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综合测试卷(二)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史料中的第一手史料指的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可作为研究北京人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北京人复原头像 C.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D.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2.1996年,我国为了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遗产发行了一套特种邮票,其中两张是《稻作农业》和《干栏建筑》(如图)。这两张邮票描绘的遗址是( )
A.河姆渡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3.彩陶最早流行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地区,距今5300年左右,之后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结合如图图文资料可知我国彩陶文化( )
①反映出旧石器时代生产生活状况
②影响的范围完全集中在黄河流域
③从中原地区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
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表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国历史上,“家国一体”源于(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刺史制
5.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以下关于“秦国商鞅变法”的表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实行编户制和“连坐”法
B.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C.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D.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
6.下列文明成果中,能直接证明河南大地“文明何其博大,历史何其悠久”的是( )
A.良渚遗址和二里头遗址 B.良渚遗址和殷墟甲骨
C.殷墟甲骨和二里头遗址 D.三星堆和二里头遗址
7.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推行郡县制,到汉武帝时期颁行“推恩令”。这些政策实施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巩固了统治秩序 D.消除了分裂割据
8.“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材料描述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9.《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历史文献中常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贯同”“方内安宁”等类似描述。这些描述反映了汉代( )
A.文景之治的出现 B.大一统思想的明晰
C.对外交往的频繁 D.民族大交融的实现
10.南朝史学家范晔所著《后汉书》在体例上承袭了《史记》,但有所创新。比方说,《后汉书》将皇后列入本纪。这一创新主要反映了东汉时期( )
A.州郡割据 B.外戚专权 C.宦官专权 D.太后当政
11.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用于研究三国历史时期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出土的三国吴简 B.司马迁《史记》
C.电视剧《三国演义》 D.译注本《齐民要术》
12.从西晋永嘉(307—313年)年间到刘宋末,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多万人,形成北方民众纷纷南下的浪潮。这一“浪潮”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破坏了南方的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C.完成了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 D.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交往
13.如图是南朝青瓷莲花尊,集中了浮雕、模印、刻画等装饰手法,将莲花纹恰当地装饰在每个部位,形态丰富,变化多端,创造了完美的艺术造型。这一文物直接见证了南朝( )
A.社会经济繁荣 B.制瓷工艺高超
C.中外交流活跃 D.民族交流频繁
14.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中国认同及其对统一的执着,不仅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的版图扩大与国家统一,更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以下史实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
A.秦汉统治者派兵北击匈奴 B.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C.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南宋与金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形成对峙局面
15.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
A.史前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夏商周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秦汉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请结合下列发现历史的途径,回答问题。(14分)
【遗址中的历史】
材料一:
【文物中的历史】
材料二:
【传说中的历史】
材料三: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遂禽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四: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尚贤》
【探究中的历史】
(1)结合材料一中的图一回答,元谋人在我国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有着怎样的特殊地位。(3分)
(2)参观材料一中图二的周口店遗址,我们可以推断一下该古人类会制作和使用怎样的生产工具?(2分)
(3)材料二中的图三文物被我国哪一原始居民使用过?图四文物是哪一原始居民制作的彩陶?图三和图四反映的原始居民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请你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加以说明。(4分)
(4)材料三记述的是哪一场战役?材料四的内容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哪一制度?(3分)
(5)通过以上探究我们知道,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方式,请你再试着举出一例来。(2分)
17.七年级(1)班以“古代经济发展的动力”为主题,进行了探究性学习,你也一起参与吧。(12分)
【动力一:社会变革】
材料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在全国设置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动力二:千古明君】
材料二:
朝代 皇帝 治世局面 有关措施
西汉初年 汉文帝、汉景帝 ① 田租减为三十税一;提倡节俭
东汉初年 光武帝 ② 田租恢复到西汉时的三十税一;提倡节俭
【动力三:地利人和】
材料三:西晋灭亡后,中原士家大族及流离失所的百姓都被迫南迁,寻找安身立命之地,大部分人到了江南。“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
(1)与材料一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它的作用。(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朝初期出现治世局面的共同原因,并将表格中①②补充完整。(4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西晋灭亡后出现的历史现象。该现象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18.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不断演变,不断创新,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礼记·礼运》
材料二: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材料三: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四: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经济上,秦汉统治者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摘自《“大一统”之梦》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我国史前时期的哪一种民主制度?该制度选拔部落首领的标准是什么?(3分)
(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该制度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秦始皇首创的“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的制度是什么。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朝在全国推行了什么制度?(2分)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为巩固统治,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在经济方面,“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汉武帝在经营权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材料二: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此外,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
——摘编自彭丰文《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时期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最终出现了哪一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武帝时期在思想文化上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并说出西汉时期对抗匈奴的高潮的战役名称。(4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次改革?说出改革的意义。(4分)
(4)除以上三则材料提示的民族交融方式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方式会促进民族交融?(4分)
参考答案
1.A 2.A 3.D 4.B 5.D 6.C 7.A 8.B 9.B 10.B 11.A 12.D 13.B 14.B 15.D
16.(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打制石器。
(3)图三:河姆渡居民;图四:半坡居民。史实:都会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建造房屋等。
(4)战役:涿鹿之战。
制度:禅让制。
(5)上网查询、阅读书籍、参观博物馆、研究考古发掘、观看纪录片等。(意思表述相近即可)
17.(1)历史事件:商鞅变法。
作用: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共同原因:轻徭薄赋、提倡节俭。 ①文景之治 ②光武中兴
(3)现象:北人南迁。影响:促进江南地区开发。
18.(1)民主制度:禅让制。标准:德才兼备(贤德之人)。
(2)制度:分封制度。作用:通过分封制,周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
(4)“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19.(1)主要方式:斗争或战争。趋势:民族交融。
(2)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名称:漠北战役。
(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联姻;民族迁徙杂居;商贸文化往来;等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