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
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学习重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习难点】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旸谷( ) 一撮灰( ) 皓月( ) 妲娥( )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 倘使:
凭栏: 轰轰烈烈:
3.《日》《月》两篇短文原载于散文随笔集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_____》中,写于1940年至1941年。作者______,原名______,字______,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 ,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情三部曲》 ,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请你各写出两句。
5.续写句子。
绿色推开了春天的门,雷雨推开了夏天的门,
_____ , 。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巴金先生的两篇散文《日》《月》。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
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
1.听读课文。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全文。
2.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3.思考全文。学生质疑,小组交流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2)要求学生针对文章提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小组交流比较,最后推出小组内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供全班集体讨论
(二)品
1.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 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2.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三)悟
课内朗读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读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进行诵读,请学生思考问题。
1.在《日》中,作者主要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2.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四)描
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
请同学们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日的文章”这个句子。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多角度的理解课文内容。
2.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
请同学们读课文,续写“我从文中发现了……”这个句子。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课文的内涵。
3.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
请同学们从品析、欣赏、感受等方面入手,就课文内容说一句欣赏的话。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
【拓展检测案】
一、课内语段阅读。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1、“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4、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二、课外语段阅读。
繁星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
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1927年1月
1、文中共有几处描写星星的句子
2、第二节中有这样一句话:“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为什么星光“微小”,作者都觉得“光明无处不在”呢?
3、第四节中加点的“模糊”一词换成“闭上”好不好,为什么?试说出理由。(推敲词语)
4、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作者看星星的地点是家乡——南京——菜园——舱面。
B.课文按照空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考查记叙顺序)
C.本文写作者看星星的地点是家乡——菜园——海上——舱面。
D.虽然不同时期,作者看星星的感受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表达了作者对繁星的热爱,对光明的追求。(把握中心,就能找到答案了)
5、“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 ( http: / / www.21cnjy.com )亲的怀里似的。”“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作者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看繁星的感受中,都写到了“母亲的怀里”,这两个“母亲”蕴含的意思分别是什么?(词语的语境义)
6、在一般人的眼中,繁星是静止的,无生命的,而作者笔下的繁星是怎样的呢?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繁星?请说出你的理解。(理解作者的感情是关键)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案】
1.旸谷(yang)一撮灰(cuō)皓月(hào ) 妲娥(héng)
2.皓月:明亮的月亮。 倘 使:连词,表示假设。
凭 栏:靠着栏杆。
轰轰烈烈: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
3.龙·虎·狗 巴金 李尧棠 芾甘 家 春 秋 雾 雨 电
4.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
5.例:落叶推开秋天的门,雪花推开冬天的门。
(二)品1.月亮在文章这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的确,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 http: / / www.21cnjy.com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2.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惜牺牲生命的人。(“某某人”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三)悟1.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2.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四)描(略)
【拓展检测案】
一、课内语段阅读
1.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2.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3.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来源: ZX
4.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二、课外语段阅读。
1.四处。(1)我最爱看天上密 ( http: / / www.21cnjy.com )密麻麻的繁星。(2)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3)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4)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
2. 因为当时作者很年轻充满幻想,充满朝气,所以他在“微小”的星光中,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3. 不能换成“闭上”,因为后面有“看见”一词,如果用“闭上”,那么,萤火虫飞舞的情形只能是想像。
4.D
5. ①把大自然比作母亲,表现对大自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热爱之情。
②这里的母亲就是妈妈,表现作者在海上观看繁星时的那种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
6. 作者笔下的星星是活泼可爱的,“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些句子把星星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