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
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1.认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1956—1976年二十年间的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1956
这一年新中国完成了什么工作?
(1)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一五”计划建设即将完成。
(2)内容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①指出主要矛盾
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制定主要任务
农业国
工业国
分析国情
(3)意义: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
2.“双百方针” 1956.4
促进社会主义繁荣的指导方针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1957年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
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标语赫然出现在国庆群众游行的队伍之中
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出现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现象
4.整风运动
结果:反右派斗争及扩大化(夸大阶级斗争),动摇八大路线
苏共二十大(1956年)上赫鲁晓夫所做的秘密报告,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同年6月和10月,波兰和匈牙利相继发生了严重的动乱。从此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进入了大动荡的时期。 ——萧冬连等《求索中国:文革十年史》
1957年11月2日至21日
毛泽东访问苏联
思想混乱
急于赶超
失误与调整
毛泽东:“赫鲁晓夫统治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
(二)探索中的失误与调整
1.总路线指导的失误:
(1)表现: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农业
大跃进:工业
(2)评价
迫切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严重忽视经济规律,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走向疯狂的1958年
为了达到规定的钢产量指标,号召全国上下一切部门为生产钢“停车让路”,于是以“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为特征的全民炼钢运动迅速掀起。
大炼钢铁
1958年,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
瞎指挥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召开北戴河会议,确定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决定1958年生产钢1070万吨,即比1957年的钢产量翻一番,作为1958年实现“大跃进”的重要步骤。当时全国只生产400多万吨钢,要在后4个月完成700万吨钢,是极其艰巨的任务。
工业大跃进
高指标
指出大跃进的特点
2017年超级水稻亩产2298斤
走向疯狂的1958年
指出大跃进的特点
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也提出了高指标,即粮食产量由1957年的3901亿斤提高到7000亿斤。致使农村不顾自然条件,片面要求深耕密植,深翻土地在1至2米左右。有的地区举行争取秋粮更大丰收誓师大会,采用“打擂台”形式,由各乡各社派人上台,争报高产。1958年7月开始,各地报刊连续登载粮食高产的浮夸报道
农业大跃进
高指标
瞎指挥
浮夸风
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金桥。
高指标
瞎指挥
浮夸风
共产风
走向疯狂的1958年
1961年5月31日,刘少奇在北京会议上做总结讲话时指出:这几年发生的问题到底主要是由于天灾呢,还是由于我们工作中间的缺点错误呢 湖南农民有一句话,他们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我也问了几个省委干部。我问过陶鲁笳同志:在你们山西,到底天灾是主要的,还是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是主要的 他说,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是造成目前困难的主要原因。河北、山东、河南的同志也是这样说的。其他一些省我没有问。
——《刘少奇选集》
严重困难的1959—1961
2.国民经济的调整:“八字方针”
(1)目的:
①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整
③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重要成果。
④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3)结果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为了克服困难
(2)方针和策略
二、文化大革命
概念: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是指1966年5月16日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根本原因:毛泽东错误判断了中国国内阶级斗争的形势,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左倾错误在政治领域泛滥
导火索: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表《评新编历史剧 海瑞罢官 》
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召开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两个会议先后通过的《中共中央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标志着文革正式开始
爆发原因
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
邓小平主持日常工作,领导进行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
“二月抗争”
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各项工作出现转机,但遭到江青等人的反对
粉碎了江青反
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二、文化大革命
(过程和反思)
1966年春夏
1967年初
1971年9月
1972年
1975年
1976年
1969年4月
中共九大,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了“斗、批、改”运动
文革践踏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与法制
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拉大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错失了宝贵的发展时机)
教训1: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教训2:加强党的领导,完善民主集中制
教训3: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教训4:要依据国情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
教训
1966年
春夏
1967年
初
1971年
9月
1972年
1975年
1976年
性质:“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影响:
工业领域
1
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农业领域
2
科技与国防领域
3
文教领域
4
外交领域
5
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
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①建交国数量:由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
②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哪些领域有成就?具体表现?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1970年6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两弹一星?
核弹
人造地球卫星
导弹
王进喜 焦裕禄 雷锋 李四光 钱学森 邓稼先 袁隆平 华罗庚
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其中包括一些新铁路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的投产,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等等。
当然,这一切决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我们的事业会取得大得多的成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
三线地区
探究:二战至70年代中美关系的演变
孤立敌视封锁新中国
中美关系的缓和
二战期间的盟友
二战后“扶蒋反共”
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
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
乒乓外交
基辛格秘密访华
尼克松访华
1978年12月《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签署
1979年元旦公报生效,标志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建交大事记
(1)缓和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提供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契机,加速了统一大业进程。
(3)破解了建国以来外交困局,打开了与西方交往大门。
(4)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掀起了国际上与中国建交热潮。
中美关系缓和的历史意义
小结探究: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有哪些成功与失误?试总结其经验教训。
1.成功:
2.失误:
3. 经验教训:
中共八大、双百方针、毛泽东思想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四个现代化”、“文革”中周恩来及邓小平的整顿。
(1)依据国情,实事求是。
(2)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5)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三面红旗(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探索中的初步失误与调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文化大革命”过程、性质、
影响与教训
“文化大革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
成就的历史意义
伟大的建设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本课小结
1.1960年,黑龙江省基本建设投资达21.49亿元,1961年,基本建设仅投资7.32亿元,比1960年减少66.5%;1962年,又压缩到5.71亿元,比1961年减少22%。这一现象源于( )
A.“大跃进”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中共八大的推动 D.国民经济的调整
D
温故知新
2.1969年8月,某西方报刊在《美国与中国调情:为什么罗杰斯宣扬对中国的友谊》中评论:“美国对北京的姿态、罗杰斯(美国国务卿)在他旅行的每一站中对中国的评论以及对‘友谊’一词的慷慨使用,这一切都是史无前例的。”这一评论说明( )
A.美国完全改变了对华政策 B.中国外交环境有所改善
C.美国放弃了对华敌对态度 D.中美外交关系缓和实现
B
3.美国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认为:万隆时代,是个丰收的时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在这个时代,毛泽东脚踏两只船,“脚踏两只船”反映出此时中国外交( )
A.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缺乏明确的指导方针
C.坚持原则性的同时更有务实性 D.陷入极端的困难时期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