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12月份阶段测试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下表是有关夏初王位传承的记载。据两则史料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史料 出处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A、益禅让王位于启B.启武力夺取王位
C.启最终继承王位D.禹禅让王位于启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崇德向善”“德大称师”等。材料反映的是
A.道家思想B.法家思想C.儒家思想D.墨家思想
3.秦始皇巡行全国时曾刻石“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后来,有人在落到东郡的一块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这反映出秦朝
A.中央集权尚未实现B.只是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C.命运由刻石所决定D.强盛外表下存在统治危机
4.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逐一消灭异姓诸侯王和功臣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这表明汉初统治者推行
A.三公九卿制B.察举制C.刺史制度D.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5.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为巩固政权大力推行改革,采取迁都、易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高
门、结汉亲等措施。该材料反映出
A.民族歧视色彩依然浓厚B.北方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C: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D.人们的门第观念不断淡化
6.唐朝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当时征税的标准是
A.军功为主B.门第为主C.人丁为主D.财产为主
7.魏晋和隋唐时期择偶重视“阀阅”,宋朝则不再关心祖先名望,出现了“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
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的现象。这反映出
A.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B.崇文抑武的方针效果显著
C.传统门第观念渐趋淡化D.国家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8.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这表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
A.实现富国B.整顿吏治C.实现强兵D.培养人才
9.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元朝时,杭州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这表明宋元时期
A.商业和城市的繁荣B.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10.某少数民族政权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本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这一少数民族政权是
A.北魏B.辽朝C.金朝D.元朝
11.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比较稳定的统治,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设置的机构是
A.枢密院B.澎湖巡检司C.理藩院D.南海郡
12.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其中,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著作是
A.《梦溪笔谈》B.《农政全书》C.《天工开物》D.《本草纲目》
13.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材料表明
A.专制皇权得到加强B.中央官职得到优化
C.政府行政效率提高D.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14.清朝前期,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这一局面被称为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大定之治D.康乾盛世
15.明代,苏、杭丝织业中大多为“大户呼织”“小户趁织”的松散的雇佣关系。到清代中期,则以固定雇工为主,雇工工资“计日受值”或“按件而记”,丝织业生产经营规模也有扩大。这表明清代中期资本主义萌芽
A.尚未出现B.开始产生C.有所发展D.遍布全国
16.1852年3月,英国驻广州全权代办密切尔在一份报告书中兴高采烈地写道:“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然而西方国家并没有因此改变贸易逆差的地位。为此,英国发动了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1895年2月,日军摧毁了北洋舰队的基地,北洋舰队覆灭。该基地位于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18.1898年,光绪皇帝先后颁布上百道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
A.百日维新B.清末新政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9.它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它”的口号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民主科学
C.扶清灭洋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20.20世纪初,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1.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令人惊讶的是,废除这样一种关联无数人切身利益的选官制度,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社会风波,而是能够较平稳的实施。这说明
A.新式学堂激增改变旧式价值观念B.教育形式内容革新渐成社会共识
C.清末新政有效满足民众利益诉求D.近代中国国民权利意识尚未觉醒
22.1896年,孙中山考察英美等发达国家,接受了《进步与贫困》一书中所提出的从“单一地价税”入手,通过重新分配财富来实现社会公平的观点。因此,他提出了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
23.学者金冲及评价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的行动时指出:“他们在当时无论从社会地位和声望看,都是一些小人物,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大事情”指的是
A.南昌起义B.黄花岗起义C.武昌起义D.护国战争
24.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有人说:“限制总统之处甚严......袁大总统已渐入荆棘丛中,殊不易于排解也”。这是因为《临时约法》规定实行
A.民主共和制B.责任内阁制C.三权分立D.总统制
25.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的局面是
A.大一统局面B.团结局面C.和平局面D.军阀割据混战
