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课件(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课件(共5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2-23 08:3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1.结合地质剖面图,描述分析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分析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2.举例说明板块运动特点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3.结合山地地形的特点,说明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学习任务目标
问题式预习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1.褶皱
(1)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_________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挤压力
(2)基本形态
地质构造 判断理由 发育的地貌
甲:______ 岩层____________,中间岩层___,两翼岩层___ 一般发育为______
乙:______ 岩层____________,中间岩层___,两翼岩层___ 一般发育为______
背斜
向上拱起


山岭
向斜
向下弯曲


谷地
(3)地形倒置
A的地貌类型是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背斜顶部受______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B的地貌类型是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向斜槽部受到______,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背斜谷
张力
向斜山
挤压
2.断层与地貌
(1)含义: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______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______。
断裂
位移
(2)类型
地质构造 地表形态
甲:______ 相对上升的岩块→_________或高地
乙:______ 相对下降的岩块→______或低地
地垒
断块山
地堑
谷地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1.板块构造学说
(1)简述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提示:板块覆盖于熔融的软流层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2)板块分布
[连一连]将下列地理事物与其所在的板块边界相连。
2.板块运动的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分类 特点 形成
相向 使得在边界处发生______或俯冲 巨大山系、______、岛弧等
相离 使得边界处______ 裂谷、海洋
碰撞
海沟
张裂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原因
(1)山地相对高度和坡度大,在山区修建交通运输线路,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
(2)山地地质构造复杂,坡地稳定性差,洪水形成快,水流急。
2.结果
项目 运输方式 线路分布 延伸方向
表现 以公路为主,______为辅 主要分布在山麓、____________和河谷地带 ______前进
原因 修建______的成本和难度均低于铁路 这里地势相对______,施工难度较小,建设和运营成本低 地势起伏大
铁路
山间盆地
迂回
公路
和缓
[微点拨]背斜、向斜及其形成的地貌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对于复杂的褶皱,不能仅从地表形态上区分,而应根据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微判断]
(1)断裂就是断层。(  )
(2)华山、庐山、喜马拉雅山都属于地垒。(  )
(3)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都属于地堑。(  )
(4)背斜谷、向斜山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
(5)断层是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
(6)在山地,断层沿线岩石破碎,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
×
×

×
×

[微思考]断层和断裂有何区别?
提示:判断某一地质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仅为断裂,不能算作断层。
[微判断]
(1)地球内部被断裂构造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
(2)板块覆盖于熔融的软流层之上。(  )
(3)板块一直处于快速的、不断的运动之中,导致地球多火山、地震。(  )
(4)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
×

×

[填绘]
(1)填写图中A、B、C、D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
提示: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
(2)判断M、N边界的类型。
提示: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
(3)指出图中a、b、c、d形成的主要地貌。
提示:a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b、c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多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d是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大裂谷。
[微思考]为什么修建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而不选择在断层和向斜处?
提示:背斜是拱形的,承压大,安全性好;而向斜是储水构造,修建隧道易积水或渗水,可能变为水道;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造成地震、滑坡等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任务型课堂
[探究活动]
右图为我国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对某山地进行野外地质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为一明显界面,其上的“甲”岩层水平分布,其下的“乙”岩层向下弯曲;“丙”处为地表的沟谷,N是岩层层面。
地质构造与地貌
(1)指出乙处存在的地质构造,并说明判断依据。
提示:向斜。依据: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乙处同一水平面上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2) “丙”处的沟谷是否属于“背斜谷”?为什么?
提示:否。“丙”处沟谷是地表的水平岩层遭受外力侵蚀形成,并非位于背斜顶部,因此不属于地质构造中的地形倒置现象。
(3)简述此处地质构造对生产的意义。
提示:向斜槽部岩层不易被侵蚀,可能存在煤炭等矿产;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地下水资源丰富等。
[评价活动]
构造等高线图是用等高线反映地下某个岩层面或某个岩体顶面的起伏形态,并按比例把它投影到平面上。右图为某勘探井所在的地下岩层顶部的构造等高线和该地区地形等高线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勘探井所在的构造地貌是( )
A.背斜山 B.背斜谷
C.向斜山 D.向斜谷
2.该勘探井最容易发生的事故可能是( )
A.透水事故
B.瓦斯爆炸
C.井喷事故
D.滑坡塌方


