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导学案)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重点】:近代社会生活的演变过程。
【难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
【教学方法】:比较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
【课前自主学习】
一、服饰
请根据上述图片和课本知识思考:
问题1:近代中国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2:分析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的特点。
问题3:思考近代服饰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不缠足运动
组织/人
措施
结果
清政府
维新派人士
女权运动
?康有为在广州南海首创______________
?
康氏兄弟在广州成立“____________”
新式学堂以___________为基本入学条件
思考:你如何看待由绣花鞋到高跟鞋的变化?
三.断发运动
时间
概况
结果
1910年清政府
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法令
影响不大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
?
?
阅读材料: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赡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摘自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思考: 据材料概括康有为请求断发的理由。
四、报刊电影
1.报刊
阶段
具体表现
出现
19世纪,出现近代报刊
兴起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民众开始有了____________________
1872年_____________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开创新闻画报之先河。清末四大小说指
发展
维新运动期间,报纸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器。
普及
_________________,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2.电影
时间
概况
评价
1905年
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了谭鑫培京剧短片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
1913年
_____________,以潮州的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
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_
1931年
_______________,旨在揭露旧礼教对妇女精神的毒害
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
思考3:结合教材概括近代报刊、电影的作用
五 婚姻
阅读材料:
材料1:征婚启示——上书女学士周××,现年28岁,久寓上海,现执教鞭于某女学校。家资及不动产可达5万元之数。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各学士如有与××具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4时至6时,为会谈期,务请应时驾临可也。
材料2:1、女子须天足 2、女子须识字 3、男方不娶妾 4、男死后女可再嫁 5、男女双方意见不合可离婚
——征婚人蔡元培
材料3: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概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申报》
思考:与旧式婚姻相比,近代婚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革主要集中在什么范围?
六、礼仪、葬礼
社会习俗
演变表现
见面礼
跪拜、作揖——___________________
称谓
大人、老爷—______________
葬礼
厚葬—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1、合作探究: 引起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材料二、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必修二教材
材料三、有辫子拖拉着,便觉得有种种不便。要是到机器房或火车上、轮船上,一不留神辫子被机器绕住,登时就许没命。 ——《申报》
材料四、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成立不缠足会,并逐渐推广。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
原因:
影响:
2、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了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的)三个重要特点”,任选其一进行阐释说明,并举一例予以佐证。
【教师点拨】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1、由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发展
2、各地间存在严重不平衡
3、随着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4、中国社会生活虽变化,但始终保持着 民族特色
【课堂小结】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基础巩固】
1、“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的社会风貌的变化,始于( )
A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2.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下列四幅图片中具有代表性的是( )
①旗袍 ②中山装 ③京剧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
3.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 ,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 )
A.辛亥革命后,中山装的流行 B.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
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D.辛亥革命后,国人办报再掀高潮
4、下列措施中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
A、断发易服 B、废止缠足 C、婚姻自由 D、改用西方葬礼
5、关于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①让人们及时地了解各地信息,方便为人们的生活
②大大密切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避免了矛盾和冲突
③丰富和发展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
④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演变来看,民国成立后( )
①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②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③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新时尚 ④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拓展提高】
1. 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为主流 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
2.诗词等文学体裁中时常蕴含着丰富的史料。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装,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反映的社会本质问题是 ( )
A.倡导女权运动 B.生活全盘西化
C.革除生活陋习 D.工业文明冲击
3.民间俗语等作为史料更易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①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②政治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③人们的民主观念有了某些增强?? ④民众盲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学后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何问题未解决?或有何新的见解?
【课外活动设计】请同学们查找资料,探究除本课所涉及的知识外,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还有哪些?撰写成文进行简单介绍。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近代服饰、剪辫、不缠足、娱乐传媒、礼仪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并探究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造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社会习俗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同时社会习俗的变化又推动了社会的演变;了解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体现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趋势和中西融合的特点。
【教学方法】比较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教学难点】探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视频《复兴之路》片段,教师提问: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体现在哪些地方?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发生的变化。
一、服装和不缠足
【情境创设】:1913年,鲁四老爷从乡下乘马车来到上海,准备参加侄子鲁小七的婚礼。在南京路上,鲁四老爷看到了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脚穿高跟鞋的大脚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鲁四老爷全身发抖,大叫起来:“成何体统,太不像话了……”
1、服装:
( 展示溥仪的有关照片)思考:
问题1:近代中国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2:分析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的特点。
问题3:思考近代服饰发生变化的原因。
(展示中山装和旗袍的图片)思考:为什么说中山装和旗袍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2、不缠足
(展示小脚和天足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缠足给女子带来的痛苦)
思考:不缠足运动是如何开展起来的?你如何看待由绣花鞋到高跟鞋的变化?
