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册25少年闰土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少年闰土》是第八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节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与闰土儿时短暂而真挚的友谊以及我对他的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交流,认识“郑、拜”等12个字,正确读写“一望无际、家景”等14个词语。
(2)通过品读体会,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体会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
(3)通过品读感悟,借助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农村生活,关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体会,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体会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借助相关资料,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农村生活,关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环节一:谈话导入,初识鲁迅
1.同学们,你对鲁迅和他的作品有哪些了解?课前有的同学查阅了鲁迅的相关信息,请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出示鲁迅照片。
预设1:
鲁迅原名周树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预设2:
鲁迅的文章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对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代表作有《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
预设3:
鲁迅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三味书屋读书, 1893年离家到南京求学,1902年赴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鲁迅的思想基础是爱国主义。他在《自题小像》一诗中表达了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正是这种情感驱使,鲁迅为了中国的维新而去日本学医,后来弃医从文,回国后奋身投入了辛亥革命的宣传活动,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大声呐喊。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篇章页上的鲁迅资料,圈出关键信息。
预设: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交流对鲁迅的了解,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课文前自己说说对鲁迅其人和作品的认识与体会,在学习课文后会有一定的反思与提升。
环节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郑重 流窜 收租 刺猬 厨房 毡帽 伶俐 束缚
重点指导生字 “郑”为后鼻音;“窜”为平舌音,“缚”为四声。
(2)指导多音字。
供(gōng gòng)
①正月里供佛像,供( gòng)品很多。
②共享单车为我们的生活出行提供(gōng)了便利。
撒(sā sǎ)
①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sǎ)下秕谷。
②雪花携着寒风,在冬日里撒(sā)欢,好像给大地铺上了一件银装。
(3)指导易写错的字。
“厨”“毡”“羞”这三个字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要把握“先外后内”的书写顺序。
“缚”是左右结构,注意左上不是“甫”,没有钩。
(4)词语解释。
祭祀:结合图片理解,指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值年:查找资料理解,指同族的人家,在祭祀祖先时,每户轮流负责准备,轮到谁家准备的那一年,就叫值年。
装弶:结合图片理解,弶,一种捕捉鸟兽的用具。装弶,就是把弶装置好,用来捉鸟兽。
家景:联系上下文理解,家境,即指家中经济状况。
无端:联系上下文理解,没有由来地,无缘无故地。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自主学习生字词,因此教师用检测预习和重点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即可。落实字词基础,渗透据义定音等方法,在进入课文学习前扫除障碍,避免影响课文学习的整体性。
环节三:默读课文,梳理内容
1.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1)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描绘了记忆中闰土看瓜刺猹的场景。
(2)第二部分是第2-5自然段,写了“我”与闰土相识的原因,以及初次相识时的场景。
(3)第三部分是6-18自然段,写了“我”与闰土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新鲜事。
(4)第四部分是第19段,写“我”与闰土的分别与友谊。
2.指导学生以“我”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为线索,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记忆中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离别时的闰土
课文以回忆的方式展开,依次介绍了记忆中的闰土、初次相识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离别时的闰土。重点回忆了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新鲜事的闰土,在这四件事情当中,作者并没有平均着力,而是有详有略。其中雪地捕鸟和看瓜刺猹两件事情描写较为详细;看跳鱼儿和海边拾贝描写较为简略。
【设计意图】通过默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体会作者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地刻画人物的行文思路,为学生体会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做好准备,也为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提供线索。
环节四:品读课文,初识闰土
1.闰土是作者的童年伙伴,他吸引着少年鲁迅,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回忆来具体看看他们的初次相识。
(1)出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害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2)请学生默读后小组进行讨论: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闰土留在作者心中最深的印象是哪件事?哪个场景?
(1)请学生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
(2)请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画出瓜地刺猹的中的动物、场景等要素,思考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少年闰土形象?
