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
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所表现的童趣,理解儿童之间的纯真的情谊。
2.体会课文中各种描写方法,理解这些描写的作用。
3.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教学重点: 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知道:童年是人生最纯洁的一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净土,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回忆起童年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温馨、浪漫的情感,更能体会到那段时光的纯真和美好。一方净土,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古往今来,总会有一些高尚的灵魂用心向我们浅唱低吟,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亲吻土地。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儿时的鲁迅,回到浙江绍兴,回到平桥村,回到幸福的童年,去体会他在童年所感受到的美吧!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小说《社戏》。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 ) 不惮( ) 行辈( ) 怠慢( ) 撺掇( ) 惹眼( )
凫水( ) 悠扬( ) 家眷( ) 潺潺( ) 絮叨( ) 皎洁( )
2.常识简介:
作者: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等。
(2)背景:鲁迅192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由看一篇“谈中国戏”的文章而回忆起小时候看过的社戏。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第一人称的作用: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3.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归纳:
(1)本篇文章主要叙写了什么样的事?请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
(2)文章的题目叫“社戏”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章叙写了哪些事情,《社戏》主要写“我”和一群农家小朋友看社戏的情形,但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却写了不少与看戏无关的事,这些是否必要
【明确】
看戏前:随母归省——乡间生活——平桥乐事
看戏中: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船头观戏——归航偷豆(详写)
看戏后:公公送豆
【小结】本文的中心是表现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而开头和结尾正是看社戏前后最能表现主题的内容,所以很有必要。
(3)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明确】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读完本文,你认为社戏好看吗?豆好吃吗??(让学生畅所欲言,讨论后明确。)
【明确】
戏:17段 白天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铁 ( http: / / www.21cnjy.com )头老生一个也没翻,18段咿咿呀呀的小旦唱的人昏昏欲睡,起先踱来踱去唱,后来20段我最怕的老旦索性坐在交椅上唱,使得大家不住地打哈欠。19段我期待的蒙白布,套黄布衣跳老虎的戏剧也没有看得见。唯一使人振作了一下精神的是一个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仅此而已!于是,双喜他们喃喃地骂。我也忍耐地等。终于大家熬不住了,当双喜提议回家时,大家立刻赞成这些都表明社戏是乏味的。
豆:很普通,有但我吃了豆(六一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公送来的),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为证。况且,孩子们夜晚在船上匆忙中所做的,带有泥土气,缺少调味品的豆,很难和在家由大人精心制作的好吃。
2.第40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者对那夜的情景始终难以忘怀。——小组合作探讨:我们从文中了解到,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很乏味,为什么我觉得那样好?
【明确】(1)是因为那里景美(自然美); (2)最关键的是人美(人性美);(3)缘于我当时有一种失而复得的心理。
【参考】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我所怀念的是平桥村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情感,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所未曾见过的,在人生的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
3.背景关注:文章写于19 ( http: / / www.21cnjy.com )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都没有朝气。在这种氛围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备受摧残。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
【参考】民风淳朴的乡村,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作者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看社戏一节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于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而且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那种受束缚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了。)
五.自主学习,品评平桥景
1.“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
【明确】在春末夏初。因课文写“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2.平桥是乐土: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明确】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但在我是乐土:⑴“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受到优待;⑵可以钓虾、放牛,体验乡间生活的乐趣;⑶这里人们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为什么这样的地方居然是我的乐土?请结合背景理解。
【明确】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民风的淳朴和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
4.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明确】写了“我”在平桥村的生活。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5.品评平桥:江南水乡独具魅力:月下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等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特色。
A.去赵庄看戏的途中(月夜行船) ( http: / / www.21cnjy.com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抓住关键词句、描写手法赏析)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
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月色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听觉:(歌吹,横笛,宛转,悠扬)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心理: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自失是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这是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
抓住关键词句,感受景物之美:如朦胧在句子中究竟是什么意思?
