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学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教学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教学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教学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2 18:5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情景导入:
“传染病、战争、饥荒”被称为人类历史悲剧的“三剑客”。
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悄无声息降临,短短几个月便席卷全球。截止目前,疫情已经肆虐近三年,全球已有6亿多人确诊,近700多万人死亡.截止2023年8月16日因新冠全国死亡人数达81560人。在疫情的摧毁下,人类面临着一场史无前例的考验。疫情何时终结,病毒何时远去,我们不得而知……
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一书中说:“瘟疫在历史上出现的年代早于人类,未来也
会和人类天长地久地共存!”。
由此看来,人类的历史也是疾病的历史。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历史上发生了哪些疫病?人类又是如何战胜疫病的?
下面就进入我们本节课的学习——《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时空观念】认识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探究疫病流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探究历史上的疫病流行状况,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阐释中医药成就及西医的传播状况,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体会我国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医药学独特优势的认同感,让学生认识古今中外对疫病防治的努力,培养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
2.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与西医在中国传播、发展过程。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以及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教学难点:理解疫病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各方面带来的影响。
时空坐标:
目录
历史上的疫病
1
2
中医药的成就
3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一、历史上的疫病
(一)关于疫病:
1.疫病与疾病:
(1)疫病:是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性。
如疟疾、伤寒、天花、霍乱、鼠疫、猩红热等,近年来的非典、埃博拉、新冠……。
(2)疾病:各种病的总称。
2.特点:
(1)突发性、持续性;
(2)传播速度快、时间 长;
(3)危害大、范围广、死亡率高;
(4)时空分布不均衡。
3.原因:
(1)政府腐败,战争频繁,社会动荡;
(2)气候导致的灾害;
(3)灾荒及不良旧俗,公共卫生条件差;
(4)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5)人口的聚集流动以及文明的扩张等导致疫病时常发生。
材料一 “疫者,民皆病也。”
—— 许慎《说文解字》
材料二 “瘟之至也,非江海鳞甲之类而不生。疫之至也,非虫兽毛羽而不存。”
——《上经·尚时》
材料三 “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明吴又可《温疫论》
材料四 疫病对人类社会的第一次深入突破,始于农耕文明的诞生。考古学家认为,约1万-2万年前农耕文明产生时就出现了传染病,跟饲养动物有关。科学研究表明病毒出现在30亿年前,比人类出现早得多。
疫病的区域分布:
一、历史上的疫病
(二)古代疫病的种类及危害
1.天花:
(1)概念: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因为感染者最后会在脸上留下永久性的瘢痕,俗称麻子,故而得名天花。其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繁殖能力,感染患者通常在3到5天内就会死亡。病人去世以后,病毒依然能存活数月之久。
(2)表现:
(1)古埃及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
(2)18世纪时欧洲:天花肆虐,多位君主死于天花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就死于天花。
(3)中国清朝:康熙皇帝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材料一 散发出不自然的恶臭,伴随呕吐和腹泻而来的是可怕的干渴,这时患病者的身体疼痛发炎并转成溃烂,无法入睡或忍受床榻的触碰……甚至狗也死于此病,吃了人尸体的乌鸦和大雕也死了。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史》
材料二 顺治十四个儿女中,四个皇子、五个皇女都死于天花,第三子玄烨得过天花,获得免疫力,被立为皇位继承人,是为康熙皇帝。
——整理自《清史稿》
一、历史上的疫病
(二)古代疫病的种类及危害
2.鼠疫:
(1)概念:
①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类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性强,大多会在感染48小时内死去,因而称为黑死病。
②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
(2)表现:
①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雅典爆发鼠疫,死亡军民一半以上。
②公元6世纪,在地中海世界爆发大规模鼠疫,使拜占庭帝国人口减少一半。
③中国明朝末年,鼠疫横行,明军、大顺军及大量民众染病,大量死亡。
④14世纪,席卷整个欧洲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
材料 这场大瘟疫造成雅典近1/4人口死亡,包括伯里克利在内的一大批官员都在这场瘟疫中病死,使得城邦的公共管理出现巨大问题,雅典陷入了无休止、混乱的党派纷争之中,法纪废弛......最后雅典战败,逐渐走向衰落.......无疑,这场瘟疫对雅典的垮台有影响。
——《疾病改变历史》
“鸟嘴医生”:黑死病横行欧洲,当时的医生为“了杜绝感染,身穿泡过蜡的亚麻或帆布衫,头顶戴着黑帽,戴上可过滤空气、状如鸟嘴般的面具,眼睛由透明的玻璃护着,手着白手套,持一木棍,用来掀开病患的被单或衣物或指挥病人如何疗病。
(二)古代疫病的种类及危害
3.其他疫病:
(1)黄热病:
①要靠蚊虫叮咬传播,患者肤色发黄,精神失常,经常剧烈挣扎,一般在7-9天出现死亡的情况。
②17世纪爆发于墨西哥,在美洲、非洲与欧洲国家流行,肆虐两个世纪。
(2)斑疹伤寒:
①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鼠蚤传播,患者会出现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等主要表现,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②20世纪早期,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3)流感:
①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分别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属于丙类传染病。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历史上在全世界引起多次暴发性流行,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②1918—1919年全球大爆发,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人以上。
一、历史上的疫病
一、历史上的疫病
(三)疫病带来的影响
1.政治:
社会秩序混乱,政局动荡,影响国家、民族的兴衰。
2.经济:
①人口大量死亡,严重威胁人们健康;
②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经济衰退,出现严重饥荒。
3.思想文化:
①破坏人类文明成果;
②带来精神冲击,出现信仰危机,新思想萌芽。(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兴起)
③客观上促进了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材料一 万历年间的华北鼠疫大流行使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陷于停滞,崇祯鼠疫则在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中加速了它的传播和扩散。明王朝是在灾荒、民变、鼠疫和清兵的联合作用下灭亡的。
