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期末复习
人民解放战争
栏目导航
思维导图·建体系
回顾教材·串考点
连接真题
思维导图建体系
回顾教材串重点
一、重庆谈判
1.重庆谈判
(1)时间、地点: 年,重庆。
(2)双方目的
①蒋介石:一方面是为 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
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②毛泽东: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3)结果: 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 ”。
1945
发动内战
1945
双十协定
考点一: 内战爆发
2.政治协商会议: 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 举行,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
1.发动内战:1946年6月,围攻 ,发动了全面内战。
2.最高峰: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
三、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1.粉碎全面进攻
(1)指导理论:毛泽东提出“ ”的著名论断。
(2)作战方法: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
1946
重庆
中原解放区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2.重点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 解放区和 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粉碎重点进攻
(1)政策: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
,转战陕北。
(2)概况
陕北
山东
延安
陕北 率领的西北野战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山东 华东野战军在山东 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彭德怀
孟良崮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年,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 ,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制定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意义: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 .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1947
耕者有其田
人民解放战争
考点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战略进攻——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 ,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 的序幕。
2.战略决战——三大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
1947
大别山
战略进攻
战役 名称 时间 指挥者 作战 部队 主要事件 意义
辽沈 战役 1948年 9月到 11月 林彪、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 攻占辽宁 ,切断敌人向关内的退路 解放 .全境
锦州
东北
淮海 战役 1948年11月到1949年1月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等 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 以 为中心,同国民党军队展开决战 解放了 .
以北的广大地区
平津 战役 1948年11月到1949年1月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东北野战军和华北人民解 放军 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 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使
全境基本解放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 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徐州
长江
中下游
傅作义
华北
主力
3.渡江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 ,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南京
连接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重庆谈判前,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指出:“在谈判中,国民党必定要求我方大大缩小解放区的土地和解放军的数量,并不许发纸币,我方亦准备给以必要的不伤害人民根本利益的让步。”由此可知共产党( D )
A.实现了和平建国纲领
B.主动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C.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为争取和平作出了努力
2.某城市的历史铭牌上印有“《马关条约》”“通商口岸”“双十协定”三个关键词。这个城市最有可能是( D )
A.南京 B.北京 C.苏州 D.重庆
D
D
1
2
3
4
5
6
7
8
9
10
板块一: 内战爆发
3.1946年6月,中共中央致电各军区负责人说:“观察近日形势,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因此,中共中央向解放区军民发出的号召是( C )
A.避免内战 B.战略反攻
C.武装自卫 D.解放全国
4.毛泽东在一次出行前指示:“党内绝对不要依靠谈判,绝对不要希望国民党发善心,它是不会发善心的。”下列事件证实了毛泽东的论断的是( B )
A.蒋介石亲赴西安督促张、杨剿灭红军
B.蒋介石撕毁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
C.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围剿”
D.“双十协定”的签订
C
B
1
2
3
4
5
6
7
8
9
10
5.要想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下列最值得参考的是( D )
A.电影《大决战》
B.《关于解放战争的研究综述》论文集
C.小说《解放战争》
D.延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转战陕北纪录片
6.1947年,华东野战军通过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哪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C )
A.中原解放区 B.陕北解放区
C.山东解放区 D.东北解放区
D
C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填空题
7.经过重庆谈判后,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 双十协定 ”。
8.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政协决议,对 中原解放区 发动了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9.指挥百团大战,又领导西北野战军粉碎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的是 彭德怀 。
双十协定
中原解放区
彭德怀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材料解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战(指抗日战争)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甚有赖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给毛泽东的电文
材料二 本人此次来渝,系应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先生之邀请,商讨团结建国大计。……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1945年8月毛泽东抵达重庆时在飞机场的谈话摘录
1
2
3
4
5
6
7
8
9
10
材料三 在重庆,有些人认为蒋介石是靠不住的,是骗人的,要同他谈出什么结果是不可能的……我向他们说,你们说的是有理由的,有根据的……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还有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因素,使蒋介石还不能不有很多顾忌。
——毛泽东的一次谈话
(1)从材料一看,蒋介石邀请毛泽东的目的是什么?实际上他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目的:共商国家大计。真实目的: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2)面对蒋介石的邀请,毛泽东是怎样做的?从材料二看,毛泽东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做法: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目的: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毛泽东“此次来渝”与蒋介石会面的结果如何?有什么重要意义?