交融,晕染之意,作动词用,展现画面之美。(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
如: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用远山来陪衬,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之快,也突出了我急切兴奋喜悦的心情。
从描写手法感受景物之美:
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
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月夜美景,情景交融,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而喜悦的心情。
B.至于月夜归航的描写又怎样呢?(抓住关键词句、描写手法赏析)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
【明确】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语句是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社戏舞台的描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江南水乡水雾弥漫,舞台灿烂斑斓的美丽景象,仍然表现了作者为此深深陶醉的心理。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直接描写船,作者写得带有童话色彩,化静为动,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高兴喜悦的心情。
【小结】那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无边的豆麦,悠扬的笛声,仙境般的戏台无不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五.合作交流,品评平桥人
1.平桥村既然是乐土,“我”为什么会有不乐的时候?课文怎样写“我”的不乐?你能揣摩出在这一过程中“我”的心理变化吗?
【明确】
戏前波折:①叫不到船 ②不准和别人去 ③外祖母要担心。
心理变化:盼望—焦急—失望—沮丧—高兴—喜出望外
具体作用:表现了“我”对看社戏的渴望,也烘托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反应灵敏、考虑周全。
2.人美:主要以双喜、阿发、六一公公为代表
A.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心细如发,聪明伶俐。
⑴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⑵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 ( http: / / www.21cnjy.com )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⑶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安慰我──表现双喜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
⑷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能拿主意,果断。
⑸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双喜以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善于为他人着想。
⑹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⑺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 ( http: / / www.21cnjy.com )、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孩子。(如有学生提出双喜领头偷豆是偷窃做坏事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B.阿发:憨厚淳朴,待人真诚。 让小朋友偷自己家的罗汉豆。(憨厚往来的摸了一回偷我们家的吧……)
C.六一公公: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象。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至于他夸我读过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只不过像今日夸某个孩子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一样。也有观点认为六一公公虽是个好人,但是有农民的局限。他夸我的话,表明他意识深处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这在当时也是难免的。
六.合作探究,疑点追踪
1.思考作者对这段往事的总的评价是什么?如何理解这段话?你在生活中有这样体会吗?
【明确】结尾一段话。其实那夜的戏,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2.《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
【明确】《社戏》的题目放在戏上,按理说该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以为是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正因为如此,戏的内容写得并不多(甚至并没有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戏究竟好在哪里,相反倒写了许多对戏不满的内容),围绕看戏,选取了一些戏外的生活素材,这些材料都是集中反映主题思想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材料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
3.月夜行船、月夜归航在写景叙事上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非常精彩月夜行船通过哪些所见所闻所感来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 月夜归航中我的心情与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学生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明确】
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月下归航写了众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
七.课时小结,作业布置
本文回忆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 ( http: / / www.21cnjy.com )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探究: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材料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
我们懂得了主题和材料的关系,来思考讨论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一个问题:《社戏》有相当大的篇幅写戏外的生活琐事,作者对这类生活琐事取而不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作者一段童年经历为题材,写了百草园的有趣和三味书屋的枯燥。但有两件有关鲁迅读书的事没有写上;一是当时一般学生到先生面前背书,希望别人大声读书,使先生听不清楚自己的背书,因而胡混过去。鲁迅书读得熟,背得熟,不需要打混。二是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他为了勉励自己,从此不再迟到,在书桌上刻了个“早”字。这两件事作者舍而不取。请把两篇文章比较一下,为什么前者取而不舍,后者舍而不取。
【明确】《社戏》写戏外的生活琐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质是表现了“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赞颂劳动人民,正是出于表达主题的要求,所以对这类材料取而不舍。相反,鲁迅没有将在三味书屋的两件事写进文章,原因在于这篇文章主题表现对封建教育的不满和反抗,与此无关或不合题意的材料便舍而不取,两篇课文材料的取舍说明了: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材料是用以表达主题的,材料的取舍由文章的主题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