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三单元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堂训练试题(近三年高考真题)
一、选择题(共16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重庆高考·5)1284年,元朝政府下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犯者籍没一半家产,但这一禁令收效甚微。1293年,不再禁止权势之家“入蕃为贾”,而是约束不法行为,“依着百姓每(们)的体例,与抽分者”。此后权势之家出海为贾现象增多。这反映出元朝( )
A.征税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B.贵族势力扩张威胁专制皇权
C.法律调整缓和阶级矛盾 D.海外贸易繁荣推动政策变革
2.(2024·甘肃高考·5)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禁之时,民间多私携物品往交趾诸处,经日本转手贩卖,换取日本长崎银,将至中国,凿沉其舟,携银以归。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 )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白银主要来自日本
C.海上商业贸易发达 D.经济高度依赖白银
3.(2024·全国高考甲卷·25)《齐民要术》提倡在市场附近种植速生树种以获利。隋代长安大量屯兵,出现“樵贵帛贱”的现象。唐中期“京师苦樵薪乏”,后期百姓甚至砍伐桑树,运到市场上“卖作薪蒸”。上述现象表明隋唐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废弛 B.都城能源问题突出
C.自然生态环境好转 D.市镇经济开始崛起
4.(2024·广西高考·5)明初,北京内城“商贾未集,市廛尚疏”,因此官府在皇城四门外等地修建民房和店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货。明中后期,“正阳门前搭盖棚房,居之为肆”,形成“布棚摊子满前门”的外城市肆。这反映了( )
A.城市商业区域的扩张 B.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C.城市商业分工的繁细 D.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5.(2024·福建高考·12)马达加斯加岛靠近非洲大陆东岸岛上,居民现在使用的马达加斯加语的词汇来自梵语、班图语等,该岛还发现了9—10世纪伊斯兰教徒的坟墓和波斯风格的陶器。这些现象反映了( )
A.环印度洋贸易的影响 B.古代语言的融合发展
C.非洲本土文化的演变 D.阿拉伯人的优势地位
6.(2024·山东高考·1)商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列四处考古遗址所出土器物能表明商业已有较高程度发展的是( )
A.陶釜、蚌器、骨角器等 B.指环、牙器、臂玉环等
C.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 D.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
7.(2023·全国高考甲卷·26)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8.(2023·北京高考·4)下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①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
③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线 ④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9.(2023·广东高考·6)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10.(2023·广东高考·6)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11.(2023·福建高考·3)吐鲁番出土的一批质库帐历,记录了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他们为了借钱,抵押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这批帐历可用来说明当时长安( )
A.对外联系频繁 B.商品经济活跃 C.汇兑业务发达 D.阶层分化严重
12.(2022·重庆高考·4)北宋开封商人孙赐号,本是酒馆侍者,“诚实不欺,主人爱之,假以百千,使为脚店(小酒馆)……其货渐侈大,乃置图画于壁间,列书史于几案,为雅戏之具,皆不凡,人竞趋之。久之,遂开正店,建楼,渐倾中都”。材料有助于说明北宋( )
A.士人阶层壮大 B.心学思想盛行 C.坊市制度流行 D.抑商政策加强
13.(2022·广东高考·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14.(2022·江苏高考·5)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驰
C.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D.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
15.(2022.6·浙江高考·6)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路绵延,联通中外。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不正确的是( )
A.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
B.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商品远销东欧、北非
C.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明清时期,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16.(2022·山东高考·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
17.(2023·北京高考·20)【柑橘与《橘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是最早栽培柑橘类果树的国家之一。宋代,柑橘的产销扩大。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该书将柑橘类果树分为3大类27种,分述植株、果实、食味和产地等,并介绍了栽培、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和入药等各项环节。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
