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学案
【前置导学】
【学习目标】
1. 析意象,把握诗情。
2. 品语言,体悟诗韵。
【学习重点】
1.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
2.体会诗歌中“语言的音乐美”。
【学习难点】
通过品读“丁香姑娘”这一人物形象的象征意味,解读作者感情,让学生明白“诗无达诂”,必须知人论世。????
【预习导引】
1、走进作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蜇存的妹妹,但是苦恋却遭遇到了失败。戴望舒的?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2、基础落实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意思:
彷徨:( )
寂寥:( )
彳亍:( )
颓圮:( )
太息:( )
答案:彷徨:páng huáng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寂寥:liáo 寂静;空旷 彳亍:chì chù 慢慢走,走走停停
颓圮:tuí pǐ 损坏,坍塌 太息:tài 叹息
3、思考练习
(1)认真阅读,用简练的词语概括《雨巷》的感情基调。
明确:低沉,伤感,忧愁,迷茫。
(2)仔细揣摩,用简练的词语概括《雨巷》的氛围特点。
明确:孤寂,朦胧,凄凉。
(3)结合对文本的理解,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一下你心中的“雨巷”。
明确:此题意在让学生锻炼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没有固定答案。
【课堂深化】
【问题探究】
1、自主探究:在《雨巷》中,作者是怎样抒发哀怨凄美的愁情的?
(明确:此处学生有可能会有多种认识,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此处需特别注意影响的选择和手法的使用。作者借用了篱墙、油纸伞、雨巷、丁香等一系列意象营造了凄婉、凄迷的氛围,抒发了哀怨凄美的愁情。)
2、合作交流:
(1)参看丁香图片,阅读有关丁香的诗句(唐代李商隐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代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宋代王十朋“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分析作者为何要选取“丁香”来形容姑娘?
(明确:1.丁香的意象内涵——美丽、高洁、愁怨。2.作者的古典与浪漫情怀——望舒二字源于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
(2)结合学案“走进作者”板块的内容,分析作者为何在第一节“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可在最后一节又转变为“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明确:姑娘的象征意味,美丽的理想,高洁的志向,情感的挫折,理想的幻灭)
【感知提升】
合作交流:这个“丁香姑娘”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明确:介绍“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通过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的补充,总结梳理观点,最后通过谢榛《四溟诗话》中的“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说明“诗无达诂”的观点,没有固定答案。)
【深化探究】
合作交流:有人评价,戴望舒的诗有一种“语言的音乐美”,对此你如何理解?
(明确:1、韵脚舒缓悠扬,2、词句的重叠,3、诗节的复沓。)
【作业拓展】
1.夯实:完成课后测评练习。
2.练笔:请在《雨巷》这首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或者选择《雨巷》中的其中一个意象发挥想象,写一段诗情画意的文字。
3.探究:有人评价戴望舒的诗歌“阴柔有之,阳刚不足”“耽于情调,缺乏风骨”,对此你有何认识?
《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析意象,把握诗情。
2. 品语言,体悟诗韵。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
2.体会诗歌中“语言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丁香姑娘”这一人物形象的象征意味,解读作者感情,让学生明白“诗无达诂”,必须知人论世。????
【教学学法】
情境法、诵读法、点拨法、探究法、合作法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巧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到阴雨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我们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给我们带来些莫名的忧郁和不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心情又很难准确的把握,然而,在细雨如丝的江南,在那悠长寂寞的雨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位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进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追寻丁香姑娘的芬芳。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1、析意象,把握诗情。
2、品语言,体悟诗韵。
三. 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彷徨:( ) 寂寥:( )
彳亍:( ) 颓圮:( )
太息:( )
四. 初读诗歌,感悟诗情
听老师泛读,注意读的停顿,并进行自主探究。
1、自主探究:请用一个字概括你读完、听完这首诗歌的感受。
(明确:答案不唯一,重在了解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可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合,进而引出“美”的体验)
2.探究追问:并找出诗中传达情感的词语。
(明确:此处学生答案一定会多样化,可以梳理一下循序渐进,由情感的哀怨凄美入手全篇品读。寂寞、哀怨、彷徨、惆怅、凄婉、迷茫 )
五. 再读诗歌,品味诗意
1.引导思考:为什么明明是凄婉、哀怨、惆怅迷茫的心情,却让我们感觉那么美?
(明确:因为作者是借助意象来表达自己情感)
2.合作交流:作者用到了哪些意象?各自有何特点?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雨巷 油纸伞 篱墙 丁香)
雨巷:如愁细雨 幽深、寂寥之巷
雨,秦观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贺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在古典诗词中那绵延的细雨带来的是无穷的惆怅和感伤,成为闲愁几许的经典影像。而小巷悠长、狭//寂寥,给人以压抑之感,当如愁的细雨飘在幽深寂寥的小巷,使得诗歌萦绕着幽怨,愁郁的氛围。
油纸伞:怀旧、古朴、典雅、朦胧
油纸伞,最早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的少女玲珑的舞蹈中,这里却出现在了如丁香般的姑娘柔美的肩头。油纸伞给人一种怀旧、古朴、典雅朦胧之感,与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暮春时节寂寥雨巷中,一场风雨,平添了氛围的冷漠、凄清,一个抒情主人公黯然销魂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篱墙:阻隔、期盼
篱墙是一种重要意象,篱墙里面是我家,离墙外面是天涯。它往往代表阻隔,同时也是一种期盼,墙的那一边可能就是盼望的人,但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增加了感伤的味道。
2.合作交流:参看丁香图片,阅读有关丁香的诗句(唐代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代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宋代王十朋“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分析作者为何要选取“丁香”这个意象以及用“丁香”来形容姑娘?