二、剪辫
【情境创设】:鲁四老爷经过政府门口时,看到一群人正在排队剪辫子,旁边竖着一告示牌:“今日剪辫者奖酱肉面一碗。”鲁四老爷大吃一惊:“辫子如何能剪?”催着车夫赶快离开此地。然而,剪辫子的警察看到了他,拿着剪刀跑了过来,“咔嚓”一剪子,辫子没了,鲁四老爷大叫一声,昏了过去。
(展示材料)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赡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摘自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思考:据材料概括康有为请求断发的理由。
三、娱乐传媒
【情境创设】:鲁小七为了让鲁四老爷了解社会的变化,带他到上海最高级的大光明影院看电影。途中碰到卖报刊的小贩时,鲁小七买了一份《申报》,在上面看到了两则征婚广告。鲁四老爷看完后感慨:“世道真变了!”
思考:中国电影网的网址是www.m1905.com,你知道为何以此命名吗?
连连看:用线将左边的报纸和电影与右边的相关评价连起来
思考:结合课本概括近代报刊、电影的作用?
(展示相关图文资料)思考:与旧式婚姻相比,近代婚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革主要集中在什么范围?
四、礼仪和葬礼
【情境创设】:婚礼当天,鲁四老爷主动帮忙招待宾客,见了当官的就作揖请安,口称“大人”。其他宾客笑他是土老帽,鲁四老爷羞愧难当,也实在难以接受这些新变化,不久之后就一命呜呼了。
思考:见到当官的,应该怎样行礼称呼才合适?
思考:如果让你负责鲁四老爷的丧礼,你有何提议?
(展示材料)材料1:目前,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丧葬竞相攀比奢华的现象。谁家送葬的车队长、谁家的墓地占地宽广装修豪华、谁家祭祖仪式宴席“人气”旺规模大等等,这些攀比行为,大都有一个相似的说法:希望去世的亲人到“阴间”过上好日子。
——《南国早报》2005年3月31日
材料2:记者在河北省部分农村采访时了解到,农村人情消费的膨胀和大宗消费的攀比性心理导致严重的铺张浪费,一家死人,全村举丧的现象,致使一个普通农民的葬礼就能消费掉一个普通农户一年的收入,人情债成了农民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沉重负担。
材料3:据了解,某一农民,母亲 在世时不予孝敬,老人去世后大办丧事以显“孝心”,结果遭邻里乡亲唾骂。
——《河北日报》2005年7月13日
思考:对于这些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小组合作探究】
1、材料一、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材料二、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必修二教材
材料三、有辫子拖拉着,便觉得有种种不便。要是到机器房或火车上、轮船上,一不留神辫子被机器绕住,登时就许没命。 ——《申报》
材料四、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成立不缠足会,并逐渐推广。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
思考:(1)依据材料回答,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思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是什么?
2、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了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的三个重要特点”,任选其一进行阐释说明,并举一例予以佐证。
【本课小结】(播放古代、近代和现代服装、习俗等图片,配以背景音乐)让学生回顾物质生活习俗等的演变,齐读下列顺口溜:
新潮冲击 变化稀奇 中山旗袍 中西合璧
缠足不如 断发彻底 启迪民智 当属报纸
娱乐生活 电影演绎 握手鞠躬 彰显平等
婚礼文明 丧葬卫生 若问何故 工业冲击
中西碰撞 思想交锋 政府推动 亦有其功
【课外活动设计】请同学们查找资料,探究除本课所涉及的知识外,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还有哪些?撰写成文进行简单介绍。
课件61张PPT。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政治:专制 民主变?经济: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913年,鲁四老爷从乡下乘马车来到上海,准备参加侄子鲁小七的婚礼。在南京路上,鲁四老爷看到了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脚穿高跟鞋的大脚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鲁四老爷全身发抖,大叫起来:“成何体统,太不像话了……”情景
创设时代缩影:从溥仪生活照看服饰的变迁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自主学习成果展示问题1:近代中国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2:分析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的特点。
问题3:思考近代服饰发生变化的原因。中西合璧特点?三民
主义以文治国五权分立中山装的含义政治色彩毛泽东、胡锦涛等领导人着中山装 服饰的变化原因:
(1)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2)清政府实行改革(3)民国时期颁布男女礼服形制, 推动新服饰的发展。留心她的脚——三寸金莲 天足 你认为是小脚美,还是大脚美?PK三寸金莲的绣花鞋如同美丽的工艺品但三寸金莲的脚却是一个漫长的噩梦小脚一双,眼泪一缸。足
形不缠足运动是如何开展起来的?
你如何看待由绣花鞋到高跟鞋的变化?图一:“三寸金莲”绣花鞋图二:时髦的高跟鞋比一比政治色彩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
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鲁四老爷经过政府门口时,看到一群人正在排队剪辫子,旁边竖着一告示牌:“今日剪辫者奖酱肉面一碗。”鲁四老爷大吃一惊:“辫子如何能剪?”催着车夫赶快离开此地。然而,剪辫子的警察看到了他,拿着剪刀跑了过来,“咔嚓”一剪子,辫子没了,鲁四老爷大叫一声,昏了过去。
情景
创设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赡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摘自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据材料概括康有为请求断发的理由。理由:影响邦交;不适应大机器生产;不利于强兵;
不卫生;浪费时间;为外人讥笑。 清辫子由三股头发编结而成,被附会为“三纲”。长褂扣一般用五粒,被拟为“五常”。清末,革命派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一朝除去,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鲜明的政治色彩 鲁小七为了让鲁四老爷了解社会的变化,带他到上海最高级的大光明影院看电影。途中碰到卖报刊的小贩时,鲁小七买了一份《申报》,在上面看到了两则征婚广告。鲁四老爷看完后感慨:“世道真变了!”
