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第3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精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3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精品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0 10:4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目标:
1、识记并理解文中生字词,积累优美的语句。
2、把握文章的脉络层次,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3、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激发学生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粗犷、自然而质朴的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如画。就名湖来说,有娇小玲珑的西湖,有烟波浩渺的太湖,有变化莫测的千岛湖。今天就请大家登上我们的旅游专列,一同去领略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风采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标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在“湖”的前面加上了修饰性的词语“梦幻”,突出了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使读者感受到了青海湖诱人的魅力。文章的题目点明了游览的地点及写作的主要内容。
2、作者:冯君莉,当代作家,天津人,1955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本文选自《中国风景散文三百篇》,是作者游览完青海湖后而写的一篇游记。
3、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约63公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含盐量6‰。矿化度15克/升。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
4、学习生字:
扑朔迷离(shuò) 颠簸(bǒ) 犬呔(fèi) 深湛(zhàn) 恬静(tián)
涟漪(lián yī) 眸子(móu) 折服(zhé) 魅力(mèi) 苍穹(qióng)
逶迤(wēi yí) 安谧(mì) 潸然泪下(shān) 娓娓动听(wěi)
浩瀚(hàn) 篝火(gōu) 虚无缥缈(piāo miǎo) 脍炙人口(kuài zhì)
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1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作者怀着对青海湖的憧憬,乘车到达了青海湖。
第二部分:(5-11)写青海湖湖水蓝、环境美、传说奇、物产丰。
第三部分:(12)写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珍爱之情。
本文全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而对青海湖的描写则是先写青海湖的蓝与优美景观,再写各种传说和故事,最后写举世瞩目的青海湖。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首尾呼应,结构紧密。
四、整体探究: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到达青海湖观赏草滩一观赏湖水一观赏乌云一观赏万里晴空一观赏草滩与山峦一观赏海岛一观赏结束。
  2、课文从哪儿方面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明确:从青海湖的湖水、环境氛围的清新幽静、神奇的传说、丰富的物产四方面来写的。
五、教师小结:
课文写作者在青海湖的所见所感,从各个方面描绘了青海湖醉人的美,这种美是纯自然的,没有被人工破坏的,作者从而抒发了一种感慨:希望拥有现代文明的人珍爱自然,给原始的纯自然的美留下一席之地。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导游词:1、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前往青海湖旅游,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下有关青海湖的知识。青海湖,作为我国第—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它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略呈椭圆形,面积463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为360公里,湖水平均深度约19米,最深处为28.7米,湖面海拔3196米。1975年建立面积达560平方公里的青海湖鸟岛保护区。1997年晋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另外,这里气候十分凉爽,是理想的避暑消夏胜地,祝大家旅途愉快。
2、大家好。青海湖有着梦幻般的美景,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青海湖的秀丽风光。青海湖中共分成五个美丽的岛屿:鸟岛、海心山、三块石、砂岛和海西皮,其中鸟岛和海心山岛是著名的游览胜地。特别是鸟岛秀丽的风光和奇特的禽鸟生活,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相信青海湖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一定会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
二、细读品味:
1、作者按怎样的顺序观赏的青海湖?
明确:“青海湖到了,”——到达青海湖;“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观赏草滩;“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观赏湖水;“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观赏乌云;“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观赏万里晴空;“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观赏草滩与山峦;“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岛屿的轮廓”——观赏海岛;“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观赏结束。
作者叙述、描写由近及远、由天空到地面,很有层次。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了青海湖的美?
明确:青海湖美在:(1)、湖水蓝得醉人;(2)、环境氛围清新幽静;(3)、神话传说神奇迷人;(4)、鸟岛神奇鱼类丰富。作者抓住青海湖景物的特点,从多方面描写了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3、文中哪个词最能体现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划出文中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梦幻。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以“梦幻”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开头“关于高原的梦”,到扑进梦幻般的现实,使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如:“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表达了作者见到青海湖时的惊喜以及对青海湖的赞美之情。
三、赏析语言:
同学们,刚刚我们随着冯君莉一起神游了青海湖:(多媒体配乐展示青海湖风光)浩浩青海湖,湛蓝的湖水,烟波万顷;碧绿的草滩,羊群如云;金黄的油菜花,迎风飘香;雪山倒映,鱼群欢跃,万鸟翱翔……梦幻般的青海湖经过作者生动的描述,更加令人心驰神往。现在,我们就来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领会作者是怎样营造这梦幻般的意境的。
1、“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句中运用叠词“绿茵茵”“黄灿灿”,突出了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象。
2、“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句中连续运用比喻写出了湖水的特点,生动贴切。玻璃是透明、极少杂质的,用“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来比喻涟漪,突出了它柔软顺滑、透明洁净的特点;小姑娘的眼睛是闪亮、富有生气的,用“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来比喻涟漪,写出了湖水富有动感、蓝得发亮的特点。同时运用叠词“水灵灵”写出了水面波动的情景,“蓝晶晶”恰当表现了湖水蓝得发亮的特点,使湖水显得更娇美可爱。
3、“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运用排比写出了雨后的青海湖到处都是清新的空气。句中运用叠词“甜丝丝”“凉爽爽”既摹写出了空气的性状,又表现出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的心理感受。
4、“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句中“一群群”“一层层”写出了鱼儿之多;“金灿灿”“红艳艳”描绘出鱼的黄与红的色彩,鲜艳灿烂,光彩夺目。
5、“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它翻滚着,好似奔腾的骏马。”——运用比喻,以“奔腾的骏马”比喻乌云,生动地表现出了乌云的动态美。
6、“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突出了湖水蓝得纯正、深沉。
7、“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运用排比写出了湖水的特点:纯净、深湛、温柔恬雅。
四、教师小结:
每一处美景都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恩赐,人们在享有它们的同时,也在破坏着它们。作者当年是带着矛盾和担心离开青海湖的。十几年过去了,青海湖的现状不容乐观,青海湖的未来更令人担忧。环境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大自然是有灵性的,希望同学们把这些想法落实到行动中,并呼吁更多的人“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