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关于中国近代史
起止时间: 社会性质:
革命性质 : 社会矛盾:
主要任务: 三条线索:知识卡片12、鸦 片 战 争沉醉迷梦
——析背景击碎迷梦
——看过程
论影响反思迷梦
——谈感悟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马克思 19世纪上半叶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4个月,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 ?你想过吗?微课学习一、沉醉迷梦——析背景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封建专制统治资本主义的民主制落后的自然经济财政入不敷出完成了工业革命
商品经济发达装备陈旧,营务废弛船坚炮利闭关自守,愚昧无知殖民扩张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资本主义迅速崛起思维碰撞一、沉醉迷梦——析背景可能性必然性必然的 !文明史观: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可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以生产力发展为依据,纵向可以分为农业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纵向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答疑解惑虎 门 销 烟——导火线 在英国特使马嘎尔尼眼中,“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疯狂的战船”,之所以能维持“天朝上国”的体面,不过是因为统治者手腕高超,“侥幸出了几位能干的船长”,但最终“将分崩离析,朝不保夕。即使不会马上沉没,也是像残骸一样随流东西,最终在海岸上撞得粉碎,而且永远不可能在旧船体上修复”。他的预言,在鸦片战争乃至整部中国近代史中,一一应验。中国印象二、击碎迷梦——看过程 论影响1840.6-1842.81856.10-1860.10英国英法出兵、美俄帮凶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从沿海深入到内地《南京条约》及附约1858年《天津条约》
1860年《北京条约》关天培 定海人民
三元里人民抗英1860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自主学习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在将来交付审判的时候,一个强盗就会被人们叫做法兰西,另一个叫做英吉利。
——录自法国作家雨果从上图这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问题?
鸦片战争后, 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难以销售。
材料一
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自主思考1想一想: 马克思:妨碍对华出口贸易迅速扩大的主要因素,是那个依靠小农业与家庭工业相结合而存在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
马克思:中国人不能同时既购买商品又购买毒品。
英国输华的商品中,有许多西方人的日常用品,如刀叉、睡帽、钢琴……自然经济的抵制购买力低下输华产品不合中国人生活习惯2.假如你是一名受雇于英国商人的市场调查人员,
你能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
的原因吗? 根本原因 材料三 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1854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3、思考:英国人又是如何看待商品滞销原因的? 归结原因:通商口岸开的不够多,市场不够大
解决办法:修约,扩大权益
直接原因:修约遭拒第二次鸦片战争相 同根本原因、目的战争性质不 同侵略国家侵略时间侵略区域危害和影响自主思考2 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继 续扩 大比一比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忙于镇压起义)《北京条约》 (1860年)一、结合条约内容谈谈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和影响(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考虑)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便利列强的商品输出A、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B、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五口
通商赔款A、清政府财政更加困难
B、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大增加割地A、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B、香港岛成为以后英国侵略中国的基地协定
关税附件?合作探究①政治: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
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被迫卷入资本
主义世界市场。③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了鸦片战争的危害和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危害与影响:
1、政治: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反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2、经济: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列强的倾销,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知识拓展江南制造总局大门轮船招商局在上海的总局 北洋水师洋务运动近代化运动开始起步京师同文馆合作探究二、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你对鸦片战争后中国人觉醒的认识。懵懂的觉醒!未真正惊醒!何时才觉醒?梦醒了何时才觉醒 “其大炮之精纯,子弹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 。“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
——李鸿章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 三、反思迷梦——谈感悟
反思一: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1.客观原因──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2.主观原因── 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3.根本原因
──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匪夷所思的攘夷:
杨芳“粪桶阵”御敌:面对洋枪洋炮,传令把百姓家的粪桶全部集中起来,装在木筏上。英军一到,马上用木筏迎上去,认为把粪便浸涂于英船、英炮,必然大败英军。
奕经“五虎御敌”:拜佛求签后制定出“五虎制敌”计划,在寅年、寅月、寅日、寅时,挑选属虎的将士,戴形似虎头的虎皮帽子偷袭敌营。认为洋人是“洋”,虎能吃羊,属虎的人出阵,定能制服洋兵。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遭受的屈辱……三、反思迷梦——谈感悟
反思二:你从这两次战争中得到哪些感悟?小组辩论赛 ——两个开端 一种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人民遭受外来侵略者压迫、剥削、欺凌的开端。
一种观点认为: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近代化史观:主要表现有经济近代化即经济工业化;政治近代化即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近代化即思想理性化;社会生活近代化即社会生活文明化。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谈谈你的观点。课后探究观察左图两次鸦片战争开放 的通商口岸,列强的侵略区域 有何特点?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岳麓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近代历史上的列强侵华和挽救危亡的中国人的抗争与探索,《鸦片战争》一课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从文明史观角度讲这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相碰撞的必然,促进了近代中国政治文明的艰难转型,对于学生理解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意义重大。鸦片战争作为近代史的开端,不仅是中国人民遭受外来侵略者压迫、剥削、欺凌的开端,而且从近代化史观角度来讲,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本课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学情分析