结果: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意义:中国共产党通过这场斗争,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国民党被迫同意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它要是再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入了被动地位。
(4)材料三中说“蒋介石是靠不住的”,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蒋介石是靠不住的”?(举1个例子)
事情: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政协决议并发动了全面内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为中共东北行政委员会1948年颁发给今黑龙江省西部农民杜俊朋一家的“土地执照”。此时,杜俊朋一家生活在( D )
A.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B.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C.国民党控制的地区
D.中共领导的解放区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板块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下列表格中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C )
时期 土地政策
国共十年对立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全民族抗战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
A.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逐步壮大解放区军事实力
C.重视发挥农民的革命作用
D.巩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华北解放区有近百万农民参军,东北解放区有160万农民参军。各地农民还运送粮食、物资等,山东农民从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支援前线的民工达580万人,冀中区达480万人。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的经济原因是( D )
A.农民协会的建立
B.土地革命的开展
C.减租减息政策的实行
D.《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实施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在中国革命史的历史长卷中不难找到一座大山的名字,它呈西北东南走向,绵延千里,直插入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它就是大别山。大山无言,却在1947年见证了( B )
A.人民解放战争的打响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战略决战的开始
D.人民解放军彻底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5.“领袖运筹战法灵,攻锦事关大局情。明取长春暗调兵,飞兵南下围锦城。”此诗句描述的战役( A )
A.解放了东北全境
B.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解放了华北全境
D.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6.“截断宿蚌路,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对敌人进行‘中间突破’,加以各个就地歼灭。”这一战略方针指导了( B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A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如图是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与北平国民党守军换岗的情景。这一事件意味着( C )
A.辽沈战役胜利
B.淮海战役胜利
C.平津战役胜利
D.渡江战役胜利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8.如果给如图配诗词,最恰当的选项是( C )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D.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二、填空题
9.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 中国土地法大纲 》,在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10.东北野战军与聂荣臻指挥的华北人民解放军共同发起平津战役。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 北平 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11.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的军事行动是
渡江战役 。
中国土地法大纲
北
平
渡江战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三、综合问答题
12.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领导中国人民努力奋斗,在奋斗中准确判断形势,并作出了一系列正确的选择。请你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任务一 【对比事件——体会民族大义】
历史事件 背景 结果 结果的落实
西安事变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A 和平解决 国共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 重庆谈判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 签订“双十协定” 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挑起内战
和平解决
重庆谈判
(1)上表中两次国共谈判,中国共产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请完成AB处内容填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任务二 【现象描述——合理阐述理由】
有一位海外学者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9月)以后,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库存的黄金、白银、美钞的价值空前未有,并且拥有400万美式装备的军队,配有飞机千架,舰艇如云,但为时不过三年就被“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共产党人打得落花流水。
(2)请从共产党或国民党的角度,对材料二中现象进行分析说明。
从国民党方面看:蒋介石发动内战是反人民的,不得人心;国民党的腐败和卖国行径导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政治上空前孤立;军队战斗力低下等。从共产党方面看:中共的正确领导;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广大人民的大力支持;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正确的战略战术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任务三 【归纳总结——感悟变化】
组别 时期 关系 结果或影响
1 国民大革命时期 ①合作 国共合作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2 土地革命时期 ② 对抗或对立 国共十年内战,为日本进一步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3 抗日战争时期 ③合作 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 解放战争时期 ④对抗(分裂) 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但造成台湾与大陆至今分离,祖国至今未完成统一大业
对抗或对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依据上表,归纳国共关系变化,将序号②空白部分补充完整。通过国共关系变化及影响对比,你得出什么启示?
启示:国共两党和则两利,分则两伤;新时期,国共应该加强合作,共同为祖国统一大业作贡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习题(后附答案)
第23课 内战爆发
一、课时训练 夯实基础
1.1945年9月,毛泽东幽默地说:“国共和谈,宛似两个人谈恋爱,总要论及婚娶。现在吾党有诚意,事情先成功一半。”毛泽东所说的“国共和谈”指的是 ( )
A.国民党一大 B.北平和谈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2.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保护人民的基本利益。在不损害人民基本利益的原则下,容许作一些让步,用这些让步去换得全国人民需要的和平和民主。”为此有了(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B.中共七大的召开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D.“双十协定”的签署
3.(历史解释)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一句解说词:“毛泽东的诗情画意,人民的和平愿望,就这样被炸碎了。”请问这句解说词和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
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B.日军进攻卢沟桥
C.五四运动的爆发D.九一八事变爆发
4.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的作战原则和作战方式分别是( )
A.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阻击战B.诱敌深入,步步为营,聚而歼之;蘑菇战
C.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运动战D.诱敌深入,步步为营,聚而歼之;阵地战
5.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上演了一出“以退为进”的大剧。这场大剧的舞台在 ( )
A.赤水 B.东北C.陕北 D.大别山
6.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发生在山东的一次著名战役,该战役 ( )
A.粉碎了敌人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B.粉碎了敌人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C.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D.是战略决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素养提升 迁移思维
7.(史料实证)毛泽东在一次出行前指示:“党内绝对不要依靠谈判,绝对不要希望国民党发善心,它是不会发善心的。”下列事件证实了毛泽东的论断的是 ( )
A.“双十协定”的签订B.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
C.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围剿”D.蒋介石亲赴西安督促张、杨“剿灭”红军
8.新闻报刊具有舆论传播和新闻纪实的功能,它往往承载着历史,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材料一 在特定历史时期,新闻报刊烙刻着特定的历史印记。如表所示是部分报刊的介绍。
报刊 介绍
《新中华报》 是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该报的方针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救亡日报》 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1937.8.24在上海创刊;是国共两党联合创办的宣传抗日救亡的报纸
《新华日报》 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大型机关报。1938.1.11在武汉创刊。该报积极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材料二 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重庆《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
(1945年8月29日)
材料三 当前的国家局面,真令人叹息痛恨!所谓和平谈判,已沉闷得进入睡眠状态;军事行动的锣鼓,却加紧地敲打起来……中国的民主希望,已被你们打成炮灰了!
