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综合测试卷(一)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22年9月,考古学家在湖北学堂梁子遗址发现一具距今10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将之命名为“郧县人”3号,这是迄今所见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据此可知对史前阶段历史的研究方法是( )
A.化石研究 B.走访调查 C.实地考察 D.口耳相传
2.陕西西安有丰富的文物资源。下列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半坡人生活的是( )
A.甲骨文 B.商鞅铜方量 C.人面鱼纹彩陶盆 D.司母戊鼎
3.黄帝陵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旅游观光的圣地。来到这里,你会听到导游介绍( )
①黄帝联合炎帝部落打败蚩尤部落,逐渐形成华夏族
②炎帝、黄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③炎帝、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④黄帝创设禅让制,推选贤德之人做继承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如图为某同学在复习“夏商周的更替”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 ”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A.大禹治水 B.盘庚迁殷 C.三家分晋 D.武王伐纣
5.春秋时期,楚武王直接任命县级总督,建立直属楚君的县级行政机构,而不再把土地封给卿大夫。该举措( )
A.加速分封制度的瓦解 B.标志郡县制度的确立
C.推动刺史制度的建立 D.促使行省制度的产生
6.甲骨文中有诸多气象及水旱虫灾的记录,包括公元前1200年前后的5次月食,是古气候与古天文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这说明甲骨文( )
A.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B.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
C.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D.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7.有史料表明,秦朝虽然施行了“书同文”的政策,但战国文字系统太复杂,一时之间难以都统一。因此,秦朝制定了八种稍有不同的文体,它们都可以在官方文书中使用。这说明秦朝( )
A.没有完成文字的统一 B.“书同文”的效果有限
C.文字系统非常之复杂 D.统一措施具有灵活性
8.下表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共同反映了( )
文献记述 出处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大一统国家的构建
C.儒学成为主导思想 D.重视国家经济建设
9.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要求他的陵墓只可用瓦器,而在保定满城汉墓(葬着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尤以“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闻名海内外。这说明( )
①西汉初期提倡勤俭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文景时期经济发展积累了大量财富
③诸侯王实力强大 ④文景之后奢侈浮华之风又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华夏民族大一统的伟业,到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对上述说法,解读正确的是汉武帝时( )
A.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B.消除了诸侯国对朝廷的威胁
C.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 D.结束了西汉末年长期的混战
11.历史文物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对下列图片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①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观念
B.②可作商鞅变法时统一度量衡的实物史料
C.③可作为研究汉代农具革新的一手史料
D.④反映了汉代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
12.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
A.西周分封制 B.秦国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13.如图是东汉以后政权更替示意图,对该图的解释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东汉和西晋都是全国统一的朝代
B.西晋结束了三国并立的局面
C.西晋与东晋曾经南北对峙
D.东晋时北方和西南有很多政权
14.420-589年,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同一地方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同一地方”指的是( )
A.咸阳 B.建康 C.洛阳 D.扬州
1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先进的牲畜饲养、牲畜的疾病治疗及畜牧产品的加工方法传入中原,胡人喜食的奶酪也逐渐成为中原汉人广泛流行的辅食。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
A.丝绸之路开通 B.中原王朝强盛
C.民族交融加强 D.北方习俗汉化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请指出图一、图二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的。(4分)
(2)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3分)
遗址名称 部分考古发现
① 用牛或鹿的肩胛骨制作的骨耜和刃口呈锯齿状的骨;大量的稻谷遗存,最厚处超过1米;干栏式建筑遗迹;刻有猪纹的陶钵等。
② 40多处圆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遗迹;石斧、骨针、彩陶等大量生产、生活用具;多达数斗的粟;贮存芥菜或白菜菜籽的陶罐等。
(3)请写出①②对应的遗址名称。并归纳①②处居民生产生活的共同点。(5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改革所产生的影响是什么。(5分)
材料二: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是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于中原汉民族文化的伟大典范。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孝文帝的封建化改制对于鲜卑族和汉族来说,都有无可置疑的历史进步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进步性”。(4分)
材料三:匈奴控制了西域大多数国家,在战略上对西汉形成三面夹击态势,威胁汉朝的统治。汉武帝从匈奴降者口中得知月氏与匈奴有宿仇,于建元二年(前138年)派遣张骞为使者出使西域……汉宣帝时期,西汉将西域有效纳入中央的管理体系,有效稳定了西域局势,实现了对西域的统一。
——胡志磊《汉代西域经略的影响及当代意义》
(3)依据材料三,归纳张骞通西域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将西域有效纳入中央的管理体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5分)
18.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任务,阅读材料,探究问题。(16分)
【时空观念】
中国古代史简易年代尺示意图(部分)
(1)请将示意图中①②处填写完整(朝代)。(2分)
① ② .
(2)计算西汉王朝存在的时间 (年)。(1分)
【史料实证】
材料一: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皆举亲也。
——《左传》
材料二:采纳李斯的建议,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一郡。县,万户以上者设令(县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长)。县令、县长领有县丞、县尉及其其他属员,县令、县长主要管政务,县尉掌握军事,县丞掌管司法;县以下设乡。
——摘自《秦汉史》
(3)材料一、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者之间的主要不同点。(5分)
【历史解释】
材料三: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护“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大一统”之梦》
(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和西汉“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并概括这些措施的实质。(5分)
【家国情怀】
(5)通过上述活动,你认为历代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追求是什么?(3分)
19.某班历史学习兴趣小组用绘制表格的方法,整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并设置了问题,请你一起来完成。(13分)
表格1:科技成就
类别 朝代 人物 成就
文化 东汉 蔡伦 改进造纸术
医学 东汉 张仲景 ★ .
东汉 华佗 麻沸散、五禽戏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数学 南北差 ▲ .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天文历法 《大明历》
(1)将表格1中的★和▲补充完整。(4分)
(2)上述哪一项科技成就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3分)
表格2:文化成就
朝代 人物 成就
史学 西汉 司马迁 ★ .
书法 曹魏 钟繇 创楷书书法
东晋 ▲ . 《兰亭集序》
绘画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雕塑 南北朝 /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3)将表格2中的★和▲补充完整。(4分)
(4)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吸收了哪一宗教的造型特点?(2分)
参考答案
1.A 2.C 3.C 4.D 5.A 6.C 7.D 8.B 9.D 10.C 11.C 12.C 13.C 14.B 15.C
16.(1)图一:北京人,图二:河姆渡人。图一:打制,图二:磨制。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①:河姆渡遗址;②半坡遗址。
共同点:使用磨制石器;种植农作物;建造房屋;制作陶器等。
17.(1)措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或者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特点:全面汉化。
进步性: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背景:匈奴控制了西域大多数国家,威胁汉朝的统治;汉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等。积极影响:稳定了西域局势,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实现了对西域的统一。
18.(1)①商 ②东周
(2)210年。
(3)材料一:分封制,材料二:郡县制。
不同点: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诸侯王的王位可以世袭;郡县制按地域划分,由中央直接管辖,官员由朝廷直接任免,官位不能世袭。
(4)措施: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实质: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以巩固统治。
(5)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19.(1)★:著有《伤寒杂病论》;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 ▲:祖冲之。
(2)造纸术的发明。
(3)★:《史记》;▲:王羲之。
(4)佛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