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卷(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卷(一)(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4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1 20:1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卷(一)
(测试内容:史前时期)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符合下面描述特征的古人类是( )
◎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
◎制造和使用工具
◎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古人类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2.遗址是古人无声的语言,是与我们跨越时空的对话。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该遗址能够告诉我们( )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C.半坡人会制作彩陶 D.炎帝教民开垦耕种
3.我国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的空隙。该遗址属于我国( )
A.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 B.一万年文化史范畴
C.百万年人类史范畴 D.原始农耕时代范畴
4.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的鱼骨图,图中①②应该分别是( )
A.小麦长江流域 B.粟长江流域
C.水稻珠江流域 D.水稻长江流域
5.中华文明最大的独特性在于它在同一片原居土地长达数千年连续不断的定居。正是因为连续不断地定居,这个文明必定具有通过高水平的集体行动团结一致抵御外来威胁的能力,包括抵御外敌入侵和对抗瘟疫流行。下列选项中和定居生活起源无关的是
( )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半坡人种植粟
C.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D.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
6.如图所示,榫卯结构是中国木质古建筑常用的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利用榫卯而不是钉子来加固物件。河姆渡遗址就发现了成排榫卯相连的木桩、大量的木板和很多带榫卯结构的构件。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了解河姆渡人的( )
A.半地穴式房屋 B.干栏式建筑
C.猪纹陶钵 D.人面鱼纹彩陶盆
7.良渚古城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一带,共发现了136个遗址。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东亚地区史前大型聚落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据此可知( )
A.良渚文化早于河姆渡文化 B.中华文明起源早于其他文明
C.良渚文化对世界影响巨大 D.中华文明光辉灿烂源远流长
8.在山西的陶寺遗址挖掘中发现,其中大型墓随葬品丰富、精致,有鼍鼓、特磬等重要礼器;而占墓葬总数将近90%的小型墓,墓室仅能容身,死者身无长物。由此可知,陶寺文化时期( )
A.音乐演奏技艺高 B.私有制已经形成
C.已出现早期国家 D.宗法制开始萌芽
9.龙山文化遗址中,男性墓葬品大多数是磨制的石斧、石刀等生产工具,而女性的随葬品中大部分是陶质和石质纺轮以及骨锥、骨针等纺织、缝纫工具。这些发现印证了( )
A.原始农业的出现 B.打制石器的成熟
C.部落联盟的结成 D.早期国家的建立
10.距今5000年左右的山东大汶口遗址和浙江良渚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两个遗址可佐证( )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炎黄联盟 D.社会大变革
11.著名考古学家王巍讲道:“考古最重大的三个问题: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其中农业起源是文明的基础。”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农业起源的是( )
A.北京人遗址发现的灰烬堆 B.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C.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D.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
12.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3.在我国古文献中,记录有这样的传说:神农“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这一传说( )
A.没有来源完全不可信 B.含有原始农业的信息
C.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 D.与考古发现完全一致
14.相传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据考古发现,河南荥阳城东青台村中出土了距今约5000年的炭化丝织物。据此可知( )
A.考古发现能佐证所有神话传说 B.中国是最早出现丝织业的国家
C.神话传说能折射一定历史信息 D.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15.直观的流程图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最适合做以下流程图标题的是( )
A.各部族的统一 B.大禹治水
C.禅让制的实行 D.华夏族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考古学者发现了两枚上内侧门齿、多件人工加工痕迹清楚的粗糙石器,还有大量的炭屑和两块烧骨。
材料二:1929年,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在周口店龙骨山半山腰的洞穴里,发现了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后来,考古学家又发现了多个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骨骼化石,还有大量的打制石器、动物化石和灰烬。
(1)请分别说出两则材料所介绍的远古人类的名称。(4分)
(2)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请根据下列史实和推论,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完成相关史实和推论。(6分)
举例:
史实: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两枚上内侧门齿和人类活动痕迹。
推论:云南元谋县附近有原始人类生活
①史实: .
推论:材料一中的原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
②史实: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炭屑和两块烧骨。
推论: .
③史实: .
推论:材料二中的原始人会制作打制石器,会狩猎。
材料三: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3)材料三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据材料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4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三: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四:经历十余年的孜孜以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专家们在浙江良渚遗址、山西陶寺遗址、陕西石峁遗址和河南二里头遗址等地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悠久的文明传承,自此不再仅仅是史书中泛黄的记忆;每一块铸就民族血脉的基石上,都深深镌刻着文化自信。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七八千年前“中国南方农耕部落”的典型代表。并举一例说明南方农耕部落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6分)
(2)根据材料二,说说文中“轩辕”指的是谁,“平定蚩尤乱”指的是哪场战争?(4分)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有哪些特点。(4分)
18.为探究我国远古人类的生活,某校举行了以“远古祖先的拜访”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相关问题。(14分)
【任务一 对号入座】
材料一: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 ②元谋人 ③半坡原始居民 ④北京人 ⑤山顶洞人
洞穴时代的远古人类 A
定居时代的远古人类 B
(1)依据所学知识,将材料一中远古人类的序号填入表格A、B两处位置。(4分)
【任务二 归纳概括】
材料二:我国是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有二十余处,北起辽宁,南及云南,东到安徽。其中,沿黄河、长江两大河流域分布较为密集。
《中国原始社会史》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早期人类的分布有哪些特点。(6分)
【任务三 分析论证】
材料三:半坡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那时,人们对某些植物的生长和食用,已有较多认识。对某些猎获物的习性,也有较多了解。他们开始种植作物,饲养牲畜,农副业由此产生。食物的来源发生改变,而且比从前单独靠狩猎和采集所得更有保证。于是人们开始定居,材落逐渐增多。
(3)据材料三分析原始农业产生的原因和影响。(4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摘编自《周易》
(1)依据材料一,分析先民居住环境的变化,并指出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什么。(6分)
材料二:仰我初祖,生而神灵。长而敦敏,业峻功崇。播殖百谷,舟车始乘。堂室栋宇,是建是营。衣冠爰作,万方仪型。咸池张乐,修德立诚。缔构华夏,肇启文明。泽被后世,宣惠无穷。
——癸卯年(2023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文(部分)
材料三:尧年老时,征求各部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4分)
①材料二中描述的人物被后人尊称为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传说中黄帝的发明有哪些?
②材料三反映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是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条件。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先民的身上学到了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A 2.A 3.C 4.B 5.A 6.B 7.D 8.B 9.A 10.B 11.C 12.A 13.B 14.C 15.C
16.(1)材料一的远古人类名称:元谋人。材料二的远古人类名称:北京人。
(2)①史实:考古学者发现了多件人工加工痕迹清楚的粗糙石器。
②推论:元谋人已经会使用火。
③史实:考古学者发现了大量的打制石器、动物化石.
(3)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原因: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17.(1)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
举例:制作简单的玉器或原始乐器。
(2)轩辕:黄帝。 战争:涿鹿之战。
(3)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丰富多样;不断传承。
18.(1)A:②④⑤ B:①③
(2)分布范围广泛;数量众多;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分布不平衡,多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3)原因:劳动经验和生产知识的增多促成原始农业的产生。
影响:食物的来源发生改变,可靠性增强;人们开始过上定居生活。
19.(1)变化:人类由居住在野外洞穴到盖房定居。原因:原始农业的出现。
(2)①人文初祖。发明: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
②制度:禅让制。条件:德才兼备。
(3)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有社会责任感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