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1.结合相关资料,认识不同区域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及地貌景观的差异。
2.结合内外力作用分析某地区地貌的成因,并描述其形成过程。
3.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野外观察,认识三大类岩石及主要地貌景观。
学习任务目标
问题式预习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______。
热能
2.据图判断A、B、C三种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3.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____________能。
2.主要表现形式及作用
表现 影响因素 作用
风化作用 ______、水、大气、生物 ①使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②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太阳辐射
温度
表现 影响因素 作用
侵蚀作用 ______、波浪、风、冰川等 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______、波浪、___、冰川等 ①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②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______下来
3.趋势:使地表起伏状况____________。
流水
流水
风
沉积
趋于平缓
[连一连]将地貌与其成因连线。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
类型 代表岩石
岩浆岩 侵入岩 花岗岩
喷出岩 玄武岩
沉积岩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 大理岩、板岩
2.与其他岩石相比,沉积岩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认识变质岩。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
化石
[连一连]将变质岩及其原有岩石连线。
4.在图中标出正确的箭头完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并在图中正确标注各字母的含义。
提示:
A为冷却、凝固;B为外力作用;C为变质作用;D为熔化。
[微判断]
(1)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
( )
(2)内力作用都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
× 解析: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岩浆喷发等都属于地壳运动。( )
× 解析:岩浆喷发是岩浆活动的体现,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壳运动同属于内力作用。
(4)庐山的隆起是由于地壳运动中岩层在水平方向受挤压断裂抬升形成的。( )
√
√
[微点拨]内、外力作用都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内力作用为主,但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任何一个力量都能成为决定性因素。
[微点拨]风化作用不是风力作用
风化作用主要是岩石受温度、水、生物、大气等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指的是风的侵蚀、搬运和堆积等。
[填绘]
(1)指出图中字母a、b、c分别表示的外力作用形式。
提示:a为风化作用,b为搬运作用,c为堆积作用。
(2)在图中短线上绘出箭头,体现各种外力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示:
[微判断]
(1)风化作用就是风力的侵蚀作用。( )
(2)流水、波浪、风、冰川等都会对地表岩石进行破坏,形成侵蚀地貌。( )
(3)沙尘暴属于风力的搬运作用。( )
(4)三角洲、冲积扇、牛轭湖等都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 )
(5)所有的堆积地貌都能体现出明显的分选性。( )
(6)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坦。( )
×
√
√
×
×
√
[微点拨]岩浆岩可以转化为沉积岩和变质岩,但沉积岩和变质岩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
[微拓展]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形,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改变地表形态。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任务型课堂
[探究活动]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河口,向北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至约旦河谷地,全长约5 8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
2 000米不等。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
(1)这一巨大的裂谷带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是裂谷两侧的地壳发生背离的水平张裂运动形成的。
(2)材料中众多的火山是哪种内力作用形成的?
提示:岩浆活动。
(3)材料中“裂谷带”“火山”的能量主要来自哪里?
提示:地球内能。
[评价活动]
地质学家在安徽省天柱山发现了世界上暴露最深的超高压变质带。大面积的花岗岩和丰富的片麻岩、榴辉岩(一般存在于万米以下的地幔之中)使得天柱山成为全球研究大陆动力学的较佳地区。据此完成1~2题。
1.天柱山超高压变质带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岩浆冷凝 B.变质作用
C.板块运动 D.火山喷发
2.造成天柱山花岗岩裸露的内力作用是( )
A.岩浆冷却凝固 B.地壳上升
C.火山喷发 D.风化侵蚀
√
√
解析:第1题,超高压变质带是岩石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属于变质岩。第2题,花岗岩属于侵入岩,随着地壳上升,出露地表。
塞拉比斯古庙遗址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岸。这座古庙早已倒塌,只剩下三根大理石柱子,每根石柱中间都有“百孔千疮”的一段,而它的上截和下截却保存得比较完整。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被火山灰覆盖部分”,说明那不勒斯海岸所受到的内力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 D.地震
4.从公元79年到1955年,那不勒斯海岸( )
①以水平运动为主 ②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的地壳运动过程
③以垂直运动为主 ④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地壳运动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
解析:第3题,图中“被火山灰覆盖部分”说明那不勒斯湾海岸附近曾经有许多岩浆喷出活动,故那不勒斯湾海岸所受到的内力作用是岩浆活动。第4题,图中显示,从公元79年到1955年,塞拉比斯古庙遗址的三根大理石柱子两次下降、一次上升,说明那不勒斯湾海岸以垂直运动为主,③正确,①错误;图中显示,与公元79年相比,15世纪石柱明显下降,与15世纪相比,18世纪石柱明显上升,与18世纪相比,1955年石柱明显下降,因此在此期间,那不勒斯海岸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地壳运动过程,④正确,②错误。故选C。
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
