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精品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精品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08 09:0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2、学习课文对比、拟人、排比等方法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4、吸取历史教训,爱和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外对比、拟人、排比等方法。
【学习难点】
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知识链接】
1、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的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2、关于罗布泊
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古称 ( http: / / www.21cnjy.com )浦海、盐泽、洛浦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东北部。孔雀河从背面注入。成葫芦形,面积3006平方千米,湖面海拔768米。由于河流改道及上游灌溉引水,湖水逐渐枯浅和干涸。沿岸盐泽广布。
罗布泊地区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今有很多孤魂在此游荡,古丝绸之路上的枯骨到处皆是。有时路人就渴死在距泉水不远的地方,因为是滴水成泉,很难找到泉眼…… 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市)的—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1958年在罗布泊东部盐壳地上被发现时,机上人员全部死 亡。本来是东西方向飞行,为什么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谁也说不清楚。
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警卫员骑马冲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围而走失。1982年, 地质队在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原若羌县南山区书记魏建英说:“他那颗金牙是在酒泉镶的,解放了酒泉后,我们比赛蓝球,他碰掉—颗门牙。当时曾派部队寻找,谁知他竟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外被发现。”
1976年7月3号,新疆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矿局第一区调大队9分队的—辆汽车在罗布泊以北给野外运送物资时失踪,后在鄯善县南沙山中找到。司机、司助,地质技术员全部渴死。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党和国家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大规模寻找没有结果。
1990年,哈密有七个人乘—辆客货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汽车去罗布泊及嘎顺戈壁找水晶矿,一去不返。两年后地质队员在一陡坡下发现三具坐卧的干尸。 汽车距死者30公里。其他4人下落不明。
1995年夏,米兰农场一职工带领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两个亲属乘一辆北京吉普去罗布泊探宝而失踪,后被新疆大自然旅行社探险家张葆华在距楼兰17公里处发现尸体两具。汽车完好,水、汽油都不缺,只外一人下落不明。死因也不明。
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 ( http: / / www.21cnjy.com )孤身探险中失踪。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 天,既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身强力壮的他,其死亡原因还是个谜。
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取经路过此区时曾写道:“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则死,无一全者罗布泊,人们何时才能揭开你神秘的面纱?
【自主预习案】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远眺(Tiào ) 庇护( bì ) 和煦( xù)
吞噬(shì) 罗布泊(pō) 裸露(luǒ )(lù)
干涸(hé ) 荡漾( yàng ) 萧瑟(sè)
二.结合语境 解释词语。
干涸 (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吞噬 并吞
沧海桑田 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界变化很大。
三、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填空。
文章开头就介绍了罗布泊的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状是神秘的沙漠,接着回忆过去的罗布泊是美丽的绿洲,接着说明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塔里林河改道 和四盲,除了罗布泊外,还有青海湖、月牙泉等地都需要救。
四.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这种体裁的文章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一个特点要求真实,另一个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五.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罗布泊消失的痛惜之情,以及强烈的忧患意识。
【课内探究案】
情景导入。(导入课题)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
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梳理结构
(明确)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第一部分(1-9):写罗布泊今日是神秘恐怖的荒漠,历史上却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仙湖。
第二部分(10-14):具体说明罗布泊消亡的原因。
第三部分(15-25):具体展现罗布泊今日的荒漠景象,表达作者痛惜之情。
第四部分(26-28):指出悲剧还在上演,呼吁人们拯救生态环境。
罗布泊是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罗布泊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20年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具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
罗布泊的消逝带来了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罗布泊消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同样的悲剧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水,有干涸之势。
作者通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作者通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要合理开发使用水资源,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有一种忧患的意识。
讨论分析课文对比手法及拟人手法的运用。
⑴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从而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⑵拟人手法
(点拨)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精读课文,找出撼人心灵.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揣摩体会其作用。(试分析下列语句,体会课文的抒彩。)
⑴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 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⑵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 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四.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拓展检测案】
课内语段阅读。
(一)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 西城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 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几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 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波斯文 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 321公里,是中国第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技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场。
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 ( http: / / www.21cnjy.com )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 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 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1.以上文段选自《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作者吴刚,这是一篇报告文学,这种体裁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
2.根据文段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①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
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②罗布泊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现在: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③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4.文段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试举出一种并分析其作用。
例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 ( http: / / www.21cnjy.com )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的拼命的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5.你认为从罗布泊的消失中应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教训: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援之手!
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同来的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a)进入罗布泊,(b)要有两辆汽车,(c)备足食品和水。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农,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对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1.选文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说明了胡杨林因干枯而无奈地死去,也提示了人们盲目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是胡杨林枯死的原因。
2.请为第2段的括号内的a、b、c,选择恰当的词语,并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A假如;B设若;C就;D那么;E必须;F若想;G一定;H至少。
a(F)b(H)c(E)
一方面告诉人们进入罗布泊所必备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暗示了罗布泊的恐怖。
3.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中“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此时人们的心情是沉重的,人们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身。
4.结尾句“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为什么用“又”?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表示再一次,说明人制造悲剧的类 ( http: / / www.21cnjy.com )似情况不止这一个,比如环境污染等问题。作者这样写,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5.文中第五段说“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有道理,自圆其说即可。当然我们还是应当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