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建国初三大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和史实、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四项基本原则和表现(中国加入WTO、APEC、建立中国-东盟贸易区)、发展同大国的关系、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在联合国的活动及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归纳概括出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成就。
(2)通过阅读教材,能归纳概括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目的和意义。能认识到外交活动的目的和出发点,就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3)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和观看历史图片,能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结束了近代以来的屈辱外交,感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通过学习,认识中国只有增强综合国力,外交事业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过程,新时期外交成就。
【教学难点】
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外交方针的调整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一、新课导入
以身边例子打扑克牌,说明要赢牌得靠实力,引入背景图片暗示台海关系的油画《2008背景》进一步说明大国之间的角力要考实力。借用《印度时报》的一段文字描写中国60多年的反差时用了如下两个词:贱民和全球强国。文章说,中国曾被视为一个“贱民”,冷战期间被夹在美苏之间,直到1971年才加入联合国,摆脱孤立。“现在,它是一个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全球强国,它购买美国国债,在拉美和非洲抢购自然资源,在重大外交问题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本节课我们就是要学习我国如何实现外交上从贱民到全球强国的历程。讲清本节课和本单元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通过小组挑战的方式看一下哪个小组能表现的更好。教师展示问题学生回答。
(一)50年代外交
教师:大家预习的不错,外交是一个国家内政的延伸,外交是为内政服务的,所以我国不同时期国家诉求不同,外交政策也不一样。好下面进入中国外交第一篇:
化茧成蝶获新生
——50年代的外交
教师:刚才说了国际环境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外交,先看一下建国初期的外交环境。展示图片和材料。设问:材料二主要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国际:两极格局;美国敌视新中国 国内:帝国主义势力和旧的不平等条约仍存在;建国初,综合国力不强。
教师设问: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为此新中国采取了那些方针政策?
学生交流回答:
首要任务: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发展经济
基本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 微聚焦】:通过学生看微课,回答三大政策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系。
重点是针对对待国民政府的外交。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取缔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重点是针对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外交。
“一边倒” 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重点是针对对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外交。
【针对练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B
【探究】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背景思考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从目的看:新中国要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 。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两极对峙,美苏冷战。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
教师继续设问既要“独立自主”又实行“一边倒”岂不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绝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二者并不矛盾。
【针对练习】
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训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发展了印度、缅甸等国家的关系
B.粉碎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
C.维护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D.缓解了新中国的经济困难
答案:A
【微课视频】对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理解?
【小结】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果
1、建国初与苏联等17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2、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成大会取得圆满结果
(二)60年代的外交
教师:教材对60年代外交没涉及,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一时期中苏蜜月期结束,整个60年代中苏关系不断恶化,中国外交形势严峻,中国既反苏又反美,强调两个拳头打人,这一时期主要发展同亚非发展中国家外交关系。在苏联陈兵百万在中苏边境;在赫鲁晓夫喊着要对中国主要城市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的恐吓下;在国内备战、备荒、三线建设的忙碌中,时间悄然滑向了70年代。中国外交第二篇
翩翩起舞也从容
——70年代的外交
教师:同样我们还是首先来看环境
材料:这一时期,苏美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苏联则在加紧同美国争霸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压力和军事部署。西欧、日本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亚非拉国家维护和争取独立的斗争取得伟大胜利,成为反帝、反殖和反霸的主力军。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中国的外交方针:毛主席提出了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一条线”的战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突破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为什么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建国初为什么没恢复?
中国既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美国阻挠新中国
【突破二】中美关系正常化
根据材料分析中美关系的改善的原因?