解析:第1题,观察构造等高线数值和弯曲情况可知,同一岩层中部海拔更低,说明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构造,A、B错误;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形状,可判断出该地是山地,因此,图中的地形主要是向斜形成之后,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受到外力侵蚀形成的向斜山。C正确,D错误。第2题,勘探井处于向斜部位,岩层向下弯曲,地下水易在此集聚,因而易发生透水事故,不易发生瓦斯爆炸和井喷事故,A正确,B、C错误;该勘探井所在的构造地貌是向斜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发生滑坡塌方,D错误。
(2023·浙江1月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岩浆岩( )
①沿断层F侵入 ②切穿背斜轴部
③切穿向斜轴部 ④早于寒武纪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褶皱隆升—固结成岩—断层错位
B.固结成岩—断层错位—褶皱隆升
C.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
D.褶皱隆升—断层错位—固结成岩


解析:第3题,岩浆岩位于断层F中,说明岩浆沿断层F侵入,形成岩浆岩;图中岩层两翼新、中间老,为背斜,故应为岩浆岩切穿背斜轴部;岩浆岩将寒武纪岩层切断,说明岩浆岩形成时间晚于寒武纪。第4题,该地经历的地质过程是先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后来,水平岩层受到挤压,弯曲变形,岩层断裂形成断层。
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2)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
向斜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 地下水出露成泉
煤矿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已被侵蚀掉)
油、气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质量轻,多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3)确定工程建设
避开断层 断层处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
隧道避开向斜,选在背斜 向斜是雨水汇集区,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 背斜呈拱形,结构稳定;修隧道不破坏岩层的连续性,不易塌陷,安全性强
板块运动与地貌
[探究活动]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12月02日22时37分在菲律宾棉兰老岛附近海域发生7.6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下图为棉兰老岛位置示意图。
(1)说明棉兰老岛所处的板块位置。判断其属于生长边界还是消亡边界。
提示: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2)板块边界有哪些类型?通常会形成什么地貌?
提示:消亡边界:高大山脉、海沟、海岸山脉、岛弧等。生长边界:海岭、裂谷、海洋等。
[评价活动]
(2022·浙江6月卷)下图为世界局部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
A.欧亚板块张裂 B.美洲板块抬升
C.太平洋板块张裂 D.太平洋板块俯冲
2.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 )
①海岭 ②裂谷 ③山脉 ④岛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题,图中海沟北部有北美洲,属于美洲板块,南部为太平洋板块,两板块碰撞挤压,由于太平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插入美洲板块底部形成阿留申海沟。第2题,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挤压碰撞,导致大洋板块一侧下沉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一侧受抬升,多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
板块碰撞挤压是板块构造运动的重要形式,下图示意板块碰撞挤压的四个阶段,其中甲示意一个大洋板块和另一个大洋板块的碰撞,丙示意一个大洋板块和一个大陆板块的碰撞,乙和丁示意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选项中与图丙中山脉成因一致的是( )
A.安第斯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
C.乞力马扎罗山 D.阿尔卑斯山脉
4.按照板块碰撞挤压的演变过程,四幅图的正确排序为( )
A.甲、丙、丁、乙 B.丙、甲、丁、乙
C.丙、甲、乙、丁 D.甲、丙、乙、丁