(明确:1. 丁香的意象内涵——美丽、高洁、愁怨。2.作者的古典与浪漫情怀——望舒二字源于屈原的《离骚》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
六. 探讨主旨,议情感美
1.自主探究:作者为什么在雨巷徘徊?诗中有没有表现作者心愿的句子。
(明确: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2.合作交流:这个“丁香姑娘”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明确:在欣赏诗歌中有个永恒不变的原则,那就是知人论世,若对其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有所了解,那对其作品往往就能有更深刻的了解。介绍知识卡片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并总结梳理观点。
个人经历: 一场天花给他脸上留下了片片瘢痕, 常常被当作取笑的把柄,诗人的性格从此变得非常沉郁。大革命失败匿居松江期间,诗人对施蛰存的妹妹产生了爱慕之情,但爱情之花终未结果。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总结梳理观点:
观点一:认为丁香姑娘是真实存在的,就是作者期待已久的恋人,诗歌表达了追求爱情而不得的感伤。
观点二:认为丁香姑娘是虚幻的,象征作者的理想和追求,结着愁怨的姑娘象征理想无法实现的惆怅。
观点三:象征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
最后通过谢榛《四溟诗话》中的“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说明“诗无达诂”的观点。)
七.赏味语言,品悟诗韵
合作交流:有人评说戴望舒的诗有“诗体的散文美,诗境的朦胧美,语言的音乐美”,请结合文本,谈谈该诗“语言的音乐美”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1.韵脚舒缓悠扬,2.词句的重叠,3.诗节的复沓。)
八.布置作业,拓展眼神
1.夯实:完成课后测评练习。
2.练笔:请在《雨巷》这首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或者选择《雨巷》中的其中一个意象发挥想象,写一段诗情画意的文字。
3.探究:有人评价戴望舒的诗歌“阴柔有之,阳刚不足”“耽于情调,缺乏风骨”,对此你有何认识?
九.板书设计
《雨巷》练习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撑(zhǎng)着?????????????????????? 彷(páng)徨凄(qī)清???????????????????????????? 巷(xiàng)道B.彳亍(chì chù)???????????????????? 凄婉(wǎn)颓圮(pǐ)???????????????????????????? 迷茫(méng)C.河畔(pàn)???????????????????????? 荡漾(yàng)青荇(xìng)?????????????????????????? 长篙(gāo)D.斑斓(lán)???????????????????????? 沉淀(dìng)似(sì)的???????????????????????????? 泥(nì)古2.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3.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4.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课内阅 读】阅读《雨巷》的开头和结尾两节,回答8~9题。?(一)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二)?撑着油纸伞,独自彷 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6.诗一开始用“悠长”“寂寥”的雨巷表明了居住地的________,以细雨表现了________的 天气特点。7.结尾重复了开头,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把“逢着”改为“飘过”,又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特征。
课件20张PPT。雨巷
语文
必修四
【明确目标,有的放矢】1、析意象,把握诗情。
2、品语言,体悟诗韵。
彷徨( )
寂寥( )
彳亍( )
颓圮( )
太息( )
【检查预习,夯实基础】【初读诗歌,感悟诗情】初读诗歌:用几个词描绘作者在本诗中传达的情绪。寂寞、哀怨、彷徨、惆怅、凄婉、迷茫 【再读诗歌,品味诗意】 合作交流:作者用到了哪些意象?各自有何特点?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篱墙丁香油纸伞雨巷雨 巷如愁细雨
幽深、寂寥之巷
雨巷的铺展使诗歌萦绕着幽怨、愁郁的氛围。油 纸 伞怀旧、古朴、典雅、朦胧暮春时节,在寂寥的雨巷中,一伞风雨平添了氛围的冷漠、凄清,抒情主人公黯然销魂的形象跃然纸上。
篱墙:阻隔,期盼
颓圮的篱墙,
增加了感伤的味道。 合作交流:看图片,读诗句,分析作者为何用“丁香”这一意象。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唐·李商隐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唐·李璟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
——宋·王十朋美丽 高洁 愁怨
丁香的意象内涵:作者的古典
与浪漫情怀:“前望舒使先驱兮,
后飞廉使奔属 。”
—— 屈原《离骚》 自主探究:作者为什么在雨巷徘徊?诗中有没有表现作者心愿的句子。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探讨主旨,议情感美】 合作交流:这个“丁香姑娘”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个人经历:
一场天花给他脸上留下了片片瘢痕, 常常被当作取笑的把柄,诗人的性格从此变得非常沉郁。大革命失败匿居松江期间,诗人对施蛰存的妹妹产生了爱慕之情,但爱情之花终未结果。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知人论世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
——谢榛 《四溟诗话》
【赏味语言,品悟诗韵】 合作交流:有人评说戴望舒的诗有“语言的音乐美”,请结合文本,谈谈“音乐美”是如何体现的。
①韵脚舒缓悠扬之美:
“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ang韵,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②词语反复起伏之美:悠长,哀怨,走近……
③句式、诗节复沓回环之美:
丁香一样的……,像我一样……,像梦一般的……
迂回往复,悦耳和谐,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课下作业:请在《雨巷》这首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或者选择《雨巷》中的其中一个意象发挥想象,写一段诗情画意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