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43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纲要》(下)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战争、革命和危机交织;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两种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
具体表现:
1.政治:
①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为人类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②受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2.经济:
①苏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但取得了巨大成就;
②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3.思想文化:
①自由主义思想逐渐被凯恩斯主义代替;
②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
③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诞生。
4.国际关系:
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
②世界局势由动荡走向暂时稳定,再从大危机,大动荡走向世界大战;
③两次世界大战后分别由战胜国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三年的全国和地方高考题:
课标要求: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秩序的变动。
1.选择题:多从英国、德国角度创设情境考查一战
2.主观题:一战对世界格局、科技、文艺的发展是考查的侧重点。
命题分析:
年 份 试 卷 考 点
2024 山东卷 一战后国际体系
湖北卷 一战的特点
全国甲卷 一点爆发的背景(主观题:战争与和平)
2023 全国乙卷 飞机(主观题:战争与和平)
山东卷 英世博会(主观题)
福建卷 一战后的国际关系
2022 山东卷 一战中英国的态度
浙江卷 一战前英国外交
浙江卷 德国速战速决
时空定位及主要内容提示: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进程、影响。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内容、评价。
3.国际联盟的建立、评价。
备考建议: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目录
1
2
第一次世界大战
3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考点1: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帝国主义的概念:
1.含义:
就是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帝国主义形成。
2.特征:列宁认为,其经济具有下述特征:
(1)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发展;
(2)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3)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方式很多:开设工厂、强迫贷款、修铁路等);
(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
(二)一战的背景:
1.时代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材料一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到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世界已瓜分完毕。……整个非洲大陆,除利比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外,都已成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在面积达1681万平方公里的亚洲地区,至少有9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由欧洲列强统治。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问题思考:列强的经济实力和殖民地占有存在什么现象?分析原因和影响。
提示:
(1)现象:经济实力与殖民地占有出现倒挂现象。
(2)原因: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利用程度不同,导致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要求重新分割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考点1: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3.列强矛盾激化: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4.主要原因: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矛盾 形成与表现 实质 地位或影响
英德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②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的乃至在世界的领导地位。 争夺世界市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帝国主义最主要的矛盾
法德 ①普法战争后,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 ②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 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 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俄奥 集中在巴尔干半岛 争夺巴尔干地区 欧洲“火药桶”
(二)一战的背景:
知识拓展: 一战前后英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材料 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帕默斯顿(英国首相1784-1865)
(一)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及实行的原因。
1.政策:“光荣孤立”
2.含义:不同任何国家结成持久固定的同盟。
3.原因:
①经济实力雄厚,掌握海上霸权;
②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
③与欧洲大陆的大国法俄德等国都有矛盾,不愿加入任何一方。
(二)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与法俄结盟的原因,一战后又竭力反对过分削弱德国,政策的变化体现了英国对欧洲奉行的大陆均势原则。
1.原因:英德矛盾激化,自身实力下降,欲寻求盟友。
2.大陆均势原则:反对任何一个大国称霸欧洲,而使欧洲各国之间保持势均力敌,以便英国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所以在巴黎和会上,为了限制法国,竭力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考点1: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5.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其首府萨拉热窝。这次演习是以塞尔维亚做为假想敌人的,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极大愤怒,6月28日皇储车队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19岁的青年普林西普冲出人群射杀了斐迪南夫妇,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
原因:
①地理位置重要;奥斯曼帝国的衰落;②民族关系复杂,民族矛盾不断激化;③列强争夺和插手(主要原因)。
材料 巴尔干地区长期以来是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势力交汇之处,但随着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已先后独立。由于这里民族众多,分属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又交错居住,导致领土纠纷复杂,再加上大国的争夺,成了欧洲的“火药桶”。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问题思考:
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火药桶的原因。
(二)一战的背景:
考点1: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6.推动因素: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
7.科技上:科技成果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材料 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欧洲民族主义蜕变为列强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理论依据和精神动力。泛德意志主义、泛斯拉夫主义、大塞尔维亚主义、大保加利亚主义、大罗马尼亚主义等交织纠缠在一起的各种极端民族主义,在舆论界的疯狂鼓吹和政府的操纵利用下,在民众的喧嚣声中,导致欧洲日趋癫狂,局势逐渐失控。
——国家档案《极端民族主义推动一战爆发》
(二)一战的背景:
历史解释:
1.极端民族主义:
鼓吹国民对国家绝对效忠、爱国,宣传“民族优越论”,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称本民族利益受到对手损害,煽动民众的仇恨情绪,鼓噪用武力“自卫”,动员民众支持战争。
2.军国主义:
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和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材料 世界大战的发生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即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西欧各国狭隘地把本民族的富强凌驾于他国之上,认为其他国家的发展就意味着自己的衰落,因此竭力削弱他国。
——杨宁一《历史学习 新视野 新知识》
思考: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何能演变为世界战争?