——重庆《大公报》《我们反对武力解决!》
(1946年5月20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些报刊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报道中人民群众的态度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新闻报道的因素。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课时训练 夯实基础
1.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的口号。其中“后方挖蒋根” ( )
A.提高了各个阶层反蒋积极性B.推动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D.促进了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2.邓小平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表示,整个解放战争最困难的是挑这个担子。这是刘邓大军顾全大局、不怕牺牲,实现毛泽东战略决策的伟大壮举。“伟大壮举”指的是 ( )
A.孟良崮战役 B.跃进大别山C.转战陕北 D.平津战役
3.(历史解释)1948年的东北战局对于华北、华东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没有东北的胜利,让数十万敌方精锐撤到华北、华东地区,则接下来的两场大战就完全不具备开战条件了。“东北的胜利”指的是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青化砭战役
4.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下列选项对研究“淮海战役”最具价值的是( )
A.参加淮海战役老兵写的回忆录B.淮海战役遗迹和当时的照片
C.历史论著中对淮海战役的描述D.电视连续剧《淮海战役》
5.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受阅部队与群众游行队伍从东交民巷旧使馆区穿过以宣誓主权,宣告旧时代的结束。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南京条约》、渡江战役B.《马关条约》、淮海战役
C.《辛丑条约》、辽沈战役D.《辛丑条约》、平津战役
6.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感怀的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是 ( )
A.有利于避免内战、和平建国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C.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D.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二、素养提升 迁移思维
7.(唯物史观)下列表格中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D)
时期 工农武装 割据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土地 政策 打土豪, 分田地 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交租交息 没收地主土地, 实行耕者有其田
A.不断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B.逐步壮大解放区军事实力
C.巩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D.重视发挥农民的革命作用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这次会议由毛泽东主持,总结了“五四”以来土地改革的经验,制定和通过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的大纲,并于10月10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正式公布。在这个大纲的指引下,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
——摘编自董志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材料二
——整理自陈旭麓《五四后三十年》
材料三 华北有近百万农民参加解放军,东北解放区有160万人参军……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万农民支援前线……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中,有约539万民工支援前线。并送了担架107 700副,大车389 820辆,牲畜1 009 300头,粮食95亿斤以及大量的其他物资。
——摘编自莫宏伟、张成洁《新区农村的
土地改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分别指出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促成这种变化的军事行动或战役。
(3)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人民群众为解放战争胜利所作的贡献。
答案: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习题(教师版,答案版)
第23课 内战爆发
一、课时训练 夯实基础
1.1945年9月,毛泽东幽默地说:“国共和谈,宛似两个人谈恋爱,总要论及婚娶。现在吾党有诚意,事情先成功一半。”毛泽东所说的“国共和谈”指的是 (D)
A.国民党一大 B.北平和谈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2.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保护人民的基本利益。在不损害人民基本利益的原则下,容许作一些让步,用这些让步去换得全国人民需要的和平和民主。”为此有了(D)
A.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B.中共七大的召开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D.“双十协定”的签署
3.(历史解释)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一句解说词:“毛泽东的诗情画意,人民的和平愿望,就这样被炸碎了。”请问这句解说词和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A)
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B.日军进攻卢沟桥
C.五四运动的爆发D.九一八事变爆发
4.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的作战原则和作战方式分别是(C)
A.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阻击战B.诱敌深入,步步为营,聚而歼之;蘑菇战
C.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运动战D.诱敌深入,步步为营,聚而歼之;阵地战
5.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上演了一出“以退为进”的大剧。这场大剧的舞台在 (C)
A.赤水 B.东北C.陕北 D.大别山
6.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发生在山东的一次著名战役,该战役 (B)
A.粉碎了敌人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B.粉碎了敌人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C.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D.是战略决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素养提升 迁移思维
7.(史料实证)毛泽东在一次出行前指示:“党内绝对不要依靠谈判,绝对不要希望国民党发善心,它是不会发善心的。”下列事件证实了毛泽东的论断的是 (B)
A.“双十协定”的签订B.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
C.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围剿”D.蒋介石亲赴西安督促张、杨“剿灭”红军
8.新闻报刊具有舆论传播和新闻纪实的功能,它往往承载着历史,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材料一 在特定历史时期,新闻报刊烙刻着特定的历史印记。如表所示是部分报刊的介绍。
报刊 介绍
《新中华报》 是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该报的方针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救亡日报》 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1937.8.24在上海创刊;是国共两党联合创办的宣传抗日救亡的报纸
《新华日报》 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大型机关报。1938.1.11在武汉创刊。该报积极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材料二 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重庆《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
(1945年8月29日)
材料三 当前的国家局面,真令人叹息痛恨!所谓和平谈判,已沉闷得进入睡眠状态;军事行动的锣鼓,却加紧地敲打起来……中国的民主希望,已被你们打成炮灰了!
