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七节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1.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探究和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经历科学规律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的意义、尝试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演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探究验证培养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3.领略自然的奇妙和谐,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
【教材分析】
动能定理是本章教学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课程标准》要求“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激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其个性全面健康地发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自我体现.
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对动能概念的理解较为容易,能够掌握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定性关系,能够理论推导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但真正从深层次理解存在困难.在前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建立了一种认识,那就是某个力对物体做功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形式的变化.本节就来寻找动能的表达式.因为有前几节的基础,本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推理和定义动能的表达式.让学生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学的起始要求不能太高,要循序渐进,从生活中众多实例出发,通过分析、感受真正体验动能定理的内涵.通过实例分析、实验设计、器材选择、动手操作、教师演示等环节,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每一位同学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动能定理是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物理定理,但教材在推导这一定理时,由一个恒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变化,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然后逐步扩大几个力做功和变力做功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这个梯度是很大的,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动能定理,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寻找物体动能的变化与哪些力做功相对应.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某个力多物体做了功就一定对应着能量的变化。在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中,学生也知道了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那么物体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由于本单元对分析、综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不少同学在此感到困惑,疑难较多,主要反映在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物理过程的分析上,用能的观点来分析物理问题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合作讨论法、自主发现法
【学法指导】
发现学习法 针对学生对新知识具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行程问题,并通过问题的思考、讨论获取问题的解决。
合作学习法 根据学生善于争辩的特点,多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展开思维碰撞,相互取长补短。
【教学流程】
第一步、课前自主预习
课前布置预习任务,下发《预案》,学生整体把握教材,广泛搜集资料,完成教师精心制定的《预案》。
设计意图: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学生课前自学,落实本节基础知识。完成后,各学习小组内相互交流,统一认识。
第二步、课堂学习
环节一、学情调查,情景导入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利用壶口瀑布视频片断,让学生观察、自主提问、分组探讨.
教师引导参考问题:
1、为什么落差越大的瀑布水流速度越大呢?
2、什么是物体的动能?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环节二、问题展示、合作探究
一、动能的表达式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每一种力做功对应一种能量形式的变化.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变化,前几节我们学习了重力势能的基本内容.“追寻守恒量”中,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大家举例说明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参案:奔驰的汽车、滚动的足球、摆动的树枝、投出的篮球等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教师引导: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有物体的质量和高度,今天我们学习的动能影响因素有哪些?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
学生思考后总结:汽车运动得越快,具有的能量越多,应该与物体的速度有关;相同的速度,载重货车具有的能量要比小汽车具有的能量多,应该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即动能的影响因素应该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
问题:如何验证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演示实验:让滑块A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1.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2.让质量不同的木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师生总结: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即质量、速度是动能的两个影响因素.
问题:动能到底跟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动能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情景设置:大屏幕投影问题,可设计如下理想化的过程模型:
设某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
1.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大?
2.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大?
3.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
4.结合上述三式你能综合推导得到什么样的式子?
推导:这个过程中,力F所做的功为W=Fl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
而 ,即
把F、l的表达式代入W=Fl,可得F做的功W=
也就是W=
根据推导过程教师重点提示:
1. 是一个新的物理量.
2. 是物体末状态的一个物理量, 是物体初状态的一个物理量,其差值正好等于合力对物体做的功.合力F所做的功等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物理量表示物体的动能.
总结:1.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
2.动能的公式:
3.动能的标矢性:标量.
4.动能的单位:焦(J).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动能具有瞬时性,是个状态量:对应一个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就有一个动能的值.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验现象中思考分析,最终总结归纳出结论.同时注意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例 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 kg,运动速度为7.2 km/s,它的动能是多大?
答案:
二、动能定理
课件展示:通过大屏幕投影展示足球运动员踢球的场面,让学生观察,运动员用力将足球踢出,足球获得了动能;足球在草地上由于受到了阻力的作用,速度越来越小,动能越来越小.
问题:1.若外力对物体做功,该物体的动能总会增加吗?
2.如果物体对外做功,该物体的动能总会减少吗?做功与动能的改变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推导:将刚才推导动能公式的例子改动一下:假设物体原来就具有速度v1,且水平面存在摩擦力f,在外力F作用下,经过一段位移s,速度达到v2,如图,则此过程中,外力做功与动能间又存在什么关系呢?
外力F做功:W1=Fs
摩擦力f做功:W2=-fs
外力做的总功为:W总=Fs-fs=ma· =Ek2-Ek1=ΔEk.
师生总结: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动能的增量.其中F与物体运动同向,它做的功使物体动能增大;f与物体运动反向,它做的功使物体动能减少.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了物体动能的变化.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问题情景,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独立推导出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
思维拓展
将上述问题再推广一步:若物体同时受几个方向任意的外力作用,情况又如何呢?引导学生推导出正确结论并板书:
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动能定理.用W总表示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用Ek1表示物体初态的动能,用Ek2表示末态动能,则动能定理表示为:W总=Ek2-Ek1=ΔEk.
分组讨论:根据动能定理的表达形式,提出下列问题,加强对动能定理表达式的理解:
1.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
2.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
学生总结分析:
1.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
2.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少.