①客观性:20世纪初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
②可能性: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
③现实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1.德国:争夺世界霸权,摧毁英国海上霸权,夺取英法殖民地;
2.英国: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德国,瓜分其殖民地,肢解土耳其帝国;
2.奥匈帝国: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
4.俄国: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的统治;
5.日本: 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和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6.意大利:瓜分北非沿岸和阿尔巴尼亚,在地中海地区建立霸权;
7.美国:捞取战利品,夺取世界霸权。
(三)一战的性质:
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各国侵略目标:
考点1: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材料 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德国还要摧垮英国的海上垄断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和德国舰队……法国的目的是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区……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核心素养: 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 (教材“思考点”)
材料 20世纪初的欧洲,大多数强国都被卷入了关税战和对外国市场的竞争中,由于他们竭力寻求新的殖民地,以确保剩余资本和产品有海外市场。这些殖民地的竞争转而又促成了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的形成,加上欧洲被统治的少数民族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愿望,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战争的到来。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提示:
(1)判断的标准:分析战争的性质主要看交战双方的目的,这个目的应该是贯穿在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分析战争的性质还要注意区别整体与个别、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2)战争的起因:是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3)战争的进程:为了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要求,进行了长期而残酷的争夺,显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侵略性质。
(4)战争的结局: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瓜分或掠夺,巴黎和会便是战胜的协约国之间的分赃会议。
考点2: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全面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
(二)进程: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阶段 时间 战线 主要事件
第一阶段 1914年 西线
其它
第二阶段 1915年 东线 南线
1916年 西线
第三阶段 1917年 1918年 “施里芬计划”, 马恩河战役(德国“速决战”破产)
对德宣战的日本占领中国山东,次年提出“二十一条”
意大利倒戈;德奥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飞机、毒气)
索姆河战役(索姆河地狱:双方伤亡近130多万、首现坦克)
英德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美国和中国(北洋政府)参战
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1918同盟国投降。
三条战线:
西线:英、法、比军队对抗德军(决定性)。
东线:俄军对阵德、奥匈联军;
南线: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争斗;
意大利与奥匈交战。
材料一 历史纵横: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他们的技术、高效以及勇敢,常常得到协约国官兵的称赞,约有1万多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在法国南部,有一个华工墓地,墓碑上大都有“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流芳百世”等字样,默默记录着华工在一战中的牺牲。
材料二 一战爆发后,西方列强在华均势被打破,中国的命运被控制在日本手里。一些先进中国人决心利用一战,奋力一搏,北洋政府高官梁士诒就在1915年提出了“以工代兵”的外交策略。……1917年8月,中国正式向德奥宣战。之后,中国不仅宣布废除与德奥签订的条约、收复其在华租界、终止支付庚子赔款,而且取消了德奥的治外法权。因为华工的到来英法在大战危机关头免去了人力资源匮乏的后顾之忧。因为华工的存在,中国外交官才能够在巴黎和会上义正词严地要求国际社会还中国以公道,并最终帮助中国政府以平等的身份走向世界。
——摘编自徐国琦《“危”“机”与“苦”“力”:一战华工的故事》
核心素养: 根据材料,对中国参加一战做出合理解读。 (家国情怀)
提示:
(1)背景:一战爆发,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做出以工代战参加一战的决定。
(2)影响:中国劳工的参战缓解了协约国人力资源危机,为协约国胜利做出贡献;同时有助于国家收回被主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考点2: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结果:
1918年11月11日,双方代表在法国东北部签订了《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问题思考: 同盟国失败原因有哪些?
