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
教学目标: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作用,理清结构层次;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教学难点:联系具体的语境,通过朴实的语言,理解人物沉深的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 ( http: / / www.21cnjy.com )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常常表现在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上。无论他们走到哪儿,故乡的山山水水,故乡的花草树木都会萦绕在他们心头,海外游子们常常会找一个具体的物象来寄托自己的思乡爱国之情,你能从自己的积累中找到这样的例子吗?(学生回答,例:乡土、植物的种子、家乡或亲人的照片等)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结识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美籍华人,看看这位老人是如何寄托自己的浓浓的思乡之情的?(教师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蹊跷( ) 殷切( ) 山坳( ) 镶嵌( ) 掐指一算( )
玛瑙( ) 嫣红( ) 匀称( ) 泛舟( )故弄玄虚( )
2.解释下列词语
泛舟 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感慨良深
3.作者简介
萧乾,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蒙古族人,祖 ( http: / / www.21cnjy.com )籍内蒙古,1910生于北京。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年6月毕业。
1979年8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文章《美国点滴》,《枣核》便是萧乾的特写中的一篇,写于1980年4月, 5月全文分为10篇先后在《人民日报》连载,它犹如一股从大西洋彼岸吹来的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丽现代社会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四.自主活动,指导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我”的同窗离开故土五十余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
2.文章的题目是《枣核》,请找出文章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同时,请在“枣核”前加一个合适的修饰语,说说你加这个词语的理由
【明确】(1) 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索要枣核;第三段、见到并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
(教师引导并板书: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2)“凝聚了深情” 、“挚爱家乡” “心系故土之情”等,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小结:由此来看,文中的“枣 ( http: / / www.21cnjy.com )核”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枣核了,它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的枣核,朋友索要的是能够表达出自己强烈的爱国思想之情的枣核,同时,它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线索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是指自始至终 ( http: / / www.21cnjy.com )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常见的有:时间变化、地点转移、某一事件、某一事物、某一人物、感情发展变化、所见所闻等。
3.你看,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么令人感动,他们采用的思念方式又是多么朴实。为了营造这种浓烈的氛围,作者还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方法。枣核是全文的线索,同时作者又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那么,你认为课文设置了哪些悬念呢?请再读课文,分别把这些悬念找出来,并说说这样设置悬念的好处。(悬念: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通俗地说,它是故事发展中间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明确】
悬念一:“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是“蹊跷”,背井离乡几十年,故土牵魂夺魄之物多矣,为何单要几颗生枣核?文章看似起笔平平,但一下子抓住了读者,不由你不读下去。用途蹊跷
悬念二:二人见面“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这“故弄玄虚”,的确很吊人胃口,枣核的用途一问便知,可她秘而不宣,非让你“等会儿”,读者只好带着疑问去读下文了。 如获至宝
悬念三:“她把我安顿后,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分手快有半个世纪”的同学不去倾心长谈,为何踏访花园?悬念之上又设悬念,真可谓是“故弄玄虚”。 踏访花园
当层层设置悬念之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她”才道出了枣核的用途:“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简简单单几句话,却说出了她“年纪越大,思乡越切”的感情,至此,我们也被她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 民族之情
【好处】悬念的特点是先把疑问提出来,把 ( http: / / www.21cnjy.com )矛盾摆出来,直至高潮,再解开疑问,写出结局。它的好处是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枣核》层层设置悬念,除有上述特点外,还有揭示人物性格、升华感情的作用。
4.结合文本内容,理解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为题?
【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是寄托了老人的思乡之情的情感载体。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从主题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叶落归根”,根的意识,象老树的根须深植在每一个华人的灵魂深处,无论身在何乡,故土永远是他们心中最难忘、最依恋的心结。
五.合作探究,品评鉴赏
“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情绪,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摸可感,生动具体感人。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或句子,体会妙处所在,并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
“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
“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
“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
“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
“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
总之,透过这些朴实的字词,体现出友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思乡之情的浓烈。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六.自主总结,情感迁移
1.你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值得自己借鉴?
①叙事朴实,以小见大。 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③用词精当,线索清晰。
2.品读欣赏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台湾人民渴望亲人团聚、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强烈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七.课时小结 布置作业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常常表现在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上。无论他们走到哪儿,故乡的山山水水,故乡的花草树木都会萦绕在他们心头。余光中的《乡愁》中借用了“邮票、船票”等形象具体的事物来表达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乡愁离绪。其实呢,除了这些形象的事物,还有很多物象最能触动你心中的痛,触发一个人的思乡情感。想想看,还有哪些具体的物象,请你也来仿照诗中的句子说一说。:
乡愁是故乡的小路,弯弯曲曲望不到尽头。乡愁是雨中的泡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乡愁是窗前的风铃,叮叮当当,令人心伤。乡愁是雨中的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乡愁是秋天的落叶,飘飘悠悠,飘到何时愁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