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部编版(2025)语文七年级下册1.《邓稼先》(两课时)优质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部编版(2025)语文七年级下册1.《邓稼先》(两课时)优质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1 16:56:16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语文
邓稼先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视频欣赏:大国之盾 惊天巨响
学习目标
1.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重点)
2.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难点)
3.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素养)
作者介绍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人物链接
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背景链接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叙。传记要写出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
字词梳理
宰割( ) 元勋( ) 奠基( )
孕育( ) 谣言( ) 罗布泊( )
无垠( ) 夐( ) 萦带( )
曛( ) 铤( ) 昼夜( )
燕然( ) 挚友( ) 彷徨( )
至死不懈( ) 妇孺皆知( )
zǎi
diàn
xūn
yùn
yáo

yín
xiònɡ
yínɡ
xūn
tǐnɡ
zhòu
yān
zhì
pánɡ
xiè

辽远。
环绕。
昏暗。
疾走。
( )露脸
字词梳理
( )鲜为人知

( )鲜艳
xiǎn
xiān
( )殷红

( )殷实
yān
yīn
( )开拓

( )拓本
tuò

( )锋芒毕露


lòu
字词梳理
【当之无愧】
【宰 割】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锋芒毕露】
比喻侵害,压迫,剥削。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很少有人知道。
承担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不必感到惭愧。
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字词梳理
【鞠躬尽瘁】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马革裹尸】
【至死不懈】
每家每户都知道。
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一直到死也没有松懈过。
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具体内容。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两弹”元勋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把邓稼先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他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具体内容。
民族感情?友情?
“我不能走”
永恒的骄傲
作者为邓稼先领导科研人员独立设计“两弹”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概括六部分内容,并思考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1.通过列举中国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邓稼先。
2.简述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并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
3.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以凸显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品格。
整体感知
4.写作者为中国人自己制造出原子弹而激动、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
5.写邓稼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胜利完成任务。
6.引用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结评价邓稼先,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
听读课文,概括六部分内容,并思考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整体感知
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扩展;
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
方法总结:
1.文中的小标题
2.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整体感知
李永强
请在文中勾画出邓稼先最让你感动的事件或语言,并进行批注。用“从____(事、言),我感受到了一个____邓稼先”的句式说一段评述性的话。
示例:从他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做出的巨大贡献,我感受到了一个功勋卓著的邓稼先形象。
整体感知
从他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做出的巨大贡献,我感受到了一个功勋卓著的邓稼先。
从他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我感受到了一个心系国家的邓稼先。
从他历时28年成功设计了“两弹”,把我国的国防武器提升到世界先进水平,我感受到了一个功勋卓著的邓稼先。
整体感知
从邓稼先带领我国科学家,在没有任何国外援助的情况下,成功自主研发原子弹,我感受到了一个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邓稼先。
从核武器试验发生意外时,他说“我不能走”,我感受到了一个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邓稼先。
整体感知
总结:邓稼先是个怎样的人?
邓稼先是一个心系国家、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没有私心、甘于奉献、功勋卓著的人。
邓稼先1948年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86年7月,因受核辐射身患癌症逝世。邓稼先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参与组织和领导了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因在核武器领导与规划工作中的杰出贡献,邓稼先在1982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语文
邓稼先
(第二课时)
整体感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梳理了课文内容,了解了邓稼先作为老一辈科学家的代表取得的卓越成就,感受到他勇敢、朴实、无私、执着追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品格。这节课我们从文章语言、表现形式等方面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特点和邓稼先精神的可贵和伟大。
精读课文
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这一百年的历史是怎样的?
被侵略和压迫
屈辱
只举1898年为例
“租借”99年 “租借”25年
......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民族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精读课文
为什么直到第一部分结束时才点出“邓稼先”的名字?
任人宰割——倍感屈辱
站起来了——扬眉吐气
在读者已经有强烈的心理预期中,适时地点出“邓稼先”的名字,达到醒目有力,震撼人心的效果。
内容上:
结构上:
承上启下
巨大贡献——默默奉献
精读课文
文章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职务
功劳
学术水平
相当
国籍
文化背景
性格
不同