提示:
①经济:德奥集团经济实力处于劣势;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都占优势。(主要原因)
②军事:军事战略失误,“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对手实力。
③内部:同盟国内部矛盾尖锐,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奥匈帝国出现民族独立运动,导致帝国解体;德国爆发“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④外部: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意大利倒戈(参加协约国),美、日、中等中立国参战,增加了协约国实力。
重要战役:
1.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双方使用了化学武器、毒气、瘟疫、病毒……双方伤亡人数共70多万,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2.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期间,为牵制德国发动的。1916年7月到11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比凡尔登战役更加激烈,双方伤亡共计100多万人,因其残酷性被称之为“索姆河地狱”。首次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考点2: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一 与近代欧洲的历次战争不同,一战的规模、血腥程度及影响,都远远超乎当时人们的想象。……但谁也没有料到,战争一打就是四年多。战争中,大工业催生出的新发明、新武器得以广泛地试验和应用。飞机、坦克相继亮相……在现代发力寻化阵地面前,成千上万风华正茂的年轻生命灰飞烟灭。一战的战场不仅限于欧洲,在非洲、亚洲都爆发了规模不等的战斗。这是一场翻腾四海、震荡五洲的名副其实的世界大战。
——摘编自李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看欧洲联合历史进程》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永远地改变了欧洲,但是对大多数欧洲人来说,世界变得更大,但欧洲在世界上的作用本质上没有改变。在帝国主义国家仍然统治着它们旧的殖民地和新的保护国的情况下,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然而,这与现实不符。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四)影响: 结合选必内容
(1)对欧洲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①经济上:欧洲的世界财政金融地位下降。
②政治上:欧洲各国爆发无产阶级革命。
(2)催生出一个新世界
①欧洲衰落,美日崛起,四国摧毁,两国衰落。美国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②民族解放运动掀起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3)给人类社会提供了进步的契机
①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促进社会发展。
②妇女地位得到提高:妇女活动范围扩大,社会作用增强。
③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和平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盛行。
知识拓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
①中国通过“以工代兵”的形式参加大战,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建立战后国际秩序会议,开始修改不平等条约,成为构建战后新的亚太地区格局与国际秩序不容忽视的力量。
②战争的残酷性让中国的知识分子反思西方文明的价值,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2)经济: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蓬勃发展,呈现出“短暂春天”。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3)思想文化:
①中国思想界反思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学习;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4)国际关系:
①中国主动调整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以自己的方式逐渐融入世界。
②一战改变了亚太地区政治版图,日本作为战争受益国,实力大为增强,为其20世纪30年代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奠定基础。
考点3: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国际秩序的概念:
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其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
(二)凡尔赛-华盛顿会议
1. 建立(构成):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2.性质:
在全球建立的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3.体系的主要内容:
(1)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
①召开:
1919年1在法国巴黎凡赛宫。参与国共27国(不包战败国和苏俄)。
考点3: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二)凡尔赛-华盛顿会议
3.主要内容:
(1)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
②内容:通过了对德《凡尔赛和约》及对奥、保、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凡尔赛条约》的内容:德国及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建立国际联盟等。
③实质:
是战胜国建立的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④影响:
A.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的统治秩序;
B.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发展;
C.宰割德国种下了德国民族复仇的种子。
知识拓展: 凡尔赛体系的瓦解
(1)凡尔赛体系瓦解的开始是1936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公然派军进入莱茵非军事区。
(2)凡尔赛体系最终瓦解的标志是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的全面爆发。
考点3: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二)凡尔赛-华盛顿会议
3.主要内容:
(2)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
①召开:
1921年在美国华盛顿,参会国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共9个国家。
②内容:
签订《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
③实质:
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基础上确立的以美国主导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④影响:
①美国:抑制了日本,取得与英相等的军事地位;
②英国:两强标准一样,丧失海上优势;
③日本:海军扩张受到抑制;
④中国: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恢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华盛顿会议的主要内容:
①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②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③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材料一 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体系、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材料二 法国的联军统帅福煦则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材料三 德国魏玛共和国首任总理谢尔曼:谁要是签署这样的条约,他的手就会烂掉!