——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
材料二 在中世纪以前,这些数字是无法确知的,但仅在1351年黑死病消退时,已有大约3000万欧洲人死亡,1/4到1/3的人被消灭。据估计,这一时期伦敦原有的6万居民损失了35000人。
——魏健《改变人类社会的20种瘟疫》
材料三 这场瘟疫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教会失去了精神上的权威,失去了人们的支持。许多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和变化,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许中转向了对现世的关注。……一些具有推动意义的新思想得以酝酿和传播,促使中世纪向近现代社会发展。
材料四 黑死病后,医学开始走向职业化。医学的进步表现在医学哲学和机构开始发展,而且医药学变得专业化;公共卫生和健康开始发展,这些公共机构报告流行病的情况,负责实施隔离,出现了专门对付瘟疫的医生。
——选自赵立行《1348年黑死病与理性意识的觉醒》
一、历史上的疫病
(四)疫病的防治: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重视 公共卫生
探索疫病防治方法
建立 救治机构
近代 医学进步
①古罗马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②中国古代地方官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
③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 。
①东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②中国古人发明了人痘接种法。在明代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①古罗马时期,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②古罗马时期,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③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①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
②19世纪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
③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问题探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古人哪些防治疫病的措施值得今天借鉴?
材料一 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古罗马伴随着对外征战和城市的扩大,曾发生过多次瘟疫。但当时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于是大量修建神庙,定期向神献祭,而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修建了许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员会作为维护城市用水的机构,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
——《古罗马城输水道、排水道的建设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意义》
提示:
(1)古代拥有一定的公共卫生观念。采取了清理污水、隔离患者以及掩埋尸体等措施,在今天还有借鉴意义。
(2)依赖中医药探索治疗疾病的方法,对治疗天花、疟疾、伤寒等疾病形成一定的经验。
(3)建立专门机构,隔离病人予以救治,符合现代科学。
(一)古代中医药成就
1.中医学成就:
(1)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二、中医药的成就
时间 成就成就
战国
战国至 西汉
东汉 晚期
东晋
唐朝
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
《黄帝内经》 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华佗 “麻沸散” “五禽戏”
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药王”孙思邈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
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抗疟。
(一)古代中医药成就
1.中医学成就:
(2)方法:针灸
针灸在中医治疗中发挥很大作用。它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
2.中医药学:
(1)唐朝:《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政府颁布的药典。
(2)明朝: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二、中医药的成就
学思之窗: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辩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
——王世贞《本草纲目》原序
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谈谈对《本草纲目》体例特点的认识。
提示:
①全书框架一目了然;
②体例完备,大纲、条目、解释、辨误、图像、功用全面;
③重视前代医学家的研究成果;
④作者深入临床实践,辨析真伪,禆补缺漏。
二、中医药的成就
(二)现代中医药成就
1.创新:
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总结临床经验,使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2.传承:
(1)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2)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
3.成就:
(1)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材料一 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屠呦呦诺贝尔奖获奖演讲
材料二 中医药已传播到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阿联酋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
问题思考: 概括传统中医药学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认识。
(1)特征:
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②重视经验积累与总结,临床经验丰富;
③强调整体观,辨证施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
④在用药上以草药为主,讲究药食同源,注重养生;
⑤人才辈出,成果显著,影响深远。
(2)原因:
①经济:农耕文明的影响;
②政治:政府的鼓励与支持;
③文化:传统天人观念的影响;儒家经世致用、明德修身以及仁政民本思想的影响;
④历代医者的潜心钻研。
(3)认识:
①重视临床经验;
②辩证施治,药食同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③形成了独特的医学遗产,如针灸、推拿、食疗;
④留下了大量的中医典籍。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一)近代西医的发展
1.西医的概念:
是近代西方在否定并且摒弃了古希腊医学之后,以还原论观点来研究人体的生理现象与病理现象的过程中,所发展出来的一门以解剖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全新的医学体系。
2.表现:
(1)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2)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3)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3.特点:
(1)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验证药物与医疗手段;
(2)通过精密仪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推动医学进步。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二)西医传入中国:
(1)明末清初,传教士把医带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建立,西医加速在中国传播。 具体表现:
①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
②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以及其他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