材料一1950年到1969年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表格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材料二: 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我们必须与他们有比今天更多的联系。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尼克松讲话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苏联军事力量、综合国力迅速增长;长期的越南战争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5.6万余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 ;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霸权地位日趋衰落。
材料四:1969年3月,苏联军队入侵乌苏里江主河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军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已经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了冰点,中苏边境地区剑拔弩张,大规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归纳。
1、美国长期实行的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2、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3、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动摇
4、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
【突破三】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周恩来同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会谈。随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战争状态,建立外交关系。
中美中日建交带来的影响:各国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小结:70年代外交工作成就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日邦交正常化
我们继续学习中国外交第三篇
韬光养晦无敌国 ——新时期的外交
1、教师先看这一时期外交环境:
国际背景: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和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
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教师:因此,本时期外交主要任务就是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为此,邓小平指出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我们要韬光养晦,不树敌。
2、外交政策
教师:因此在这一时期我国外交政策上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不结盟和对外开放。具体体现在:
经济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巩固发展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政治方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改善发展同大国之间的关系
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积极开展反恐外交
小结: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经济方面体现在……政治方面体现在……
教师:现在知道你从小学到初中为什么有人开玩笑说我们外交部叫“抗议部”,在联合国安理会中有关重大国际问题我们投弃权票的原因了吧!但十八大以来我国外交风格明显改观。下面学习中国外交第四篇
纵横捭阖大国梦 ——近两年以来的外交
1、外交环境:
国际环境: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深化。
国内:中国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国力不断增强。
2、外交政策:
新的外交思路就是“两条腿走路”的大外交:一方面是与美、欧、俄等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另一方面是面向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的新丝绸之路;连接这两个方面外交的则是“周边外交”。
小结:近两年积极有为外交
国际角色定位显著上升
第一、全面提升了同各大国的关系。
第二、在大国博弈竞争中处于上风。
第三、周边外交新突破
第四、经济外交新跨越
【合作探究】
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握手已成为现代社交 场合中一种常见礼节。国际舞台上 “伟人”的握手有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震动”。阅读图片,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1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方针?它的积极意义怎样?
(2)促成图2“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又带来了什么影响?
(3)图3反映出新时期外交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提示,展示答案。
(1)政策:一边倒
意义:有利于打破美国等国家的外交封锁,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缓解中国的经济困难。
(2)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苏联的挑战。
影响:促进了中日邦交的正常化;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掀起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3)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小结】
化茧成蝶获新生——50年代的外交翩翩起舞也从容——70年代的外交韬光养晦无敌国——新时期的外交纵横捭阖大国梦——近两年以来的外交
【情感升华】
教师: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妥协的艺术,更是一个国力强弱的晴雨表。曾几何时华夏文明威名远扬,堂堂中华四方来贺;曾几何时我们落后挨打,丧权辱国;经过无数革命仁人志士的努力,我们东方雄狮终于醒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对联合国说:我回来了。对世界说:和谐世界缺我不行。我们实现了由贱民到强国的转变。大国梦,国力梦,你的梦,我的梦,让我们一起努力同心共筑中国梦。
课件49张PPT。开
心
一
笑 《印度时报》描写中国60多年的反差时用了如下两个词:贱民和全球强国。文章说,中国曾被视为一个“贱民”,冷战期间被夹在美苏之间,直到1971年才加入联合国,摆脱孤立。“现在,它是一个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全球强国,它购买美国国债,在拉美和非洲抢购自然资源,在重大外交问题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2008北京 ——新中国的外交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世界格局与新中国外交建国初期
的奠基二战后两大
阵营“冷战”对抗 开创外交
新局面多极化趋势
出现,冲击
两极格局。
新时期的外交
新建树两极格局
瓦解,多极化
趋势加强。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1.同新中国建交的第一个国家?
苏联
2.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3.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那次?日内瓦国际会议5.亚非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什么方针?求同存异预习成果大排档6.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在那一年?1971年 7.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美正式建交分别在那一年?
