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巨大成就。
2.通过搜集和体会生活中体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各方面例证,增强历史体验和感悟,培养历史论证能力。
【重点难点】通过搜集生活中体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各方面例证,体会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生活发生的巨变,增强历史体验和感悟,培养历史论证能力。
导入新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指引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而经济腾飞带来了社会进步和生活巨变。我们一起看短片来感受改革开放30年的巨变。
(播放短片《改革开放30年》)
教师:通过看短片我们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腾飞和生活巨变有了一个感性认识。接下来一起了解本课的课标要求
(出示课标,请一位学生读课标,明确要求)
【学生展示】
教师: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下面请3组同学用数据向我们说明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经济发展。
(三组一名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他们的研究课件“从GDP看沧桑巨变”。)
教师:通过他们的介绍我们看到三十年间我国的经济确实有了长足发展,经济的发展最终体现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中国开始进入小康社会。
(展示图片,教师介绍小康的含义,中共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教师:三十年的生活巨变体现在方方面面,下面我们从城市化进程、互联网发展和衣食住行等三大方面展现我国人民生活的巨变。请9组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九组一名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他们的研究课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教师:通过九组的介绍我们知道进入21世纪,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城市的带动下农村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请8组同学介绍“改革前后农村的变化”。
(八组一名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他们的研究课件“改革前后农村的变化”。)
教师:城市进程加快,农村旧貌换新颜,国家把改善人居环境、建立节约资源型城市、生态型城市作为城市化战略的任务之一,相信我们的生活环境会越来越优美。
教师:以上我们从城市化的角度说明了我国的生活巨变,接下来我们从高科技发展角度来论证我国的生活变化。对于网络的作用人们众说纷纭,它是天使还是魔鬼,会带给我们什么影响?请6组和1组同学分别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网络的利与弊”。
(六组和一组各有一名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他们的研究课件“网络的利大于弊”和“网络的弊大于利”。)
教师: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正确使用可以帮你披荆斩棘走向成功,使用不当则会伤害你和你的家人,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理智上网,让网络成为你学习、生活的好帮手。
教师: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名英国女记者曾在1977年来过中国,2008年当她再来中国时,她发现街道上已经看不到满眼的蓝色中山装和绿军装,取而代之的是颜色各异款式新颖的时装,她不禁感叹道:中国人变得好时尚啊!其实,改革开放30年我们中国变时尚的又何止是服装,人们的衣食住行、流行语言甚至思想观念都变得时尚起来。
接下来我们请7组同学为我们介绍“改革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七组一名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他们的研究课件“改革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师:一个时期的流行语言是最能生动体现社会生活时尚更新的标志。
下面我们请5组同学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流行语言的变化”。
(五组一名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他们的研究课件“流行语言变化”。)
教师:有位哲学家曾说过:人最易改变的是服饰,最难改变的是思想。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国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下面由4组同学带领我们了解“改革前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四组一名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他们的研究课件“改革前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以上我们从各个方面展示了我国的生活巨变,请2组做课堂小结。
【合作探究】
刚才各小组用可靠的数据,生活中的变迁向我们论证了经济的腾飞、互联网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一切都说明: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今后的发展方向。面对开放的环境,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请读以下材料小组合作探究。
(出示材料和探究问题学生讨论3分钟)
解析与探究:(小组讨论)
材料一 当今青少年被称为“吃薯片、看大片、用芯片”的一代……以简洁净化为特征的美式快餐,因含高脂肪高糖在西方被称为”垃圾食品“,但在中国这个具有悠久饮食文化传统的国度却“所向披靡”。
材料二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中国大都市中心大街充斥着崇尚洋名的商业服务机构,许多宾馆、酒店、商店出现了贵族、亚历山大、凯撒大帝、维多利亚、伊丽莎白、夜巴黎、曼哈顿等字样,最多时达4万多家。
探讨:在西方文化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如何 把握传统文化的定位?
