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根据图文资料,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2.结合具体区域,说明区域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启示作用。
学习任务目标
问题式预习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1.自然环境的地理要素构成
大气、水、______、生物、岩石及地貌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和意义
土壤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1.生产功能
(1)概念:自然环境具有合成_________的生产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______作用。
(2)案例——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过程。
有机物
光合
2.稳定功能
(1)概念:自然环境要素通过____________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2)案例——自然环境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______。
物质迁移
削减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1.特点
(1)变化性: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水与岩石间的物质迁移导致了流水地貌的演化,其过程如下:____________→高原的峡谷拓宽→高原面萎缩→______→丘陵→平原。
(2)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2.意义: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____________。
流水侵蚀
山地
要素组合
[连一连]将黄山对应的要素组合连线。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连锁变化
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___________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___________,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带来的影响
干扰不断增强→自然环境要素发生____________→环境变化越来越快→不利于人类的适应。
物质迁移
连锁变化
连锁变化
[微思考]自然界中物质迁移是双向的,能量传递也是双向的吗?
提示:自然界中物质循环是双向的,但是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
[微拓展]生物循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水及无机盐合称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释放出氧气,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微点拨]自然环境整体的功能≠各个要素功能之和
自然环境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要素的功能之和,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要具有各个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的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微判断]
(1)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特征,整体性是绝对的,差异性是相对的。( )
× 解析:差异性是绝对的,整体性是相对的。
(2)阳光不属于自然环境要素。( )
× 解析:阳光是太阳辐射的重要表现形式,不断为地球提供能量,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3)生物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循环。( )
(5)“大河滔滔,泥沙俱下”反映的是能量交换过程。( )
√
×
×
[微拓展]自然环境特征的一致性——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微思考]植被破坏对其他要素及整个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
任务型课堂
[探究活动]
黑龙江省龙骨山,曾经出土了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平头鸭嘴龙化石,被学者称为“神州第一龙”。研究发现,平头鸭嘴龙生活在中生代晚期,喜食多汁的灌木和水草。它的前肢短小,高悬于空中,用来抓食树上的枝叶,指尖还长有适合划水的蹼,适宜在湖沼水域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或岸边生活。它的后肢粗大,靠尾巴保持平衡,在陆地上行走时尾巴如“方向盘”,在水中游泳时则变成“舵”,鸭子似的嘴巴便于在泥沼里铲除植物。下图为“神州第一龙”复原图。
(1)推测平头鸭嘴龙生活时期的生存环境特征。
提示:气候温暖湿润,林草茂密;降水较多,地表水资源丰富;地势低平,湖沼面积广。
(2)指出平头鸭嘴龙生活时期当地的典型植被,并说明该植被大规模死亡后对当前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提示:裸子植物。意义:中生代晚期,裸子植物大规模死亡,埋藏于地层中,形成煤炭资源,是地质时期一次重要的成煤期,为当前人类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的能量来源。
[评价活动]
下图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莱茵河与黄河径流量季节变化差异很大,主要是图中________所起的作用不同(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成无直接关系的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
√
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莱茵河主要流经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黄河主要流经温带季风气候区,两河都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分配较均匀,因此莱茵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于夏季,因此黄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大,A正确。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植被覆盖率低,且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土壤疏松易被侵蚀,分别表示⑧⑤⑥,箭头⑦是土壤对气候的作用,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成无直接关系。
(2023·新课标卷)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3~4题。
3.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 B.大气含氧量低
C.蒸发弱 D.太阳辐射强烈
4.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 )
①增加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②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③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④减少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
解析:第3题,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的分解受到抑制,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土壤中的根系主要进行厌氧分解,空气中的含氧量对土壤中根系的分解影响较小;蒸发弱、太阳辐射强烈对土壤中植物死根分解影响较小。第4题,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以起到隔热作用,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缓解下部冻土融化;草毡层具有保蓄水分及调节地表径流的作用,增加下渗量,增加地下水补给。
水和生物循环中自然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1)水循环
自然环境要素 河流多 河流少
地形 流水侵蚀、堆积地貌多 流水侵蚀、堆积地貌少
土壤 土壤水分含量大 土壤水分含量小
气候 空气湿润 空气干燥
生物 植被覆盖率高 植被覆盖率低
(2)生物循环
自然环境要素 植被覆盖好 植被覆盖差
地形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土壤 有机质含量高,肥力好 有机质含量低,肥力差
气候 空气湿润 空气干燥
水文 含沙量小,径流量稳定 含沙量大,径流量变化大
自然环境整体性表现
[探究活动]
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不是偶然的,是因为曾经这里有着较好的自然环境。古代黄土高原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还有面积广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汉代以后,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特别是唐代以后,自然环境的恶化明显加重。这主要是土地的开垦破坏了天然植被,使天然草
地、森林和灌木林一片片消失。另外,人类
因建筑和燃料用材而砍伐森林,使天然森林
的面积大幅缩小。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
万壑的地貌形态。
(1)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类型及气候类型分别是什么?
提示:自然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
(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主要是人们破坏了黄土高原的地表植被,后经流水长期侵蚀形成的。
(3)人们在黄土高原的演变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提示:在生产、生活中应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评价活动]
(2021·全国乙卷)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1~3题。
1.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
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
C.面积扩大 D.面积缩小
√
2.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
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
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
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
3.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
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B.目前基带气温高
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D.冰期基带气温高
√
√
解析:第1题,苔原带适宜生长在冷湿环境中,全球气温升高,苔原带南缘会自南向北退缩,面积缩小,B、C错误,D正确。因苔原带北部是北冰洋,没有整体向北移动的陆地空间,A错误。第2题,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东西延伸,说明亚欧大陆北部东西向自然环境差异较小。苔原带会随温度升高而北移说明气温对苔原带的分布影响大,苔原植被对温度比较敏感,A错误。亚欧大陆北部受海洋的影响大且气温低,湿度东西向差异小,植被东西差异小,B正确,C错误。亚欧大陆北部受极地高压带影响,降水少,D错误。第3题,冰期时苔原带自北向南扩展,遇到山地时会经过基带向山上扩展,
如果基带气温偏高,则地面的苔原带无法扩展到山上,所以即便是山上气温低、具备苔原植被生长的条件,山上也不会形成苔原带,D正确。假如冰期时基带气温低,苔原植被可以经过基带扩展到山上,一旦冰期消退,基带气温升高,但山上气温仍保持低温,则苔原带还可以继续保留在山上,B错误;冰期时基带气温都明显降低,针叶林带以上气温更低,C错误;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有冰雪存在,温度低,A错误。
4.读南美洲部分区域图,完成下题。
图中②③④反映了南美洲45°S附近大陆西岸在不同地质时期地形及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描述该地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
解析:解题时要根据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的原理,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要素的联系进行描述。
答案:地形隆起使山地东部处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减小,逐渐演变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湖减少,地表水匮乏;植被退化,以耐旱植物为主;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大风天气增多,风力加大,风蚀地貌广布。
自然环境整体性问题的分析思路
(1)判断自然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3)“一因多果”的推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自然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自然要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的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