问题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特征及影响。
提示:
(1)实质: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按照现有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秩序。
(2)特征:
①仍以欧洲,尤其以英法为中心;
②不牢固性和脆弱性。这一体系建立在对战败国的掠夺和重新分割殖民地的基础上,稳定只是相对的、暂时的;
③反动性。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④不全面性。把苏俄排斥在外;还有德国。
(3)影响:
进步性:
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缓和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世界从此走向相对稳定;
②通过国际会议的外交斗争调解国际关系比军事对抗方式是一大进步。
③改变了欧亚政治格局,促使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出现,有利于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
④承认民族自决原则,改变了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欧洲新兴民族国家。
局限性:
它是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具有鲜明的帝国主义特征,为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考点3: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三)国际联盟的建立(1920年1月10日)
1.背景:
①美国威尔逊“十四点原则”:企图利用国联,领导世界(称霸世界);
②顺应了20世纪初世界整体化趋势;
③一战后人民渴望和平的潮流。
2.性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3.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4.制度:
全体一致原则。
5.原则:
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制度”。
问题思考:如何认识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
提示:
战胜国将战败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视为“落后国家”,还不能获得独立,而需要将它们委任给英法等“先进国”进行统治。较原来的殖民统治有所进步,在很大程度委任统治还是殖民统治,只不过是殖民国变化了。
材料 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世界和平纲领》,即“十四点原则”。其要点为: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领海以外,无论平时或战时,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1分册
第一条:国际联盟之创始成员国,应以本盟约附件之各签字国,及附件内所列愿意无条件加入本盟约之各国为限。
第八条:联盟会员国承允为维持和平起见,必须缩减本国军备至适足保卫国家安全及共同履行国际义务的最少限度。
第十六条:规定成员国有义务对任何违反盟约进行战争的成员国采取行动,直至使用军事力量,并赋予行政院以开除这种成员国的权力。
第十七条:规定对非成员国适用盟约的和平解决争端程序。
第十八条:以后各条规定盟约优于其他条约的地位,委任统治制度,各种国际公益事业的处理与合作,以及各种国际事务机构的管理问题;
——《国际联盟盟约》
(1)积极:
①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
②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③为联合国等建立提供了经验教训。
(2)局限:
①苏联、美国未加入,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②全体一致原则无法有效制止战争发生;
③成为英法维护自身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实质);
④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核心素养: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何评价国际联盟的成立。 (唯物史观)
1.(2024·湖北卷)1913年,多米尼加对德国进出口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约20%,到1916年这两项数据均清零。1914—1917年,阿根廷三大农产品大麦、小麦和亚麻的出口量价齐跌。尽管战时需求挽救了巴西橡胶业,但其咖啡贸易在1914—1915年间下降了三分之一。1914—1918年,上海、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这些现象反映( )
A.世界市场因战争濒临崩溃
B.欧美国家侵略重心转移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
D.单一产业结构弊端显现
高考真题演练:
【解析】 据题干中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一战期间的经济数据变化,多米尼加与德国贸易清零,阿根廷农产品出口量价齐跌,巴西部分产业受影响,而上海、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这些现象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不同地区经济的影响,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的全球性,C项正确;虽然战争确实扰乱了世界市场,但“濒临崩溃”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A项;题干信息未直接体现欧美国家侵略重心的变化,排除B项;单一产业结构的问题并非题干现象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C
2.(2024·山东卷)下图为1918年10月
23日英国《笨拙》杂志刊登的一幅漫画
《大兵与文官》。该漫画揭示出( )
A.英国对德国的强烈担忧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
C.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脆弱
D.英、法、美利益诉求的一致性
高考真题演练:
【解析】 根据漫画中信息可知,1918年10月,一战接近尾声,英法美等国要走一条停战之路,但协约国军事最高指挥官对英美法最高统治者说“如果你们要走这条路,小心踩雷”,表明这条停战之路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也预示着一战后的国际关系的脆弱性,C项正确;材料中福煦元帅是法国人,《笨拙》杂志虽然是英国杂志,但不能以此代表英国,没有体现英国对德国的强烈担忧,排除A项;一战虽然具有非正义性,但漫画没有体现,排除B项;英、法、美利益诉求的一致性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C
高考真题演练:
3.(2023·湖北高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
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
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
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