③西医院校建立起来,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起来,培养大量西医人才。
④西方公共卫生知识及措施传入中国。
一些大城市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
材料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与影响。
提示:
(1)背景:
①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
②西医在实验医学及医学分科上的优势;
③外国教会、传教士的推动;
④适应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需要;
⑤受到日本的影响。
(2)影响:
积极:
①推动了中国医学事业的近代化;
②促进中国公共卫生观念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国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变化)
③有利于中医自我革新与科学化。
消极: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中医的传统地位;
②传教士在中国发展医学的根本目的是为西方殖民入侵服务(文化侵略);
③部分西医拥护者过于否定中医,甚至提出废除中医,不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
能力提升: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中、西医药的区别。
材料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生理解剖,取样分析,这是西医的方法。辨证施治,阴阳五行,上病治下,左病治右,这是中医的方法。西医将人体视为一个可以分解为许多部件的机器,每个部件都可以拆开、修理、更换。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表里一体,虚实相通。西医最得西方古典科学重具体、讲实证的精神,中医最得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讲联系的神韵”
——《近代文化视野下中医与西医的比较研究》
提示:
(1)起源与理论基础:
中医:理论起源于阴阳五行等,发展取决于前人的总结经验。
西医:形成发展依赖于药物化学、生物学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2)研究疾病的观念:
中医: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治疗,治疗疾病注重经验。
西医:注重对症治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3)诊断方法:
中医:通过中药和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手段治疗。
西医:通过手术等化学药物对疾病治疗。
(4)优势:
中医:优势在于治疗慢性病、疑难杂症及功能性疾病。
西医:优势在于治疗急性病和器质性疾病。
核心素养: 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 (家国情怀)
材料一 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习近平在2019年对中医药工作作出指示
材料二 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扩大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提示:
(1)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扩大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高考真题演练:
1.(2023·浙江卷1月)尽管全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疟疾消灭计划,但它依然在制造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1967年,为了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一种挽救全球数百万生命的医学进步,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医学进步”是指创制出(  )
A.人痘接种法
B.青霉素
C.牛痘接种法
D.青蒿素
A
【解析】 据材料“治疗疟疾”可知,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故选D项;人痘接种法是防治天花的,与材料“治疗疟疾”不符,排除A项;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佛莱明发现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与材料“治疗疟疾”不符,排除C项。
高考真题演练:
2.(2020·海南卷)1902年,中国部分地区遭遇了瘟疫,《大公报》给予极大关注,在社会各界人士投递的稿件中出现了“微生物”等词,还有一则来函写道:“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这表明
A.大众传媒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
B.近代科学的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得到传播
C.细胞学说开始成为探究生命科学的理论基础
D.瘟疫彻底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法
【解析】 材料“微生物”、“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体现的是近代科学卫生观念在清末瘟疫防治中得到了传播,B正确;A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B
高考真题演练:
3.(2020·天津卷)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
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
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
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
D.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解析】 在鼠疫肆虐之时,《大公报》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并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民众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故C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对官方的影响,故A说法错误;“开启了”说法欠妥,材料信息无法确定对疫情的专业研究是从此时开始的,故B错误;报刊宣传无法控制疫情的爆发,故D错误。
C
高考真题演练:
4.(2018·全国Ⅲ卷)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
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B
【解析】 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5.(2022·湖南卷)【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医者多治儒学,即便不属儒家,亦受儒学影响,《宋会要辑稿·崇儒》中即有儒医的记载。
钱乙(约1032~1113),山东郓城人,北宋儒医的杰出代表。他三岁丧母,因父亲常年在外行医,寄居于姑母家,跟随姑父吕氏习医。他赡养父亲和姑父,直至终老,并以孝子礼安葬吕氏。他早年在民间行医,以擅长儿科闻名;后出仕朝廷,官至太医丞。古代的小儿科历来被称为“哑科”,最为难治。他在数十年的行医实践中,积累经验,精心总结小儿病诊治的规律,撰写了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该书作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儿科专著,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儿科病历,记载了小儿常见疾病诊治方法及120多首方剂。因贡献卓著,他被誉为“幼科鼻祖”。 ——据《宋史·钱乙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钱乙的医学成就。(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对钱乙的影响。(6分)
高考真题演练:
(1)成就:
①总结了小儿病诊治的规律; ②撰写了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
③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儿科病历; ④记载了小儿科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方。
(2)影响:
①践行儒家忠君思想; ②践行儒学仁孝观念;
③践行儒学格物致知理念; ④践行儒学经世致用理念。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