知识拓展
1.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的理解
有的力促进物体运动,而有的力则阻碍物体运动.因此它们做的功就有正、负之分,总功指的是各外力做功的代数和;又因为W总=W1+W2+……=F1·s+F2·s+……=F合·s,所以总功也可理解为合外力的功.
2.对动能定理标量性的认识
定理中各项均为标量,因此单纯速度方向改变不影响动能大小.如匀速圆周运动过程中,合外力方向指向圆心,与位移方向始终保持垂直,所以合外力做功为零,动能变化亦为零,并不因速度方向改变而改变.
3.对定理中“变化”一词的理解
由于外力做功可正、可负,因此物体在一运动过程中动能可增加,也可能减少.因而定理中“变化”一词,并不表示动能一定增大,它的确切含义为末态与初态的动能差,或称为“改变量”,数值可正,可负.
4.对状态与过程关系的理解
功是伴随一个物理过程而产生的,是过程量;而动能是状态量.动能定理表示了过程量等于状态量的改变量的关系.
5.对适用条件的理解: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得出的,但对于外力是变力,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同样适用.
例2 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5.0×103 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达到l=5.3×102 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 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力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解:以飞机为研究对象,它受到重力、支持力、牵引力和阻力作用,这四个力做的功分别为WG=0,W支=0,W牵=Fl,W阻=-kmgl.据动能定理得:Fl-kmgl= mv2,代入数据,解得F=1.8×104 N.
环节三 、知识梳理 归纳总结
1、动能的表达式
2.动能定理
动能定理: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表达式:
3、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呢?
环节四、达标训练、巩固提升
A1.下列几种情况中,甲、乙两物体的动能相等的是 ( )
A.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乙的质量是甲的2倍
B.甲的质量是乙的2倍,乙的速度是甲的2倍
C.甲的质量是乙的4倍,乙的速度是甲的2倍
D.质量相同,速度大小也相同,但甲向东运动,乙向西运动
B2:一辆质量为m,速度为v0的汽车在关闭发动机后于水平地面滑行了距离l后停下来,试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C3. 质量为m的铅球以速度υ竖直向下抛出,抛出点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落地后,铅球下陷泥土中的距离为s,求泥土地对铅球的平均阻力?
布置作业
教材“问题与练习”第3、4、5题.
环节五、 预习指导、新课链接
预习《7.7机械能守恒定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会正确推导物体在光滑曲面上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知道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评测练习---【达标检测、巩固提升】
A1.下列几种情况中,甲、乙两物体的动能相等的是 ( )
A.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乙的质量是甲的2倍
B.甲的质量是乙的2倍,乙的速度是甲的2倍
C.甲的质量是乙的4倍,乙的速度是甲的2倍
D.质量相同,速度大小也相同,但甲向东运动,乙向西运动
B2:一辆质量为m,速度为v0的汽车在关闭发动机后于水平地面滑行了距离l后停下来,试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C3. 质量为m的铅球以速度υ竖直向下抛出,抛出点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落地后,铅球下陷泥土中的距离为s,求泥土地对铅球的平均阻力?
课件17张PPT。壶口瀑布是中国黄河上的著名瀑布,其奔腾汹涌的气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1、为什么落差越大的瀑布水流速度越大呢?
2、什么是物体的动能?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情调查、情境导入动能和动能定理学习目标 1.理解动能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一、动能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动能。问题展示、合作探究一物体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如图所示,现沿物体的
运动方向施加一个水平恒力F,在该力的作用下经过位移l,物体的速度从v1 变为v2,求这一过程中力 F 对物体做的功。 探究1、动能的表达式推导:
根据功的表达式,有 W=Fl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ma2al所以有 W=ma·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 物理量表示物体的动能,用符号Ek表示,
(1)动能的单位:J
(2)动能是标量,是状态量。
(3)公式中的速度一般指相对于地面的速度。 例题1: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 kg,运动速度为7.2 km/s,它的动能是多大?解:代入数据 :二、动能定理当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时,动能定理如何表述?例题2: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为5.0×l03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达到l=5.3X102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力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探究二:动能定理的应用1、确定研究对象:飞机2、对飞机受力分析:
重力G;支持力N;牵引力F;阻力f=kmg3、分析各力做功情况:重力G支持力N不做功;牵引力F做正功;阻力f做负功4、明确初、末状态的动能:5、应用动能定理列方程:代入数据解得:FNGfV明确研究对象、研究过程.
明确各个力对物体的做功情况.
明确物体初末状态的动能EK1、EK2.
根据动能定理列方程解题。4.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动能的表达式 2.动能定理
动能定理: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表达式:知识梳理 归纳总结3、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呢?1.下列几种情况中,甲、乙两物体的动能相等的是 ( )
A.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乙的质量是甲的2倍
B.甲的质量是乙的2倍,乙的速度是甲的2倍
C.甲的质量是乙的4倍,乙的速度是甲的2倍
D.质量相同,速度大小也相同,但甲向东运
动,乙向西运动CD达标训练、巩固提升预习指导、新课链接 预习《7.7机械能守恒定律》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
2.会正确推导物体在光滑曲面上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知道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