中国良种的引进,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
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20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施永格在中国发现了宜昌橙等耐寒柑橘品种,将其引入美洲,用于改良品种。
《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
(1)概述宋代柑橘产销扩大的历史条件。(6分)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中国柑橘品种和《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8分)
18.(2024·广东高考·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2世纪欧洲最有名的集市是香槟集市,它们是位于巴黎东面香槟地区的四个城市。商人用马车或驮畜运来货物,在预定时间、地点相互交易。香槟伯爵在骚乱年代维持了秩序,给商人和旅行者提供居所和保护。到12世纪中叶,香槟集市因其贸易量而蜚声于整个大陆。14世纪初,香槟地区成为法兰西国王属地,国王收取比交易费用更高的费用,如棚舍出租费和销售税等。随着欧洲贸易量的增长,集市城市里的运输和交易已不能满足需求,其重要性开始下降。
——摘编自【英】诺尔曼·庞兹《中世纪城市》等
材料二 12世纪中期形成的汉萨同盟是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它由波罗的海、北海沿岸等地的独立城市国家和城镇组成。1370年,同盟获得了对丹麦和波罗的海诸国的贸易垄断权,在北方所有的商业中心拥有贸易站。15世纪,同盟势力和重要性开始下降,诺夫哥罗德、伦敦、布鲁日等贸易站特权被所在国收回。17世纪,中欧和北欧的战争成了对汉萨同盟的最后一击,同盟城市数量逐渐减少。
——摘编自【美】布莱恩·蒂尔尼等《西欧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析香槟集市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萨同盟衰落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12—17世纪欧洲贸易发展的趋势。(4分)
19.(2023·重庆高考·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关于高利贷的明确记载始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桓子曾“假贷居贿”。西汉的高利贷更为发展,放贷人数和金额都非常巨大。文帝时,农民为了交纳急征暴赋,有物产的只得将物产半价而卖,无物产的就只得借债,“取倍称之息”。唐宋时期高利贷盛行,玄宗曾下诏限制:“比来公私举放,取利颇深,有损贫下,事须厘革。”北宋又有营债,是军官向士兵放的高利贷。《宋史》记徽宗政和二年(1112)臣僚指出的军政六弊,其一即为“举放营债”。
——摘编自叶世昌《中国古近代金融史》
材料二 1715年路易十五即位,次年国家财政赤字接近1亿里弗尔。法国政府起用银行家约翰·劳,允许其开办一家银行并发行纸币,并授权他创办了一家“西方公司”,该公司股票竟能以最高达40倍的价格出售。股票热购刺激了货币流通需求,约翰·劳顺势大量发行纸币。这场冒险活动中,王室用纸币偿清了债务。但其底细很快泄露,人们争抢着去银行挤兑金币,银行即刻倒闭,许多金融家积存的大量纸币顷刻成为废纸,不少购买股票者破产。
——根据张芝联《法国通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高利贷的主要危害。(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国政府起用约翰·劳的目的,以及这场“冒险活动”给法国造成的恶果。(4分)
20.(2024·江苏高考·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概念。“文化”这个词至少有三种理解,最基础的理解是“读书写字”;第二种理解是指文学、艺术、小说、戏剧,还有唱歌、跳舞等,粗略等同于“文学艺术活动”;第三种理解是指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它包括社会的制度设计、生活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物质创造、精神导向等。显然,前两种理解包含在第三种理解中,第三种理解是一个更宽、更高层次上的理解,大致可以与文明相等同。
——摘编自钱乘旦 《西方那一块土》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某一世界古代文明为例,就文化是“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的观点进行阐述。(13分)(要求:选择中国以外的古代文明,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第三单元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堂训练试题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共16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重庆高考·5)1284年,元朝政府下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犯者籍没一半家产,但这一禁令收效甚微。1293年,不再禁止权势之家“入蕃为贾”,而是约束不法行为,“依着百姓每(们)的体例,与抽分者”。此后权势之家出海为贾现象增多。这反映出元朝( )
A.征税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B.贵族势力扩张威胁专制皇权