——重庆《大公报》《我们反对武力解决!》
(1946年5月20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些报刊的相同点。
答:相同点:都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都是机关报;都是由中国共产党主导或参与创办;都呼吁团结抗战(国共合作)。(回答任意两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报道中人民群众的态度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态度:从满心欢喜期待和平到反对武力解决问题。原因:重庆谈判让人们看到了和平的希望,但是后来双方发生军事冲突,让人民期待的和平希望破灭。(意思相近即可)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新闻报道的因素。
答:因素:报道者的立场;时代背景;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课时训练 夯实基础
1.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的口号。其中“后方挖蒋根” (D)
A.提高了各个阶层反蒋积极性B.推动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D.促进了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2.邓小平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表示,整个解放战争最困难的是挑这个担子。这是刘邓大军顾全大局、不怕牺牲,实现毛泽东战略决策的伟大壮举。“伟大壮举”指的是 (B)
A.孟良崮战役 B.跃进大别山C.转战陕北 D.平津战役
3.(历史解释)1948年的东北战局对于华北、华东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没有东北的胜利,让数十万敌方精锐撤到华北、华东地区,则接下来的两场大战就完全不具备开战条件了。“东北的胜利”指的是 (A)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青化砭战役
4.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下列选项对研究“淮海战役”最具价值的是(B)
A.参加淮海战役老兵写的回忆录B.淮海战役遗迹和当时的照片
C.历史论著中对淮海战役的描述D.电视连续剧《淮海战役》
5.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受阅部队与群众游行队伍从东交民巷旧使馆区穿过以宣誓主权,宣告旧时代的结束。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D)
A.《南京条约》、渡江战役B.《马关条约》、淮海战役
C.《辛丑条约》、辽沈战役D.《辛丑条约》、平津战役
6.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感怀的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是 (C)
A.有利于避免内战、和平建国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C.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D.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二、素养提升 迁移思维
7.(唯物史观)下列表格中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D)
时期 工农武装 割据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土地 政策 打土豪, 分田地 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交租交息 没收地主土地, 实行耕者有其田
A.不断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B.逐步壮大解放区军事实力
C.巩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D.重视发挥农民的革命作用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这次会议由毛泽东主持,总结了“五四”以来土地改革的经验,制定和通过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的大纲,并于10月10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正式公布。在这个大纲的指引下,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
——摘编自董志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材料二
——整理自陈旭麓《五四后三十年》
材料三 华北有近百万农民参加解放军,东北解放区有160万人参军……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万农民支援前线……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中,有约539万民工支援前线。并送了担架107 700副,大车389 820辆,牲畜1 009 300头,粮食95亿斤以及大量的其他物资。
——摘编自莫宏伟、张成洁《新区农村的
土地改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的原因。
答:原因:总结“五四”以来土地改革的经验;《中国土地法大纲》的指导;农民的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等。
(2)依据材料二,分别指出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促成这种变化的军事行动或战役。
答:变化: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之前,国民党兵力更多,但国共兵力的差距不断缩小,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始之后,共产党兵力超过国民党,而且差距不断增大。战役:辽沈战争、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任选2例即可)
(3)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人民群众为解放战争胜利所作的贡献。
答:贡献:人民群众为解放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和兵力;促进解放军兵力由少变多,国共兵力对比发生转变,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