参考答案:1.了解传统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不迷失方向。
2.尊重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
3.能够区分外来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吸收与运用。
总之,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合理因素,将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服务。
【教师总结】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评测练习
1.下列有关中国GDP增长情况说法不正确的是( )
A.GDP是衡量我国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B.到1978年,我国的人均GDP仍位居许多发展中国家之后
C.经济巨变的成就最终体现在GDP的增长上
D.到2001年我国经济总量居发展中国家第一
2.中国GDP的迅速增长,超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同时期的亚洲新兴国家,主要得益于:(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
3.2001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名和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分别是( )
A.第十、第五 B.第六、第一
C.第十、第四 D.第二十、第五
4.经济发展的成就,最终体现在( )
A.GDP的增长 B.综合国力的提高
C.国际地位的提高 D.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5.中国共产党发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上(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四大
C.十五大 D.十六大
6.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的奋斗目标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争取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C.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7,我国城镇化道路有( )
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②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③城市区域化的倾向 ④政府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下列有关城镇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又称城市化
B.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
C.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D.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
9.我国目前已初具规模的城市群有:( )
①长三角城市群 ②珠三角城市群
③大厦门城市群 ④以京津为中心的大北京城市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0.中国的因特网日益普及,因特网技术在中国的出现是( )
A.中国改革经济体制的结果 B.中国对外开放的结果
C.中国科技进步的结果 D.中国人民生活巨变的结果
11.下列哪组事物或者现象可以表明中国尚未进行改革开放 ( )
A.身份证 户口 银行帐户 个体户 B.移动电话 豪华住宅 私人轿车
C.肉票 棉花票 粮票 人民公社 D .居委会 菜篮子工程 互联网 再就业工程
1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其中不包括( )
A.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变化
B.竞争意识、市场意识等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
C.人们的流行语言发生变化
D.金钱效率至上成为人们的思想指导
13.材料一
当今青少年喜看日本的卡通画册,穿印有米老鼠的衣衫,吃唐老鸭泡泡糖……而以简洁净化为特征的美式快餐,虽然因含高脂肪高糖在西方被称做“垃圾食品”,但在中国这个具有悠久饮食文化传统的国度却“所向披靡”。
材料二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中国大都市中心大街充斥着崇尚洋名的商业服务机构,许多宾馆、酒店和商店都出现了贵族、公爵、亚历山大、恺撒大帝、维多利亚、伊丽莎白、夜巴黎、曼哈顿等字样,最多时达40000多家。
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位。
课件76张PPT。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巨大成就。
2.通过搜集和体会生活中体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各方面例证,增强历史体验和感悟,培养历史论证能力。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从GDP看沧桑巨变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指一国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价值的总和,是本国国内所有成员的收入总和。
★包括外国居民在本国创造的价值但不包括本国国民在国外创造的价值。从GDP看沧桑巨变 建国以来GDP变化(1952年—2004年)我国GDP的年增长率据国际权威组织公布的资料,1990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到2001年,中国排名跃居世界第六位。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四,已经超过法国和英国。2001年 总体上来看,2000-2008年间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呈现递增趋势,这说明中国经济正在迅速发展。我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数量经济发展的最终体现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一起来看“四大件”四大件的变化八十年代以前 自
车、手
表、缝纫
机、收音
机。四大件的变化八十年代以后四大件的变化如今……一、从GDP看沧桑巨变
1.建国以来GDP的变化
2.中国进入小康社会
“小康”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意为“稍安”。
“小康” 儒家理想中的所谓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社会局面,低于“大同”理想。
现在指社会发展特定时期的目标:家庭稍有资财,可以安然度日,即家庭经济情况可以维持中等水平生活。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中共“十六大” 2002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发出了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
效益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
200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共“十七大”一、从GDP看沧桑巨变
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城镇化(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地过程和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早期: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非农化和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过程。 城市化中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体系逐步完善,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城市化后期: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 逆城市化生态环境。城市化的三个阶段表现城镇化一瞥城市
区域化改革开放前:
十分缓慢改革
开放后概况进程快
水平高途径多样化其中乡
镇企业
是重要
途径。城镇化
趋势: 1978年至2003年,我国城镇化率由17.92%提高到40.53%,每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北京城的变化城镇化的途径城市化的重要道路 1、 乡镇企业 2、 农民进城务工、经商2010年,中国农民工
超过1.4亿。城镇化的途径城镇化进程的趋向 城市化进程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趋势,形成城市群的雏形。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大北京等城市群。初具规模的城市群初具规模的城市群初具规模的城市群城市群的作用这些城市群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依托。改革前后农村的变化旧貌农村农村旧貌农村新貌农村新貌旧貌新颜博山老照片博山新农村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1995年我国开展互联网业务
2010年中国网民数量已达4.57亿
居世界首位。
2011年有望突破5亿,达到6亿。 网络利大于弊 因特网(又叫互联网)是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网络。集各个部门、领域的各种信息资源为一体,构成网上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网。它的出现是世界由工业化走向信息化的象征。
鼠标轻轻一点,各种知识尽收眼底。
足不出户就可以网罗天下事,让自己更多的了解社会,充分感受这个世界。
可以敞开心扉去说自己心里想的事!