C.法律调整缓和阶级矛盾 D.海外贸易繁荣推动政策变革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下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而是约束不法行为”对比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早期权势之家通过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这些财富对于国家财政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政府通过允许他们继续进行海外贸易并征税,既能够规范贸易行为,又能够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后期政府政策的调整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元朝时期,随着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政府必须不断调整政策以应对新的经济形势,故选D项;虽然征税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不同社会阶层的经济状况,但材料没有明确指出政府政策与税收之间的直接关联,排除A项;虽然贵族和权势之家在元朝社会中确实拥有较大的影响力,但元朝政府在处理贵族问题时,更多是采取平衡和协调的策略,而不是简单地通过限制他们的经济活动来削弱他们的影响力,且政策调整的内容主要是对权势之家的海外贸易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要求他们按照百姓的标准纳税。这并未削弱贵族的权力,而是为了确保他们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维护贸易秩序,排除B项;虽然任何政策调整都可能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一定影响,但政策调整的效果往往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领域,而非仅调节阶级矛盾这一方面,排除C项。
2.(2024·甘肃高考·5)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禁之时,民间多私携物品往交趾诸处,经日本转手贩卖,换取日本长崎银,将至中国,凿沉其舟,携银以归。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 )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白银主要来自日本
C.海上商业贸易发达 D.经济高度依赖白银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愈发重要,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经济运转对白银的需求量大增。因此,民间私商冒险从海外带回白银,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经济高度依赖白银,故选D项;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是海禁的原因之一,但不是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的白银,很大一部分来自美洲的银矿,还有一部分来自欧洲和日本,且材料中没有对明朝白银的来源进行对比,排除B项;材料中明朝采取了海禁的政策,不利于海上商业贸易的发展,排除C项。
3.(2024·全国高考甲卷·25)《齐民要术》提倡在市场附近种植速生树种以获利。隋代长安大量屯兵,出现“樵贵帛贱”的现象。唐中期“京师苦樵薪乏”,后期百姓甚至砍伐桑树,运到市场上“卖作薪蒸”。上述现象表明隋唐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废弛 B.都城能源问题突出
C.自然生态环境好转 D.市镇经济开始崛起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都城长安需要大量的柴火,“百姓甚至砍伐桑树”来出售,说明此时都城能源问题很是严峻,故选B项;“废弛”不合史实,隋唐时期政府仍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自然生态环境好转”不合题意,与材料仅提及都城柴火供不应求相悖,排除C项;“市镇经济开始崛起”不合史实,长安是都城,且市镇崛起于宋代,排除D项。
4.(2024·广西高考·5)明初,北京内城“商贾未集,市廛尚疏”,因此官府在皇城四门外等地修建民房和店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货。明中后期,“正阳门前搭盖棚房,居之为肆”,形成“布棚摊子满前门”的外城市肆。这反映了( )
A.城市商业区域的扩张 B.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C.城市商业分工的繁细 D.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答案】A
【解析】明初北京内城商业不发达,官府在皇城四门外等地修建民房和店房以促进商业发展;明中后期,正阳门前都搭盖棚房形成外城市肆。这反映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商业从内城逐渐向外扩张,商业区域不断扩大,故选A项;在明朝,商业经营方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业区域的变化,而非商业分工的繁细,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北京城市商业的发展,而非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排除D项。
5.(2024·福建高考·12)马达加斯加岛靠近非洲大陆东岸岛上,居民现在使用的马达加斯加语的词汇来自梵语、班图语等,该岛还发现了9—10世纪伊斯兰教徒的坟墓和波斯风格的陶器。这些现象反映了( )
A.环印度洋贸易的影响 B.古代语言的融合发展
C.非洲本土文化的演变 D.阿拉伯人的优势地位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来自梵语、班图语”“伊斯兰教徒的坟墓和波斯风格的陶器”并结合马达加斯加岛所处的地理位置,可知当时马达加斯加岛与阿拉伯、印度和波斯存在比较密切的贸易关系,客观上印证了当时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对马达加斯加发展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中语言融合只是印证环印度洋贸易发展的有力依据之一,排除B项;梵语和波斯风格的陶器均来自非洲大陆之外的文明,排除C项;材料只能说明阿拉伯、印度和波斯对马达加斯加岛的发展存在印象,但无法判断具体的主导性归属,排除D项。
6.(2024·山东高考·1)商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列四处考古遗址所出土器物能表明商业已有较高程度发展的是( )
A.陶釜、蚌器、骨角器等 B.指环、牙器、臂玉环等
C.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 D.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
【答案】D