(3)出示闰土瓜地刺猹的图片。引导学生朗读、背诵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梳理,绘制思维导图,启发学生走近作者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情景,关注动作与环境,为学生体会人物形象和作者内心提供了依据。
环节五:回忆情景,尝试练笔
1.出示练笔要求:第1自然段的场景描写让一个身手矫健、富有朝气的少年闰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我们在生活中,也会有一些难忘的瞬间定格成永恒的画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照片,回忆当时的情景,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写。
2.组织学生读一读、评一评、改一改。
【设计意图】本课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除了通过具体事例表现出人物特点外,还抓住了场景描写表达主观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闰土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聚焦场景,揣摩表达情感的方法,并试着迁移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
第2课时
环节一:整体回顾,提出疑问
1.请学生默读课文,回顾主要内容,加深对作者行文思路的理解。
2.请学生说说对于课文的内容与作者的思想,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共同讨论。
预设1:作者对少年闰土的情感是怎样的?作者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预设2:童年的作者和闰土没有再见面,长大后的闰土和作者怎么样了?有没有再见面?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质疑入手,形成课堂的主问题、主环节,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二:聚焦人物,自读体会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淳朴可爱、生机勃勃的少年闰土,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听听闰土所说的那些新鲜事,继续发现在“我”心里,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请同学们默读6-18段,尝试用小标题概括“新鲜事”。
预设:雪地捕鸟、月夜刺猹、夏日拾贝、潮汛看鱼
2.请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件“新鲜事”,与同桌合作探究。
(1)雪地捕鸟。
关注动词,完成填空,练说雪地捕鸟的过程。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 )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 )起一个大竹匾,( )下秕谷,( )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在( )棒上的绳子只一( ),那鸟雀就( )在竹匾下了。(扫 支 撒 看 缚 拉 罩)
(2)月夜刺猹。
通过朗读、联想,体会作者对闰土讲的这件事印象深刻的原因。
预设:
夏日的夜晚,在广阔的沙地里,手拿胡叉,与伶俐的猹斗智斗勇,这对当时的作者来说是一件多么新鲜神奇的事,难怪多年后作者回忆起闰土时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
(3)夏日拾贝、潮汛看鱼。
通过思考讨论,明确作者略写这两件事是因为有详有略、突出重点,但不能删去不写,因为去掉就不能体现“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事”。
3.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感受闰土讲新鲜事时语言的生动、鲜活,读出画面感。
4.引导学生概括少年闰土的形象。
预设:他真是一个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少年!
5.启发学生结合全文内容设计完成“我的童年伙伴闰土”介绍卡,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形象;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深入且全面地了解透过事件所塑造出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
环节三:品读交流,走进内心
全班汇报,相机指导。
1.找出描写作者内心感受的句子,品读批注。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即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阿!闰土的心里犹如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2.全班汇报,交流分享。
预设:结合上下文体会在闰土讲新鲜事的过程中,文中多次出现“不知道”,使“我”的孤陋寡闻与闰土的“见多识广”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体会到作者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将三句话与文中闰土介绍新鲜事的语句对比读,深入体会作者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不满及对闰土自由自在、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的向往。
【设计意图】本课是“走近鲁迅”单元第一篇课文,文中回忆了鲁迅的童年伙伴,本环节旨在透过一些重点语句,走近鲁迅的内心世界,初步了解鲁迅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不满以及对闰土自由在、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的向往。
环节四:借助资料,深化理解
1.作者与他的童年伙伴的分别依依不舍,请同学们朗读第19自然段,体会他们之间真挚的友谊。
2.正如同学们想知道的,鲁迅和闰土这对童年伙伴后来有没有再相见?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资料,讨论交流,了解《故乡》以及成年后的作者与闰土。
预设材料一:《故乡》写作背景
《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短篇小说《故乡》。创作素材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国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预设材料二:《故乡》节选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预设讨论交流要点:
等到许多年后鲁迅回到老家的时候,又一次见到了闰土,却发现记忆里的小伙伴变了,当年的活泼变成了麻木,见到鲁迅就叫老爷。鲁迅详细地描写出了闰土的行为举止和他的神情,是因为闰土这么多年来一直在生活的重担下,现实生活让他明白了人是分等级的,闰土称我为“老爷”,并认为先前的哥弟称呼不成规矩,这表明善良的农民不仅为饥寒的生活所苦,而且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麻木迟钝,与少年闰土有声有色的描绘、滔滔不绝的谈吐形成鲜明的对比。
3.启发学生借助资料,再次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预设:
作者为成年后的闰土被生活重压下的贫困苍老、麻木迟钝感到震惊、同情,为他们之间的隔阂感到悲哀、痛心。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与少年闰土真挚的友谊、自由自在的农村生活的怀念,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的深切同情与关爱。
4.引导学生回归单元主题,形成对鲁迅和其作品的初步认识。
5.课后推荐阅读《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本环节体现了语文要素在单元课文学习时的逐步落实。教师提供搜集资料的指向,学生根据要求查找,并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25少年闰土
闰土 我
捕鸟 不知道
刺猹
拾贝
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