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理实践
【素养目标】
1.了解地理实践的几种方式,进一步掌握地理知识、技能与方法,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2.通过地理实验的演示及模拟,增加对学习地理的感受,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
3.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加强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
4.通过野外考察,直观感受地理现象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促进知行合一,增强地理表象和本质的联系,促进地理实践力和逻辑思维的提升。
【重点】
理解地理实践各方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地理实践方式。
【难点】
理解地理实践各方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地理实践方式。
【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 地理实验
1. 地理实验是指运用相关设备、软件和材料,按照一定的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通过相关地理活动检验地理结论或探索地理现象,从而获得____________的学习方式。
2. 在地理实验中,需学会设计简单的_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最后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
1.程序 方法 地理事象本质特征
2.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知识点二 社会调查
1. 社会调查是指为了解某一地理事象的实际情况,通过获取直接的地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或____________的研究方法。
2. 社会调查侧重人文地理内容的调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 社会调查有利于帮助我们将所学知识与____________相联系,学习有用的地理,形成关注人文社会的思维习惯。
【参考答案】
1.寻求解决方案
2.社区人口调查 城市交通状况调查 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3.生活实践
知识点三 野外考察
1. 野外考察是指通过实地观察、观测、调查的形式,认识某一区域内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进而获得地理事象基本特征及形成原因的学习方式。
2. 野外考察侧重对____________的考察。
3. 野外考察让我们灵活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____________问题,促进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有效提升,对学科知识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答案】
1.分布特点 影响因素
2.自然地理环境
3.实际 思维品质 实践能力
【合作探究】
1.模拟水土流失实验。
水土流失是地理学科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各地的水土流失程度都不一样,为了了解
不同情况下水土流失程度的特点,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实验操作。
(1)写出实验操作的目的。
(2)写出实验操作所需要的器材。
(3)写出实验操作的步骤。
(4)根据实验过程,写出实验结论。
(5)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感悟记录下来。
2.9月份开学,某中学学生都领到了七年级上册的地理新教材,为了了解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状况和满意度,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请你一起参与设计吧。
【参考答案】
1.(1)通过依次改变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及坡度大小,理解各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2)电子秤、量杯、泥沙、草皮、小铲子等。
(3)步骤一:在坡面上铺设2千克泥沙,将坡面依次调整至坡度a、坡度b、坡度c(坡度a、b、c均不大于45°),模拟降雨约40秒。观察泥沙收集器中的水土总量和浑浊度并称重记录。
步骤二:将坡面调整至坡度a,在坡面上分别铺设2千克泥沙(即裸地)、2千克泥沙和一层草皮(草皮的覆盖率为50%)、2千克泥沙和一层草皮(草皮的覆盖率为100%),模拟降雨约40秒。观察泥沙收集器中的水土总量和浑浊度并称重记录。
步骤三:将坡面调整至坡度a,在坡面上铺设2千克泥沙,降雨强度模拟降雨约40秒依次为小雨、中雨、大雨,观察泥沙收集器中的水土总量和浑浊度并称重记录。
(4)地表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地表植被覆盖率越稀疏,水土流失越严重;降水强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5)略。
2.略。(设想调查任务,让学生尝试制作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