【解析】在古代,贝壳等物品常被用作货币或交换媒介,因为它们便于携带、易于计数且相对稀有。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更是表明了这些“货币”的制作工艺和材质逐渐升级,反映了货币制度的完善和商业活动的频繁。这些器物的出土,直接证明了当时社会存在较为发达的商业交换活动,故选D项;A项这些器物主要是生活用具或生产工具,如陶釜用于烹饪,蚌器和骨角器可能用于日常劳作或装饰。它们更多地反映了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但并不能直接证明商业的发达程度,排除A项;B项这些物品多为装饰品,显示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制作工艺水平。虽然它们可能通过交换获得,但并不能直接作为商业发达的直接证据,因为交换可能发生在小范围内,不一定涉及广泛的商业活动,排除B项;C项这些显然是生产工具,用于砍伐、研磨等劳动活动。它们同样反映了古代人类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但与商业的发达程度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
7.(2023·全国高考甲卷·26)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可知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打破市坊界限,因此出现夜市的休闲娱乐活动,故选B项;玉米、红薯都是明朝传入中国的农作物,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白银货币化,成为完全意义的货币,排除C项;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黄色”为皇室专用颜色,且棉织品成为普通民众的服饰出现在明朝,排除D项。
8.(2023·北京高考·4)下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①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
③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线 ④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山东商帮”“山西商帮”等可知,它们位于北方,“都分布于南方”说法错误,故①错误;据图可知,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力(亩产斤数)较其他地区高,说明此地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故②正确;据材料“主要外贸港口”“前往日本”“前往占城”可知,此时的海外贸易线路较多,说明明代海外贸易没有阻断,故③错误;据材料“广东商帮”“福建商帮”可知,广州、泉州、福州、宁波等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9.(2023·广东高考·6)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可知明中后期人们对商业的态度逐渐从排斥转向认可,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产生了冲击,新的市民价值观逐渐形成,故选D项;明朝时期的心学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儒学信仰,封建礼教纲常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才逐渐发生动摇,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依然以自然经济为主导,排除B项;材料中马少卿的身份是缙绅,广义上属于传统士大夫阶层,排除C项。
10.(2023·广东高考·6)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可知明中后期人们对商业的态度逐渐从排斥转向认可,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产生了冲击,新的市民价值观逐渐形成,故选D项;明朝时期的心学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儒学信仰,封建礼教纲常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才逐渐发生动摇,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依然以自然经济为主导,排除B项;材料中马少卿的身份是缙绅,广义上属于传统士大夫阶层,排除C项。
11.(2023·福建高考·3)吐鲁番出土的一批质库帐历,记录了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他们为了借钱,抵押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这批帐历可用来说明当时长安( )
A.对外联系频繁 B.商品经济活跃 C.汇兑业务发达 D.阶层分化严重
【答案】B
【解析】吐鲁番出土的质库账历记录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说明当时存在大量的借贷现象,这是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故选B项;由“抵押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可知,借贷现象主要是在当地进行,所以与对外联系多少关系不大,排除A项;题干所述为借贷业务,而不是汇兑业务,二者不是同一种金融活动,排除C项;题干所述的质典活动是普通居民的行为,所以没法体现阶层分化严重,排除D项。
12.(2022·重庆高考·4)北宋开封商人孙赐号,本是酒馆侍者,“诚实不欺,主人爱之,假以百千,使为脚店(小酒馆)……其货渐侈大,乃置图画于壁间,列书史于几案,为雅戏之具,皆不凡,人竞趋之。久之,遂开正店,建楼,渐倾中都”。材料有助于说明北宋( )
A.士人阶层壮大 B.心学思想盛行 C.坊市制度流行 D.抑商政策加强
【答案】A
【解析】材料内容可知:北宋时期,商人通过“置图画于壁间,列史书于几案,人竞驱之”,使脚店扩张为正店。说明商品经济发展下,士人的审美倾向,对商业扩展的影响,故选A。B选项心学为南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与所学知识相悖,北宋时期坊市制度逐渐瓦解。宋代重农抑商政策松弛,故排除D选项。
13.(2022·广东高考·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答案】A
