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古人谈读书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古人谈读书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4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2 21:1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24.古人谈读书
2.这课总共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的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两篇文章,从中获取营养。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
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文言文是古代用来写文章的一种文体,将日常说话的意思用简短的文字表现出来,意思比较丰富。
现代文是将日常我们说的话直接记录下来,直白干净,意思明确简单。
1.边读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二、初读感知
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3.大声朗读课文。
例:这位学者博闻强识( zhì ),对事物
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shí)。
多音字

zhì (博闻 强识)
shí (认识)(识 别)
《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第一部分的意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出处:《论语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
就是
智慧
文言结构助词
语气助词
代词,这
语气助词
汝,你
教导
示例:数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讲一道思考题,因为这道题比较复杂,而且有些步骤又比较难懂,所以老师讲了两遍,讲完以后老师问我们懂了没有,有很多同学都点头试意,表示明白。可我还是有几步不明白,可我看见那么多的同学都懂,便想混弄过去。当时我忽然想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于是又问了老师,老师又认认真真得给我讲了一遍,这下我弄明了这道题的全过程。
译文: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出处:《论语 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示例: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为耻
向地位低、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聪敏
喜好
译文: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出处:《论语 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zhì,记住
满足
教导
倦怠
读解: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出处】:《论语 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通晓万物的,我的智慧是我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勤奋求来的。”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的人

生来
知识
喜好
勤奋
详解:这一章完全承接上一章而来,上一章更多地站在人类泛指的角度讨论智慧与实践的问题,而这一章,孔子用自己为例子来说明具体的个体如何获得智慧的问题。“生”,天生、先验的;“之”指代“生”,“知之”,以之而智,依生而智,依天生、先验而有智慧。所谓“好古”,喜爱先哲的遗典、古代的典章等。“敏”,假借为“拇”,大拇指,转义为“印证”的意思。“好古”不能光从书本到书本,必须在现实的实践中得到“印证”;“求”,选择,“敏以求”,印证并选择。
【出处】《论语·泰伯篇》第八之第十七章: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孔子说:“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不及时跟进努力探索,连已经学到的知识恐怕都会丢掉。”




及时
恐怕
就(连已经学到的)
丢掉
赏析:俗话说,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学,要勤学不辍,不给怠惰之情留有喘息之机,就能克服重重困难,获得更多知识。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倘若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是学不扎实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做学问,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诱惑,才能在学问的路上越走越远。
孔子治学,总是抓紧一切时间,一切机会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敏而好学”,“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时习之”等等。学习、读书、讲学,从不浪费时间。
在学习的路上,孔子始终孜孜以求,不知疲倦,以学生的姿态,去努力学习。孔子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的学习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即便像孔子这样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没有骄傲自满,停止不学。因为他知道,一日不学就会落后的道理。“学而不厌”,才是孔子的治学之道。要从内心去喜欢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生的事情来对待,这样就不会害怕学到的东西又忘记了。
学习的道路上,要持之以恒,不做三心二意的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慎始慎终,就不会被学习抛弃,才有可能做孔子眼中的贤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思索,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曾经
sí吃
睡觉

【解读】孔子的这句话是在说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了实实在在学习的重要性。思考是要以学习和实践作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学习和实践就去思考,只能徒劳无益。
第一句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勤学好问。
第二句告诉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做人、做学问要诚实。
第三句告诉我们学习要勤奋,不要偷懒。
第四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的道路上,要持之以恒,不做三心二意的人。
第五句话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学习和实践就去思考,只能徒劳无益。
4.小结。
这几句话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朱熹:《训学斋规》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世尊称为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主要作品:《春日》 《观书有感》。
走近作者
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难道眼和口会不到吗?
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
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鲁迅的读书五到: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读。他读书做到了“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心到是讲读书时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口到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大声有感情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手到指边读边做笔记。
小资料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朱熹的“三到”读书法对我有启发。我有时候读书心不在焉,眼睛到处乱看,也没有出声诵读的习惯,结果读书效率很差,读完收获很小。今后,我要学习朱熹的读书方法,做到心到、眼到、口到,使自己的阅读效率逐渐提高,学习成绩不断进步,并将这个读书方法宣传给别人,让大家都有个良好的读书习惯。
方法:读懂古文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结合自己平时掌握的文言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个词、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实在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外界的各种力量来进行理解。
运用:比如文中的节选的《论语》中的三句话,就可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就能把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理解了,还能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来把握课文内容的要点,从中明白读书的方法。
借助注释读懂古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古人谈读书的方法和益处,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课文主旨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与读书有关的名句,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其中的读书方法,用以指导自己以后的阅读。
课堂小结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明确学习目标,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今天学习了一些古人读书的方法,你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说说你今后在学习中怎么运用学到的方法来读书呢?
主题延伸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在说话。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思考:1.借助注释,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这首诗给你什么启示?
观书
[明] 于 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思考:1.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诗句“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