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
【课程标准】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历史意义。
图为 1977 年 5 月 11 日的《光明日报》头版,从中能获取什么信息?
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做了理论准备
“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继续推行这一思想会有什么影响?
是左倾错误的延续,继续推行会束缚思想
1、背景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一、历史转折之路:从徘徊到前进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要真正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978.12在北京召开
2、内容
政治路线
“两个凡是”
实事求是
阶级斗争
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组织路线
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思想路线
①新道路
②新理论
③新时期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式开辟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论)逐渐形成
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意义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背 景 内 容
第一次 1927年秋收起义进攻城市失败后,文家市决策。 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
第二次 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第三次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致悼词
1.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2.表现:
我们悼念刘少奇同志,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他的遗愿,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全面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使我们党真正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而奋斗。
——邓小平《在刘少奇追悼大会上致悼词》
(二)拨乱反正——全面平反冤假错案
有效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意义?
(三)十一届六中全会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意义?
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四)民主法制建设——1982年宪法
第三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第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意义?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平反冤假错案 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础
1982年宪法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小结】历史转折之路:从徘徊到前进
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时间 粮食上缴量 被供应的粮食量
1953-1978 11.97(亿斤) 15.68(亿斤)
购销相抵后,凤阳农民不仅没有为国家贡献一粒粮食,反而吃进了3.71亿斤。每年到了春荒,凤阳县一些生产队由队长带领,拿着盖上公章的介绍信,打起花鼓,唱着辛酸的歌谣,踏上乞讨的道路。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
定点购买
限制种类
限制重量
公社挫伤农民积极性
农民生活贫苦
计划经济不
适应时代的要求
农村情况?
二、改革开放之路
(一)对内改革实践
为什么中国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经济体制改革——农村1978年
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措施,但其中明确指出在农业上“不许分田单干”、“也不要包产到户”。
1978年前的小岗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上》
冲破思
想束缚
2、起点
土地所有权:
土地使用权:
分配方式:
集体所有——集体所有
人民公社——包产到户,家庭
平均分配——按劳分配
小岗村形式
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包产到组
实质: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回顾新中国农村改革四部曲的历程?把握其中的“变”与“不变”。
3、过程
农民的勇于尝试
皖、川试点
全国推广
皖、川两省顶风而进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
小岗村冒死尝试
从历史过程看,农村改革并不是预先选择的突破口,它是在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下,农民对政策底线的冲击与地方上开明的领导人相互推动,一步一步获得共识形成全国性政策的过程。
——萧冬连《探路之役》
1985年6月全国各地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人民政府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对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村经济发展
劳动力的行业流动与城乡流动
——推动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城市经济的改革发展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还搞起了养殖业、加工业、经济作物种植、农副产品运销等……很多农民还开始从事粮食种植以外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了向城市的流动,从事着商品零售、服务、修理等行业。
——摘编自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4、影响
改革缘何而起
改革开放之前,国企婆婆多,管得严。拿一个省级工厂来说,从厂长到车间主任的任命听主管厅的,……工人群体由劳工局负责,作为企业的具体负责人厂长,却没有任何权力,企业买套设备,甚至盖间厕所都要上级部门批准。
——杜进兴《请把管理企业的权利还给我》
1984年,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当厂长……很多年后,他回忆说“欢迎我的是53张请调报告,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10点钟时随便在大院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企业无自主权
工人无生产积极性
20世纪70年代末,一位日本记者访问重庆炼钢厂,看到两台正在使用的机器。他惊奇地发现这两台机器一台生产于1887年,一台生产于1905年。日本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以为标签的年代写错了,一打听才知道这两台机器是清末张之洞从英国引入汉阳兵工厂的。
与世界的差距拉大
城市情况?
经济体制改革——城市1984年
2.全面展开: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原则: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措施:承包经营责任制、厂长负责制
初步尝试:特区试点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内容
①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③逐步探索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特点
①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
②由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
③由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④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1.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1)改变了单一的所有制形式。
(2)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3)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4)促进了对外开放的发展。
(5)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6)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等。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二)对外开放实践
1979年4月,广东省委负责人习仲勋、杨尚昆向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兴办出口加工区、推进改革开放的建议。同时,福建省委也向中央提出与广东省委类似的设想。中央同意两省实行对外开放,在计划、财政、外贸、金融等方面实行新的体制。如何命名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邓小平明确指出:“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从中读出了共产党人怎样的精神气魄?
1984年1月26日,邓小平在眺望深圳蛇口工业区
强烈的使命担当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当时,香港与内地生活水平差距实在太悬殊,1978年深圳农民的年均收入是134元,而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界农民的年收入却是1.3万港币,相差几乎是100倍!
1980
经济特区
“特”在哪里?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①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
②引进外资
③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
1979年决定对粤闽两省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1980
经济特区
1984
沿海开放城市
1985
沿海开放区
1988
海南经济特区
1990
开放上海浦东
中国的改革与对外开放具有什么特点?
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
(三)理论发展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
十二大
十三大
南方谈话
十四大
十五届五中
1982
1987
1992
2000
十四大的思想理论准备
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发展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1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1.最早提出:1982年的党的十二大提出
2.初步形成:1987年党的十三大
3.理论深化:1992年南方谈话
4.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5.写入党章:1997年十五大
6.解决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7.历史意义: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一)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2)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3)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形成: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2.解决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3.核心内容: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指导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
5.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6.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江泽民
(三)科学发展观
1.形成: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后
2.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3.写入党章:2007年十七大
4.解决问题: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历史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