【解析】清代出口瓷器众多,“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的现象,这说明当时广州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A项正确;明朝中叶以后,制瓷业等手工业领域,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排除B项;“在中国颇受欢迎”的说法范围扩大了,排除C项;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D项。
14.(2022·江苏高考·5)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驰
C.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D.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可知明朝中后期除农业、渔业外,手工业在家庭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说明经济社会多元发展,故选A项;明朝中后期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明清时期朝廷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排除C项;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属于思想教化方面,而材料强调经济生活,排除D项。
15.(2022.6·浙江高考·6)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路绵延,联通中外。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不正确的是( )
A.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
B.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商品远销东欧、北非
C.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明清时期,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而非“禁止”,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因此被称为“瓷路”,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 北非等地区,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的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6.(2022·山东高考·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答案】B
【解析】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在福建、江苏、湖南、江西、浙江等地区,说明宋代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故选B项;江西和湖南属于内陆省份,与海上丝绸贸易兴盛关系不大,排除A项;只有赣江兰溪南宋墓出土的棉毯这一个例,不能说明宋代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且宋代衣料材质仍以丝麻为主,排除C项;没有南北方纺织技艺的比较,得不出“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的结论,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
17.(2023·北京高考·20)【柑橘与《橘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是最早栽培柑橘类果树的国家之一。宋代,柑橘的产销扩大。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该书将柑橘类果树分为3大类27种,分述植株、果实、食味和产地等,并介绍了栽培、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和入药等各项环节。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
中国良种的引进,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
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20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施永格在中国发现了宜昌橙等耐寒柑橘品种,将其引入美洲,用于改良品种。
《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
(1)概述宋代柑橘产销扩大的历史条件。(6分)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中国柑橘品种和《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8分)
【答案】(14分)
(1)历史条件:①出现柑橘生产中心、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和专售柑橘的市场,酒肆等商业场所的推广;②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喜爱;③柑橘栽培技术进步,撰成柑橘专著。(每点2分,共6分)
(2)影响:①促进柑橘品种的交流与改良,推动世界物种多样化;②增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欧美地区的食物种类;③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④传播了中国农业技术,促进世界农业技术发展;⑤提高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任4点即可得8分)
18.2.(2024·广东高考·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2世纪欧洲最有名的集市是香槟集市,它们是位于巴黎东面香槟地区的四个城市。商人用马车或驮畜运来货物,在预定时间、地点相互交易。香槟伯爵在骚乱年代维持了秩序,给商人和旅行者提供居所和保护。到12世纪中叶,香槟集市因其贸易量而蜚声于整个大陆。14世纪初,香槟地区成为法兰西国王属地,国王收取比交易费用更高的费用,如棚舍出租费和销售税等。随着欧洲贸易量的增长,集市城市里的运输和交易已不能满足需求,其重要性开始下降。
——摘编自【英】诺尔曼·庞兹《中世纪城市》等