26.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这有利于
A.维新运动的兴起B.君主立宪的建立
C..平等思想的传播D.民族工业的产生
27.在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发展较快的部门是
A.通讯业和面粉业B.纺织业和面粉业
C.化工业和通讯业D.冶金业和丝织业
28.与下图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1918年6月,北京大学文科国文门毕业摄影,前排左三位蔡元培,左四为陈独秀
A.抵制日货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维新运动D.新文化运动
29.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惨遭失败,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爆发.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B.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D.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
30.2021年2月电影《红船:开天辟地》在上海杀青。这部电影主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B.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解放战争的胜利
31."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太会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阐明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性质和革命动力。在此基础上,中共二大
A.实现了发展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B.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C.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D.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32.1926年1月,吴玉章在广州国民党二大期间的一次答词中说:民国元年的革命虽然成功,但所主张的不过是十八世纪法国式的革命,“拿百年前的旧方法,应付现在的新环境,当然是走不通的”。他强调的是
A.工农群众的革命主力军作用B.创新革命理论的紧迫性
C.需要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D.推进国民革命的必要性
33.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明令废止旧历,以阳历为“国历”,将旧历节日“改用国历月日计算”。然而,阳历节日只有机关学校“遵依中央,放假休憩”,旧历节日期间,街市仍分外热闹,乡下百姓更表示“头可杀,旧年非过不可”。这体现出
A.科学知识与迷信观念的博弈B.城市新风与乡村旧俗的对立
C.工业文明与农耕社会的碰撞D.、政府政策与民间传统的冲突
34.红军长征途经藏区的过程中,各族人民送来粮食约100万斤,牛、羊、马等各类牲畜总数约20万头,一些土司头人和喇嘛寺也送给红军大批粮食。该材料说明长征
A.粉碎了反动派的“围剿”B.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C.保存了革命的全部力量D.使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35.《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以长征历程为主线,分为“战略转移踏征程”、“伟大转折定航向”等六个部分,着力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其中“伟大转折定航向”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遵义会议B.四渡赤水C.巧渡金沙江D.会宁会师
二、多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36.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上述现象
A.消除了阶级矛盾B.推动了江南开发
C.促进了民族交融D.加速了文化交流
37.某同学在学天国运动时,对太平天国领导人治理方针进行了深入研习。他可能依据的主要历史文献有
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青年杂志》
38.梁启超在甲午战争后曾言:“今之言变法者,其荦荦大端,必曰练兵也,开矿也,通商也,斯固然矣”,然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由此可见,梁启超
A.认识到洋务运动的不足B.力求实行共和政体
C.反对引进西方科学技术D.主张改革旧式官制
39.据统计,1912至1919年间,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新增资本1.3亿元以上,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其原因是
A.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B.民国建立扫除政治上一些障碍
C.群众开展反帝爱国运动D.一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
40.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有
A.金田起义B.武昌起义C.南昌起义D、秋收起义
三、主观题。(共1小题,1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内部一批掌握实权的官僚,认识到中国对西方有不能不学之处,而所要学的就是西方之技术。于是,在奕诉、曾国藩、李鸿章等重臣的倡导和主持下,洋务运动应时兴起。1861年初,清政府宣布设立总理衙门和北洋、南洋两位通商大臣,然后以派员采购外洋船炮并自行仿造的方式,在各地建立起一批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洋务派在继续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又着手兴办民用企业。
-摘编自孙锡平《中国的现代化与洋务运动》
材料二这场持续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结局是令人沮丧的,但其客观上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和抹杀的。洋务运动对早期民族资本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在改变社会风气、积累经营管理经验、锻炼和培养近代生产技术人才等方面,客观上为民族资本的产生、发展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赵寅芬《洋务运动与我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洋务运动的意义。(4分)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12月份阶段测试
历史试题答案
1.C 2.C 3.D 4.D 5.B
6.D 7.C 8.A 9.A 10.C
11.B 12.D 13.A 14.D 15.C
16.B 17.A 18.A 19.C 20.D
21.B 22.D 23.C 24.B 25.D
26.C 27.B 28.D 29.A 30.C
31.B 32.D 33.D 34.B 35.A
36.BCD 37.AB 38.AD 39.ABCD 40.CD
41.
(1)特点:注重引进西方的先进科技;由地方重臣主导;具有阶段性;持续时间长;
涉及范围广。
(2)意义: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有利于改变社会风气;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是我国第一次近代
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