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 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课件(共29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 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课件(共29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2 13:27:33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学目标
2.通过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归纳影响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学会解释历史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
3.通过归纳三国时期各政权的经济发展表现和成果,理解分裂之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1.立足史料,能够说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将人物、现象置身于正确的时间和空间中,提升运用表格整理、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乱世江湖出英雄
曹操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材料】不同时期的全国人口数据
“光武中兴”到105年
5300万
东汉末年
760万
铠甲生虮(jǐ)虱,百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hāo]里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锐减,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人民渴望安定
群雄斗智顺时势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袁绍
曹操
孙权
刘备
曹操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火攻、诈降
战术
战争特点
影响
时间地点
交战双方
结果
公元208年
赤壁
曹操和孙刘联军
曹操失败
以少胜多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公元200年 官渡
袁绍和曹操
以少胜多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胜利
声东击西 各个击破
官渡之战
GUANDUZHIZHAN
曹操(三四万人)
袁绍(十万人)
乌巢
公元200年
曹操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官渡



二十多万人
孙刘联军(五万人)
赤壁
赤壁之战
CHIBIZHIZHAN
赤壁大战
任务:课本剧:
根据材料,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具体原因?
材料一:“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尊)奉天子以令不臣(向不守臣道的人发号施令),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
——《三国志·魏书,毛玠传》
材料二:公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魏书》)
政治:挟天子以令不臣
经济:屯田
材料三:
两军在官渡相持时,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告之袁军粮草辎重屯于乌巢。曹操便率精兵偷袭乌巢,烧掉袁军粮草,进而大破袁军。
用人:唯才是举
军事:采用正确的战术
屯田制:汉代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制度,屯田之民免兵役和徭役。
根据材料,概括曹操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诸葛亮曰:“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刘备),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未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资治通鉴》
材料二:周瑜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资治通鉴》
材料三: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三国志》








曹军劳师远征,不习水战
军中流行疾病
曹操骄傲自满,战术失误
政治:挟天子以令不臣
经济:屯田
用人:唯才是举
孙刘联军制定了正确的战术
归纳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哪些?
军事:采用正确的战术
领导人心态、战术的选择、士气等多个因素
草船借箭后,诸葛亮不谋而合地与周瑜一起提出火攻曹操的作战方案。
——《三国演义》
史学著作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三国志》
通过阅读文学艺术作品,,可以增强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所以文学艺术作品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是我们在学习时,要将其与史书有机结合,去伪存真,认识真实的历史。
文学作品
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
赤壁之战后各政治力量分布图
官渡之战后各政治力量分布图
官渡之战前各政治力量分布图
从分裂割据走向局部统一
英雄落幕分天下
三国鼎立
SANGUODINGLI
曹丕建魏
220年 洛阳
刘备建蜀
221年 成都
孙权建吴
229年 建业
刘 备
曹 丕
孙权
曹操死,三国始
三国鼎立
SANGUODINGLI
政权名称
时间
创建者
定都

蜀(汉)

220年
221年
229年
刘备
孙权
洛阳
成都
建业(南京)
曹丕(pī)
曹魏重视农耕
发展概况
曹操和他的后继者一直重视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注意兴修水利,保护农桑。
屯田
翻车
孙吴开发江南
发展概况
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蜀锦
蜀国的治理与开发
发展概况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
蜀锦行销三国。
民族关系-七擒孟获
刘备去世后,南中地区屡屡发生反叛。
诸葛亮率军南征,采取了“攻心为上的策略,曾将当地部落首领孟获俘获。孟获不服,诸葛亮便把他释放,后来又捉住了他,又将他释放。当第七次被释放的时候,孟获心悦诚服地表示归降。
南中地区的平定,稳定了蜀汉的战略后方,开发了西南地区,加强了西南各族的交融。
根据所学,说一说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政权:由多到少
经济:由衰到兴
社会:由乱到治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未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也为后来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东汉末年
军阀混战
曹操
刘备
孙权
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208年)
联合抗曹



西晋
课堂小结
一段群雄逐鹿、人才辈出的时代
一段寄以英雄情怀的时代
一段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
统一
秦 西汉 东汉 西晋
军阀割据
三国鼎立
统一
1.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歼灭袁绍主力军 D.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
2.验证诸葛亮观点“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赤壁之战
3.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客观分析和评判的态度和方法。下面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齐桓公用管仲进行改革 B.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于古印度
C.东汉末年发生黄巾起义 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公元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
A. B.
C. D.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三国鼎立第16课 三国鼎立 (导学案)
学习目标:
立足史料,能够说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将人物、现象置身于正确的时间和空间中,提升运用表格整理、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归纳影响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学会解释历史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
3.通过归纳三国时期各政权的经济发展表现和成果,理解分裂之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政权建立、发展情况。
学习难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基础导学
东汉末年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地点
交战双方
战术
特点
结果
影响
三国
政权名称 创建时间 创立者 定都
三国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卫温率领船队到达 ,加强了大陆与 的联系。
3.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 地区的开发。
【探究1】【群雄斗智顺时势】
材料一:“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尊)奉天子以令不臣(向不守臣道的人发号施令),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 ——《三国志·魏书,毛玠传》材料二:公曰:材料二:“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魏书》)
材料三 【教材再开发→相关史事】
两军在官渡相持时,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告之袁军粮草辎重屯于乌巢。曹操便率精兵偷袭乌巢,烧掉袁军粮草,进而大破袁军。
材料四 诸葛亮曰:“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刘备),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未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资治通鉴》
材料五:周瑜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资治通鉴》
材料六: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三国志》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官渡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2)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归纳影响战争的因素有哪些
【探究2】文学作品与史学作品
文学中的草船借箭——草船借箭后,诸葛亮不谋而合地与周瑜一起提出火攻曹操的作战方案。
——罗贯中《三国演义》
史学中的草船借箭——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陈寿《三国志》
(3)据材料回答,文学作品和史实记载对草船借箭这一事件有何不同 你更认可哪种 说出理由。
1.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歼灭袁绍主力军 D.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
2.验证诸葛亮观点“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赤壁之战
3.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客观分析和评判的态度和方法。下面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齐桓公用管仲进行改革 B.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于古印度
C.东汉末年发生黄巾起义 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公元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