解析:第3题,安第斯山脉是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即一个大洋板块和一个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与图丙中的山脉成因一致。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都是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乞力马扎罗山是火山喷发的物质形成的。故选A。第4题,随着大洋板块碰撞挤压(甲)的持续,大洋板块会逐渐和大陆板块挤压(丙),直到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遇碰撞(乙),最后某一大陆板块俯冲到另一大陆板块的下方(丁)。故选D。
板块构造对地表宏观地貌格局的影响
边界类型 地貌 实例
碰撞 边界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聚合带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
大陆板块受挤压上拱、隆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 东亚岛弧链、北美洲的海岸山脉
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处 形成高大的山脉和高原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张裂边界 常形成裂谷或大洋中脊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中脊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探究活动]
雅西(雅安至西昌)高速公路横跨青衣江、大渡河,经过12条地震带,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它每向前延伸1千米,平均海拔就上升7.5米,被称为“天梯高速公路”。图1是雅西高速途经拖乌山时,被设计建设成双螺旋形状,图2是西南地区公路、铁路沿线常见的“敞开窗户的隧道工程”——棚洞。
(1)“双螺旋”设计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双螺旋设计能够克服高差,降低路面坡度,保证行车安全。
(2)图2设施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提示:图中防护设施的主要作用是防御落石、滑坡。
[评价活动]
读表,完成1~2题。
表1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表2 在山地地区与在平原、丘陵地区修建普通铁路的
工程量比与造价比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最大限制坡度
公路 7%~9%
铁路 3%
项目 土石方比 桥梁与隧道长度比 造价比
山地/平原 1.5~2 7~11 2.2~3
山地/丘陵 1以上 2~3 1.5
1.山区交通运输方式优先选择公路的原因是( )
A.对最大限制坡度来说,铁路比公路要求低
B.山地地区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修建铁路干线不仅难度较大, 而且工程量大,成本高
C.山区经济欠发达,运输需求小
D.山区修建公路比铁路难度小,而且运量大

2.关于山区公路的分布和走向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山区的公路主要分布在山间小盆地和山间谷地
②山坡上没有公路分布
③山坡上的公路走向呈“之”字形,以降低坡度
④山区公路为了减小工程量,多呈直线分布
⑤山区公路要避开陡坡和陡崖
⑥山间谷地的公路多远离聚落分布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解析:第1题,从表中看,对最大限制坡度来说,铁路比公路要求高,A错误;山地地区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修建铁路干线,不仅难度较大,而且工程量大,成本高,B正确;山区优先选择公路运输与山区经济落后、运输需求小关系小,C错误;山区修建公路比修铁路难度小,但公路运量小于铁路,D错误。第2题,山区公路的走向和分布受地形影响大,一般分布在坡度相对和缓的山间小盆地和谷地,①正确;在山坡上修公路,为降低坡度,多呈“之”字形,②④错误、③正确;修建公路尽量避开陡坡和陡崖,⑤正确;为方便人们出行,山间谷地的公路多邻近聚落分布,⑥错误。①③⑤正确,故选C。
读我国某地区交通干线(虚线)分布图,完成3~4题。
3.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
A.沿山谷延伸
B.沿山脊延伸
C.沿等高线延伸
D.沿经纬线延伸

4.下图中能反映图示地区交通线形态的是( )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直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基本上沿河流的干流延伸,而河流的干流处应为山谷。第4题,读图可判断出该地区为山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山区公路一般呈“之”字形,以减小施工难度和路面坡度。
山区交通线路的选址
(1)一般要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量,同时道路平坦,利于车辆安全行驶,而且不易造成水土流失。例如,在下图中EF之间修建一般公路,应选择EHF;EF之间修建高速公路,可以在G处修建隧道,选择EGF。
(2)鞍部相对较低,可修建交通线;河谷地区海拔较低,修建交通线工程量比较小,适合修建交通线。
(3)如果交通线要穿越等高线,要选择等高线比较稀疏的地方,因为坡度较缓,利于工程建设和行车安全。
(4)选线时要避开陡崖、地质不稳定的地段。要尽可能少跨越河流,以减少工程投资和保证工程安全。
(5)如果要修建隧道,应选择背斜部位。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承受垂直压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不易积水。
课后素养评价(五)
点击页面进入…
构造地貌的形成
(WORD版)
巩固课堂所学 · 激发学习思维
夯实基础知识 · 熟悉命题方式
自我检测提能 · 及时矫正不足
本节课掌握了哪些考点?
本节课还有什么疑问点?
课后训练
学习反思
课时小结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