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下第18课《阿炳在1950》精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18课《阿炳在1950》精品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09 21:2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炳在1950》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阿炳的悲惨身世,学习本文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人物命运的写法。
2、解说词中将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融为一体,增强真实感的特点。
3、梳理文章结构,了解阿炳的经历和他的《二泉映月》;了解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与同期声结合起来叙事写人。
4、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培养对祖国民间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就是阿炳一生的真实写照。阿炳出生在畸形的家庭中,幼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时流落街头卖艺,悲苦的一生,都在他自己创作的乐曲中倾听出来。《二泉映月》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乐曲有时像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像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刚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阿炳的《二泉映月》不只是琴声,更是他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阿炳”的一生是悲惨的,他有很多坎坷的经历,特别是在1950年,这是改变他命运的一年。题目点明了人物、时间,既限制了文章写作时取材的重点,也暗示了这一年对阿炳的重大意义。
2、本文具体作者不详。本文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记忆》中的一个专题“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
3、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号雪梅)之子。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4、《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开始有一个像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感慨万千的情绪。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
5、《二泉映月》的影响: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交响乐团演奏过(如美国的波士顿、费城;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法国里昂等);有人说:如果贝多芬创造了西方音乐的《命运交响曲》,那么阿炳就创造了东方音乐的二胡《命运交响曲》;《二泉映月》是中国二胡比赛的必奏曲。
6、学习生字:
阿炳(bǐng) 害煞(shà) 勒令(lè) 聆听(líng) 稀罕(han)
衣钵(bō) 搀扶(chān) 糯米(nuò) 报酬(chóu) 耗尽(hào)
7、理解生词。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写1950年秋,中央音乐学院两位教授回故乡为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缘由,并用倒叙、插叙穿插介绍了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
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并简介录音后三个月饱经沧桑的阿炳吐血病故。
第三部分:主要写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义。
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为阿炳写一个100字左右的小传。
根据生平简历结合小传知识编写:
1890—1918年:出生后,跟随父亲华清和学习乐器演奏。
1918年:父亡,继承父亲衣钵,入雷尊殿做当家道长。
20世纪20年代:眼瞎,在无锡城内沿街卖唱。
20世纪30年代:与老伴催弟在无锡棚下街一带卖艺。
1948年:因自编自演《金圆券害煞老百姓》被勒令不准公开卖艺。
1950年9月2日晚7时:在无锡三圣阁录制《二泉映月》的等二胡曲。
1950年9月25日:阿炳在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大会上作一生中惟一的一次登台演出。
1950年12月4日:阿炳吐血病故。
五、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介绍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为民间艺术家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经过,表现了阿炳深厚的艺术造诣,赞扬了阿炳有骨气的性格,也说明是新中国改变了阿炳的命运。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能够保存下来,要归功于杨荫浏、曹安和两位音乐家。1950年暑假,当时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的这两位音乐家,携带学院刚刚买到的一台进口钢丝录音机回到家乡无锡,找到久仰大名的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要为他的演奏录音。当时阿炳已经多年不演奏乐器了,手头也没有乐器,杨荫浏就从乐器店现买了琵琶、二胡各一把,在阿炳练习了三天以后,录下了《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
二、赏析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默读这部分,思考这部分的内容。
(2)、提问:这部分写了哪部分内容?
明确:A、《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B、阿炳因自编自演《金圆券害煞老百姓》被勒令不准再公开场合卖艺。C、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艺术生涯。 D、阿炳的性格特点。
(3)、提问:在写法上,本段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回答)
明确:A、用倒叙的方法引出《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B、用插叙的方法介绍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这部分写的是什么?
(2)、提问:这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写录音的经过和录音三个月后阿炳去世。
(3)、提问:录音的经过重点写了什么?
明确:写录制《二泉映月》的经过,简略写录制其他五首曲子。在写《二泉映月》时又重点写了“倒带”时,阿炳听自己的演奏录音,阿炳欣喜、高兴的神情和动作。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作者重点叙述和阐明了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义。
三、品味语言:
1、“阿炳出身于道门,从小学习道教音乐。20世纪20年代他沦为一名街头艺人,演奏的多是他自己创作或改编的民间音乐作品。”——这句话引起人们对“道士如何沦为街头艺人”的思考,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2、对阿炳的“说唱新闻”怎样理解?
明确:“说唱新闻”可以理解为是阿炳时时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千百万民众代言的表现形式,阿炳坚挺的人格和博大的心胸以及忧民、忧世、忧国的情操也为他的音乐注入了一股强劲的生命力。
3、同期声画面:“音乐一放出来……阿炳激动得不得了,紧抱了机器不肯放手。”——通过神情、语言描写表现阿炳为自己的音乐有了传承的机会而激动不已。
4、“这是阿炳一生中惟一的一次登台演出。”——句中的“惟一”从侧面写出阿炳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也指出正是新中国的成立才挽救了这些艺人的艺术生命。
四、合作探究:
1、文章中有一段介绍阿炳的音乐与无锡的有关,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明确:文章说无锡地处南方,一年四季和风细雨;无锡人的性格是不温不火,喜怒不形于色;无锡人的饮食是喜吃甜食和糯米,因此阿炳的音乐才格外婉转柔美。这一段其实暗示了阿炳的音乐创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民众。他的音乐之所以令人荡气回肠,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正是时代和生活赋予了他灵感。他的音符、乐句、旋律中包含着一个时代民众的哭、笑、怨、愤、祈求、憧憬、搏击、抗争,融会着千百万人民的心声。
2、作者根据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叙事写人,使人读来如有亲历之感。举例说明作者是怎样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阿炳的命运的。
明确:多个人、多角度和多层面地叙事。
从内容上看,作品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既“点”上写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又“面”上写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在“点”上写为阿炳录音经过时,既详写了为名曲《二泉映月》的录制,也略写了其它五首曲子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了《二泉映月》成为绝唱的原因。从结构和写作手法上看,电视片既有大量解说词旁白,也有6人之多的出镜与同期声播出;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顺序,也有倒叙、插叙;既有叙述、说明,也有议论、抒情。
作用:增强了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众多人物的同期声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还增加了电视画面的可看性。
五、教师小结:
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任何人都可以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人生因为音乐的存在而有滋有味,在音乐的熏陶下,我们会逐渐变得沉静、温和、从容、豁达,我们的情感由坚硬变得柔软,由粗糙变得精细。
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朵奇葩,《二泉映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用心去感受吧!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18、阿炳在1950
阿炳身世:生活贫穷、沿街卖唱、敢于叛逆、人生坎坷。
录音经过:身体极差、功底深厚、名曲留世。
录音意义:蜚声乐坛、影响世界。
————艺术生涯、坎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