情景
创设 中国电影网的网址是www.m1905.com,你知道为何以此命名吗?连连看《点石斋画报》
《定军山》
《申报》
《歌女红牡丹》
《难夫难妻》中国人第一次拍摄的影片
第一部有声片
第一部故事影片
第一份新闻画报
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结合课本概括近代报刊、电影的作用?传播时事、娱乐生活、普及科学、开阔视野近代婚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征婚广告1、女子须天足
2、女子须识字
3、男方不娶妾
4、男死后女可再嫁
5、男女双方意见不合可离婚
——征婚人蔡元培 上书女学士周××,现年28岁,久寓上海,现执教鞭于某女学校。家资及不动产可达5万元之数。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各学士如有与××具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4时至6时,为会谈期,务请应时驾临可也。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夫多妻小新娘文明婚礼 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概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申报》 与旧式婚姻相比,近代婚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种变革主要集中在什么范围?婚姻自主、男女平等、礼节简约、服饰程序西化。 婚礼当天,鲁四老爷主动帮忙招待宾客,见了当官的就作揖请安,口称“大人”。其他宾客笑他是土老帽,鲁四老爷羞愧难当,也实在难以接受这些新变化,不久之后就一命呜呼了。
情景
创设见到当官的,应该怎样行礼称呼才合适? 1905年,著名音乐家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别开生面,简朴感人。 如果让你负责鲁四老爷的丧礼,你有何提议?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中国人是最为死者操心的民族。 厦门安乐永久墓园一处250平方米的基地,卖出了800多万元的天价。 材料1:目前,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丧葬竞相攀比奢华的现象。谁家送葬的车队长、谁家的墓地占地宽广装修豪华、谁家祭祖仪式宴席“人气”旺规模大等等,这些攀比行为,大都有一个相似的说法:希望去世的亲人到“阴间”过上好日子。
——《南国早报》2005年3月31日
材料2:记者在河北省部分农村采访时了解到,农村人情消费的膨胀和大宗消费的攀比性心理导致严重的铺张浪费,一家死人,全村举丧的现象,致使一个普通农民的葬礼就能消费掉一个普通农户一年的收入,人情债成了农民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沉重负担。
材料3:据了解,某一农民,母亲 在世时不予孝敬,老人去世后大办丧事以显“孝心”,结果遭邻里乡亲唾骂。
——《河北日报》2005年7月13日对于这些现象,你有什么看法?思考: 思考: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一、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材料二、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必修二教材
材料三、有辫子拖拉着,便觉得有种种不便。要是到机器房或火车上、轮船上,一不留神辫子被机器绕住,登时就许没命。 ——《申报》
材料四、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成立不缠足会,并逐渐推广。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
根本原因西工业文明的冲击 先进中国人的提倡中国政府改革的推动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小组合作探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
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
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思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是什么?经济:思想:政治:推动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了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的三个重要特点”,任选其一进行阐释说明,并举一例予以佐证。移植性指: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的流行。
变异性指: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
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等的保留。开眼看世界前
有这样一个中国……清朝汉族妇女的典型装扮清朝妇女复杂多样的头饰清朝服饰有严格的等级之分
上图分别是清朝一二三品文官官服花纹晚清儿童小脚家庭清末小新娘传统请茶礼
告别茶,即主人请茶暗示客人该告辞,所以听到“请茶”时,要留意看主人是否有送客之意。人们作揖时将双手举到额头前面,以示对别人的尊重。在时代的浪涛声中,
这一切都悄然改变……溥仪服饰变化民间服饰变革之风对官定服饰制度产生巨大冲击。
晚清政府从1905年起进行军服改革。新旗袍带来新女性风采民国四大美男时尚发型20世纪30年代典型新式婚礼1915年孙中山宋庆龄结婚照“别了,一夫多妻”“离婚!”1924年后妃文绣主动向溥仪提出离婚穿学生装的民国著名影星阮玲玉,当时女
学生装扮很受名媛淑女的欢迎1937年周璇与赵丹主演的电影《马路天使》风靡一时我们的国歌源于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在现代化的今天,
我们继续传承并创新
着它们……张艺谋和李连杰穿中山装出席颁奖典礼.第53届世界小姐大赛决赛 本世纪—现在流行个性婚纱照。低碳环保的婚礼李安——第78届、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获得者课堂小结新潮冲击 变化稀奇
中山旗袍 中西合璧
缠足不如 断发彻底
启迪民智 当属报纸
娱乐生活 电影演绎握手鞠躬 彰显平等
婚礼文明 丧葬卫生
若问何故 工业冲击
中西碰撞 思想交锋
政府推动 亦有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