《鸦片战争》一课学生初中有所涉及,学生对于基础知识还存有支离破碎的记忆,对于我校艺术生来说,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所以这种记忆会更加模糊。再者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学习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这就给课堂上的展示交流带来很大障碍。再加上初高中历史侧重点不同,初中历史基础史实所占比重较多,而高中历史更加侧重于在史实基础上对历史现象、原因的分析,例如: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国为什么战败?教材中对这部分的讲解有限,而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理解能力相对欠缺,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强调课前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课堂上注重创设情境,由浅入深,合作探究,因势利导,适时点拨。采用微视频、PPT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课堂容量,引入史料史观的学习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通过小组捆绑式评价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表现形成约束,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等史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战争的危害和影响、战后中国人的觉醒,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结合材料分析问题、反思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观看微视频《鸦片战争的背景》进行中外历史的比较,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探究学习、反思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和评价西方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辩证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反思问题,以史为鉴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军民的英勇抗争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通过反思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感悟战争,培养学生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重难点】:重点: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背景、原因)和性质及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难点:鸦片战争前世界和中国形势、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1、课前划分小组,选定中心发言人。
2、提前下发学案,要求学生完成自主篇的学习内容,以小组为单位从探究篇中选择一题,课前完成探究。(微视频可到班级群共享中观看学习)
【教学过程】:
(教师过渡):今天开始我们进入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的学习,也就是中国近代史的内容。那么关于近代史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设计意图】单元宏观把握近代史,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查阅课本完成,学生展示,课堂上师生共同完善。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归纳概括能力。
(幻灯片播放,学生齐读)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马克思
【设计意图】:通过马克思的话,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帝国指的是?他如何不顾时势,安于现状、天朝上国的迷梦破灭的?本节课围绕“沉醉迷梦”、“击碎迷梦”、“反思迷梦”展开,问题导入。
(教师过渡):19世纪上半叶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4个月,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 ?
沉醉迷梦——析背景
(课前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再播放一遍微视频,然后学生发表自己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的看法)
中国
英国
政治
经济
外交
军事
综合
【设计意图】鸦片战争的背景课本上介绍的很少,课前搜集资料录制成微视频,让学生自主观看、思考来突破重难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通过对战前中、英两国的比较,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文明史观的引入,使学生认识到战争是两大文明碰撞的必然结果,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同时为接下来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做好铺垫。
(教师过渡):其实早在18世纪英国特使马嘎尔尼访华期间,他就对中国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播放幻灯片,学生读)马嘎尔尼对中国的印象“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疯狂的战船”,之所以能维持“天朝上国”的体面,不过是因为统治者手腕高超,“侥幸出了几位能干的船长”,但最终“将分崩离析,朝不保夕。即使不会马上沉没,也是像残骸一样随流东西,最终在海岸上撞得粉碎,而且永远不可能在旧船体上修复”。他的预言,在鸦片战争乃至整部中国近代史中,一一应验。”
接下来我们就结合战争的过程和影响来看看他的预言是怎样应验的?
二、击碎迷梦——看过程 论影响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侵略时间
侵略国家
侵略区域
战争结果
抗争/暴行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展示学习成果、通过生生、师生对话完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感受中国军民的英勇抗争精神。
(教师过渡):为什么列强会相继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呢?我们结合材料再进行一番思考。
【自主思考1】
材料一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
从上图这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问题?
假如你是一名受雇于英国商人的市场调查人员,你能结合材料二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材料二:马克思:妨碍对华出口贸易迅速扩大的主要因素,是那个依靠小农业与家庭工业相结合而存在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国人不能同时既购买商品又购买毒品......英国输华的商品中,有许多西方人的日常用品,如刀叉、睡帽、钢琴……
材料三: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1854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3、结合材料三思考:英国人又是如何看待商品滞销原因的?
【自主思考2】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思考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培养学生比较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过渡):在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的自主思考中,同学们已经对战争的危害和影响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进入探究篇,具体看一下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和影响。课前已经要求同学们自选其一进行了探究,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课前探究题目,然后再完成另一题目的探究。
【探究篇】
一、结合下列条约内容谈谈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和影响。(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考虑)
【名词解析】领事裁判权: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领事裁判权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
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设计意图】:战争的危害和影响是本课的一个重难点,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过渡):两次鸦片战争的惨痛记忆有没有将“天朝上国”迷梦的清王朝惊醒呢?我们进入探究二
二、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你对鸦片战争后中国人觉醒的认识。
材料一:
材料二: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
从1854年到1856年,日本出版的《海国图志》选本就有21个版本,占同一时期日本出版的世界史地著作的一半。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日本维新思想家利用《海国图志》提供的世界知识,结合日本实际,提出了维新改革主张,掀开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序幕。
材料三:“1843年,美国公使顾盛带着总统泰勒的授权缔约证书,来到中国,同时带来还有送给清朝皇帝的礼品:航海地图、地球仪、六轮手枪、步枪、蒸汽战舰及蒸汽挖掘机模型,还有关于构筑要塞、造船、海陆军战术、地质、化学等方面的书籍和《美国百科全书》、望远镜、气压计、温度计等。这些是战败的中国最需要的。但仍然被清朝官员视为‘奇技淫巧’给谢绝了。”
【设计意图】:关于战后中国人的觉醒问题,通过材料展示使学生认识更直观,培养学生反思问题的意识。
(教师过渡):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清王朝只是“懵懂的觉醒”,还没有真正觉醒,那么何时才觉醒呢?