【解析】 由材料“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可知相比较一战时期欧洲殖民者直接动用非洲殖民地人民参战,二战期间则是通过宣传号召的方式鼓动殖民地国家参与战争,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战后非洲人民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认识到战争的侵略性,具有更加强烈的反抗精神,故选B项;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的原因是自身实力下降,排除A项;电影、无线电等现代技术手段是这种转变的客观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两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属于国际背景而非内在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
B
高考真题演练:
4.(2023·福建卷)下图是一幅关于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漫画,发表于1921年12月。画中德国被描绘成水中求救者的形象。该漫画反映当时( )
A.德国面临着经济大危机
B.英法德三国间经济合作
C.德国对英法的外交策略
D.英法对德人道主义援助
【解析】 据材料,德国已被迫签订《凡尔赛和约》,受到严厉制裁,如割地赔款、海外殖民地被瓜分等;因此魏玛共和国此阶段的外交目标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修改凡尔赛和约,使德国摆脱不公正待遇的国际法基础,二是争取国际认同,恢复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强国地位。1921年维尔特政府为实现外交目标,实行“履约政策”,对协约国妥协和让步,并请求延期缴付赔款,但遭到英法拒绝。因此漫画充分体现了此时德国对英法的外交策略,C项正确;经济大危机时间为1929年至1933年,排除A项;据材料“德国在水中求救,英法在岸上没有营救的意向,贷款在岸边比较远的地方”不能得出,“英法德三国间经济合作”和“英法对德人道主义援助”,排除BD项。故选C项。
C
高考真题演练:
5.(2022·浙江高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波谲云诡。“1898年以后迅速增长的德国海军计划,几年间就成为英国关切的根源。……英国人逐渐而谨慎地摆脱了他们过去外交上的孤立地位。1902年,他们跟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以反对其共同的敌人俄国。……(1904年)英法两国政府一致同意忘却……所积累的旧怨。……由于对德国的企图越发感到捉摸不透,英国人也同样有接受调解的愿望。1907年,英俄两国从过去的对手变成了盟友”。该材料反映出英国的外交取向是
A.“结伴不结盟”
B.“集体安全”
C.“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D.“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解析】 面对德国的不断强大,英俄两国从过去的对手变成了盟友,这说明英国的外交取向是“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故选D项;“结伴不结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总结与坚持,而材料英俄结盟,排除A项;“集体安全”指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排除B项;英国外交针对的是德国,不符合“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且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排除C项。
D
高考真题演练:
6.(2022·山东高考)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
【解析】 一战初期,英国从“欧洲均势”考虑出发,担心德国战败后法国会成为另一个霸权国家,所以对法国采取有限援助政策,希望法德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随着形势变化,如果法国与德国媾和,那么德国势力将迅速壮大,打破欧洲大陆均势格局,进而威胁英国利益,所以英国才与法国全力合作以遏制德国,仍然体现的是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故选B项;如果要尽快恢复欧洲和平,在战争初期就应该全力援助法国以终结战争,排除A项;此项是表象,而非实质,排除C项;英国一贯的政策是“欧洲均势”,不会联合法国控制欧洲,排除D项。
B
高考真题演练:
7.(2022·浙江高考)一战前,德国按速决战思想制定了作战计划,提出“必须避免两线同时作战,德国必须扑在最强大最有力最危险的那个敌人即法国身上,迅速击溃它”。下列项中,导致该“作战计划”破产的因素有
①比利时和法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②俄军出人意料地攻大东普鲁士
③英国很快参战 ④新型武器坦克的使用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解析】 根据材料“必须避免两线同时作战,德国必须扑在最强大最有力最危险的那个敌人即法国身上,迅速击溃它"及所学知识可得,德国的速战速决的作战计划失败的原因主要有比利时和法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俄军出人意料地攻打东普鲁士,英国很快参战,①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新型武器坦克的使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出现的,不能称之为期计划破产的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
C
8.(2024·全国甲卷)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1年3月,摩洛哥非斯地区爆发了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起义,法国派兵镇压。德国出面干涉,7月1日派军舰到摩洛哥阿加迪尔港,引发阿加迪尔危机。由于担心德国获得摩洛哥沿岸港口并建立海军基地,英国于21日发出警告,强调英国是处理国际事务不可或缺的角色。英国海军进入战备状态,总参谋长访问法国并视察德法边界。在英国强硬态度面前,德国同意与法国妥协,摩洛哥由法国“保护”,法国向德国转让法属刚果部分地区。11月底,德国军舰驶离阿加迪尔港,危机结束。德国对此十分失望,决心在下一次“考验”时不再退缩。同时,英法同盟的实质合作进一步加强。
——摘编自徐弃郁《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等
高考真题演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在阿加迪尔危机中的立场及其原因。
①立场:坚决反对德国干涉摩洛哥,支持法国,强调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摆出强硬姿态。
②原因:担心德国在摩洛哥获得港口和海军基地会威胁到英国的海上霸权和殖民利益;维护英法同盟关系;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是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不允许德国势力过度扩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加迪尔危机对德国的影响。
(2)影响:
①危机的解决使英法同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刺激德国寻求新的战略和外交突破;
②德国对英法更加不满和失望,促使德国更加积极地准备军事力量;
③危机的解决方式让德国感到屈辱,加剧了德国与英法之间的矛盾。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