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概念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表的方向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表的方向运动
运动方向 水平挤压 水平张裂 地壳抬升、地壳下沉
对地表的影响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形成裂谷或海洋 引起地势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运动形态
举例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等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
相互关系 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探究活动]
材料一 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政区简图。
(1)分别说出材料一四座“天生桥”可能在材料二图中出现的位置。
提示:①—乙;②—丁;③—丙;④—甲。
(2)四座“天生桥”形成的外力作用有何异同点。
提示:相同点:均是外力的侵蚀作用。
不同点:①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②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③以流水溶蚀作用为主;④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3)说明材料二图中戊地流水作用下形成地貌及过程。
提示:三角洲。 河流流至入海口处,坡度变缓,流速变慢,加之海水的顶托作用,泥沙沉积形成。
[评价活动]
位于青岛海岸、距岸百米的“石老人”是当地著名的旅游景观,其岩石表面有大片烧焦样蜂窝状石孔。2022年10月3日清晨人们发现“石老人”上半部分已经坍塌。下图为“石老人”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
1.与现在比,“石老人”形成初期与海蚀崖之间距离( )
A.无法比较 B.基本不变
C.较远 D.较近
2.造成“石老人”坍塌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
①海浪侵蚀 ②风化作用 ③冰川侵蚀 ④流水侵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石老人”是海蚀柱景观,受海浪侵蚀可能会变小或坍塌,但总体位置是相对稳定的,而海蚀崖长期受海浪的侵蚀,会逐渐向陆地方向侵蚀,故与现在比,“石老人”形成初期与海蚀崖之间距离更近一些。故选D。第2题,石老人位于海岸边,岩石受海浪侵蚀明显,同时受风化作用影响,导致岩体不断破碎,故①②正确,故选A。
(2023·浙江1月卷)新疆东部某雅丹地貌区,环境恶劣,被视为“畏途”。某同学随科考人员在该地研学旅行时,拍摄了布满“小蘑菇”的残丘岩壁照片(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3~4题。
3.岩壁上“小蘑菇”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沉积、搬运 B.搬运、风化
C.风化、侵蚀 D.侵蚀、沉积
4.该雅丹地貌区被视为“畏途”的主要原因有( )
①空气稀薄 ②风沙强劲 ③气候极度干旱 ④滑坡分布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布满“小蘑菇”的残丘岩壁是位于新疆的雅丹地貌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昼夜温差较大,风化作用强烈,风力较大,风蚀作用显著,岩壁上“小蘑菇”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化、侵蚀,C正确;沉积、搬运不是导致该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A、B、D错误。第4题,该雅丹地貌位于新疆东部,海拔不是特别高,大气不是很稀薄,①错误;该地地表以沙质沉积物为主,风力较大,风沙强劲,②正确;该地貌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气候极度干旱,③正确;区域降水较少,滑坡等地质灾害较少,④错误。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及相应地貌类型的分析方法
(1)根据不同地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冰川作用显著,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海浪作用显著,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根据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的地貌不同分析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岩石圈物质循环
[探究活动]
厦门鼓浪屿的日光岩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日光岩耸峙于鼓浪屿中部偏南,是由两块巨石一竖一横相倚而立,成为龙头山的顶峰,是典型的花岗岩风化景观。
(1)形成“日光岩”的岩石属于哪类岩石?
提示:由于“日光岩”是典型的花岗岩风化景观,所以该岩石属于岩浆岩。
(2)图中“巨石”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提示:首先地下的岩浆侵入地层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然后地壳上升,出露地表,最后经过风化侵蚀,形成图中所示景观形态。
[评价活动]
产自云南点苍山的大理石,裁切后的石板常有独特的花纹,呈现出类似天然的山水画画面。在当地,天然石画又称石板画,古玩行里俗称“老石片儿”。图1为一幅“老石片儿”照片,图2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据此完成1~3题。
1.“老石片儿”的岩石与图2中岩石类型及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甲—① B.乙—③
C.丙—④ D.丁—②
2.与“老石片儿”形成有关的地质作用过程有( )
①沉积作用形成砂岩 ②变质作用使岩石性质改变 ③内力作用使岩层隆起 ④外力侵蚀使矿床出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
3.下列关于“老石片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其“山水”是古生物遗体
B.富含有色矿物质致色
C.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D.岩层中可能找到煤炭
√
解析:第1题,“老石片儿”是大理石,属于变质岩。图2中沉积物指向甲,所以甲是沉积岩;乙只有一个箭头指向,乙是岩浆岩;丁有三个箭头指向,丁是岩浆;丙是变质岩。①指向岩浆是重熔再生;②指向岩浆岩是冷却凝固;③指向沉积岩是外力作用;④指向变质岩是变质作用。所以,“老石片儿”的岩石与图2中岩石类型及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丙—④。第2题,大理岩是由石灰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①不正确;“老石片儿”是大理石,属于变质岩,变质作用使岩石性质改变,②正确;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后来内力作用使岩层隆起,③正确;最后经外力侵蚀使矿床出露,④正确。第3题,沉积岩中存在化石,具有层理构造,以及煤炭资源;变质岩中不具有化石。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转化过程
(1)关键是判断岩浆与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课后素养评价(四)
点击页面进入…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ORD版)
巩固课堂所学 · 激发学习思维
夯实基础知识 · 熟悉命题方式
自我检测提能 · 及时矫正不足
本节课掌握了哪些考点?
本节课还有什么疑问点?
课后训练
学习反思
课时小结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