(幻灯片播放) “其大炮之精纯,子弹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 。“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 ——李鸿章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
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人才开始真正学西方,洋务运动兴起,再到后来甲午战败,更是刺激了中国人,开始了一系列的救亡图存运动。那么你能从两次战争中能得到哪些反思和感悟呢?
【反思篇】
反思一: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出示材料中英两国战争中军队数量、伤亡人数形成强烈对比,引起学生反思: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结合两个小故事“杨芳的粪桶阵御敌、奕经五虎御敌”让学生对清政府的腐朽有个更加直观的认识。通过反思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过渡):我们通过战前中英双方的比较、战争期间匪夷所思的御敌,可以看出:中国战败的主观原因是清王朝的腐朽落后,客观原因是英国的综合国力强大,从根本上讲是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力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你能从战争中得到哪些感悟呢?
反思二:你从这两次战争中得到哪些感悟?
思考:
历史上圆明园被洗劫、焚毁说明什么? 如今遗失的圆明园国宝牛头、猴头、虎头等的回归又说明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圆明园的被洗劫、焚毁及现今文物的被追回,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增强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师总结):一百多年前,清政府腐朽落后,屡遭侵略,致使文物流失,而现如今我们正在实现民族复兴,文物的被追回正是我们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
【应用篇】
1、近代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2009年,受国人普遍关注的嘉仕德拍卖行所拍兽首,是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在一次战争中流失的文物。这一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4、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纪念馆内,一檐柱上挂着一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此馆纪念的应是
A.邓世昌 B.林则徐 C.关天培 D.陈化成
5、《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而言最严重的后果是( )
A.中国逐渐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B.引起了其他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6、“西方用船坚炮利打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这样的认识①夸大了殖民侵略的积极影响②体现了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情况(单位:银两)
年份
英国输华
中国输英
中对英贸易
总值
总值
出(+)入(-)超情况
1765-1769
1192915
2190619
(+)997704
1795-1799
5373015
5719972
(+)346957
1830-1833
7335023
9950286
(+)2615263
材料二:鸦片在中英贸易中的比重(单位:银两)
年份
英国输华
中国输英
中国对英贸易
正当贸易
鸦片贸易
总值
总值
出(+)入(-)超情况
1837.7-1838.6
220万
340万
560万
310万
(-)250万
材料三:
材料四:濒临长江边狮子山脚下的静海寺,是一座饱经沧桑的纪念性建筑,见证了中国近代史耻辱的开端。静海寺内悬挂着一尊高1.842米的大铜钟,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
材料一、二反映了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的哪些情况?
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与材料二反映的情况有何关系?在鸦片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判断静海寺中的大铜钟与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有关?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给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课后探究】:小组辩论——两个开端
一种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人民遭受外来侵略者压迫、剥削、欺凌的开端。
一种观点认为: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谈谈你的观点。
【设计意图】分层次进行题目设置,达到以练促学、查缺补漏的目的。课后探究教师提示引入近代化史观,提升学生认识分析问题的高度。课后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分工合作能力,以及辩证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以辩论赛的形式展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12课《鸦片战争》测评练习
【应用篇】
1、近代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2009年,受国人普遍关注的嘉仕德拍卖行所拍兽首,是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在一次战争中流失的文物。这一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4、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纪念馆内,一檐柱上挂着一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此馆纪念的应是
A.邓世昌 B.林则徐 C.关天培 D.陈化成
5、《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而言最严重的后果是( )
A.中国逐渐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B.引起了其他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6、“西方用船坚炮利打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这样的认识①夸大了殖民侵略的积极影响②体现了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情况(单位:银两)
年份
英国输华
中国输英
中对英贸易
总值
总值
出(+)入(-)超情况
1765-1769
1192915
2190619
(+)997704
1795-1799
5373015
5719972
(+)346957
1830-1833
7335023
9950286
(+)2615263
材料二:鸦片在中英贸易中的比重(单位:银两)
年份
英国输华
中国输英
中国对英贸易
正当贸易
鸦片贸易
总值
总值
出(+)入(-)超情况
1837.7-1838.6
220万
340万
560万
310万
(-)250万
材料三:
材料四:濒临长江边狮子山脚下的静海寺,是一座饱经沧桑的纪念性建筑,见证了中国近代史耻辱的开端。静海寺内悬挂着一尊高1.842米的大铜钟,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
材料一、二反映了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的哪些情况?
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与材料二反映的情况有何关系?在鸦片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判断静海寺中的大铜钟与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有关?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给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