1972年和1979年8.新时期我国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四项原则?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9.中国为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与俄罗斯等六国成立了什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10.新时期以来中国如何改善和发展同大国之间的关系?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化茧成蝶获新生 ——50年代的外交中国外交第一篇抬头看世界一、化茧成蝶获新生——50年代的外交美苏两极对峙
美国敌视遏制中国: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国际国内存在不平等的旧外交
建国之初,综合国力不强抬头看世界低头思对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这样的环境,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为此新中国采取了什么样的方针和政策? 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发展经济。基本方针外交政策“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首要任务三大政策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微聚焦三大政策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对待国民政府的外交。 “另”:
“打”:
“一”: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外交。 对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外交。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取缔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一边倒” 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微聚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 “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绝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二者并不矛盾。探究从目的看:新中国要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 。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两极对峙,美苏冷战。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既要“独立自主”又实行“一边倒”岂不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背景思考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训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发展了印度、缅甸等国家的关系
B.粉碎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
C.维护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D.缓解了新中国的经济困难
A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果:1、建国初与苏联等17国建立了外交关系2、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成大会取得圆满结果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小结中国苏联美国日本欧洲敌视敌视敌视敌视1965年入侵中国领空的美国飞机1969年入侵中国边界的苏联士兵险 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的外交环境中国提出”一大片”策略,主要发展同亚非国家之间的关系翩翩起舞也从容 ——70年代的外交 中国外交第二篇 这一时期,苏美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苏联则在加紧同美国争霸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压力和军事部署。西欧、日本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亚非拉国家维护和争取独立的斗争取得伟大胜利,成为反帝、反殖和反霸的主力军。抬头看世界低头思对策 中国的外交方针:毛主席提出了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一条线”的战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二、翩翩起舞也从容——70年代的外交美国阻挠新中国 为什么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建国初为什么没恢复?中国既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突破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微聚焦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材料二: 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我们必须与他们有比今天更多的联系。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尼克松讲话根据材料分析中美关系的改善的原因?材料一:1、美国长期实行的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2、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突破二:中美关系正常化微聚焦材料四:1969年3月,苏联军队入侵乌苏里江主河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军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已经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了冰点,中苏边境地区剑拔弩张,大规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4、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是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共同要求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苏联军事力量、综合国力迅速增长;长期的越南战争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5.6万余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 ;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霸权地位日趋衰落。3、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动摇突破三:中日邦交正常化 各国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日邦交正常化小结:70年代外交工作成就韬光养晦无敌国 ——新时期的外交中国外交第三篇国际背景: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和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
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抬头看世界 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不结盟和对外开放。
低头思对策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不结盟、77国集团)
(1)原则:
(2)表现:
“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1、国际交流与合作(经济)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政治)①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全方位外交:
改善与大国间的关系:建立“伙伴关系”胡锦涛会见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胡锦涛会晤美国前总统布什温家宝总理会
见英国首相布朗
胡锦涛会晤
法国总统萨
科奇
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政治)②致力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上海合作组织
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政治)③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反恐外交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经济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巩固发展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政治方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改善发展同大国之间的关系
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积极开展反恐外交小结:新时期以来外交工作成就纵横捭阖大国梦 ——近两年以来的外交中国外交第四篇国际环境: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深化。
国内:中国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国力不断增强。新的外交思路就是“两条腿走路”的大外交:一方面是与美、欧、俄等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另一方面是面向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的新丝绸之路;连接这两个方面外交的则是“周边外交”。 抬头看世界低头思对策 小结:近两年积极有为外交
国际角色定位显著上升
第一、全面提升了同各大国的关系。
第二、在大国博弈竞争中处于上风。
第三、周边外交新突破
第四、经济外交新跨越
【合作探究】
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握手已成为现代社交 场合中一种常见礼节。国际舞台上 “伟人”的握手有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震动”。图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与斯大林的握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后,苏联印刷的宣传画(1)图1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政策?
它的积极意义怎样? 政策:一边倒意义:有利于打破美国等国家的外交封锁,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缓解中国的经济困难。
图2:20世纪70年代“跨越太平洋的握手”(2)促成图2“握手”的主要因素
有哪些 ?又带来了什么影响?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苏联的挑战。 影响:促进了中日邦交的正常化;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掀起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图3:2000年9月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会晤 (3)图3反映出新时期外交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化茧成蝶获新生——50年代的外交 翩翩起舞也从容——70年代的外交 韬光养晦无敌国——新时期的外交 纵横捭阖大国梦——近两年以来的外交新中国外交 屈辱篇重建篇强盛篇振奋篇和谐篇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 )
①不结盟 ②另起炉灶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④一边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同步检测B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同步检测3、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1953年中国处理与西方关系时提出的
B、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C、突破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限制,具有
包容性
D、成为处理过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A4、“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A5、人们称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七天是“改变世界的七天”,中美建交的过程是双方关系逐步积累的过程,以下事件按发展排序正确的是( )
①官方接触 ②民间交往
③事实建交 ④正式建交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D6、下列图片中能反映我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有( )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D包容性: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达国家,也适用发展中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经济关系。开放性:五项原则是和平的,也是发展的,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1、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包容性与开放性?难点点拨2、关于万隆会议上的 “求同存异”方针同:
异:同:大多数与会国家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都面临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都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
求同: 共同的发展异: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不同。存异:保存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