可以交到更多朋友。
互联网省事省心,不出门就可以购物。关于网络同学们如是说:网络 网上交易网上交友查找有用信息上网娱乐网上在线学习在网上我们可以做什么?实用的聊天工具这些都是常用的网络工具你用过这些交易平台吗?有时候累了,
也要休息一下······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要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要阅读属于自己年龄的网页。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但是由于青少年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弱,对互联网的使用会产生误区。五个方面1.意志力的消磨和自控能力的下降。2.“网络性格”的形成和身体素质的下降。 3.对周围人的不信任和紧张的人际关系。 4.价值观念的模糊和道德观念的淡化。 5.网络安全隐患和网络犯罪现象 。哇,这么多!!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一 、意志力的消磨和自控能力的下降二、"网络性格"的形成和身体素质的下降三、对周围人的不信任和紧张的人际关系 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人都以虚假的身份出现,尽管很多时候,你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无所顾忌地说你想说的话,但在虚假的身份之下,网络人际关系很少有真实可言,时时充斥着不信任感,人际关系紧张。特别是对于"性格内向"的青少年,网络为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但也使他们在"网下"变得更加内向和自我闭锁。 四、价值观念的模糊和道德观念的淡化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好奇心强、自制力弱,极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网络各种信息混杂,包罗万象:新奇、叛逆、而又有趣味性,极易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模糊不清。网络虚拟世界里人际关系的随心所欲,无须承担责任和免遭惩罚的特点,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特别是网上暴力、色情、欺诈等,使得迷恋网络的青少年道德素质下降、道德观念淡化。 五、网络安全隐患和网络犯罪现象 网络引发了青少年的安全焦虑。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均不成熟、识别是非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极易造成网上隐私失密、网上恐吓、网上欺诈等现象,一旦遇到,往往惶恐不安,无所适从。网络交流的随意性和隐蔽性,又常常使青少年成为受害者。由于青少年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性,使得很多网络受害者又成为侵略者,网络犯罪不断上升。 有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网络的危害之大,不仅危害青少年的心理还对青少年的身体造成严重威胁。但是网络也不是仅仅有害无益,网络如果利用得当同样可以开发同学们的智力,放松心情,在网上获得知识,便于同学朋友间的交流等等。小总结希望大家能够正确地看待络的利与弊,学会正确的使用它!
四、时尚中国
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一、从GDP看沧桑巨变
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那个时代的着装着装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前改革后饮食对比改革前住房个性化的家居环境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前后出行方式的对比流行语言的变化 50年代,60年代的流行语言50—60年代是特定的红色年代,革命尚未成功,政治无孔不入。这个时期的流行语也带有极强的流行色彩。人们都喜欢《毛泽东语录》1.享受犯”当时的新新词语,专指文革时期坐享其成、不劳而获、追求物质享受的人。
2.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3.走后门的礼包称为“炸药包”,香烟称为“盒子炮”(二十响手枪),酒称为“手榴弹”。70年代“文化大革命”正轰轰烈烈的进行,在那时“阶级斗争,牛鬼蛇神, 马列主义,万寿无疆,上山下乡,政治面貌,敌我矛盾,地主,右派,反革命,资本家,贫下中农,革命群众”等词语特别流行。70年代的流行语言80年代的流行语言?80年代社会稳定,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搞发展,这时期的流行语大多跟“经济”有关。
如:万元户、大款、个体户、皮包公司、大哥大、走穴、下海、楼上楼下 电灯电话、解放思想,改革开放。
社会道德方面: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五讲四美、做“四有” 新人等标语出现频繁。21世纪的流行语言21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世界包罗万象,网络流行语更是“百花齐放”。
“火星文”等词语缩写形式逐渐流行,如“偶(我)、MM(美眉或妹妹)、“表”(不要)“酱紫”(这样子)等是在追求便捷书写的同时显现个性的表达方式
“我只是出来打酱油的”, “山寨” “我爸是李刚”`囧”、“雷人” “宅男、宅女” ‘躲猫猫’、‘楼歪歪’
给力、神马都是浮云、萌主、被自杀、某某控。改革前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改革三十年来国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领域:科学、民主、法治观念逐步得以树立。经济领域:开放、竞争、效益观念逐步增强。文化领域:自信、包容、多元观念日益提升 。社会领域:改革创新、服务、和谐观念深入人心。个人生活领域: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义利、择业、消 费观日渐成熟。表现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经济腾飞生活巨变从GDP看沧桑巨变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时尚中国解析与探究:(小组讨论)
材料一 当今青少年被称为“吃薯片、看大片、用芯片”的一代……以简洁净化为特征的美式快餐,因含高脂肪高糖在西方被称为”垃圾食品“,但在中国这个具有悠久饮食文化传统的国度却“所向披靡”。
材料二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中国大都市中心大街充斥着崇尚洋名的商业服务机构,许多宾馆、酒店、商店出现了贵族、亚历山大、凯撒大帝、维多利亚、伊丽莎白、夜巴黎、曼哈顿等字样,最多时达4万多家。探讨:在西方文化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如何 把握传统文化的定位?解析与探究:(参考答案)了解传统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不迷失方向。
尊重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
能够区分外来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善于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吸收与运用。
总之,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合理因素,将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服务。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