苏州园林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
(2)粗读课文,理解课文精致巧的构思
①粗读课文,给指定字词注音。
轩榭??池沼??镂空??重峦叠嶂??相间??嶙峋??斟酌
②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检索以下问题。
A、作者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
明确: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的标本。
B、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
明确:务必......完美的图画。
③文章的文眼是哪一个词语?
明确:图画。
A、课文先后多次提出“图画”,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用“圈点法”找出这些句子。(学生回答,相互补充,共有10个句子)
B、为这些句子依次标明序号,并简要小结,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这些句子中哪几句是写整体?哪几句是写局部?哪几句是写细部?学生先以4人小组讨论,而后在班级发言交流。
C、追问:联系上下文,看看这些局部和细部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④速读课文,寻找有关语句:
A、引出说明对象的段,收束全文的段。
B、总括苏州园林特征的段,总括苏州园林特征的句。
C、分说苏州园林特征的段,分说各段的中心句。
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找出相应的说明对象。
明确:作者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强调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由此,在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⑤苏州名园多,可作者此文中对诸多名园只字未提,这样妥当吗?
明确: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本文作者构思的高明之处——不在单个园林艺术特色上纠缠,而是高屋建瓴地提炼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不写各个园林怎么美,而是以欣赏者的口吻向我们解说苏州园林美的成因,更让我们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人民的非凡才智。
⑥整理信息,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以总率分、以分述总、结合紧密、清晰自然的结构所体现出的美感。
(在合作解读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教给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方法。点拨深化,总结升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获得知识。)
3.研读课文,体会课文精美的语言
(1)要使不同时期、不同的人物来到苏州园林都能感受到它的图画美,那它构思建筑的原则是什么呢?
明确四个“讲究”
追问:请同学们根据图片,结合自己对文中语言的理解,讨论一下并理解这四个“讲究”深义。
布局:“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
配合:“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
映衬:“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
层次:“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
(2)“隔而不隔,界而不界”怎么理解?
明确:这一特点是中国画虚实相生审美趣味的反映。中国画历来讲究实景与虚景的结合,已形成了委婉曲折、深邃幽远之意境。这也正是自然之趣的反映,联想:①大自然中便隐藏着许多委婉曲折之美,如“春虹饮水”、“虬枝婉转”、“轻烟戏林”、“傣蔓盘旋”。委婉曲折代表一种自然生命本有的节奏。②这种对含蓄朦胧之美的追求,也是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宇宙观的反映。
(3)叶圣陶先生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本文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传神,耐人寻味,堪称说明文语言的典范。请结合课文,任选角度,说说你对课文语言美的体会。
(以优美的古筝独奏曲为背景音乐,学生自由选择课文段落诵读。)
教师示范:导游口吻美——文首用“一百多处”显其多,用“标本”显其精,用“鉴赏”显共雅,极具炫耀诱人之效。结尾像一个高明的导游,当游客已会欣赏时,他悄然缄口淡出,大巧若拙,就此打住,对未游者又卖了一个有巧而不见巧的“关子”。
学生研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表达穿插美(说明之中带有生动的描写,叙述中又时时穿插精妙的勾勒与评论)......
词句照应美:(分说段中的词句与总括段中的照应与补充)......
词语选用美:(动词的运用、副词的运用、描写性形容词的运用)......
抒情渗透美:(作者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中,寄寓在评价语言中)......
(4)积累在以后的写作中能用到的语句。
4、探究拓展
(1)文章的结尾好不好?简要说明理由。如果作者不丰此结尾还要继续写的话,会再些写什么呢?
学生自由质疑,讨论交流。
(2)拓展想象。
想象设计“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要求从房屋、桥梁、花树和布置和雕塑、池沼中任选一个方面来表现,可以用图画加上说明性的语言,也可以用语言直接描绘。
(挖掘学生的潜力与想象力,让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还要补充课文里没有的知识,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好处。)
5、小结
苏州园林的美绝不仅给人视觉的美感,苏州园林丰厚的文化底蕴也绝不是作者三言两语能尽述的,叶老先生交了一把钥匙给我们,帮着我们打开了这扇奥秘之门,真正要领略其中美景,还需要我们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值得借鉴之处:
力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把握。
(1)能够从单元整体设计的角度确定设计的思路,关注到单篇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
(2)以文体特征为课堂定位的方向,核心明确。
(3)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关注学生自我对文本信息的筛选能力。
(4)注重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体现了学生对语文能力的培养。
(5)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及时,紧扣文本的阅读要点进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