对比手法:有利于突出两个人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有利于表现邓稼先作为中国科学家的气质和风度,突出了邓稼先的科学精神和奉献品质。
奥本海默
锋芒毕露
善于辞令
复杂的人
最不引人注意
忠厚平实
“纯”
奉献精神
邓稼先
精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吊古战场文》译文
广大呀,广大呀!旷野无边无际,辽远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环绕,群山交错在一起。阴暗凄凉,寒风悲号,日色昏黄。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飞;许多野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在这里)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覆没,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精读课文
《吊古战场文》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借此暗示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在如此恶劣艰苦的条件下,能够取得巨大的成绩,衬托了邓稼先为祖国、为科学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结尾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当年中华优秀儿女热爱祖国、振兴民族的奋斗、献身精神,也体现了邓稼先为祖国研制原子弹而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
精读课文
讨论:文章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遇到此类问题该如何解答?
1.环境本身的特点: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体现时间或情节的变化;
③渲染(营造)氛围。
2.环境描写对人物的作用:
①烘托人物的心情;
②烘托人物的形象;
③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4.环境描写对主题的作用:
①暗示文章的中心;
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精读课文
3.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①推动情节发展;
②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③埋下伏笔等。
答题模式一般为:
本段文字描写了……,渲染(衬托、交代)了……,表现了……
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有时不是单一的,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精读课文
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精读课文
课文最后一个部分“永恒的骄傲”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表现了邓稼先什么样的品质?
从四个角度来写邓稼先:
一是从朋友的角度,对邓稼先的品质、精神、贡献进行深情赞颂。
二是从历史的角度,对邓稼先为祖国和民族做出的杰出贡献进行高度评价。
三是从人生观的角度,对邓稼先的生命质量给予了热情的赞颂。
精读课文
四是从人生选择的角度,突出邓稼先对事业和对祖国、民族的赤诚热爱。
课文最后一个部分“永恒的骄傲”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表现了邓稼先什么样的品质?
品质:表现了邓稼先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的精神品质,他是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骄傲”!
分析句段
从“民族感情?友情?”这部分中,可以看出邓稼先是怎样的人?(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第31自然段“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只说‘在外地工作’,表现出邓稼先对工作认真、谨慎的态度,即便是对挚友也绝不违反规定,可见其为人忠正。
分析句段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
“立即”指立刻,表明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后没有片刻的停留就回国了,表现出他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
读课文第二部分,分析第10段中“立即”一词的表达效果。
分析句段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独句成段起强调作用,既表明了“两弹”成功爆炸的重大历史意义,又突出了邓稼先在“两弹”设计制造和研究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彰显了其功勋。
第12、13段都是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分析句段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本段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先指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的相同点,然后以“可是”转折引出下文对两人不同点的叙述。
读课文第三部分,想一想:第21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人物品质
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邓稼先回北京时妻子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受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因核武器试验而身患癌症,病情如此恶劣,手术频率如此密集,但邓稼先依然在生命最后时刻,争分夺秒地撰写关于国家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临终前仍不忘关心国家尖端武器的发展事业,真可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掷地有声地对邓稼先的一生做了最确切的总结。
写作特色
1. 结构独特,巧设标题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设置小标题,运用模板并列的结构。
文章一共有六个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均从不同侧面来写邓稼先,内容不一,材料丰富,看似庞杂而难以掌握,实则是围绕邓稼先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来组织材料的。
写作特色
2. 选材精确,突出主题
邓稼先的事迹有很多,作者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精神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作者用“文革”时邓稼先说服研究院的两派继续工作和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不要围攻这两件事,来表现邓稼先伟大的人格魅力,突出他的无私、真诚。
写作特色
3. 对比鲜明,形象突出
文章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有衬托作用。
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在世界上声望很高。与之对比,不仅说明了邓稼先的贡献可与奥本海默比肩,更突出了邓稼先独特的气质品格,从而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课后总结
大历史背景
生平经历
人格魅力
沙漠创业
“我不能走”
——
从“任人宰割”
到“站起来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忠厚朴实,德才兼备
身先士卒,不怕牺牲
永恒骄傲,高度评价
邓稼先
做出贡献——“两弹”元勋
赞扬作结——四个角度赞美
课后总结
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邓稼先
课后总结
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邓稼先
部编版语文 七年级下册 2025新教材
谢谢
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