材料二 12世纪中期形成的汉萨同盟是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它由波罗的海、北海沿岸等地的独立城市国家和城镇组成。1370年,同盟获得了对丹麦和波罗的海诸国的贸易垄断权,在北方所有的商业中心拥有贸易站。15世纪,同盟势力和重要性开始下降,诺夫哥罗德、伦敦、布鲁日等贸易站特权被所在国收回。17世纪,中欧和北欧的战争成了对汉萨同盟的最后一击,同盟城市数量逐渐减少。
——摘编自【美】布莱恩·蒂尔尼等《西欧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析香槟集市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萨同盟衰落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12—17世纪欧洲贸易发展的趋势。(4分)
【答案】(14分)
(1)影响:①有利于工商业的复兴与繁荣;②促进了欧洲城市的自治与发展;③促进了欧洲各国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每点2分,任2点即得4分)
(2)原因:①欧洲民族国家兴起;②新航路开辟使同盟的重要性下降;③战争的打击导致同盟的瓦解。(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3)趋势:①由集市贸易向垄断贸易、远洋国际贸易发展;②贸易中心发生转移;③贸易网络逐步扩大。(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19.(2023·重庆高考·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关于高利贷的明确记载始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桓子曾“假贷居贿”。西汉的高利贷更为发展,放贷人数和金额都非常巨大。文帝时,农民为了交纳急征暴赋,有物产的只得将物产半价而卖,无物产的就只得借债,“取倍称之息”。唐宋时期高利贷盛行,玄宗曾下诏限制:“比来公私举放,取利颇深,有损贫下,事须厘革。”北宋又有营债,是军官向士兵放的高利贷。《宋史》记徽宗政和二年(1112)臣僚指出的军政六弊,其一即为“举放营债”。
——摘编自叶世昌《中国古近代金融史》
材料二
1715年路易十五即位,次年国家财政赤字接近1亿里弗尔。法国政府起用银行家约翰·劳,允许其开办一家银行并发行纸币,并授权他创办了一家“西方公司”,该公司股票竟能以最高达40倍的价格出售。股票热购刺激了货币流通需求,约翰·劳顺势大量发行纸币。这场冒险活动中,王室用纸币偿清了债务。但其底细很快泄露,人们争抢着去银行挤兑金币,银行即刻倒闭,许多金融家积存的大量纸币顷刻成为废纸,不少购买股票者破产。
——根据张芝联《法国通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高利贷的主要危害。(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国政府起用约翰·劳的目的,以及这场“冒险活动”给法国造成的恶果。(4分)
答案:(1)导致土地兼并、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激化社会阶级矛盾,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引发社会矛盾,导致小农经济破产,流民出现和增多,不利于巩固统治。(6分)
(2)目的:解决政府的财政赤字问题。
恶果:王室掠夺了大量民间财富,但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银行信用破产,社会财富蒸发,社会问题严重。(4分)
20.(2024·江苏高考·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概念。“文化”这个词至少有三种理解,最基础的理解是“读书写字”;第二种理解是指文学、艺术、小说、戏剧,还有唱歌、跳舞等,粗略等同于“文学艺术活动”;第三种理解是指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它包括社会的制度设计、生活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物质创造、精神导向等。显然,前两种理解包含在第三种理解中,第三种理解是一个更宽、更高层次上的理解,大致可以与文明相等同。
——摘编自钱乘旦 《西方那一块土》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某一世界古代文明为例,就文化是“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的观点进行阐述。(13分)(要求:选择中国以外的古代文明,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
以古希腊文明为例,文化确实可以被视作“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
首先,从政治制度上来看,古希腊创建了城邦制民主政体,这是一种公民自治的民主制度,为古希腊文化中的民主精神奠定了基础。在雅典,公民大会成为了最高权力机关,每个公民都有权参与决策,这种制度设计直接影响了古希腊人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其次,在经济生活方面,古希腊商业贸易繁荣,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这种经济活动催生了古希腊人对于自由、平等、竞争等价值观念的追求,也在物质创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如独特的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再者,从思想文化角度来看,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思考,形成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体系。他们的理性精神和批判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古希腊的文学、戏剧、艺术等也取得了辉煌成就,体现了古希腊人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综上所述,古希腊文明在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文化特质。这些特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古希腊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化是“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这一观点在古希腊文明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